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历史必修二课堂测试知识点大全整理
相关文章
传统知识的存在和使用已经历了漫长的岁月,与发展中国家许多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二历史必修二课堂测试知识点大全整理 1
【国民革命运动的兴起】
(1)孙中山北上:1924年,孙中山发表北上宣言:对内要消灭军阀势力对外要消灭帝国主义在中国的势力,实现和平统一。
(2)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
五卅运动的时间:1925年
性质:一个以工人阶级为主力的反帝爱国运动_——五卅运动。领导机构:上海工商_合会——统一领导三罢斗争的组织。
省港大罢工是当时世界上罢工时间最长的一次斗争:16个月。
(3)广东革命根据地的巩固
二次东征的对象:叛军陈炯明;结果:广东革命根据地得到巩固。
国民政府在广州成立,汪精卫任主席,国民政府将所属军队统一编为国民革命军。
广东革命根据地得到巩固的意义:为国民革命军出师北伐奠定了基础。
北伐战争胜利进军
(1)北伐胜利进军
目的:为_帝国主义,_军阀统治,统一中国。
主要对象: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三个军阀。
战果:消灭孙吴主力,革命重心转移(1927年初,国民政府从广州迁到武汉,武汉一时成为全国革命的中心)。
(2)工农运动的发展:
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陈独秀、周恩来亲自指挥,取得胜利。
各地人民掀起反帝斗争,其中成果的是湖北、江西的人民收回了九江和汉口的英租界——自近代以来第一次收回权益。
【大革命的失败】
(1)“四一二”_政变
时间:1927.4.12;发动者:蒋介石;地点:上海。
杀害李大钊的刽子手:张作霖;地点:北京。
(2)“七一五”_政变
时间:1927年7月15日;发动者:汪精卫;口号:“宁可枉杀千人,不可使一人漏网”。
影响:第一次国共合作全面破裂,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失败了。(因为未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大革命失败的原因和经验教训
性质:国共两党共同领导的国民革命运动,是中国近代历前所未有的反帝反封建的人民大革命。
成果:基本(张作霖仍未被_)上_了北洋军阀反动统治,给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沉重打击。
失败原因:
主观原因:年幼的_缺乏理论修养和实践经验;陈独秀为代表的中共中央犯右倾投降主义错误。
客观原因:中外反对势力过于强大,它们联合起来绞杀中国革命;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国共合作遭到破坏。
经验:
(1)宣传了_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
(2)_开始掌握一部分武装;
(3)广大群众受到了一次革命洗礼。
教训:
(1)必须坚持无产阶级对革命的领导权;
(2)必须掌握革命的武装,坚持武装斗争。
高二历史必修二课堂测试知识点大全整理 2
【国民革命运动的兴起】
(1)孙中山北上:1924年,孙中山发表北上宣言:对内要消灭军阀势力对外要消灭帝国主义在中国的势力,实现和平统一。
(2)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
五卅运动的时间:1925年
性质:一个以工人阶级为主力的反帝爱国运动_——五卅运动。领导机构:上海工商_合会——统一领导三罢斗争的组织。
省港大罢工是当时世界上罢工时间最长的一次斗争:16个月。
(3)广东革命根据地的巩固
二次东征的对象:叛军陈炯明;结果:广东革命根据地得到巩固。
国民政府在广州成立,汪精卫任主席,国民政府将所属军队统一编为国民革命军。
广东革命根据地得到巩固的意义:为国民革命军出师北伐奠定了基础。
北伐战争胜利进军
(1)北伐胜利进军
目的:为_帝国主义,_军阀统治,统一中国。
主要对象: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三个军阀。
战果:消灭孙吴主力,革命重心转移(1927年初,国民政府从广州迁到武汉,武汉一时成为全国革命的中心)。
(2)工农运动的发展:
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陈独秀、周恩来亲自指挥,取得胜利。
各地人民掀起反帝斗争,其中成果的是湖北、江西的人民收回了九江和汉口的英租界——自近代以来第一次收回权益。
【大革命的失败】
(1)“四一二”_政变
时间:1927.4.12;发动者:蒋介石;地点:上海。
杀害李大钊的刽子手:张作霖;地点:北京。
(2)“七一五”_政变
时间:1927年7月15日;发动者:汪精卫;口号:“宁可枉杀千人,不可使一人漏网”。
影响:第一次国共合作全面破裂,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失败了。(因为未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大革命失败的原因和经验教训
性质:国共两党共同领导的国民革命运动,是中国近代历前所未有的反帝反封建的人民大革命。
成果:基本(张作霖仍未被_)上_了北洋军阀反动统治,给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沉重打击。
失败原因:
主观原因:年幼的_缺乏理论修养和实践经验;陈独秀为代表的中共中央犯右倾投降主义错误。
客观原因:中外反对势力过于强大,它们联合起来绞杀中国革命;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国共合作遭到破坏。
