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方法 > 高中学习方法 > 高二学习方法 > 高二历史

高二历史理科的测试必考知识点经典推荐

发布时间: 浏览量:2

历史的记忆和学习需要花费一定的精力去组织线索,然后连贯起来,最简单的比如中国古代政治方面,经济方面,文化方面等等,各个板块梳理出来,及其联系等等,这一套方法运用到高中都同样适用。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高二历史所有知识点整理,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高二历史理科的测试必考知识点经典推荐 1

1.英法关系

(1)18世纪英法之间为争夺欧洲霸权和在印度、北美的殖民地发生战争。结果法国战败,丢失很多在印度和北美的殖民地。

(2)法国大革命和法兰西第一帝国时期,英国多次组织反法同盟,武装干涉法国革命,同拿破仑争夺欧洲霸权,最后英国打败法国。

(3)在1777年北美独立战争取得萨拉托加大捷后,法国援美对英作战。

(4)1814~1815年参加维也纳会议,通过限制法国,保持欧洲均势等决议,英国还夺得了许多原属法国的海外殖民地。

(5)1853~1856年英法联合同俄国进行克里米亚战争,结果打败俄国。

(6)19世纪末20世纪初,为对付共同敌人德国,维护自身利益,英法组织包括俄国在内的“三国协约”集团。

(7)一战期间,英法联合在西线对德作战,并最后取得战争胜利。

(8)战后在巴黎和会上,法国极力想削弱德国,英国则奉行欧洲“均势”,反对过分削弱德国,英法产生矛盾。

(9)战后初期,英法共同操纵国联,都反对美国插手欧洲事务。二三十年代在德国赔款问题和法国安全问题上,两国意见分歧;30年代面对法西斯侵略扩张,采取绥靖政策。

(10)二战期间,两国共同实施敦刻尔克撤退,加入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共同对敌。

(11)二战后两国共同接受美国马歇尔计划援助,加入北约。现在两国都是欧盟成员国。

2.英德关系

(1)在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时期,英国联合普奥反法。

(2)1814~1815年英国同普奥共同操纵维也纳会议,建立维也纳体系。

(3)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后,英德矛盾成为帝国主义主要矛盾,英、德分别组织“三国协约”和“三国同盟”两大军事集团,疯狂扩军备战。

(4)一战爆发后,英法在西线相继取得马恩河、凡尔登、索姆河、日德兰等战役的胜利,最后打败德国,取得一战胜利。

(5)一战后,在巴黎和会上,奉行“均势”,反对过分削弱德国;参与瓜分德国海外殖民地。

(6)20年代在德国赔款和法国安全问题上,英国偏袒德国;道威斯计划通过后,对德提供贷款,扶植德国;参与签订洛迦诺公约,提高德国政治地位。

(7)30年代对德实行绥靖政策:对德实施普遍义务兵役制,开进莱茵不设防区不予反击;对德入侵西班牙采取“不干涉政策”;制造慕尼黑阴谋;德国突袭波兰,英法却坐视波兰灭亡而按兵不动。

(8)二战爆发后,英国逐渐坚定了反法西斯斗争决心:不列颠之战使德国遭到第一次重大失败;丘吉尔和罗斯福发表《大西洋宪章》;参与发表华盛顿26国宣言,建立世界反法西斯同盟;阿拉曼战役战胜德意在北非的军队,北非登陆迫使德意军队投降;诺曼底登陆,开辟欧洲第二战场;相继参加开罗会议、德黑兰会议、雅尔塔会议、波茨坦会议。

(9)二战后,参与对德国及其首都柏林的分区占领;在纽伦堡对纳粹战犯进行审判。

3.法德关系

(1)法国大革命期间,普奥首先组成联军干涉法国革命,后又积极参加反法同盟,多次武装干涉法国革命。

(2)1814~1815年在维也纳会议上,普奥等国操纵会议,通过对法不利的决议。

(3)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结果法国战败,对德割地赔款。

(4)一战前,法德矛盾成为帝国主义三大矛盾之一,法、德分别加入互相对立的两大军事集团。一战期间英法组成联军在西线对德作战,并最终打败德国。

(5)一战后,在巴黎和会上,法国主张全面削弱德国。凡尔赛和约规定法国收回阿尔萨斯和洛林,开采德国萨尔煤矿,参与瓜分德国海外殖民地。

(6)巴黎和会后,严格执行凡尔赛和约,削弱德国;1923年法、比联合出兵鲁尔,造成鲁尔危机;为了寻求安全保障,先后同比、波、捷、罗、南等国结盟;30年代参与签订洛迦诺公约,提高德国政治地位。

