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九年级必背知识点经典合集
相关文章
化学是一门自然科学,是中学阶段的一门必修课,它是古往今来无数中外化学家的化学科学研究和实践的成就,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初三化学溶液知识点归纳2022,希望大家喜欢!
化学九年级必背知识点经典合集 1
1、提前预习
初二升初三的这个暑假,是我们打好化学基础最关键的一个阶段,我们一定要充分利用好这个时间段,对我们即将迎来的新的科目进行预习,也可以看一些化学 类的比较有意思的书籍或者去网上搜一些化学实验的视频,因为我们化学的一些实验确实很吸引人,并且有的实验很贴近我们的生活,这样我们的同学最起码不会那 么的抵触这个学科甚至对它产生浓浓的兴趣。
因为初三的课业比较繁重,而且还要应付许多大大小小的考试,所以我们在暑假期间可以尽量的多记忆一些化学的基本概念,方程式和实验现象等基础理论的东西,这样我们就可以更加合理高效的分配初三的宝贵的时间了。
2、正确的对待化学
我们初中化学其实还是以科普为主的,并不是很难,并且同学们要建立起自己能学好化学的自信心,不要觉得自己初一初二理科学的不太好,会对学习化学造成 不好的影响,可以跟大家说的是,完全不会,这是一门新的学科,我们所有的人都站在同一起跑线上,也是是我们能将我们的学习成绩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的机会。
况且化学是一门很有意思的学科,至少让大家知道有一门关注物质变化的学科,并且和我们的生活特别贴近的学科,很多化学实验也充满了奇妙的“魔法色 彩”,比如酸碱指示剂的变化,铝热反应,各种燃烧的现象,还有一些很奇妙的水果电池什么的.都很有意思,同学们不要害怕这门新的学科。
3、提高学习效率
说到学习效率,其实每个学科都是一样的,首先最重要的就是在上课期间认真的听讲,课下一天功,比不上课上一分钟,在课堂上我们老师都会反复的重复我们 的重难点和易错点,并且还会补充一些书本上没有的知识点,甚至会有一些自己总结出来的做题经验或者知识点口诀,在课上认真听讲并做好笔记是我们学习的基 础,在此基础上,我们课下也要认真的复习。
而化学和其他的理科有一点不同的地方就是它的概念性的东西稍微多一点,记忆性的东西也稍微多一点,同学们会觉得记得东西太多而觉得就不下来,这就需要 我们多总结一些记忆方法,比如老师在课堂上和大家互动时多多参与,自己亲身参与的才会有更深的印象,在课下要反复多次的查看自己的笔记和书本上的知识点, 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大家在记忆的时候也多多动笔,这样能加深我们的印象。最重要的一句话就是多多练习,将知识点与题融汇在一起才能使我们更加准确的 把握知识点。
4、归纳总结
初中化学有一个很重要的知识点就是化学方程式,而这个也是需要我们去理解和记忆的,因为方程式比较多,如果我们一个一个零散的去记忆就会比较麻烦而且 效率低,我们在学习过程中要善于归纳总结,将化学方程式分门别类的去记忆,掌握它们的规律,这样我们学习起来就会轻松很多。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我们化学要不要大量的刷题,在刷题这一个问题上,每一门学科都要多多练习相关的题,光记知识点是肯定不行的,毕竟我们的考试 考得是题,但是在做题的过程中也要多多归纳总结,不能一味的埋头做题,多看看自己哪里错了,哪里总是不会,将易错点和难点反复练习,才更能有效的提高我们 的成绩。
化学九年级必背知识点经典合集 2
1、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科学。
2、道尔顿和阿伏加德罗等科学家的研究,得出了物质是由原子和分子构成的重要结论,创立了原子论和分子学说,奠定了近代化学的基础。
3、门捷列夫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并编制出元素周期表,使化学的学习和研究变得有规律可循。
4、绿色化学的提出,使更多的化学生产工艺和产品向着环境友好的方向发展。
5、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做物理变化。如:汽油挥发、铁水铸成锅、蜡烛受热熔化。
6、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又叫化学反应。木材燃烧、铁的生锈等。
7、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是有其他物质生成,常表现为颜色变化、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还伴随有能量变化,表现为吸热、放热、发光等。
8、在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的过程中,会同时发生物理变化。两种变化的本质区别:变化中是否有其它物质生成。联系:在化学变化的过程中,同时发生物理变化。
