八年级历史下册知识复习提纲范文精选
相关文章
当我第一遍读一本好书的时候,我仿佛觉得找到了一个朋友;当我再一次读这本书的时候,仿佛又和老朋友重逢。我们要把读书当作一种乐趣,并自觉把读书和学习结合起来,做到博览、精思、熟读,更好地指导自己的学习,让自己不断成长。让我们一起到学习啦一起学习吧!
八年级历史下册知识复习提纲范文精选 1
1、衣食住行的变迁:根本原因是实行了改革开放,有何变化?
2、就业、保障制度:就业制度有何变化;知道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有哪些制度,哪个是最密切关注的,对社会起了怎样的作用.
历史重点提要
一、1949年10月—1956年底的主题是向社会主义过渡,是新民主主义社会.
1、新中国成立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向社会主义过渡,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胜利.土地改革、西藏解放完成遗留革命任务.
2、54门礼炮代表参加第一届政协会的民族.人大根本目的是制宪.
3、解放方式与北平相同的是西藏,标志着大陆基本统一,实现了民族大团结.1959年进行民主改革,60年代初废除了封建农奴制,成为国家重要牧区.
4、1950年10月开始的抗美援朝,到了1953年以签订《朝鲜停战协定》为标志取得胜利,为中国经济建设和社会改革赢得稳定的和平环境.
5、1950年,《土地改革法》的颁布为标志,在新解放区展开了土地改革.1952年底除了部分少数民族外取得胜利.结果确立的是农民的土地所有制(私),没有剥削.为工业化准备了条件.1953年对农业改造的道路是走集体化,根本目的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改造的实质是变革生产关系的社会主义革命;创举是对工商业的赎买政策.
6、1953年实行的一五计划,重点是发展重工业,目的是实现工业化,东北工业基地以鞍山钢铁公司为中心.向工业化迈进.
二、1956年-1966年的主题是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始于八大.
1、因果关系:1958年总路线 大跃进、农村公社化
(公共食堂,大炼钢铁) 严重经济困难 全面调整经济
2、初级阶段已有48年.八大最大成果是指出任务(实现工业化),最重要的是分析社会矛盾.
三、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思想、组织、政治路线的转变)
1、1980年刘少奇案平反.两个凡是导致出现徘徊局面.思想大讨论“解放”的是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
2、改革突破于农村:1978年,凤阳小岗村;形式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特点是分田包产到户,自负盈亏.方向是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乡镇企业突起影响最深远.1985年城市改革全面展开,重点是国有企业,1992年后推行公司、股份制.
3、画圈,80设点.(从广东、福建开始),深圳是窗口,海南最晚、最大.浦东是国际化经济、金融中心.最终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地区——内地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格局.
4、改革开放始于十一届三中全会:
会议核心是工作重心的转移,思想路线核心是实事求是.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搞好改革开放、现代化的根本途径.
这是党史的转折,根本原因是停止了阶级斗争为纲.
八年级历史下册知识复习提纲范文精选 2
第8课 革命先行者孙中山
知识点1 孙中山早年的革命活动
背景:1894年,孙中山上书李鸿章,提出变法自强等多项改革建议,遭到拒绝。他认识到只有推翻清政府的专制统治,才能拯救中国.
兴中会:1894年11月,孙中山在檀香山成立兴中会,提出“振兴中华”的宗旨,号召“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
广州起义:1895年,准备在广州发动武装起义,由于消息泄露,起义失败。孙中山流亡海外,为继续革命做准备。
知识点2 同盟会与三民主义
背景:《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资产阶级革命思想迅速传播。
革命思想的传播:章炳麟的《驳康有为论革命书》、邹容的《革命军》陈天华的《猛回头》和《警世钟》等宣传民族民主革命的著作,号召推翻清政府的统治,建立民主共和制度。各革命团体也纷纷成立,影响较大的革命团体有华当全和光复会。
同盟会:1905年8月,孙中山等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确立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政治纲领,选举孙中山为同盟会总理。创办《民报》作为机关报。中国同盟会是第一个全国规模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它的成立,使全国资产阶级革命派有了一个统一的领导和明确的奋斗目标,大大推动了全国革命运动的发展。
三民主义: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将同盟会的政治纲领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合称“三民主义”。成为孙中山领导资产阶级革命的指导思想。
第9课 辛亥革命
知识点1 革命志士的奋斗
萍浏醴起义:1906年冬,同盟会会员六道一、蔡绍南在萍乡、浏阳、醴陵发动武装起义,一个多月后失败。萍浏醴起义是同盟会成立后领导的第一次武装起义。虽然失败,但是同盟会的声望由此大振。
安庆起义:1907年夏,徐锡麟在安庆发动起义,与清军激战四小时后失败,徐锡麟死难。革命党人秋瑾被捕遇难。
广西起义:1907年,孙中山、黄兴筹划领导,起义军奋战七昼夜,最终失败.
