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方法 > 初中学习方法 > 初二学习方法 > 八年级物理

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5篇

发布时间: 浏览量:10

学习需要制定详细的计划,计划本身对大家有较强的约束和督促作用,计划对学习既有指导作用,又有推动作用。制定好的学习计划,是提高工作效率的重要手段。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一些八年级物理的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1

第一章物态及其变化

一、物态

1、物质存在的状态:固态、液态和气态。

2、物态变化:物质由一种状态变为另一种状态的过程。

物态变化跟温度有关:

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同时分子之间有一定的空隙。当物质处于固态时,引力作用较强,分子排列紧密,分子之间空隙很小,每个分子只能在原位置附近振动,所以固态物质有一定的体积和形状。

固体的温度升高,分子的运动加剧,当温度升高到一定程度时,分子的运动足以使它们离开原来的位置,而在其他分子之间运动,这时物质便以液态的形式存在。

如果温度再升高,分子运动更加剧烈,当温度升高到一定程度时,分子会摆脱其他分子的作用而自由地运动,这时物质便以气态的形式存在。

二、温度的测量

1、温度:物体的冷热程度用温度表示。

2、温度计的原理: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

3、摄氏温度的规定:在大气压为1.01×105Pa时,把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度,而把水的沸腾温度规定为100度,把0度到100度之间分成100等份,每一等份称为1摄氏度,用符号℃表示。

4、温度计的使用:

(1)让温度计与被测物长时间充分接触,直到温度计液面稳定时再读数。

(2)读数时,不能将温度计拿离被测物体。

(3)读数时,视线应与温度计标尺垂直,与液面相平,不能仰视也不能俯视。

(4)测量液体时,玻璃泡不要碰到容器壁或容器底。

5、体温计:量程一般为35~42℃,分度值为0.1℃。

三、熔化和凝固

1、熔化: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吸热)凝固:物质由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放热)

2、固体分为晶体和非晶体。

晶体:有固定熔点。熔化过程中吸热,但温度不变。如:金属、食盐、明矾、石英、冰等。

非晶体:没有一定的熔化温度。变软、变稀变为液体。如:沥青、松香、玻璃。

四、汽化和液化

1、汽化: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汽化有两种方式:蒸发和沸腾(吸热)

2、蒸发是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一种缓慢的汽化现象。蒸发在任何温度下都可以发生。

3、影响蒸发的因素:液体的温度、液体的表面积、液面的空气流通速度。

4、物理降温:在需要降温的物体表面,涂一些易挥发且无害的液体,通过液体蒸发吸热来达到降温的效果。(蒸发的致冷作用)

5、沸腾:在一定温度下,在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6、液体沸腾的条件:温度达到沸点,且能继续从外界吸热。

7、沸腾的现象:从底部产生大量气泡,上升,变大到液面破裂,放出气泡中的水蒸气。

液体沸腾时的温度叫沸点,液体的沸点与气压有关,液面气压越小沸点越低,气压越大沸点越高。高原地区普通锅里煮不熟鸡蛋,就是因为气压低,沸点低造成的。

高压锅是利用增大液面气压,提高液体沸点的原理制成的。

8、液化:物质由气态变成固态的过程。(放热)

9、液化的两种方式:降低温度和压缩体积。

10、所有气体温度降到足够低时都可以液化。气体液化放出热量。

11、常用的液化石油气是在常温条件下,用压缩体积的办法,使它液化储存在钢瓶里的。

五、升华和凝华

1、升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升华吸热。

2、凝华:物质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凝华放热。像雪、霜等小冰晶都是凝华形成的。

第二章物质性质的初步认识

一、物体的尺度及其测量

1、长度的单位2、测量结果包括准确值、估读值和单位。

3、刻度尺的使用方法:①注意刻度标尺的零刻度线、最小分度值和量程;②测量时刻度尺的刻度线要紧贴被测物体,位置要放正,不得歪斜,零刻度线应对准所测物体的一端③读数时视线要垂直于尺面,并且对正观测点,不能仰视或者俯视。