9、我们将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化学性质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根本区别是是否需要经过化学变化变现出来。通常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硬度、密度、熔点、沸点等属于物理性质。可燃性、毒性、助燃性、氧化性、稳定性、金属的活泼性等属于化学性质。物质的性质决定用途,物质的用途体现性质。
10、变化与性质的区分:性质是物质本身的固有属性,而变化是一个动态过程。性质的描述中往往有“能、会、易、难”等字眼。
例A、铜绿受热时会分解(化学性质)
、纯净的水是无色无味的液体(物理性质)
C、镁带在空气中燃烧后变成了氧化镁(化学变化)
D、氧气不易溶于水且比空气密度大(物理性质)
E、木棒受力折断(物理变)
F、铁生锈(化学变化)
G、煤着火燃烧,残余一堆灰烬(化学变化)
11、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通过实验以及对实验现象的观察、记录和分析等,可以发现和验证化学原理,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并获得化学知识。
12、点燃蜡烛,在蜡烛的火焰上方罩个内壁蘸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烧杯内壁有水雾,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13、二氧化碳可以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而且白色浑浊越多,说明气体中二氧化碳越多。氧气可以使燃烧的木条复燃,木条燃烧越旺,说明氧气的含量越多。
14、人体的呼吸作用通常是将空气中氧气吸入体内,通过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和水。
二氧化碳在日常生活中常用做灭火器,说明二氧化碳不能(填“能”或“不能”)支持燃烧。
15、用排水法收集一瓶气体,说明该气体有难溶于水和不易溶于水的性质。
16、如何用排水法收集教室里的空气?将集气瓶里盛满水,盖上玻璃片,拿到教室后,迅速将水倒掉,盖上玻璃片,收集到教室里的空气。
17、药品的取用原则:
“三不”原则:取用时不用手接触药品,不要把鼻孔凑到容器口去闻药品的气味,不得尝任何药品的味道。
节约原则:按规定用量取用。若没有说明用量,一般取最少量:液体1mL--2mL,固体只需盖满试管底部。
处理原则:实验用剩的药品既不能放回原瓶,也不要丢弃,更不能带出实验室,要放在指定的容器里。
18、固体药品存放在广口瓶中,取固体药品一般用药匙,块状的药品用镊子。块状药品的取用:一横二放三缓竖粉末状药品用药匙取用:一斜二送三直立
19、液体的取用:液体药品通常盛在细口瓶里,取用时,先拿下瓶塞,倒在桌上,防止塞子沾满灰尘,污染瓶内的样品。然后右手拿起瓶子,瓶口紧挨试管口,防止液体流出来。液体缓慢地倒入试管。然后,立即盖紧瓶盖,防止挥发污染空气或变质。将瓶子放回原处,注意标签朝向手心,防止残留的液体留下来腐蚀标签。取用少量液体时,可用胶头滴管,使用时应保持竖直悬空。滴瓶上的滴管不要用水冲洗,公共用的滴管用时冲洗,用完后也要用水冲洗。
20、量筒的使用:
(1)为减小误差,要根据所取液体体积与量筒的量程接近的原则,选择合适规格的量筒。(2)使用量筒量取一定体积的液体时,要先慢慢倒入液体至接近刻度时,改用胶头滴管滴加至刻度。(3)量液时,量筒必须放在水平位置上,读数时,视线要与量筒内液体的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如果仰视(视线偏低),则读数偏小。如果俯视(视线偏高),则读数偏大。量筒不能加热,不能做反应器、不能溶解、稀释溶液。
21、酒精灯的使用方法:绝对禁止向燃着的酒精灯添加酒精。绝对禁止用燃着的酒精灯去点燃另一只酒精灯。熄灭酒精灯应用灯帽盖灭,不可用嘴去吹灭万一不慎碰倒酒精灯,应用湿抹布扑盖。
22、用酒精灯加热试管液体时:1、酒精不超过灯体容积的2/3;2、试管外壁有水,加热前要擦干,液体不超过试管容积的1/3;3、试管夹应夹在离试管口1/3处,试管与桌面倾斜成约450角;4、用试管夹夹试管时,应由试管底部套上、取下;5、先预热,试管口不要对着有人的反向,防止喷出伤人;6、加热后的试管,不能立即接触冷水或用冷水冲洗,防止试管炸裂。7、加热固体时,试管口应略向下倾斜。
23、装置气密性的检查:(1)左B中先将导管浸入水中,再用手握住试管,如果装置不漏气,导管内应有气泡产生;把手移开,导管内会形成一段水柱。(2)右B关于有长颈漏斗的制气装置,一般可用弹簧夹夹住胶皮管,从长颈漏斗加水,如果长颈漏斗中形成水柱且液面不下降,则说明装置气密性良好。(3)右C装置的优点可以随时控制反应的发生与停止。右C装置反应停止的原理:将用弹簧夹夹住胶皮管,产生的气体使试管内的压强增大,液体被压回长颈漏斗中,与固体反应物脱离,反应便会停止。
24、判别仪器干净方法:仪器上附着的水既不聚成水滴,也不成股流下。
25、称量物质的质量时要遵循左物右码的.原则,再就是称量时不能把砝码和药品直接放在托盘上,有腐蚀性的药品要放在玻璃器皿上称量。当砝码与称量物放反时,物质的实际质量=砝码质量-游码质量。
化学九年级必背知识点经典合集 3
离子的检验
