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知识总结5篇
相关文章
初中化学知识总结1
1、常见盐与碱的溶解性:
钾(盐)、钠(盐)、铵盐全都溶,硝酸盐遇水影无踪。
硫酸盐不溶硫酸钡,氯化物不溶氯化银。
碳酸盐只溶钾(盐)、钠(盐)、铵(盐)。
碱类物质溶解性:只有(氢氧化)钾、(氢氧化)钠、(氢氧化)钙、(氢氧化)钡溶。
2、八个常见的沉淀物:氯化银、硫酸钡碳酸银、碳酸钡、碳酸钙、氢氧化镁、氢氧化铜、氢氧化铁。
3、四微溶物:
Ca(OH)2(石灰水注明“澄清”的原因)。
CaSO4(实验室制二氧化碳时不用稀硫酸的原因)。
Ag2SO4(鉴别SO42-和Cl-时,不用硝酸银的原因)。
MgCO3(碳酸根离子不能用于在溶液中除去镁离子的原因)。
4、三个不存在的物质:氢氧化银、碳酸铝、碳酸铁。
初中化学知识总结2
一.氧气(O2)
1.氧气性质
1.1物理性质
(1)通常情况下,是无色无味的气体
(2)密度略大于空气
(3)不易溶于水
(41.2化学性质降温降温
(1)来源:植物的光合作用
CO2+H22+C6H12O6
(2)实验P31
a.木炭+
现象:空气中保持红热状态;纯氧中发出耀眼的白光。都放出大量的热,生成时石灰水浑浊的气体
b.蜡烛++水
现象:空气中发出黄光,纯氧中发出白光
c.铁+
现象:空气中不燃烧;纯氧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注意:①铁丝卷成螺旋状,为了增加受热面积
②下端系火柴,为了引燃铁丝
③集气瓶底放水或铺细沙,防止产物炸裂瓶底
d.硫+
现象:空气中微弱的淡蓝色火焰;氧气中明亮的蓝紫色火焰。两者都放出大量的热,生成有刺激性气味。
2.氧化反应:物质与氧气的反应
类型:①剧烈氧化:快,有明显的现象
②慢,无明显现象
3.氧气的制备
(1)工厂制氧:分离液态空气N2(沸点低,先汽化)②O2
(2)实验室制氧高锰酸钾法实验P35
a.药品:高锰酸钾,紫黑色固体,溶于水成紫红色
b.KMnO+二氧化锰+氧气2MnO4+MnO2+O2
c.装置:固固加热型
d.收集:
①排水法(不易溶于水)优点:纯缺点:不干燥
②瓶口向上排气法(密度大于空气)优点:干燥缺点:不纯
e.检验: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入瓶内,若复燃,则为氧气
验满: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瓶口,若复燃,则已满
f.实验顺序:连——查——装——定——点——收——移——熄
g.注意:
①导管不能伸入试管太长,只需稍微露出橡皮塞既可,便于排出气体。②试管内的药品要平铺试管底部,均匀受热
③铁夹要夹在试管的中上部(离试管口约1/3处)
④试管中的导管口塞棉花,防止高锰酸钾小颗粒堵塞导管
⑤要用酒精灯的外焰对准药品的部位加热;加热时先将酒精灯在试管下方来回移动,让试管均匀受热,然后对准药品部位加热
⑥用排水法集气时,集气瓶充满水后倒放入水槽中(瓶口要在水面下),导管伸到瓶口处即可;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时,集气瓶正放,导管口要接近集气瓶底部。⑦用排水法集气时,应注意当气泡从导管口连续、均匀地放出时再收集,否则收集的气体中混有空气。当集气瓶口有气泡冒出时,证明已满
⑧停止反应时,应先把撤导管,后移酒精灯(防止水槽里的水倒流入试管,导致使馆破裂)
⑨收集满氧气的集气瓶要正放,瓶口处要盖上玻璃片
(3)实验室制氧双氧水法实验P36
a.原料:双氧水和二氧化锰
b.H2O二氧化锰+氧气2O+O2
c.装置类型:固液不加热型
d.催化剂
初中化学知识总结3
1.固体(多为白色)
黑色---CuO、C粉、MnO、2Fe3O4、
紫黑色---KMnO4
红色---Cu、Fe2O3
红褐色---Fe(OH)3
蓝色---Cu(OH)2、CuSO4·5H2O
绿色---Cu2(OH)2CO3
2.溶液(多为无色)
浅绿色溶液---(亚铁盐溶液)FeCl2溶液、FeSO4;
黄色溶液---(铁盐溶液)FeCl3溶液、Fe2(SO4)3溶液、Fe(NO3)3;
溶液蓝色溶液---(铜盐溶液)CuCl2溶液、CuSO4溶液、Cu(NO3)2;
溶液蓝绿色溶液---CuCl2溶液(较浓)。
酸、碱、盐的特性
1.浓盐酸---有挥发性、有刺激性气味、在空气中能形成酸雾。
2.浓硝酸---有挥发性、有刺激性气味、在空气中能形成酸雾,有强氧化性。
3.浓硫酸---无挥发性。粘稠的油状液体。有很强的吸水性和脱水性,溶水时能放出大量的热。有强氧化性。
4.氢氧化钙---白色粉末、微溶于水。
5.氢氧化钠---白色固体、易潮解,溶水时放大量热。能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而变质。
6.硫酸铜---白色粉末、溶于水后得蓝色溶液(从该溶液中析出的蓝色晶体为五水合硫酸铜CuSO4·5H2O)。
7.碳酸钠---白色粉末,水溶液为碱性溶液(从溶液中析出的白色晶体为碳酸钠晶体Na2CO3·10H2O)。
8.氨水(NH3·H2O)---属于碱的溶液。