4、误差:是指测量值与被测物体的真实值之间的差异。误差在任何测量中都存在,误差的产生跟测量的人和工具有关,只能减小不可避免。通常采用多次测量取平均值的方法来减小误差。而错误是应该且可以避免的。

5、体积的单位:6、量筒和量杯的使用方法:放在水平桌面上,读数时视线要与凹液面的底(凸液面的顶)相平。

二、物体的质量及其测量

1、质量:物体内所含物质的多少叫物体的质量,符号:m。物体质量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它与物体的形状、状态、温度和位置的变化无关。

2、质量的单位:国际主单位是千克(kg)其他单位有:

4、托盘天平的使用

调节方法:把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用镊子把标尺上的游码拨至左侧零位置,调节平衡螺母使横梁在水平位置平衡。横梁水平平衡的标志是指针静止时指在分度盘中央刻度线上。

测量方法:将待测物体轻放在左盘中;估计被测物体的质量大小,由大到小,用镊子向右盘放砝码;用镊子拨动游码,使指针在中央刻度线两侧摆的幅度基本相同,或者静止在中央刻线上;把右盘里砝码的质量和游码在标尺上的读数相加,得到物体的质量。

砝码用毕必须放回盒内,不能用手捏砝码。

三、物质的密度

1、由某种物质组成的物体,其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一个常量,它反映了这种物质的一种特性。物质不同,其比值也不同。

2、密度:在物理学中,把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3、密度的公式:ρ=m/v。密度的常用单位g/cm3,g/cm3单位大,1g/cm3=1.0×103kg/m3。

水的密度为1.0×103kg/m3,读作1.0×103千克每立方米,它表示物理意义是:1立方米水的质量为1.0×103千克。

4、应用密度,可以鉴别物质,也可以测量物体的质量和体积。

第三章物质的简单运动

一、运动与静止:物体的运动是绝对的,而运动的描述是相对的。

1、参照物:要描述一个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要选定一个标准物体做参照,这个被选定的标准物体叫做参照物。相对于参照物,某物体的位置(距离和方位)改变了,我们就说它是运动的;位置没有改变,我们就说它是静止的。

2、机械运动: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改变叫做机械运动,简称为运动。

3、运动的描述是相对的:判断一个物体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与所选的参照物有关。选不同的参照物,对物体运动的描述有可能不同。

4、参照物的选择:参照物的选择是可以任意的,在具体研究问题时,要根据问题的需要和研究的方便而选取。研究地面上的物体时,通常选地面为参照物。

5、运动的分类:

直线运动:经过的路线是直线的运动。曲线运动:经过的路线是曲线的运动。

二、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

1、探究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比较物体在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的大小;比较物体通过相同的路程所用时间的大小。

2、速度: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叫做速度。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3、速度的公式:v=s/t

4、速度的单位:国际单位主单位:米/秒(m/s),常用单位:千米/小时(km/h)。

5、匀速直线运动:如果物体沿直线运动,并且速度的大小保持不变,这种运动称不匀速直线运动。

三、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

1、平均速度

平均速度描述变速运动的快慢。它表示运动物体在某一段路程内(或某一段时间内)的快慢程度。

2、瞬时速度

运动物体在某一瞬间的速度叫做瞬时速度。

平均速度反映的是物体在整个运动过程中的运动快慢,瞬时速度反映的是物体在运动过程中的某一时刻或者某一位置时的运动快慢。

四、平均速度的测量:求平均速度需要路程和时间两个物理量。时间用钟表测量。

第四章声现象

一、声音的产生

1、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

2、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固体、液体、气体振动都能发声。

二、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1、声音是靠介质传播的,气体、液体、固体都是传声的介质,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2、声音以声波的形式传播。声波传播到耳道中,引起鼓膜振动,再经过其他组织刺激听神经,把这种信号传递给大脑,就产生了听觉。

人听到声音的条件:声源→介质→耳朵

3、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声速还会受温度的影响。一般情况下气体中的声速小于液体和固体中的声速。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4、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会反射回来形成回声,回声到达人耳与原声到达人耳的时间间隔在0.1s以上时,人能够把原声与回声区分开,就听到了回声,否则回声与原声混合在一起使原声加强。(人耳听到回声的最近距离---人与障碍17米)

