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方法 > 初中学习方法 > 初三学习方法 > 九年级化学

初三化学知识点及笔记经典大全

发布时间: 浏览量:1

化学算是初中阶段的接触的一个学科,也比较难,初三阶段又面临中考,所以在学化学的时候,一定要讲究方法,尤其是复习的方法。下面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九年级化学单元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初三化学知识点及笔记经典大全 1

1、八大沉淀:

白色沉淀:

氯化银、硫酸钡、碳酸钙、碳酸钡、碳酸银、氢氧化镁;

蓝色沉淀:氢氧化铜;

红褐色沉淀:氢氧化铁;

2、常见产生气体的离子:

阳离子:

氢离子(H+)、铵离子(NH4+);

阴离子:

碳酸根离子(CO32-)、碳酸氢根离子(HCO3-)、亚硫酸根离子(HSO3-);

3、酸碱盐推断题中常见的一些离子的颜色归纳:

(1)无色离子:

钠离子、镁离子、钙离子、钡离子、铵离子、银离子、锌离子;

(2)有色离子:

二价亚铁为绿色,二价铜为蓝色,三价铁为黄色;

4、气体与石蕊溶液和酚酞溶液的显色:

石蕊遇酸变红色,遇碱变蓝色;

酚酞遇酸变蓝色,遇碱变红色;

5、化学框图推断中常见的酸性气体和碱性气体:

碱性气体∶氨气;

酸性气体∶二氧化硫,二氧化碳

(二氧化碳的检验通常用澄清石灰水)。

初三化学知识点及笔记经典大全 2

些物质的特性及用途:

1、可燃性的气体:H2、CO、CH4(甲烷)都可做燃料,点燃前都要验纯,与空气混合点燃会爆炸。

2、还原性的物质:C、H2、CO都可用来冶炼金属,将金属氧化物还原成金属单质。具有氧化性的物质:O2,CO2

3、助燃性物质:O2能使带火星木条复燃,或使燃着木条燃烧更旺。

4、有毒的气体:CO,能与血红蛋白结合使人中毒,煤气中毒就是指CO中毒。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气体:只有CO2

5、最轻气体:H2也是燃烧无污染的气体燃料

6、干冰(CO2固体):用于人工降雨,致冷剂;CO2气体:用于灭火,做温室肥料,制汽水等盐酸(HCl):用于除铁锈,是胃酸的主要成份,浓盐酸有挥发性(挥发出HCl气体)

7、石灰石(CaCO3):建筑材料,制水泥、高温煅烧制CaO;

8、生石灰CaO:易与水反应并放热,做食品干燥剂,可用来制取Ca(OH)2。

9、熟石灰Ca(OH)2:用于改良酸性土壤,配制波尔多液,与Na2CO3反应制取NaOH

化学与社会相关常识

三大化石燃料:煤(固)、石油(液)、天然气(气)

1、六大营养物质:糖类(主要供能物质,如:米、面、蔗糖、葡萄糖等)、

油脂、蛋白质(鱼、肉、蛋、奶、豆)、维生素(蔬菜、水果)、水、无机盐

2、缺乏某些元素导致的疾病:

缺钙:骨质疏松症(老年人)、佝偻病(儿童);

缺铁:贫血

缺碘:甲状腺肿大(大脖子病)

缺维生素A:夜盲症;缺维生素C:坏血病

3、合金:生铁和钢都是铁的合金,区别是含碳量不同,钢含碳量低,黄铜是Cu-Zn合金铁生锈条件:铁同时与空气(主要是O2)和水接触

4、防锈方法是:保持铁制品表面干燥和洁净,并在金属表面形成保护膜(涂油漆、涂油、镀其它金属等)。

5、可燃物燃烧条件:

⑴是可燃物;

⑵与空气(或O2)接触

⑶温度达到可燃物着火点

6、灭火的方法:

⑴隔离可燃物,如建立隔离带、釜底抽薪;

⑵隔绝空气(或O2),如用湿布、灯帽、土盖灭火焰,用CO2灭火

⑶降低温度至可燃物着火点以下,如用水灭火。

7、环境污染名词:

酸雨:主要由SO2、NO2造成,酸雨危害是使河流、土壤酸化,建筑物、金属被腐蚀。

臭氧层空洞:臭氧能吸收紫外线,由于臭氧被氟里昂等破坏而形成

温室效应:空气中CO2排放过多引起全球气温上升

白色污染:塑料随意丢弃,不易被降解而造成的污染。

空气质量日报:

污染物主要指标是:总悬浮颗粒、SO2、氮氧化物(如NO2)

初三化学知识点及笔记经典大全 3

1、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步骤:

“茶(查)、庄(装)、定、点、收、利(离)、息(熄)”

“查”检查装置的气密性“装”盛装药品,连好装置

“定”试管固定在铁架台“点”点燃酒精灯进行加热

“收”收集气体“离”导管移离水面

“熄”熄灭酒精灯,停止加热。

2、注意事项

①试管口略向下倾斜:防止冷凝水倒流引起试管破裂

②药品平铺在试管的底部:均匀受热

③铁夹夹在离管口约1/3处

④导管应稍露出橡皮塞:便于气体排出

⑤试管口应放一团棉花:防止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管

⑥排水法收集时,待气泡均匀连续冒出时再收集(刚开始排出的是试管中的空气)

