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方法 > 初中学习方法 > 初二学习方法 > 八年级物理

常见初二物理上册知识点参考经典集锦

发布时间: 浏览量:6

学习八年级物理知识不仅要注意到细处,不是粗枝大叶的,这样可以逐步学习、摸索,找到客观规律。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初二物理上册期中知识点,欢迎大家参考阅读,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常见初二物理上册知识点参考经典集锦 1

一、光的直线传播

1、光源:定义: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2、规律: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3、光线是由一小束光抽象而建立的理想物理模型,建立理想物理模型是研究物理的常用方法之一。

4、应用及现象:

①激光准直。

②影子的形成。

③日食月食的形成。

④小孔成像。

5、光速:3×10的8次方m/s。

二、光的反射

1、定义:光从一种介质射向另一种介质表面时,一部分光被反射回原来介质的现象叫光的反射。

2、反射定律: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于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光的反射过程中光路是可逆的。

3、分类:

⑴镜面反射:

定义:射到物面上的平行光反射后仍然平行

条件:反射面平滑。

⑵漫反射:

定义:射到物面上的平行光反射后向着不同的方向,每条光线遵守光的反射定律。

条件:反射面凹凸不平。

4、面镜:

⑴平面镜:成像特点:①像、物大小相等

②像、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③像、物的连线与镜面垂直

④物体在平面镜里所成的像是虚像。

成像原理:光的反射定理

实像和虚像:实像:实际光线会聚点所成的像

虚像:反射光线反向延长线的会聚点所成的像

三、颜色及看不见的光

1、白光的组成:红,橙,黄,绿,蓝,靛,紫.

2、看不见的光:红外线,紫外线

常见初二物理上册知识点参考经典集锦 2

一、声音的

1、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振动的物体叫(声源)。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3、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简称声速。声音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

4、回声是由于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而形成的。

二、我们怎样听到声音

1、声音在耳朵里的传播途径:外界传来的声音引起鼓膜振动,这种振动经听小骨及其他组织传给听觉神经,听觉神经把信号传给大脑,人就听到了声音.

2、耳聋:分为神经性耳聋和传导性耳聋.

3、骨传导:声音的传导不仅仅可以用耳朵,还可以经头骨、颌骨传到听觉神经,引起听觉。这种声音的传导方式叫做骨传导。一些失去听力的人可以用这种方法听到声音。

4、双耳效应:人有两只耳朵,而不是一只。声源到两只耳朵的距离一般不同,声音传到两只耳朵的时刻、强弱及其他特征也就不同。这些差异就是判断声源方向的重要基础。这就是双耳效应.

三、乐音及三个特征

1、乐音是物体做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

2、音调:人感觉到的声音的高低。音调跟发声体振动频率有关系,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物体在1s振动的次数叫频率,物体振动越快频率越高。

3、响度:人耳感受到的声音的大小。响度跟发生体的振幅和距发声距离的远近有关。物体在振动时,偏离原来位置的最大距离叫振幅。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4、音色:由物体本身决定。人们根据音色能够辨别乐器或区分人。

四、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1、当代社会的四大污染:噪声污染、水污染、大气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

2、物理学角度看,噪声是指发声体做无规则的杂乱无章的振动发出的声音;环境保护的角度噪声是指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起干扰作用的声音。

3、人们用分贝(dB)来划分声音等级。

4、减弱噪声的方法: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人耳处减弱。

五、声的利用

可以利用声来传播信息和传递能量

常见初二物理上册知识点参考经典集锦 3

一、光源

能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光源可分为1、冷光源(水母、节能灯),热光源(火把、太阳);2、天然光源(水母、太阳),人造光源(灯泡、火把);3、生物光源(水母、斧头鱼),非生物光源(太阳、灯泡)

二、光的传播

1、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2、光的直线传播的应用:

(1)小孔成像:像的形状与小孔的形状无关,像是倒立的实像(树阴下的光斑是太阳的像)

(2)取直线:激光准直(挖隧道定向);整队集合;射击瞄准;

(3)限制视线:坐井观天(要求会作有水、无水时青蛙视野的光路图);一叶障目;

(4)影的形成:影子;日食、月食(要求知道日食时月球在中间;月食时地球在中间)

3、光线:常用一条带有箭头的直线表示光的径迹和方向;

三、光速

1、真空中光速是宇宙中最快的速度;

2、在计算中,真空或空气中光速c=3×108m/s;

3、光在水中的速度约为3/4c,光在玻璃中的速度约为2/3c;

4、光年:是光在一年中传播的距离,光年是长度单位;1光年≈9.46×1015m;