黄花岗起义:1911年,黄兴提前发动广州起义,终因众寡悬殊,起义失败。牺牲的七十二名烈士葬于黄花岗,称作“黄花岗七十二烈士"。这次起义虽然失败,但革命党人不屈不挠的精神和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斗志。
知识点2 武昌起义
经过:1911年10月10日晚,武昌城内新军工程营的革命党人首先起义。武昌全城被起义军占领。随后。汉阳、汉口的新军起义响应,革命在武汉三镇取得胜利。
成果:10月11日,起义军成立湖北军政府,黎元洪为都督。武昌起义胜利后,各省纷纷响应。11月下旬,全国已有一半以上的省份宜布独立,支持革命。
影响: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它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极大地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
第10课 中华民国的创建
知识点1 中华民国的建立
准备:1911年12月,各省代表选举到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
建立: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宣告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以1912年为民国元年,改用公历;选举黎远洪为副总统,成立临时参议院。
知识点2 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
过程:1912年2月12日,袁世凯逼迫宣统帝下诏退位;2月13日,孙中山辞职。2月15日,临时参议院选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4月,孙中山正式解除临时大总统的职务。
结果:临时政府迁往北京,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
知识点3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颁布:1912年3月11日,孙中山颁布了由参议院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内容: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属于国民;国民不分种族、阶级、宗教信仰,一律平等;国民有人身、居住、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及请愿、考试、选全、参政等自由和权利;参议院行使立法权,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行使行政权并负其责任,司法独立等。
影响: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它肯定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和上民主自由原则,是辛亥革命的重要成果。
第11课 北洋政府的黑暗统治
知识点1 二次革命
背景:袁世凯为了建立独裁统治,一再破坏责任内阁制。1913年春,宋教仁遇刺身亡;袁世凯武力镇压国民党。
经过:孙中山和黄兴等号召南方各省起来反袁,发动“二次革命。
结果:二次革命被袁世凯镇压下去,孙中山、黄兴等被迫流亡日本。
知识点2 袁世凯复辟帝制
镇压二次革命之后,袁世凯强迫国会选举他为正式大总统,又下令解散国民党。1914年初解散国会,废除《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中华民国约法》,改责任内阁制为总统制。修改总统选举法,规定总统可无限望连任,可以指定继承人。1915年末,袁世凯下令以1916年为“中华帝国洪宪元年”,准备元旦登基。
知识点3 护国战争
爆发:孙中山发表《讨袁宣言》号召维护共和制度。1915年底,蔡锷、李烈钧、唐继尧在云南宣告独立,组织护国军北上讨袁,护国战争爆发。
结果:1916年3月,袁世凯被迫宣布取消帝制,6月在绝望中死去。护国战争结束。
知识点4 军阀割据
局面: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分裂。有以冯国璋和曹锟为首的直系军阀,以段祺瑞为首的皖系军阀和以张作霖为首的奉系军阀。其他如滇系军阀唐继尧,桂系军阀陆荣廷。
危害:这些军阀为争夺地盘和巩固政权,出卖国家利益,依附帝国主义,连年混战,中国陷军阀割据纷争的动乱之中。
八年级历史下册知识复习提纲范文精选 3
1、1949年9月,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北平召开。会议的主要内容: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选举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选举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大会决定以五星红旗为国旗,以《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以北平为首都改名为北京,采用公元纪年。大会还决定在首都天安门广场建立一座人民英雄纪念碑,以表示对革命先烈的无限崇敬和缅怀。
2、1949年10月1日下午,在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开国大典。毛泽东向全世界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
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从此,中国结束了一百多年来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
新中国的成立,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斗争。
4、1951年,阿沛?阿旺晋美同中央人民政府达成了和平解放西藏的协议,西藏和平解放。意义:祖国大陆获得统一,各族人民实现大团结。1951年9月人民解放军进驻拉萨。
八年级历史下册知识复习提纲范文精选 4
第15课 北伐战争
知识点1 国共合作的实现
中共三大:1923年召开,正式决定同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人国民党,把国民党改组为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革命同盟.