⑦实验结束时,先移导管再熄灭酒精灯:防止水倒吸引起试管破裂

⑧用排空气法收集气体时,导管伸到集气瓶底部

3、氧气的验满:用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

检验: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内

4、用CO还原氧化铜的实验步骤:

“一通、二点、三灭、四停、五处理”

“一通”先通氢气,“二点”后点燃酒精灯进行加热;

“三灭”实验完毕后,先熄灭酒精灯,“四停”等到室温时再停止通氢气;“五处理”处理尾气,防止CO污染环境。

5、电解水的实验现象:

“氧正氢负,氧一氢二”:正极放出氧气,负极放出氢气;氧气与氢气的体积比为1:2。

6、组成地壳的元素:养闺女(氧、硅、铝)

7、原子最外层与离子及化合价形成的关系:

“失阳正,得阴负,值不变”:原子最外层失电子后形成阳离子,元素的化合价为正价;原子最外层得电子后形成阴离子,元素的化合价为负价;得或失电子数=电荷数=化合价数值。

8、过滤操作:操作注意事项:“一贴二低三靠”

“一贴”:滤纸紧贴漏斗的内壁

“二低”:(1)滤纸的边缘低于漏斗口(2)漏斗内的液面低于滤纸的边缘

“三靠”:(1)漏斗下端的管口紧靠烧杯内壁

(2)用玻璃棒引流时,玻璃棒下端轻靠在三层滤纸的一边

(3)用玻璃棒引流时,烧杯尖嘴紧靠玻璃棒中部

9、过滤后,滤液仍然浑浊的可能原因有:

①承接滤液的烧杯不干净②倾倒液体时液面高于滤纸边缘③滤纸破损

10、实验中的规律:

①凡用固体加热制取气体的都选用高锰酸钾制O2装置(固固加热型);

凡用固体与液体反应且不需加热制气体的都选用双氧水制O2装置(固液不加热型)。

②凡是给试管固体加热,都要先预热,试管口都应略向下倾斜。

③凡是生成的气体难溶于水(不与水反应)的,都可用排水法收集。

凡是生成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大的,都可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

凡是生成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小的,都可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

④凡是制气体实验时,先要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导管应露出橡皮塞1-2ml,铁夹应夹在距管口1/3处。

⑤凡是用长颈漏斗制气体实验时,长颈漏斗的末端管口应插入液面下。

⑥凡是点燃可燃性气体时,一定先要检验它的纯度。

⑦凡是使用有毒气体做实验时,最后一定要处理尾气。

⑧凡是使用还原性气体还原金属氧化物时,一定是“一通、二点、三灭、四停”

11、催化剂:一变二不变(改变物质的反应速率,它本身的化学性质和质量不变的物质是催化剂)

氧化剂和还原剂:得氧还,失氧氧(夺取氧元素的物质是还原剂,失去氧元素的物质是氧化剂)

初三化学知识点及笔记经典大全 4

基本概念

1、物理变化:没有生成新物质的变化。如石蜡的熔化、水的蒸发

2、化学变化:生成新物质的变化(本质:有新物质生成)。如物质的燃烧、钢铁的生锈

化学变化一定伴随着物理变化,物理变化不伴随化学变化。

3、物理性质:不需要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如颜色、状态、气味、密度、溶解性、挥发性、硬度、熔点、沸点、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等。

4、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可燃性、助燃性、氧化性、还原性、稳定性)。如铁易生锈、氧气可以支持燃烧等。

5、纯净物:只由一种物质组成的。如N2O2CO2P2O5等。

6、混合物:由两种或多种物质混合而成的。如空气、蔗糖水等。

7、单质: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如N2O2SP等。

8、化合物: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如CO2KClO3SO2等。

9、氧化物:由两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中,其中一种元素的氧元素的化合物。如CO2SO2。

10、化合反应: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应。A+B==AB

11、分解反应:由一中反应物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他物质的反应。AB===A+B

12、氧化反应:物质与氧的反应。(缓慢氧化也是氧化反应)

13、催化剂:在化学反应里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都没有发生变化的物质。

初三化学知识点及笔记经典大全 5

考点一、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思路:(原理、装置、检验)

(1)发生装置:由反应物状态及反应条件决定:

①反应物是固体,需加热,-----------高锰酸钾制O2的发生装置。

②反应物是固体与液体,不需要加热,---------制取CO2的发生装置。

(2)收集方法:气体的密度及溶解性决定:

①难溶于水用排水法收集CO只能用排水法

②密度比空气大(或相对分子质量>29)用向上排空气法CO2只能用向上排空气法

③密度比空气小(或相对分子质量<29)用向下排空气法

(7)、在化石燃料中,天然气是比较清洁的燃料

TAG标签: 化学 复习

初三化学知识点及笔记经典大全_精选范文网

化学算是初中阶段的接触的一个学科,也比较难,初三阶段又面临中考,所以在学化学的时候,一定要讲究方法,尤其是复习的方法。下面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九年级化学单元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蜡烛燃烧实验(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