(7)二战爆发前对德实行绥靖政策,二战初期在德国入侵下,法国灭亡,贝当在维希建立傀儡政权,戴高乐领导法国人民英勇抗德。

(8)二战后期,与美英分区占领德国,参加纽伦堡对纳粹战犯的审判。

4.英美关系

(1)1775~1783年的独立战争,美国摆脱英国殖民统治,赢得独立。

(2)1846年美国从英国手中取得俄勒冈。

(3)1899年美国提出对华“门户开放”政策,首先得到英国承认。

(4)一战后期,美国加入协约国作战,企图与英法争夺战利品。

(5)一战后美国企图凭借世界经济霸权地位,实现统治全世界的野心,同英国力图保持海上霸权,继续扩大殖民地的意图发生矛盾,英美矛盾成为主要矛盾。在巴黎和会上,英法美共同操纵会议,并共同策划反苏。国际联盟成立后,因受英法控制,美国没有参加。在华盛顿会议上,美国通过《四国条约》埋葬了英日同盟,《限制海军军备条约》取得与英国相等的制海权。

(6)一战后许多问题上英美采取相近态度或共同行动。如武装干涉苏俄革命,德国赔款问题和绥靖政策。

(7)二战爆发后,英美在反法西斯斗争中密切配合,协调行动,对打败法西斯作出了贡献。

(8)二战后,美国取得世界霸权,打着反殖民主义旗号,排斥英法势力。英国无力与美抗衡,在国际事务中追随美国。

5.美日关系

(1)1853年美国人柏利率舰队首先打开日本大门。

(2)一战期间日本独霸中国引起美国不满,府院之争反映美日对中国的争夺。1921年召开的华盛顿会议,打破了一战期间日本独霸中国的局面,《九国公约》使中国又回复到几个大国共同支配的局面。

(3)30年代日本大举侵华,损害美在华利益,美助蒋抗日。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美日在亚太地区角逐,最后美败日取胜。

(4)日本投降后,美为扩大在东亚的势力,派军以“盟军”名义单独占领日本。1946年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偏袒侵华日军战犯,还保留了日本天皇制。

(5)二战后,美国大力在经济上扶植日本,尤其是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期间,美国向日本大量订货,刺激了日本经济发展。60年代末日本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强国。进入70年代美日经济竞争剧烈,政治上日本开始奉行独立自主政策,不再惟美国马首是瞻,双方矛盾加深。

高二历史理科的测试必考知识点经典推荐 2

第9课 辉煌灿烂的文学

◆ ◆ ◆

一、从《诗经》到唐诗

1、《诗经》

(1)概况

《诗经》是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也是中国成熟诗歌形成的重要标志。收入了西周至春秋中期的诗歌,共三百多篇。

(2)内容

①《诗经》中的诗分为风(民间的民歌)、雅(正声雅乐,是正统的宫廷乐歌)、颂(祭祀乐歌,用于宫廷宗庙祭祀祖先,祈祷赞颂神明)三部分。

②特点:以四言为主,多重章叠句。内容古朴,现实感强。

(3)影响

①经孔子整理编定,为中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奠定了基础,被后世奉为儒家经典。

②对我国文学的发展有深刻影响,在中国文化史和世界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2、楚辞

(1)概况

屈原吸收南方民歌精华,采用楚国方言,创造出的一种新的诗歌体裁—楚辞,而《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因此楚辞又叫做“骚体”。

(2)特点

(相对于《诗经》是四言体,句式整齐划一,内容古朴)楚国方言;句子灵活;浪漫主义色彩。

(3)价值

是抒情长诗,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崇高的地位。诗人把深厚真挚的感情和丰富的想象融于作品中,表达了对人民的无比热爱。

3、汉赋

(1)含义

文学家以楚辞为基础,创造出半诗半文的综合文体--赋,最初的诗词曲都能歌唱,而赋却不能歌唱,只能朗诵。它外形似散文,内部又有诗的韵律,是一种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的文体。赋讲究文采、韵节,兼具散文、诗歌的性质,后来逐渐向骈文、散文两个方向发展。

(2)特点

汉赋词藻华丽,手法夸张,内容丰富,表现出大一统时代恢弘的文化气度。

(3)代表人物及代表作

①西汉司马相如的《子虚赋》和《上林赋》

②东汉张衡的《二京赋》

4、唐诗

(1)地位

唐代是中国诗歌的鼎盛时期,代表着古典诗歌的最高成就。唐代不仅诗歌体裁完备,作品内容丰富,而且写作技巧高超,风格流派繁多,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光辉的篇章。

(2)繁荣原因

唐朝开放和繁荣的社会环境 ;科举考试中以诗赋为主

(3)发展阶段及主要代表人物

唐诗的发展经历了初唐、盛唐、中唐、晚唐等4个阶段.