国民党一大:1944年1月,在广州召开。大会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实际上确定了联俄、联共,农工三大政策。它的召开标志着国共两党合作的正式建立。
黄埔军校:在苏联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1924年,孙中山在广州黄埔创办。孙中山兼任军校总理,蒋介石任校长,周旦韭不久后担任政治部主任。它培养出大批军事和政治人才,为国民革命军的建立和北伐战争作了准备。
知识点2 北伐胜利进军
开始:1928年,广州国民政府决定北伐。
目的:推翻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等北洋军阀的统治,统一全国。
战况:①湖南、湖北是北伐战争初期的主要战场。湖北战场上,叶婷率领第四军独立团击溃敌军,连克汀泗桥和贺胜桥,攻占武昌,吴佩孚主力被基本消灭。
②之后北伐军又在江西歼灭孙传芳的主力。
结果:北伐军从珠江流域打到长江流域,震动全国。
影响:随着北伐的胜利进军,各地的工农革命运动蓬勃发展。上海工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先后三次发动武装起义,并最终取得胜利,书写了中国工人运动史上光辉的一页。
知识点3 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与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
国民革命失败:高涨的工农革命运动触动了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根本利益。1927年4月,蒋介石在上海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并在南京建立“国民政府”。7月,汪精卫在武汉召开“分共会议”,大肆屠杀共产党人和工农群众.轰轰烈烈的国民革命失败。
全国统一:南京政府建立之后继续北伐,进至北京、天津一带。奉系军阀张作霖退往关外途中,被日本人炸死。1928年底,其子张学良发表通告,宣布“服从国民政府,改易旗帜”。至此,南京政府在名义上统一了全国。
第16课 开辟井冈山道路
知识点1 南昌起义
爆发:1927年8月1日,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 刘伯承等人领导革命军在南昌发动武装起义.
意义: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
知识点2 秋收起义与井冈山会师
知识点3 工农武装割据
工农武装割据局面形成:工农革命军在井冈山打土豪,分田地,建立革命政权,开展游击战争,创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局面。到1930年,全国各地创建了大小十几块革命根据地。其中,以红四军根据地面积最大。
古田会议:1929年12月,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第九次会议,即古田会议召开,确立了“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的建党建军原则。
临时中央政府成立:1931年冬,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江西瑞金召开,宣布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定都瑞金。
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知识点1 战略转移与遵义会议
长征开始:1933年,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因第五次反“围剿”失利,被迫进行战略转移。1934年10月,中共中央率领中央红军八万多人突围西进,开始长征。转移路线:江西瑞金—冲破敌人四道封锁线—渡过湘江—进军贵州—强渡乌江—攻克遵义。
遵义会议:①召开:1935年1月在遵义召开。②内容:集中全力纠正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左”的错误,③意义:在极其危急的时刻,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这次会议是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标志.
知识点2 过曾山草地
经过:遵义会议—四渡赤水(打乱敌人追剿计划)—渡过金丝丝(跳出了敌人的重重包围)—强渡大渡河,飞夺沪定桥—翻雪山—过草地。
知识点3 红军胜利会师陕甘
胜利会师:1935年10月.中央红军与陕北红军在陕甘革命根据地的呈起堕会师。1936年10月,红二、红四方面军与红一方面军在甘肃会7会师,宣告长征胜利结束。
长征意义:粉碎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红军长征播下了革命种子,铸就了长征精神,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八年级历史下册知识复习提纲范文精选 5
经过第一阶段单元复习后,学生对基础知识有了一定掌握,但客观上还存在一些问题,如:古代史部分遗忘严重,知识结构体系尚未确立,部分历史概念有待于强化,综合应试能力尚未形成,等等。要解决这些问题,应从狠抓主干知识和重点知识方面求得突破。
如关于中国古代史中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发展与巩固这一主题,应从这几个方面引导复习。
1.秦汉时期是形成时期:在这一时期要让学生明确,统治者采取了哪些措施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1)秦朝,秦始皇为了巩固统一,政治上:采取中央集权制度,建立了皇帝制;经济上统一度量衡、货币、文字;军事上抗击匈奴,修长城,筑驿道,密切了中原与边疆的联系,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奠定了基础。(2)汉朝,文景时期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社会经济得到了发展;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形成了儒家思想,影响后世两千多年;同时派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丝绸之路,设立西域都护,加强了对新疆一带的管辖,促进了中原与边疆地区的经济和文化交流。
2.隋唐时期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发展时期:在这一时期统治者采取一系列措施使多民族国家得到发展。隋文帝开创了三省六部制、租用调制、科举制度等巩固了隋朝统一。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等在这些措施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出现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的景象,使这一时期达到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在边疆问题上,唐朝经营并设立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巩固西北边防;唐朝对待少数民族,采取的是开放政策,使突厥、匈奴、鲜卑、吐蕃等各民族人才为帝国所用,连日本、大食的人才也可以在帝国的政府做官,达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的效果,创造出中国古代史上最辉煌、最壮丽的盛世帝国。
3.明清是多民族国家的巩固时期:明末戚继光清扫倭寇,郑成功收复台湾;清初康熙组织抗击沙俄,平三藩,亲征噶尔丹等,这些措施加强了边疆地区的稳定和管辖,促进了中原与边疆地区的经济和文化交流,为中国现在的版图奠定了基础。
通过以上复习讲解,既让学生把握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过程,又抓住了与这一主题相关的重要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线索明了,重点突出,知识清晰,有利于学生对这一主题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八年级历史下册知识复习提纲范文精选_精选范文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