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历史知识精选合集
相关文章
现在,初中历史所涉及的是粗线条的知识,每课的内容也不多,学起来应该很容易。所以我们平时要注重记忆知识,小编在这里整理了相关资料,希望能帮助到您。
中国近现代历史知识精选合集 1
从地缘结构上看,蒙古高原位于东亚大陆北部边缘的正中,直接塞入北中国腹心,东、南西三面皆被中国包围,是连接中国东北、华北、西北、新疆四大板块的地缘中心区域。
在农耕时代,这种地缘中心的位置,使聚居于此的游牧军事力量,可以同时从东、南、西三个方向,向北中国任意板块发起攻击,而中国不仅防线漫长,而且各版块间难以互相联通支援,只能处处设防,在极大消耗国力的同时,陷入被动挨打的境地。这也是塞外游牧民族成为中原王朝千年梦魇的重要原因。如果它只是从单一方向威胁中国,那以华夏文明的超强实力,就算无法将其制服,但抵御起来也容易的多。
当然,随着工业时代的到来,游牧文明迅速没落,而工业文明征服自然的能力远胜农耕文明,使得蒙古高原不能再像古代那样,凭借自身的特殊地缘条件维持独立性。
这下蒙古的麻烦就来了。在工业时代以前,不管华夏文明如何让强大,但农耕文明的局限,决定了他不可能在文明体系上将蒙古征服。即便是清朝时,蒙古被纳入中国,但也不过是化为内藩而已,政治上依然保留部落制,经济上依然是游牧、文化上也是信奉萨满教和藏传佛教,总而言之,那时候的中原和外蒙,仍旧是两个南辕北辙的文明体系。
但工业抹平了这种界限。与蒙古高原相比,中国核心区不仅规模更大,而且更适合工业和贸易的开展;而蒙古高原的海拔又不足以阻挡工业文明体系的进入;这也就意味着,在文明体系上,中国第一次有了将蒙古彻底同化掉的可能。
这就可以理解蒙古的担忧了。凭借丰富的地下资源,以及沟通东北、华北、西北、新疆四大板块的地缘优势,只要与中国强化经济合作,蒙古的确可以获得丰厚的物质回报,一举进入现代文明。但是与此同时,伴随着这种交流,蒙古也会不可避免的会在各方面深受中国影响。
由于蒙古原生文明体系极端落后,规模又非常有限(总共300万人口),所以在先进的现代文明面前几乎没有抵抗能力;而身居内陆,被中俄包夹的地缘格局,又阻断了蒙古从其他国家吸收给养的可能。再加上蒙古自身地理环境太恶劣,不足以支撑大规模工业化,所以蒙古想发展经济,只能依靠与中俄的合作。
当然,蒙古可以亲近俄罗斯,通过与俄合作来发展经济。
但这只是想想罢了。在现实中难以做到。
首先,现在俄罗斯已不是苏联,经济实力已是世界二流,而且发展前景不佳;
其次,俄罗斯与蒙古毗邻的西伯利亚是其边缘地区,本就经济发展落后,而且蒙古国土向南嵌入东亚大陆腹地,仅北面与俄接壤,这又使它很难大规模承接西伯利亚铁路这一远东交通动脉的辐射;
最后,蒙古最大的竞争力是地下的丰富资源。可问题是,俄罗斯资源多的是,现在也要靠资源输出维生,在经济上不仅无法与蒙古互补,反倒构成竞争。
基于以上三点,俄罗斯在经济上帮不了蒙古,能让蒙古实现代化的就只剩下中国一家。可选择中国,也就意味着蒙古所获得的现代文明,完全是华夏文明的翻版——换句话说,蒙古将彻底中国化。
一旦文明体系被中国化,那么蒙古维持政治独立的意识形态基础也将土崩瓦解。
在《地缘政治41:俄罗斯为什么不吞并蒙古》中,云石君已经说道:蒙古在地缘属性本是东亚大陆的一部分,人种也与中国不存在太大差异。这种情况下一旦在现实层面的经济、文化上也与中国深度融合,那后果将极其严重。
虽然中国绝不会强行吞并蒙古,但如果蒙古人民主动“心向中国”,那蒙古想继续维持国家独立可就难了。
这当然是蒙古掌权的精英阶层极力反对的。
只不过,他们也没有好的办法。靠俄罗斯不顶用,靠中国又怕被同化,至于靠其他国家——蒙古倒是一直极力推动与第三国的关系。可身居中俄夹缝的地缘格局,使任何引入第三方势力的努力,都注定只是镜花水月。 在这种情况下,蒙古精英阶层要保证国家和民族的延续,就只能有一种办法:坚决反华,绝不给华夏文明“改造”蒙古的机会。
作为代价,就是中蒙经济合作进展缓慢,而没有中国的支持,蒙古守着金饭碗要饭,也就不足为奇了。
中国近现代历史知识精选合集 2
1、《权利法案》:1689年议会颁布——立法权向议会转移
意义:
①以法律的形式确立了议会主权,国王的权利受到议会的明确限制,它标志着英国确立君主立宪制政体。
②“光荣革命”后,英国实行议会与国王集体统治,统治方式从人治转向法治,英国社会从此进入了长期稳定发展的时期。
2、责任内阁制的形成——行政权向责任内阁转移
①“光荣革命”后,国王成为“统而不治”的国家元首,内阁承担实际行政职责。
②1721年,罗伯特·沃波尔成为英国历史上第一任内阁首相。
③19世纪中期,议会变成两大政党之间的权力角逐,大选中获胜的多数党上台组阁,首相由多数党领袖担任,有行政权和立法创议权。
3、责任内阁制特点
①内阁全体成员对政府事务集体负责,并与首相在政治上共进退;
②责任内阁制是英国君主立宪制的核心,名义上是对国王负责,实际上是对议会负责。
4、英国君主立宪制特点:
①英国的君主立宪制以责任内阁为核心;
②英国国王“统而不治”,是国家元首,扮演仪式性的角色;
③英国的责任内阁制名义上是对国王负责,实际上是对议会负责;
④内阁行使行政权,首相是最高行政首长,首相由议会多数党的领袖担任,有行政权和立法创议权,事实上成为国家政治生活的最高决策者和领导者;
