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历史人物故事整理推荐
相关文章
人还是要读书。历史人物故事真好听,说不定学生们现在是每天眼巴巴地盼着上历史课,我们觉得读书不再是一件苦差事了……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秦朝历史人物故事,接下来随着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秦朝历史人物故事整理推荐 1
曳尾涂中
《庄子·秋水》中记载了这样一则故事:
庄子在濮河钓鱼,楚国国王派两位大臣前去请他做官,他们对庄子说:“楚王想将国内的事务麻烦您啊!”庄子拿着鱼竿没有回头看他们,说:“我听说楚国有一只神龟,死时已经三千岁了,国王用锦缎包好放在竹匣中珍藏在宗庙的堂上。这只神龟,它是宁愿死去留下骨头让人们珍藏呢,还是情愿活着在烂泥里摇尾巴呢?(宁其生而曳尾涂中乎?)”两个大臣说:“情愿活着在烂泥里摇尾巴。”庄子说:“请回吧!我要在烂泥里摇尾巴。”
小编解读
庄子一生穷困潦倒,他住在“穷闾陋巷”,经常忍饥挨饿,但却始终拥有冷峻深刻、洞察人生的敏锐目光和超然的处世态度。在他的一生中,除讲学、著述之外,有时还得靠钓鱼、打草鞋来维持生计。他视前途为草芥,视富贵如粪土,对自己所处战国乱世有着清醒而独到的认识。
后人常用“曳尾涂中”形容与其为了名利而受尽拘束,不如安于贫贱,自由自在地生活。
烽火戏诸侯
西周时,周幽王有个宠妃叫褒姒[sì],褒姒虽然生得艳如桃李,却冷若冰霜。为博取她的一笑,周幽王下令在都城附近20多座烽火台上点起烽火——烽火是边关报警的信号,只有在外敌入侵需召诸侯来救援的时候才能点燃。结果诸侯们见到烽火,率领兵将们匆匆赶到,弄明白这是君王为博妻一笑的花招后又愤然离去。褒姒看到平日威仪赫赫的诸侯们手足无措的样子,终于开心一笑。
五年后,酉夷太戎大举攻周,幽王烽火再燃而诸侯未到——谁也不愿再上第二次当了。结果幽王被逼自刎而褒姒也被俘虏。
小编解读
孔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诚信”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人无信则不立。对一个国家也同样如此,拿政令开玩笑,视“诚信”为儿戏,必将导致信用丧失,众叛亲离,其下场可想而知
秦朝历史人物故事整理推荐 2
“偏食”王安石
那次朋友请王安石吃饭,佳肴满桌,但王安石独对那盘鹿肉感兴趣,频频伸箸,几乎是一个人把它消灭干净了。朋友后来到王安石家做客,与王安石夫人聊起,说王公太偏食,只喜欢吃鹿肉。王夫人问:这盘鹿肉摆在哪一边?那朋友说摆在王公那头,王夫人说:那就是了,下次,你请客,你把一盘芥菜放他面前,看他吃什么。
王安石其实没任何偏食,只不过是哪一盘菜靠他最近,他就向这一盘菜伸筷子。如果以一次偏食,去判断王安石之爱好,准吗?宋仁宗也曾经这么判断过王安石,也错了。
一天,宋仁宗突然说要请大家去钓鱼,满朝文武自然展颜开怀。
王安石也随大流,跟大家来到现场,只是他似乎对宋仁宗特地安排的这次娱乐活动没一点兴趣,独自闷坐在那里,敛眉默神。
王安石可能有嗑瓜子的习惯吧,他一手支颐,一手抓碟,把摆在碟子里的皇家玉豆一颗接一颗地往口里送,送豆进一颗,嘣脆咬一颗,心不在焉,把满碟豆子吃完了。远处,有一双眼睛在瞄着,那是宋仁宗。群臣都夸王安石是能臣,宋仁宗听多了,他想起用王安石,于是将王安石从地方调来中央,安排在自己身边,察其言,观其行。也许在宋仁宗看来,工作时间往往难以看出大臣的性情,而在活动中看人,比在工作中看人更靠谱,所以他组织了这次垂钓活动。
而这次,宋仁宗没有看上王安石。不是因为王安石好沉思不合群,而是那碟子里的豆子蒙住了宋仁宗的眼睛。宋仁宗看着王安石吃完这一碟豆子后,作出了一个几乎可以断绝其前程的判断:王安石是百分百的奸臣。
碟子里的豆子,其实只是鱼饵。宋仁宗觉得,一个人沉浸在自己的心事里,误吃一粒,可以理解;错嚼两粒三粒,也情有可原,但这么一碟鱼饵都被吃完了,这不是作秀吗?这不是故意装深沉吗?这次垂钓活动之后,宋仁宗把王安石晾起来了。王安石从地方带来的万言改革书,被宋仁宗高高挂起。
宋仁宗看人的方式不对吗?我们都是这么看人的,三岁看老,一钱落职,相人一面定人生死,从一滴水里看太阳光辉……我们都自诩是识人大师,可以从一个细节识别他人之好坏、之忠奸。然则,世界上最复杂的,可能就是人了。指望一眼把人看准,哪那么容易?多半会把人的品质看扁了,把人的性情看反了。人生到了盖棺都难以论定,哪能一时可以论定?