经验:
(1)宣传了_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
(2)_开始掌握一部分武装;
(3)广大群众受到了一次革命洗礼。
教训:
(1)必须坚持无产阶级对革命的领导权;
(2)必须掌握革命的武装,坚持武装斗争。
高二历史必修二课堂测试知识点大全整理 3
重点知识
19世纪末,维新派同顽固派论战的三个问题、论战的结果和意义。
三个问题:(1)要不要变法。(2)要不要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3)要不要提倡西学。
这场论战是资本主义思想同封建思想的正面交锋,它使一些知识分子开始摆脱封建教条的束缚,形成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高涨。
康有为、梁启超的维新活动
在广州办万木草堂,招徒讲学,阐发维新变法思想。(2)著书立说:康著〈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最有代表性;梁启超发表〈变法通议〉等到文章。(3)办报纸:康有为在北京创办〈万国公报〉,后改名为〈中外纪闻〉。梁启超在上海主办〈时务报〉。(4)上书皇帝:如公车上书,呈〈应诏统筹全局折〉等。(5)组织学会:强学会、保国会,进行演讲、讨论、读书等。(6)通过同顽固派的论战宣传维新思想。
戊戌变法的进步意义和失败原因
意义:(1)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有利于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2)资产阶级维新派提出的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的主张,符合当时历史发展的趋势,具有爱国和进步的意义。
失败原因:(1)缺乏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勇气,采取改良的办法,把希望完全寄托在没有实权的光绪皇帝身上,脱离了人民群众,结果必然失败。(2)封建顽固势力强大,对变法进行镇压。证明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行不通。
4、《辛丑条约》的内容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内容:(1)中国向各国赔偿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本息共计9.8亿两。(2)拆毁北京至山海关的炮台,准许各国派兵驻守沿线要地。(3)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不许中国人居住。(4)惩办反帝斗争官吏,禁止中国人民反帝组织活动。(5)改衙门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首。
影响:《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统治秩序的完全确立,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
戊戌变法留给人们的启示
促进社会进步发展的改革必须有思想、经济和政治基础。要战胜旧思想、旧制度和顽固势力才有望成功。(可从多角度发挥)
资产阶级领导的辛亥革命
基础知识
兴中会和陆浩东
兴中会:中国资产阶级的第一个革命团体,由孙中山在檀香山建立。
陆浩东:为共和革命而牺牲的第一人。
同盟会的成立
1905,中国同盟会在日本东京成立,孙中山为,《民报》为机关刊物,提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是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广泛传播
章炳麟、邹容、陈天华是的民主革命思想家和宣传家。
同盟会领导和影响下的武装起义
萍浏醴起义——第一次;黄花岗起义——规模。
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
为了应付严重的国内危机,1901年清政府实行“新政”。内容有派遣留学生、编练新军、奖励实业。为了遏制革命形势的发展,清政府决定实行“预备立宪”。
武昌起义
1911.10.10.革命党人熊秉坤、金兆龙率领新军工程营革命士兵起义,武昌起义爆发,史称“辛亥革命”。起义成功后,湖北军政府成立,黎元洪任督都,全国各省起义,清朝统治土崩瓦解。
中华民国成立
1912.1.1.成立,孙中山任临时大总统,定都南京。接着成立临时参议院。南京临时政府是一个以资产阶级革命派为主体的革命政府,但也混入不少立宪派和旧官僚。
8、《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912年春,孙中山颁布。确立了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它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具有进步意义。
高二历史必修二课堂测试知识点大全整理 4
一、三教合一
1、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新发展: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道教也在民间广为传播。儒学吸收佛教、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发展。
2、隋朝:
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的主张,又称“三教合一”,主张以儒学为主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
3、唐朝:
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即尊道、礼佛、崇儒。佛教和道教开始挑战儒学的正统地位,儒学大师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
二、程朱理学:
1、程朱理学产生的背景原因:
(1)统治者支持:长期的混乱,不利于大一统的稳定和巩固,宋代统治者倡导尊儒读经。
(2)儒家学者的努力:展开了复兴儒学、抨击佛道的活动;融合了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形成了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理学”。
(3)代表人物:北宋时期的程颢、程颐兄弟和南宋时期的朱熹,成就最为突出,所以“理学”也称为“程朱理学”。
2、程朱理学的内涵:
(1)程颢、程颐的思想主张:
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万物只有一个天理,主张先有理而后有物。这是理学的核心思想。
(2)朱熹的思想主张:
朱熹是理学集大成者。强调理之源在于天理,而天理就是作为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强调“存天理,灭人欲”。
3、程朱理学的影响:程朱理学适应了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有力地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朱熹编著的《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后世科举考试依据的教科书。朱熹的学术思想还传播到日本、朝鲜乃至欧洲;在日本和朝鲜,甚至形成“朱子学”学派。
三、陆王心学
1、陆九渊的思想主张:
把“心”作为宇宙万物的本原,提出“心”就是“理”的主张;强调“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认为天地万物都在心中。
2、王阳明心学出现的背景:
(1)明中期以后,阶级矛盾日益尖锐,社会动荡不安,封建专制统治陷入危机。
(2)王阳明继承和发展了陆九渊的学说,成为心学的集大成者。
3、王阳明的思想主张:
(1)更多地吸取了佛教的“心外无佛,即心是佛”思想,宣扬“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的命题。
(2)在认识论上,他提出“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的学说。
4、评价:
明朝中期以后,陆王心学得到广泛传播。宋明理学历经几百年的发展,对中国社会政治、文化教育以及伦理道德都产生了深远影响。但是,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并不能科学地说明人的认识和实践的关系。
高二历史必修二课堂测试知识点大全整理 5
一、“人是万物的尺度”
1、智者学派产生的背景:
雅典等一些古希腊城邦,奴隶制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雅典成为希腊政治和文化中心。人在社会中的地位日益突出,有些学者的研究越来越关注“人”本身。
2、智者学派的思想主张:
(1)以人和人类社会为探索的主题,研究人类,反思人类自己。关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社会组织、风俗习惯和伦理规范等。
(2)强调人的价值。
(3)代表人物及主张:
普罗泰格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否定神的意志是衡量一切的尺度,树立了人的尊严和。他的思想概括了智者学派的主要思想,体现了希腊文化人文主义的本质。
二、美德即知识
1、苏格拉底的思想主张:
(1)倡导“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希望重新建立人们的道德价值观,以挽救衰颓中的城邦制度。
(2)提出“美德即知识”的思想。
(3)提出善是人的内在灵魂,世界上没有人自愿作恶,人之所以作恶是出于无知。
(4)教育对美德同样重要,教育可以使人认识自己灵魂之内已有的美德。
2、影响:苏格拉底对人性本身的研究,是人类精神觉醒的一个重要表现,他使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研究“人”的学问。
三、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1、苏格拉底的学生柏拉图关注的焦点也是人类社会,著有《理想国》一书,他根据智慧品德而不是按照出身,把每个人明确分工,各司其职,主张有正义感和理性的“贤人”统治国家。
2、柏拉图的这种想法尽管有很多错误,但他鼓励人们独立理性思考.为理性主义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3、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在很多学术领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成为古希腊最博学的人。他关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特别强调在整个自然界中,人类是级的。
高二历史必修二课堂测试知识点大全整理_精选范文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