注:声音在固体中传播得最快,液体中次之,气体中最慢,真空中不传播;光在真空中传播的最快,空气中次之,透明液体、固体中最慢(二者刚好相反)。光速远远大于声速,(如先看见闪电再听见雷声,在100m赛跑时声音传播的时间不能忽略不计,但光传播的时间可忽略不计)。

常见初二物理上册知识点参考经典集锦 4

1.物理学是研究声、光、热、电、力等的物理现象。

2.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递声音。

3.声音的三大特性:

①音调:由物体振动的频率决定,频率越快,音调越高。

②响度:由物体振动的幅度决定,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③音色:由物体的材料和结构决定,不同物体的音色不同。

4.人们听到声音的基本过程:

①鼓膜的振动→听小骨及其他组织→听觉神经→大脑

②颌骨、头骨→听觉神经→大脑

5.声音的作用:传递信息和传递能量(能举例说明)

6.凡是影响人们正常的学习和生活的声音都是噪声。为了保护听力,声音不能超过90dB;为了保证工作和学习,声音不能超过70dB;为了保证休息和睡眠,声音不能超过50dB。

常见初二物理上册知识点参考经典集锦 5

光和眼睛

一、光的传播

1、自身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如太阳、萤火虫等,而月亮不是光源。

2、光在同种均匀的介质中沿直线传播,生活中应用光的直线传播的事例有:日食、月食,小孔成像,排队瞄准等。

3、光在真空中传播速度是最快的,真空中的光速c=3.0×108m/s,光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速度是不同的

二、光的颜色

1、色散:太阳光通过三棱镜后被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色光的现象,这说明白光不是单色光。

2、色光的三基色:红、绿、蓝;不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它发射的光决定的,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它透过的光决定的。颜料三原色是:品红、黄、青。

三、光的反射

1、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2、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3、光在物体表面的反射有两类:一类是镜面反射,反射面是光滑的,如黑板“反光”;另一类是漫反射,反射面是粗造的,如我们能从不同的方向看到本身不发光的物体。镜面反射和漫反射都遵守光的反射定律

4、平面镜成像规律:物体在平面镜中成的虚像、像与物的大小相等,像与物的连线跟镜面垂直、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5、球面镜包括凸面镜,如:汽车的后视镜,公路拐弯处的反光镜,主要作用是扩大视野;还有凹面镜,如:太阳灶、手电筒的反光罩,作用是使光汇聚起来

四、光的折射

1、光的折射:光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它的传播方向发生改变的现象。

2、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玻璃等其它介质时,折射光线向法线方向骗折,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入射角增大,折射角也增大。

光从水或玻璃斜射入空气时,折射光线将远离法线,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当光空气垂直射入水或玻璃等其它介质表面时,传播方向不变,折射角等于入射角等于0°

3、光的折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五、看不见的光

光谱上红光以外的部分叫红外线,它用于红外夜视仪,红外线测温仪;光谱上紫光以外的部分叫紫外线,紫外线验钞机。

六、透镜与凸透镜成像

1、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凸透镜,它对光线有会聚作用

2、中间薄边缘厚的透镜凹透镜,它对光线有发散作用

3、凸透镜的焦点:跟主光轴平行的光,通过透镜后会聚于一点,这一点叫凸透镜的焦点,用字母“F”表示

4、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和应用

(1)焦距:用字母f表示,是指焦点到光心的距离;物距:用字母u表示,是指物体到透镜的距离;像距:是指像到透镜的距离,用字母v表示

(2)凸透镜成像规律和应用列表

① 照相机利用物距大于2倍焦距,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的原理制成的

② 投影仪利用物距大于1倍焦距小于2倍焦距,成倒立放大的实像的原理制成的

③ 放大镜利用物距小于1倍焦距,成正立放大的虚像的原理制成的

七、眼睛与透镜

1、眼睛的作用相当于凸透镜,眼球好像一架照相机,来自物体的光会聚在视网膜上形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2、产生近视眼的原因是晶状体太厚,眼的屈光本领过强,或眼轴偏长,来自物体的光成在视网膜的前面。近视眼需要配戴凹透镜来矫正

3、产生远视眼的原因是晶状体太薄,眼的屈光本领过弱,或眼轴偏短,来自物体的光成在视网膜后面。近视眼需要配戴凸透镜来矫正。

常见初二物理上册知识点参考经典集锦_精选范文网

学习八年级物理知识不仅要注意到细处,不是粗枝大叶的,这样可以逐步学习、摸索,找到客观规律。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初二物理上册期中知识点,欢迎大家参考阅读,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初二物理上册期中知识点1、摩擦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