秦朝历史人物故事整理推荐 3
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闭月
貂蝉是东汉末年司徒王允的歌女,国色天香,有倾国倾城之貌。见东汉王朝被奸臣董卓所操纵,于月下焚香祷告上天,愿为主人担忧。王允眼看董卓将篡夺东汉王朝,设下连环计。王允先把貂蝉暗地里许给吕布,在明把貂蝉献给董卓。吕布英雄年少,董卓老奸巨猾。为了拉拢吕布,董卓收吕布为义子。二人都是好色之人。从此以后,貂蝉周旋于此二人之间,送吕布于秋波,报董卓于妩媚。把二人撩拨得神魂颠倒。吕布自董卓收貂蝉入府为姬之后,心怀不满。一日,吕布乘董卓上朝时,入董卓府探貂蝉,并邀凤仪亭相会,貂蝉见吕布,假意哭诉被董卓霸占之苦,吕布愤怒。这时董卓回府撞见,怒而抢过吕布的方天画戟,直刺吕布,吕布飞身逃走,从此两人互相猜忌,王允便说服吕布,铲除了董卓。
“闭月”,是貂婵的代称。她是三国时汉献帝的大臣司徒王允的歌妓,能歌善舞,很受王允的宠爱。当时,董卓专权,挟天子以令诸侯,大臣们敢怒而敢言。王允每天闷闷不乐,茶不饮,饭不进。貂婵很为主人优愁。在一个月明星稀的夜晚,他在后花园烧香跪地,为主人祈祷,“月亮啊月亮,你虽清白如洗,可哪知我们老爷心中的烦恼!苍天啊苍天,你虽那样深邃,却难容我们老爷如火如焚的心情。我是老爷的婢女,愿为国为民,万死不辞。”赶巧,王允也来花园散心。顿时,他感情激动,赶忙走上前去将貂婵扶起。王允说:“你能为我分忧,我忧在何处,你知道吗?”“知道,大人。”“那你时哲我讨国贼,杀董卓吗?” “只要大人信得过奴婢,奴婢拐肝脑涂地。”王允听罢,两手一合,当即给貂婢一拜。从此、便和貂婵以父女相称。一年多以后,王允先将其女许给董卓,后又许给吕布。董、吕二人争风吃醋,发生火并,董卓被杀。这就是王允巧使连环计,一女二聘杀国贼。 那么貂婵怎么叫“闭月”呢? 貂婵在后花园拜月时,忽然轻风吹来,一块浮云将那皎洁的明月遮住。这时正好王允瞧见。王允为宣扬他的女儿长得如何漂亮,逢人就说,我的女儿和月亮比美,月亮比不过,赶紧躲在云彩后面,因此,貂婵也就被人们称为“闭月”了。
秦朝历史人物故事整理推荐 4
孙中山小时候的故事
童年时要做洪秀全
在珠江口外有一个依山傍水的小村庄,广东香山县翠亨村。槟榔山不高而秀,兰溪河不宽而清。1866年11月12日夜,在村边一栋简陋的农舍里,一个男孩降生了。他就是日后改变了中国命运的民主革命伟人孙中山。这时,父母给他起的名字是帝象。小帝象降生的家庭是一个贫寒的农家,从祖父孙敬贤起就靠租种他人田地为生,父亲孙达成早年在澳门做工,回乡后依旧是佃农。后来,孙中山的长兄孙眉在檀香山经商致富,家境才好转起来。
像所有穷孩子一样,孙中山自懂事起就开始分担家务劳动,砍柴、割草、下田,最有意思的是跟大孩子去讨小海,不仅可以捡到退潮剩下的小鱼小蟹,还可以收获许多好看的贝壳。孙中山从小干活就特别麻利,常常是别人还没怎么样呢,他就已经干完了。自己做完了,他就帮助别的小伙伴做,特别喜欢帮助比自己弱小的孩子。
