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历史期末考试的重要知识点概括范文推荐
相关文章
重视历史课本。老师可能出错,作业可能出错,网络可能出错。但课本绝对是对的(起码对于考试来说是这样),一切依据都要去课本上寻找。考前一定要看书。看书要仔细,不要放过任何细节,但又要着眼于宏观。小编整理的高二历史必修二各章节的知识点归纳,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高二历史期末考试的重要知识点概括范文推荐 1
教学目标:
识记战国时期生产力发展的标志、商鞅变法开始变法的时间和变法的主要内容,理解商鞅变法的原因和意义。
重点:
商鞅变法的内容商鞅变法的评价
难点:
改革与保守派的观点分歧变法的某些措施含义及作用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看教材38页的简表,分析秦国在战国前期的形势,排在七雄的末位,但中后期秦国却强大起来,并通过一系列战争灭掉了六国,完成了国家的统一。那么,秦国是怎样走向强国之路的呢?——商鞅变法(这是一条主要途径)
二、教学过程
(一)、秦孝公求贤(为什么要实行变法?)
1、原因
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社会原因):铁器的普遍使用和牛耕的推广(生产力发展的主要标志)。
秦国相对落后(自身原因):会盟都不让参加,魏国侵略却无力还击。
2、办法
改革内政,变法图强,发布求贤令。(秦孝公深感落后就要挨打)
商鞅来到秦国。
理解“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
(二)商鞅主持变法
1、时间:公元前356年。
2、背景:得到秦孝公的支持。
3、主要内容:
经济上:改革土地制度——废除“井田制”、实行土地私有;重农抑商——奖罚分明。
政治上:奖励军功——论功行赏,不论贵贱;迁都咸阳,推行县制——强化国家管理,设31县;严明法令——实行连坐法。
4、变法的影响:
触犯了贵族利益——商鞅被车裂处死。
取得成效——连妇女儿童都知道“商君之法”。
(三)秦国的变化
1、性质:是战国后期一次重要的政治和社会改革。
2、成果:废除旧制度,建立新制度;秦军的战斗力大大提高;社会经济得到发展。
3、兴修水利工程:都江堰和郑国渠。
(四)小结
秦国是怎样走上强国之路的呢?
前期势弱——秦孝公决心变法图强——商鞅主持变法——取得显著成果(强大)
思考: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
(五)板书设计
1、秦国为什么要实行变法?
2、变法前期秦孝公采取怎样的办法?
社会进步(社会):铁器、牛耕(标志)改革内政、变法图强、发布求贤令(商鞅)
秦国落后(自身):鄙视、挨打
3、商鞅变法的具体内容?
4、变法产生怎样的社会影响(见小字部分)?
经济:改革土地制度—废除井田制触犯贵族的利益——商鞅被车裂处死
重农抑商—奖罚分明取得成效——妇女儿童都知道商君之法
政治:奖励军功—论功行赏、不论贵贱
迁都咸阳,推行县制—强化国家管理
严明法令——实行连坐法
5、变法取得怎样的成果?
6、变法成功与否?
(性质:是一次重要的政治和社会改革)分析秦孝公变法的目的—变法图强,
建立了新制度,军队战斗力提高,经济得到发展。实现没有?结论——是一次成功的
兴修水利工程——都江堰和郑国渠改革。
高二历史期末考试的重要知识点概括范文推荐 2
高中历史二战爆发的原因
1.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矛盾发展。凡尔赛条约对德国的惩罚性规定,使战后德国民族主义复仇主义情绪蔓延,成为法西斯势力兴起的土壤。战胜国之间也矛盾重重,意大利和日本不满已得利益,伺机重新瓜分世界;美日之间的矛盾不断发展。还有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两种不同制度之间的矛盾。
2.1929~1933年的经济大危机对二战的爆发起了催化剂的作用。经济危机引起政治危机,德、日建立法西斯专政,形成了欧、亚两个战争策源地。
3.帝国主义国家之间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垄断资本对于利润的追求导致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竞争,随着各国实力对比的变化,急夺世界霸权的斗争日益激烈。
4.英法推行缓靖政策。二战前英法美推行的缓靖政策,助长了法西斯的侵略扩张,加速了二战的爆发。
高二历史期末考试的重要知识点概括范文推荐 3
一、意大利的资本主义萌芽
文艺复兴的背景:
(1)出现了佛罗伦萨和威尼斯等着名的工商业城巾。在激烈的竞争中纷纷采取鼓励发展工商业的政策,促进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2)新兴资产阶级希望创造财富,他们重视通过改进生产技术、提高经营手段创造财富。
(3)教会严格控制着文化思想的发展。
二、文艺复兴
1、性质: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借古代文化之名宣传新的资产阶级思想。
2、核心:人文土义。主张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认为人是现实生活的创造者和主人,要求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
3、表现:首先在文学艺术领域表现出来。
4、代表人物:
(1)薄伽丘,文艺复兴时期着名文学家,代表作短篇小说集《十日谈》。作者抨击了封建道德和教会的禁欲思想,宣传人类平等,主张发展人的个性。
(2)但丁和彼特拉克,他们和薄伽丘一起被誉为文艺复兴“文学三杰”。但丁在他的长诗《神曲》中,率先对教会的丑恶现象表达了憎恶。彼特拉克的代表作是《歌集》,他最早提出要以“人的学问”代替“神的学问”,被称为“人文主义之父”。
(3)达·芬奇等艺术大师创作了许多杰出作品,一扫中世纪的呆板拘谨的宗教气息。
5、文艺复兴的扩展:
16世纪以后,从意大利传播到欧洲其他国家,越来越多的人从封建愚昧中解放出来,开始更多地关注人及人生活的世界。
三、宗教改革
1、原因:
(1)文艺复兴使天主教会的受到质疑,要求改革教会的愿望日趋强烈。
(2)天主教会在四分五裂的德意志势力很大,教会不仅在精神上统治着德意志,还从德意志掠取了大量财富,德意志因此被称为“教皇的奶牛”。
(3)罗马教皇以筹资修缮教堂为名,出售赎罪券,激化了矛盾。
2、马丁·路德改革:
(1)马丁·路德的“九十五条论纲”,列举兜售赎罪券的种.种谎谬,拉开了宗教改革的序幕。
(2)马丁·路德的思想主张:只要有虔诚的信仰,灵魂便可以获得拯救,无需购买赎罪券。他主张每个_都有直接阅读和解释《圣经》的权利,而不是盲目听从教皇和教会的说教。
(3)影响:宗教改革运动在欧洲许多地方兴起,形成了不受罗马教皇控制的_派,这些教派统称为新教。新教除了路德派以外还有加尔文派和英国国教。否定罗马教廷的,坚持国家权力高于教会。民众开始打破对罗马教会的迷信,解放了思想,人文主义得到进一步的传播和发展。
高二历史期末考试的重要知识点概括范文推荐 4
一、理性时代的到来
1,原因:
(1)文艺复兴运动的推动。
(2)自然科学取得重大进展。
(3)资本主义的发展,新兴资产阶级要求摆脱封建专制统治和教会压迫的愿望日益强烈。
2、代表人物: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等一大批启蒙思想家。
3、思想主张:
(1)启蒙思想家们不满足于对人性的尊重,要求获得人本身的解放,进一步发展了人文主义。
(2)他们否定一切外在,认为判断是非的标准只有人自己的“理性”。“理性”是启蒙运动的核心。
4、影响:
启蒙思想家们呼唤用理性的阳光驱散现实的黑暗,努力构建一个民主和科学的美好时代。他们以生动的文笔,通过戏剧、小说等形式,猛烈抨击天主教会的和迷信,反对专制和愚昧,提倡科学、自由和平,促进了思想的解放。
二、法国的启蒙思想家
1、伏尔泰,法国启蒙运动的领袖。
2、思想主张:
(1)猛烈抨击天主教会,称教皇为“两足禽兽”,号召人民粉碎教会这个邪恶势力。
(2)他反对君主专制,倡导君主立宪制;
(3)他提倡“天赋人权”,认为人生来就是平等和自由的。
(4)他相信法律应以人性为出发点,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3、孟德斯鸠:
(1)反对君主专制,提出了“三权分立”学说。
(2)影响:孟德斯鸠学说否定了封建专制制度的合理性,奠定了资产阶级有关国家和法的理论基础。他的代表作是《论法的精神》。
4、卢梭:
(1)著有《社会契约论》一书,阐述了“天赋人权”和“人民主权”思想。
(2)他认为国家的主权属于人民,统治者的权力来自他同人民签订的契约,如果他违反了民意,人民就有权他。
(3)卢梭还认为人类不平等的根源是财产的私有。
三、启蒙运动的扩展
1、康德:德意志的哲学家,著有《纯粹理性批判》等著作,对启蒙运动作了经典的总结。
2、评价:启蒙运动是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它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冲击着欧洲的封建专制统治,传播了自由和平等思想。启蒙运动的影响远远超出了欧洲范围,极大地鼓舞了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启蒙思想成为人们追求解放的精神武器,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高二历史期末考试的重要知识点概括范文推荐 5
1、理学兴起的背景
①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道教迅速传播,儒学面临危机;
②隋唐时期,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三教合一)的主张,儒学吸收了佛、道精神,得到新的发展;
③到宋代,逐渐确立了一个以“理”或“天理”为核心,融合儒、道、佛三家的新儒学体系,即理学。
2、主要内容:
程朱理学(北宋——程颢、程颐;南宋——朱熹)
①“理”是世界万物的本源,主宰万物;
②“理”体现在社会上是儒家道德伦理,在人身上就是人性;
③要把握“理”,就要“格物致知”(接触万事万物才能明“理”)
④当人的私欲与天理发生冲突时,就要“存天理,灭人欲”
王阳明的心学:明朝——王守仁(王阳明)
①王阳明把理学发展为“心学”
②王守仁“致良知”学说认为良知就是本心,就是理,天理就在自己心中,只要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进一步发展了“仁”的思想,强调自我修养和奋发立志。
3、宋明理学的评价
①压抑人性,扼杀人生自然欲求;
②重视主观意志力、崇尚气节强调社会责任感等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积极作用。
高二历史期末考试的重要知识点概括范文推荐_精选范文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