①初唐诗歌。是唐诗繁荣的准备时期。

初唐诗人及代表作

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王勃《杜少府之任蜀州 》、主张作诗要有“风骨”的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②盛唐诗歌。诗歌创作的黄金时代,唐诗的发展达到了繁荣的顶峰,诗坛上名家辈出,流派众多。

盛唐诗人及代表作:

边塞诗:高 适 《别董大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边塞景物的雄奇壮观和军旅生活的英武豪放)

山水诗:孟浩然《宿建德江》、王维《山居秋暝》(描写悠闲宁静的山水田园生活)

盛唐时期成就最高的当属李白、杜甫。

“诗仙”李白——浪漫主义诗人:《早发白帝城》、《蜀道难》

“诗圣”杜甫——现实主义诗人:“三吏”、“三别”

③中唐诗歌。唐代中后期,王朝的鼎盛期已过,但诗歌创作仍未衰歇

中唐著名诗人及代表作

中唐时代成就最高的诗人是白居易:讽喻诗-《秦中吟》《新乐府》;叙事长诗-《长恨歌》《琵琶行》

④晚唐诗歌。李商隐和杜牧是晚唐诗人中的佼佼者,后人把他俩称为“小李杜。

晚唐著名诗人及代表作

杜牧《江南春》、李商隐《无题》

◆ ◆ ◆

二、宋词和元曲

1、宋词

(1)含义

它是诗的另一种表达形式,句子长短不一,更便于抒发感情,这就是词。

(2)产生背景

商业发展,城市繁荣,市民数量的不断增加,能够歌唱的词更能适应市井生活的需要

主要派别及

(3)代表人物

婉约派:(内容单调,细腻柔弱,情绪婉约)

柳永(北宋);李清照(两宋之交)

豪放派:(豪放激愤,气势雄伟,内容以记事、说理为主,表达内心感慨)

苏轼(北宋);辛弃疾(南宋)

陆游(南宋)其词作品既有豪放的佳作,也有婉约的名篇。

2、元曲

(1)含义

宋代民间兴起一种新的诗歌形式,即散曲。元代,散曲创作进入繁荣阶段,与元杂剧一起,合称元曲。

(2)发展阶段及特点(散曲)

兴起:宋代

特点:可雅可俗,抒情叙事兼长,更为生动活泼

繁荣:元代

特点:通俗生动,豪放飘逸(元代前期)

(3)代表人物:关汉卿《窦娥冤》,马致远《秋思》

◆ ◆ ◆

三、明清小说

1、小说的兴起与发展

①中国的小说,兴起于魏晋南北朝时期(《搜神记》志怪小说);

②唐代以情节曲折离奇的短篇小说为主,称为传奇;

③宋代话本,为后来小说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④明清时期小说空前繁荣。

2、繁荣的原因

(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进入强化阶段

(2)手工业、商业繁荣,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市民阶层扩大

(3) 适应市民阶层的需要

3、繁荣表现

①数量繁多;②体裁多样;③表现手法丰富;④在反映社会生活的深度和广度、人物性格的塑造、细节的描绘、语言的运用等各个方面都大大超过了前代。

4、作品

《三国演义》 罗贯中 元末明初 中国最早的一部长篇历史小说

《水浒传》 施耐庵 元末明初 中国第一部农民起义题材的长篇小说

《西游记》 吴承恩 明 朝 中国古代浪漫主义长篇神话小说

《聊斋志异》 蒲松龄 清 朝 中国古代一部优秀的文言短篇小说集

《儒林外史》 吴敬梓 清 朝 中国古代一部优秀讽刺小说

《红楼梦》 曹雪芹高鹗 清 朝 中国古代最优秀的长篇小说

高二历史理科的测试必考知识点经典推荐 3

一、从“无为”到“有为”

(1)原因:秦末战火频繁,社会经济破坏严重。

(2)目的:为了恢复生产和安定人心,统治者吸取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

(3)措施:减轻田租、赦免自卖为奴婢者为庶人、让大量士兵回家,授予田宅,并免除一定的赋税和徭役等。

(4)结果:经过六十多年的休养生息,汉朝的经济实力逐渐恢复和增强,人民生活安定,社会繁荣,国力日盛。

(5)汉初面临的社会问题:

内:诸侯国的势力日益膨胀,土地兼并严重,割据局面正在形成。

外:匈奴为患,边关危机,威胁着西汉的稳定。

(6)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适应国家统一形势的发展需要,积极有为的政治思想成为时代的需要。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董仲舒其人:

汉代儒家的代表人物。他把诸子百家中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汉武帝在位期间,董仲舒曾三次参加对策,阐发他的儒学思想。

2、董仲舒的思想主张:

(1)为适应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提出不在儒家六经范围之内的各家学术都应罢黜。