尽管脚上没有鞋穿,肚里只有白薯,但是童年的孙中山还是有许多开心的时光。他经常和村里的孩子一起下河摸鱼,上岸嬉戏。男孩子最喜欢的莫过于玩“打仗”,每当这个时候,孙中山都是当然的首领。在翠亨村有一位太平军老兵,大人们不大敢接近他,可是孩子们却喜欢听这位饱经风霜的老人讲太平军的故事,像洪秀全金田起义,石达开打得曾国藩投水,李秀成大破洋枪队,孩子们听得欢天喜地,抓耳挠腮,而听得最入神的当数小中山。那位前太平军老人也十分喜欢这位器宇不凡的孩子,常说小帝象长得像洪秀全,希望他长大以后也当“洪秀全”,推翻清王朝。因此,翠亨村的孩子们都叫孙中山“洪秀全”。从此以后,翠亨村的孩子玩“打仗”游戏,就不只是官兵捉强盗,还有太平军打清兵。而孙中山自然是太平天国的天王洪秀全。时间长了,大人们也知道了小帝象这个“绰号”。晚上孩子稍微回来晚了点,大人就会嗔怪道:“是不是又跟‘洪秀全’玩打仗去了?”
广东由于“天高皇帝远”的地理位置,和三合会等反清帮会的长期活动,民间对于清朝统治一直不满,大家对反清的活动和言论都持默许的态度。这种生活气氛使孙中山从小就萌发了反清意识,而清政府的种.种倒行逆施,又强化了他的这种意识。两广和福建一带,为生活所迫,背井离乡到海外谋生的人很多。成千上万的海外华侨用他们以生命和辛劳换来的财富滋养了家乡,也滋养了祖国。可是,腐败的清政府不但不尽起码的义务保护华侨,反而将他们看作“弃民”,百般歧视、搜刮和迫害。在海外挣了一点钱,叶落归根的华侨,往往会受到无端的欺凌。童年的孙中山曾亲眼看见过同村的一位归侨商人,青天白日之下,店铺就被盗匪洗劫一空,而清朝地方政府对此却不闻不问。看着悲痛欲绝的归侨商人,小帝象的心里很不是滋味。
如果说这一事件只是说明了清政府的无能,那么,小帝象亲眼目睹的另一件事情则明白无误地暴露了清政府的凶残、无道和贪婪。翠亨村有李氏三兄弟,漂洋过海千辛万苦在美国的旧金山淘金挣了一点钱,回家乡置了产业,还建了一座小花园,村里的孩子都可以去玩,那里曾是孙中山和小伙伴们的一处乐园。可是,突然有一天,一群如狼似虎的清兵闯进村来,不由分说地抓走了李氏兄弟,抄了他们的家,封了小花园。孙中山为此感到不平,上前大声质问。领头的官吏竟然二话不说,拔刀便刺。幸亏孙中山闪得快,才躲了过去。原来,李氏兄弟的产业勾起了当地官员的贪心,他们便以“莫须有”的罪名把李氏兄弟投入监狱,霸占了他们的产业。后来,李氏三兄弟一人被处死,二人不知所终。这件事深深地刺痛了童年孙中山幼小的心灵。从此,他似乎有点明白为什么洪秀全要揭竿而起,反抗清朝统治了。
买书比买吃重要
孙中山一生喜欢读书。他在英国留学的时候,有一天,几个中国留学生一起去看他,发现他的生活很艰苦,几乎连吃饭的钱都没有了。离开前,这几个留学生凑了40英镑,送给孙中山补贴生活。
三天以后,这几个留学生又一起去看孙中山。来到孙中山的宿舍门口,他们敲了半天门,都没有人答应。“算了,先生大概不在。我们下次再来吧。”一个姑娘说。
“等一下儿,我来敲。”一个不高不矮的年轻人说。他用力敲了一会儿,孙中山才来开门。孙中山不好意思地说:“请原谅,我正在看书,没听见你们敲门。快请进!”