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多孔或柔软的物质会被吸收。

三、乐音与噪声

1、声音分为乐音和噪声。乐音有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

2、频率:物体每秒内振动的次数叫做频率。单位是赫兹(Hz)。

3、音调表示声音的高低。音调是由发声体振动的频率决定的。频率高音调就高,听起来尖细;频率低音调就低,听起来低沉。

4、人耳能感觉到的声音的强弱称为响度。响度与声源的振动幅度有关,振动幅度越大响度越大。响度还与人到声源的距离有关,距离越远,感到的响度就越弱。

5、音色也叫音质或音品,音色是由发声体的材料、结构和振动方式等因素造成的。

人们通常通过辨别音色,来辨别不同的发声体。

6、乐音的音调、响度和音色,称为乐音的三要素。

7、噪声是由无规则的振动产生的。噪声的大小用声级表示,单位是分贝(dB)。

8、控制噪声的方法:1)在噪声的声源处减弱;2)在传播路径中隔离和吸收声波;3)阻止噪声进入人耳朵。

四、超声波

1、一般只有在20—20000Hz范围内的声音才能引起人的听觉。

2、超声波:高于20000Hz的声波称为超声波。低于20Hz的声波称为次声波。

3、超声波的应用:测距、测速、成像、探伤、除垢、粉碎。

第五章光现象

一、光的传播

1、能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

2、光在同一种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现象:影子的形成、日食和月食、小孔成像……

3、光在真空中传播速度最快,c=3×108m/s。太阳光传到地球上需要的时间约为8分20秒。

光在空气中的速度接近在真空中的速度。光在水中的速度大约为空气中的3/4,光在玻璃中的速度大约是空气中的2/3。

4、光年是长度单位,指光在1年中的传播距离。

二、光的反射

1、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线、入射光线与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2、反射时光路是可逆的。

3、镜面反射和漫反射:入射光线平行,反射光线也平行。入射光线平行,反射光线不平行,射向各个方向。漫反射现象中,反射光线也遵守光的反射定律。

三、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1、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平面镜成的像是虚像,像与物大小相等,像与物的连线与平面镜垂直,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像与物体关于镜面对称。成像原理:光的反射现象。

2、实像和虚像:能够呈在光屏上的像叫做实像,实像是实际光线会聚的交点,也可以用眼睛直接观察。只能用眼睛观察,而不能在光屏上呈现的像,叫做虚像。虚像是光线反向延长线的交点。

3、球面镜

反射面是球面的一部分的镜子叫做球面镜。反射面是凹面的叫做凹面镜。反射面是凸面的叫做凸面镜。凸面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凹面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

凸面镜的利用:汽车观后镜……凹面镜的利用:太阳灶、手电筒的反光装置……

四、光的折射

1、光的折射: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会发生偏折,这种现象叫光的折射。

2、光的折射定律:光发生折射时,折射光线跟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的两侧;光从空气中斜射入水或玻璃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入射角增大(或减小)时,折射角增大(减小);当光从水或玻璃中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3、发生折射时光路是可逆的。

五、物体的颜色

1、光的色散:复色光被分解为单色光,形成光谱的现象,叫做光的色散。

2、白光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单色光组成的复色光。

3、物体的颜色

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它能够透过的色光决定的。允许所有颜色的光都通过的物体是无色透明的。

不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它反射的色光决定的。白色物体能反射所有的色光,黑色物体能吸收所有的色光。