Cl-(在溶液中)———在被测溶液中加入硝酸银溶液,如果生成不溶于硝酸的白色沉淀,则原被测液中含氯离子。
O42-(在溶液中)———在被测溶液中加入氯化钡(或硝酸钡、或氢氧化钡)溶液,如果生成不溶于硝酸(或盐酸)的白色沉淀,则原被测液中含硫酸根离子。
CO32-
(1)(固体或溶液)———在被测物质中加入稀酸溶液,如果产生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则原被测物质中含碳酸根离子。
(2)(在溶液中)———在被测溶液中加入氯化钡或硝酸银溶液,如果产生能溶于硝酸的白色沉淀,且同时生成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则原被测溶液中含碳酸根离子。
注:
1、在鉴别Cl-和SO42-时,用氯化钡溶液,不要用硝酸银溶液,这是因为硫酸银为微溶性物质,使鉴别现象不明显。
2、在一未知溶液中加入氯化钡溶液,若产生不溶于硝酸的白色沉淀,则原被测液中可能含银离子也可能含硫酸根离子。
酸、碱、盐的特性
1、浓盐酸———有挥发性、有刺激性气味、在空气中能形成酸雾。
2、浓硝酸———有挥发性、有刺激性气味、在空气中能形成酸雾,有强氧化性。
3、浓硫酸———无挥发性。粘稠的油状液体。有很强的吸水性和脱水性,溶水时能放出大量的热。有强氧化性。
4、氢氧化钙———白色粉末、微溶于水。
5、氢氧化钠———白色固体、易潮解,溶水时放大量热。能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而变质。
6、硫酸铜———白色粉末、溶于水后得蓝色溶液(从该溶液中析出的蓝色晶体为五水合硫酸铜CuSO4.5H2O)。
7、碳酸钠———白色粉末,水溶液为碱性溶液(从溶液中析出的白色晶体为碳酸钠晶体Na2CO3.10H2O)
8、氨水(NH3.H2O)———属于碱的溶液
酸与碱的通性
1、酸的通性
(1)酸溶液能使紫色的石蕊试液变红,不能使无色的酚酞试液变色。
(2)酸能与活泼金属反应生成盐和氢气
(3)酸能与碱性氧化物反应生成盐和水
(4)酸能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
(5)酸能与某些盐反应生成新的盐和新的酸
2、碱的通性
(1)碱溶液能使紫色的石蕊试液变蓝,并能使无色的酚酞试液变红色
(2)碱能与酸性氧化物反应生成盐和水
(3)碱能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
(4)某些碱能与某些盐反应生成新的盐和新的碱
盐的性质
(1)某些盐能与较活泼的金属反应生成新的盐和金属
(2)某些盐能与酸反应生成新的盐和新的酸
(3)某些盐能与某些碱反应生成新的盐和新的碱
(4)有些不同的盐之间能反应生成两种新的盐
化学九年级必背知识点经典合集 4
化学九年级必背知识点经典合集 5
用CO还原氧化铜的实验步骤
“一通、二点、三灭、四停、五处理”:
“一通”先通氢气;
“二点”后点燃酒精灯进行加热;
“三灭”实验完毕后,先熄灭酒精灯;
“四停”等到室温时再停止通氢气;
“五处理”处理尾气,防止CO污染环境。
氧气的制取
(1)工业制氧气―――分离液态空气法法,利用空气中氧气和氮气的沸点不同,此变化属于
物理变化.
(2)实验室制取氧气原理:固固加热:(化学方程式)
2KClO3MnO22KCl+3O2↑、2KMnO4△K2MnO4+MnO2+O2↑
固液不加热:2H2O2MnO22H2O+O2↑
(3)发生装置
收集装置:排水集气法,因为氧气不易溶于水;
向上排空气法,因为氧气密度比空气大。
(4)操作步骤和注意点:
①试管口略向下倾斜:防止冷凝水倒流引起试管破裂。
②试管口应放一团棉花:防止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管。
③排水法收集时,待气泡均匀连续时再收集;
④实验结束时,先移开导管,再熄灭酒精灯,防止水倒吸引起试管破裂。
(5)氧气的检验: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内,木条复燃,证明是氧气。
氧气的验满:用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木条复燃,证明已满。
元素
1.化学元素就是具有相同的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2.元素符号书写原则:第一个字母大写,第二个字母小写。
3.元素化合价口诀
正一钾钠银氢氨,正二钙铜镁钡锌,
铝三硅四磷正五,氯常负一氧负二,
铁变二三碳二四,硝酸盐酸根负一,
碳酸硫酸根负二,二四六硫均齐全。
方程式
质量守恒定律:
1.镁在空气中燃烧:2Mg+O2点燃2MgO
2.铁和硫酸铜溶液反应:Fe+CuSO4===FeSO4+Cu
3.氢气还原氧化铜:H2+CuO加热Cu+H2O
4.镁还原氧化铜:Mg+CuO加热Cu+MgO
金属与氧气反应:
1.镁在空气中燃烧:2Mg+O2点燃2MgO
2.铁在氧气中燃烧:3Fe+2O2点燃Fe3O4
3.铜在空气中受热:2Cu+O2加热2CuO
4.铝在空气中形成氧化膜:4Al+3O2=2Al2O3
化学九年级必背知识点经典合集_精选范文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