初中化学知识总结4
1、物理变化:没有生成新物质的变化。如石蜡的熔化、水的蒸发
2、化学变化:生成新物质的变化(本质:有新物质生成)。如物质的燃烧、钢铁的生锈
化学变化一定伴随着物理变化,物理变化不伴随化学变化。
3、物理性质:不需要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如颜色、状态、气味、密度、溶解性、挥
发性、硬度、熔点、沸点、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等。
4、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可燃性、助燃性、氧化性、还原性、稳定性)。如铁易生锈、氧气可以支持燃烧等。
5、纯净物:只由一种物质组成的。如N2O2CO2P2O5等。
6、混合物:由两种或多种物质混合而成的。如空气、蔗糖水等。
7、单质: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如N2O2SP等。
8、化合物: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如CO2KClO3SO2等。
9、氧化物:由两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中,其中一种元素的氧元素的化合物。如CO2SO2。
10、化合反应: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应。A+B==AB
11、分解反应:由一中反应物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他物质的反应。AB===A+B
12、氧化反应:物质与氧的反应。(缓慢氧化也是氧化反应)
13、催化剂:在化学反应里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都没有发生变化的物质。
初中化学知识总结5
1、分子是保持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2、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
3、分子和原子的主要区别是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4、元素的化学性质主要决定于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
5、在原子中,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
6、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7、镁离子和镁原子具有相同的质子数或核电荷数。
8、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元素。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铝元素。
9、决定元素的种类是质子数或核电荷数。
10、空气是由几种单质和几种化合物组成的混合物。
11、石油、煤、天然气都是混合物。
12、溶液都是混合物。例如:稀硫酸、食盐水、石灰水等。
13、氧化物是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
14、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是有新物质生成。
15、燃烧、铁生锈、食物变质等都是化学变化。
16、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是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
17、金属活动性顺序表:KCaNaMgAlZnFeSnPb(H)CuHgAgPtAu
18、具有还原性的物质是H2、C、CO。其中属于单质的是C、H2。属于化合物的是CO。
19、燃烧、缓慢氧化、自燃的相同点是都是氧化反应。
20、在化学反应前后,肯定不变的是原子的种类和数目、元素的种类、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肯定变化的是物质的种类和分子的种类。
21、2H2表示两个氢分子;2H表示两个氢原子;2H+表示两个氢离子。
22、能鉴别氢氧化钠溶液、盐酸、水的试剂是石蕊试剂。
23、氢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比空气轻,难溶于水。
24、二氧化碳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比空气重,能溶于水。
初中化学知识总结5篇_精选范文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