4、光的三原色:红、绿、蓝。

5、颜料的三原色:红、黄、蓝。

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2

1.水的密度:ρ水=1.0×103kg/m3=1g/cm3。

2.1m3水的质量是1t,1cm3水的质量是1g。

3.利用天平测量质量时应"左物右码"。

4.同种物质的密度还和状态有关(水和冰同种物质,状态不同,密度不同)。

5.增大压强的方法:增大压力、减小受力面积。

6.液体的密度越大,深度越深,液体内部压强越大。

7.连通器两侧液面相平的条件:同一液体、液体静止。

8.利用连通器原理的应用:船闸、茶壶、回水管、水位计、自动饮水器、过水涵洞等。

9.大气压现象:用吸管吸汽水、覆杯试验、钢笔吸水、抽水机等。

10.马德堡半球实验证明了大气压强的存在,托里拆利实验测出了大气压强的值。

11.浮力产生的原因:液体对物体向上和向下压力的合力。

12.物体在液体中的三种状态:漂浮、悬浮、沉底。

13.物体在漂浮和悬浮状态下:浮力=重力。

14.物体在悬浮和沉底状态下:V排=V物。

15.阿基米德原理F浮=G排也适用于气体,浮力的计算公式:F浮=ρ气gV排也适用于气体。

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3

(1)研读课本

军队不打无准备之仗,学习物理也是如此。新学期的书发下来,希望你能够拿起物理课本,翻开美如画的篇章,顺着目录,大致了解本学期的内容;每章、每节上课前,再次提前预习,你心存大量疑惑,等待在课堂上与老师一起揭开谜底;复习时,课本要一遍又一遍地反复复习,“读书百遍,其义自现”,而且每一次你都会有新发现。

(2)认真听讲

天才不是天生的。无论是新课、实验课,还是习题课、复习课,每一个“考试状元”都能充分利用课堂时间,聚精会神听讲,紧跟老师思路,积极思考,不时勾画出重点,标注仍不清楚的,或者记录又产生的新疑问,这样的学习才是高效的。学习是一个过程,不断鞭策自己,坚定自己的学习信念,坚持不懈,才能到达“会学”和“学会”的境界。

(3)自我督查

习题是巩固、复习是系统、考试是检验。每一次作业、每一次考试,独立完成,认真审题,仔细计算,精炼结论,全面思考,规范答题;及时订正,不懂就问,学会归纳,一题多解,举一反三,多题归一。

学好物理,关键问题是要尽快了解物理学科的特点,否则,就会“坐飞机”,云里雾里,穷于应付,失去学习主动性。

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4

①汽化:

定义: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

定义:液体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的,并且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汽化现象叫蒸发.

影响因素:⑴液体的温度;⑵液体的表面积⑶液体表面空气的流动.

作用:蒸发吸热(吸外界或自身的热量),具有制冷作用.

定义:在一定温度下,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沸点:液体沸腾时的温度.

沸腾条件:⑴达到沸点.⑵继续吸热

沸点与气压的关系:一切液体的沸点都是气压减小时降低,气压增大时升高

②液化:定义: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

方法:⑴降低温度;⑵压缩体积.

好处:体积缩小便于运输.

作用:液化放热

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5

定义:

由于受到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重力。

说明:

①地球附近的物体都受到重力作用。

②重力是由地球的吸引而产生的,但不能说重力就是地球的吸引力。

③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

④在两极时重力等于物体所受的万有引力,在其它位置时不相等。

(1)重力的大小:G=mg

说明:

①在地球表面上不同的地方同一物体的重力大小不同的,纬度越高,同一物体的重力越大,因而同一物体在两极比在赤道重力大。

②一个物体的重力不受运动状态的影响,与是否还受其它力也无关系。

③在处理物理问题时,一般认为在地球附近的任何地方重力的大小不变。

(2)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即垂直于水平面)

说明:

①在两极与在赤道上的物体,所受重力的方向指向地心。

②重力的方向不受其它作用力的影响,与运动状态也没有关系。

(3)重心:物体所受重力的作用点。

重心的确定:

①质量分布均匀。物体的重心只与物体的形状有关。形状规则的均匀物体,它的重心就在几何中心上。

②质量分布不均匀的物体的重心与物体的形状、质量分布有关。

③薄板形物体的重心,可用悬挂法确定。

说明:

①物体的重心可在物体上,也可在物体外。

②重心的位置与物体所处的位置及放置状态和运动状态无关。

③引入重心概念后,研究具体物体时,就可以把整个物体各部分的重力用作用于重心的一个力来表示,于是原来的物体就可以用一个有质量的点来代替。

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5篇_精选范文网

学习需要制定详细的计划,计划本身对大家有较强的约束和督促作用,计划对学习既有指导作用,又有推动作用。制定好的学习计划,是提高工作效率的重要手段。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一些八年级物理的知识点,希望对大家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