⑤整个政治制度以代议制民主为基础。
中国近现代历史知识精选合集 3
春秋战国特别是战国时期盛行的一种最有代表性的服式。
是与中原人宽衣大带相异的北方少数民族服装。当然,一说为原内地劳动人民所服之式,也是可信的。所谓胡人之服的主要特征是短衣、长裤、革靴或裹腿,衣袖偏窄,便于活动。赵国第六个国君赵武灵王是一个军事家,同时又是一个社会改革家。他看到赵国军队的武器虽然比胡人优良,但大多数是步兵与兵车混合编制的队伍,加以官兵都是身穿长袍,甲靠笨重,结扎繁琐,动辄即是几万、几十万甚至上百万,而灵活迅速的骑兵却很少,于是想用胡服,学骑射。《史记·赵世家》记,赵武灵王与臣商议:“今吾将胡服骑射以教百姓,而世必议寡人,奈何?”肥义曰:“王既定负遗俗之虑,殆无顾天下之议矣。”于是下令:“世有顺我者,胡服之功未可知也,虽驱世以笑我,胡地中山吾必有之。”后仍有反对者,王斥之:“先王不同俗,何古之法?帝王不相袭,何礼之循?”于是坚持“法度制令各顺其宜,衣服器械各便其用”。果然使赵国很快强大起来,随之,胡服的款式及穿着方式对汉族兵服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成都出土的采桑宴乐水陆攻战纹壶上,即以简约的形式,勾画出中原武士短衣紧裤披挂利落的具体形象。
这是商周时代的典型服装,腹围前加了一条上窄下宽像斧,形的装饰物,就是「韍」。
中国近现代历史知识精选合集 4
有些同学抱怨历史知识不好记,究其原因,主要是他们在记忆历史知识时只靠死记硬背,没有用一些合适的记忆方法。在一些重要知识点的记忆上,有些记忆方法是普及较广的,是广大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的,被很多老师应用到教学中的方法,如压缩记忆法、诗歌记忆法、谐音记忆法、图像记忆法、地图记忆法、思维导图记忆法等。
一、压缩记忆法
老子说:“少则得,多则惑。”压缩记忆法,就是化繁为简,对知识点进行最精简的概括,即把一段内容分为几条,每一条用一个核心字词进行概括,这样记起来就会负担轻,效率高。
1.《搞笑版中国简史》是这样概括“百家争鸣”各学派的观点的:“孔子说:我仁;孟子说:我义;老子说:我无为;庄子说:我逍遥;韩非子说:把他们全抓了。”这样,孔子的“仁”、孟子的“义”、老子的“无为”、庄子的“逍遥”,以及韩非子的加强中央集权思想,都十分生动形象地概括了出来。
2.《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用“割、赔、开、商”概括就很容易记:即割地(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赔款2100万银元),五口通商(开放广、厦、福、宁、上为通商口岸),关税协商(中国征收英商的关税应由两国协商)四条。
3.《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可以用“割、赔、开、建”概括,也可以说成:“割三地”(割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两亿”(赔白银2亿两);“开四口”[开放苏州、杭州、沙市、重庆为商埠,四地可用谐音记作“苏杭牌杀(沙)虫(重)剂”];“建工厂”(日本可以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4.《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可用“前进宾馆”概括:“前”,钱(赔钱);“进”,禁(禁止反帝);“宾”,兵(驻兵北京到山海關的铁路沿线要地);“馆”,设使馆界。
5.四项基本原则的内容可以用“人、马、共、社”来概括,即:“人”,坚持人民民主专政;“马”,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共”,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社”,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二、诗歌记忆法
一些历史打油诗简洁而具有韵律感,读起来朗朗上口,流传十分广泛,可以用来帮我们记忆历史知识。当然,我们也可以自己开动脑筋把所学内容编成打油诗,这样既锻炼了思维,又方便了记忆。
1.记中国朝代更替顺序,可以利用《朝代歌》:
“唐尧虞舜夏商周,春秋战国乱悠悠。
秦汉三国晋统一,南朝北朝是对头。
隋唐五代又十国,宋元明清帝王休。”
唐尧虞舜:尧封于唐,被称为唐尧;舜国号为虞,被称为虞舜。“唐尧虞舜”意思就是尧舜。
2.学到七年级上册历史“东汉的兴亡”这一课时我就编了一首打油诗,把这一课内容概括为:“公元之后第九年,王莽建新代西汉。刘秀二五都洛阳,光武中兴天下安。中期帝幼靠母后,外戚宦官轮流转。民不聊生干戈起,黄巾起义天下撼。”