(2)为了加强君权,董仲舒宣扬“君权神授”。他提出了“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

(3)董仲舒还提出了“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和仁、义、礼、智、信五种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后人归纳为“三纲五常”。

三、儒学成为正统

1、儒学兴起的原因:

汉武帝起用很多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儒家学说成为政府选拔人才、任官授爵的标准。士人纷纷研习儒家经典,儒学得以大兴。

2、儒学教育状况:

(1)儒家经典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设立专事研究和传播五经的教官,称为“博士”。自此,教育为儒家所垄断。

(2)兴办太学,儒家五经博士负责教授,学完经考试合格后即可到政府任官。太学的兴办,打破了以往由贵族官僚世代为官的陈规,使非贵族官僚家庭的子弟也可凭太学资格做官;同时也大大提高了儒学的地位。

(3)在全国各郡县设立学校,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系统。儒学于各郡县得到推广,在民间开始处于独尊的地位。

3、结果: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高二历史理科的测试必考知识点经典推荐 4

一、书法艺术

1汉字起源和演变:

商甲骨文-商周金文-西周籀文(大篆)-秦统一小篆-汉隶书-三国楷书(钟繇)

2书法艺术发展

1、秦汉小篆、隶书

2、魏晋南北朝时期形成书法艺术:王羲之《兰亭序》

3、隋唐达到新高峰:张旭、怀素狂草;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楷书;书法理论

4、两宋: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四大家各具情态

5、明代:平民化、世俗化,强调个性:祝枝山、文徵明

二、绘画艺术

1、起源:新石器时代

2、战国:帛画(《人物龙凤图》)

3、东晋:顾恺之《女史箴图》

4、唐代:吴道子《送子天王图》

5、宋代:山水画兴起;民间风情画:张择端《清明上河图》

6、明清:八大山人木刻版画、年画等

三、文学

(一)诗歌

1、《诗经》: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

2、楚辞:战国屈原新体诗歌《离骚》

3、汉赋:司马相如

4、唐诗:李白、杜甫、白居易

(二)宋词:苏轼、李清照、辛弃疾

(三)元曲:元朝民族歧视,常用散曲抒发愁闷情怀。关汉卿《窦娥冤》

(四)小说

1、唐代:传奇《柳毅传》《南柯太守传》

2、宋代:话本

3、明清原因:商品经济的发达和市民阶层的崛起;

代表作品:四大奇书、“三言二拍”、《红楼梦》、《聊斋志异》、《儒林外史》

(五)戏曲

1、原始-汉唐:傩舞

2、两宋:南戏

3、元代:杂剧(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为元曲四大家)

4、清代:京剧

高二历史理科的测试必考知识点经典推荐 5

一、素称发达的古代手工业

原始社会晚期:手工业从农业中脱离出来

夏商周时期,手工业有了较大发展,由官府垄断

春秋战国时期:官营手工业,私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三种主要经营形态

二、高超的冶金技术

1.冶铜技术

新石器时代:出现小件青铜器→夏:铸造比较讲究→商周:繁荣(如司母戊鼎)→春秋至秦汉:广泛采用鎏金、镶嵌工艺

2.冶铁技术西周:已有铁器→战国:铁农具推广→汉代:铁农具取代木、石和青铜农具,东汉:杜诗发明水排,用水力鼓风冶铁

3.炼钢技术春秋晚期:已能制造钢剑魏晋南北朝:灌钢法16世纪以前中国炼钢技术世界

三、享誉世界的制瓷业

1.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瓷器的国家。

2.商代烧制出了原始瓷器

3.东汉瓷器的生产技术达到成熟阶段,早期生产的是青瓷,后来又烧制出白瓷

4.唐朝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

5.宋代我国制瓷技艺大放异彩,涌现出一批名窑。

6.元朝景德镇窑成为全国的制瓷中心,烧制出白地蓝花的青花瓷。

7.明清时期中国瓷器的高速发展,景德镇成为全国的“瓷都”。明中后期又烧制出彩瓷,以五彩瓷最为有名,到了清代,还发明了珐琅瓷。

_青瓷——白瓷——青花瓷——五彩瓷——珐琅瓷

四、异彩纷呈的丝织业

1.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织绸的国家

2.商代出现平纹织物和斜纹提花织物

3.战国时期:锦、绢、罗、纱等丝织品产量大,质量高。

4.汉代丝绸之路开通后,汉唐时期丝绸外销数量激增

5.明清时期,丝织业的发展进入鼎盛时期,苏州、杭州是最的丝织业中心

TAG标签: 历史 复习

高二历史理科的测试必考知识点经典推荐_精选范文网

历史的记忆和学习需要花费一定的精力去组织线索,然后连贯起来,最简单的比如中国古代政治方面,经济方面,文化方面等等,各个板块梳理出来,及其联系等等,这一套方法运用到高中都同样适用。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