通过这一首打油诗,我们就很容易记住东汉兴亡的历史:公元9年,王莽建立新朝取代了西汉;刘秀在公元25年建立东汉,定都于洛阳,出现了“光武中兴”,从此天下安定。东汉中期以后皇帝年幼只能依靠母后,而太后又依靠娘家人(外戚),皇帝为夺回权力又依靠宦官集团,这样就形成了外戚和宦官轮流专政的局面,造成东汉末年政局黑暗、民不聊生,农民起义四起。著名的黄巾起义,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
3.《辛丑条约》歌:
“《辛丑条约》实在坏,一个国民赔一块。满清政府成走狗,北京山海大沽口。东交民巷使馆界,半封半殖完全陷。”
《辛丑条约》:(1)西方列强对清政府实行惩罚性赔款,当时清政府4.5亿国民,一人赔偿1两白银,共赔白银4.5亿两。(2)清政府保证严禁中国人民参加各种形式的反帝活动。这标志着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国家的走狗。(3)清政府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列强军队驻扎在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4)划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派兵驻守,不许中国人居住。《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4.关于遵义会议历史意义的打油诗:
“生死攸关转折点,“左”倾错误受批判。重新确立领导人,党和红军脱危险。”
遵义会议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王明、博古、李德等人的“左”倾冒险主义路线受到了批判,重新确立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使党和红军脱离了危险。
三、谐音记忆法
谐音记忆法是把一些看似无关的历史国名、人名、地名,利用谐音组成一段有关联、有意义的话,进而进行历史知识记忆的方法。谐音记忆法有助于轻松而深刻地记住一些难记的历史知识点。
1.秦灭六国顺序可以编为“喊赵薇去演戏”,即喊(韩)赵(赵)薇(魏)去(楚)演(燕)戏(齐)。
2.八国联军侵华,八国比较难记,有人编为:“饿的话每日熬一鹰”,即饿(俄)的(德)话(法)每(美)日(日)熬(奥匈帝国)一(意)鹰(英)。这样,原来难记的八个国家变得轻松易记。
3.南昌起义的领导人较多,有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有人编为“刘爷煮粥喝”,即刘(刘伯承)、叶(叶挺)、朱(朱德)、周(周恩来)、贺(贺龙)。这样一下就记住了。
4.中国1980年设了四个经济特区:珠海、深圳、汕头、厦门。它们在地理位置上由南到北,可以用谐音记忆为“猪身上下”,即“猪(珠海)身(深圳)上(汕头)下(厦门)”。
以上举例中,是不是有一些你用过的记忆方法呢?如果你开动脑筋,说不定也可以开发出如《搞笑版中国简史》一样简洁而深刻、如《朝代歌》一样流利而贯通、如“刘爷煮粥喝”一样风趣而形象的记忆方法来。
中国近现代历史知识精选合集 5
1、汉武帝集权:西汉的中、外朝制度; 东汉“虽置三公,事归台阁”皇帝总揽大权
2、唐朝三省六部制:
(1)结构:
①三省——中书省(起草诏令)、尚书省(负责执行)、门下省(封驳审议)
②六部——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
(2)作用:提高了办事效率;相权一分为三,有利于加强皇权。
3、宋初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要注意分割相权、与削弱地方权力两方面)
(1)措施:
①收精兵:原则是统兵权与调兵权分离,三衙(统兵)、枢密院(调兵)。
②削实权:在中央把相权一分为三(实行二府三司制,设枢密院分割宰相的军权;设中书门下作为宰相的办公机构,用参知政事分割宰相的行政权;设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财权);在地方上州郡直属中央,州郡长官之下设通判,派文臣出任州郡长官。
③制钱谷:由转运使把地方财赋运到中央,使地方失去割据的财政基础。
(2)影响:加强了中央集权,改变了唐末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造成了“冗官”、“冗兵”、“冗费”的国家财政危机。
4、元朝:元朝废三省,实行一省制,即中书省。
5、明朝: 废除丞相,相权、皇权合而为一,专制皇权发展到高峰。
明朝设立内阁:明太祖设殿阁大学士,明成祖正式设内阁。仅备顾问,不参与决策。
6、清朝设立军机处:
①时间:雍正年间
②原因:处理西北紧急军务
③职权:处理军务,参与处理内政外交、制定军政大计、审理重大案件。只跪奏笔录。
④影响:提高了行政效率;军国大事皆由皇帝裁决,专制皇权高度发展。军机处的设立,是专制皇权高度发展的重要标志。
中国近现代历史知识精选合集_精选范文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