他们走进孙中山的宿舍,看见桌子上摆满了新书。大家一算,买这些书大概需要30英镑。他们觉得很奇怪,问孙中山:“你连吃饭的钱都不够,还有钱买书?”
“这是用你们送给我的钱买的,我还剩下10英镑呢!”
“你应该多买一些好吃的,不要把身体搞坏了。”孙中山笑着说:“我觉得买书比买吃的还重要。”
改造中国的决心
孙中山先生小时候往在海边的一个村庄上。
一天,他约了几个朋友,轮流踢毽子,大家来比赛。踢了好一会儿,一个年纪大的孩子,踢不过一个小孩子。大孩子恼怒了,把小孩子打了一下。孙中山对大孩子说:“你大他小,你强他弱,你不该欺负他!”
一次许多海盗到村里抢劫。孙中山亲眼看到海盗把一户人家的门打破,抢去许多箱子,害的的那家的人大哭小喊。孙中山想:“为什么那户人家被强盗欺侮,中国却没有法律保护他们:”孙中山立下了改造中国的决心。
长大后,孙中山先生领导了辛亥革命,成为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政治家。
秦朝历史人物故事整理推荐 5
廉颇负荆请罪是家喻户晓的故事,凡有负荆请罪的图画,画面的廉颇必是须发皆白的老头子。中学语文课本教师用书中还说,这是一个"勇于承认错误的老将军";小学课本的插图也将廉颇画得白胡子老长。然而,考之历史,这个时候的廉颇应该是一个青年人。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载,赵惠文王十六年(公元前283年)廉颇攻取齐国阳晋,被赵王拜为上卿。这是廉颇事迹的最早记载。赵王与秦王渑池会是在惠文王二十年(公元前279年),负荆请罪的事发生在这之后不久。
这个时候廉颇的年纪尚不可能知道,但从打败齐国,拜为上卿这事来看,肯定不是十岁八岁的小孩子,应该是有些战斗经历的人。依《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从赵惠文王二十年(公元前279年)到悼襄王元年(公元前244年)后,廉颇因与乐乘的矛盾,愤而离开赵国投奔魏国,"廉颇居梁久之,魏不能信用。赵以数困于秦兵,赵王思复得廉颇"。廉颇离开赵国后,由于赵奢指挥得当,赵国在对秦战争中一连打了几个胜仗,这个时候赵王是不可能想到起用廉颇的。至赵悼襄王五年(公元前240年)时,赵被秦攻下龙、孤、庆都,第二年秦又攻赵上党。"赵王思复得廉颇",应该是悼襄王五年(公元前240年)之后的事。赵悼襄王思用廉颇,派人到魏国看看廉将军还能不能领兵打仗。这时的廉颇尚能够"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可见,这时的廉颇将军并不是很老。若不是有人说坏话,赵王还是愿意让他回国作战的,因为廉颇并不是老得不中用了。如果这个时候廉颇真的是已经年纪很大,已经八,九十岁了,赵悼襄王是绝不可能动劝他回国的念头。廉颇的仇人郭开听说赵王欲起用廉颇,"多与使者金,令毁之"。可见,不但赵王认为廉颇可用,他的仇人也感到廉颇是个威胁。使者说他"廉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矣"。使者虽然想使坏廉颇,但也不直说他老得不行,不便从年纪上做文章,只能从排泄不好入手。这说明即使是在这个时候廉颇依然是有能力的,也并不是很老。廉颇回国未成,但还是有人拿他当人才的,"楚闻廉颇在魏,阴使人迎之。廉颇一为楚将,无功,曰:'我思用赵人。'廉颇卒死于寿春"。这时的廉颇真的年纪很大了,楚国是不会"阴使人迎之",并任他"为楚将"的。
廉颇入楚后活了多少年,也不清楚,但"廉颇卒死于寿春","卒"是最后的意思,这肯定他并不是入楚就去世的。
现在我们算一下,从赵惠文王二十年(公元前279年)廉颇负荆请罪,到赵悼襄王五年(公元前240年)赵王思用廉颇,已经过了39年,廉颇"居魏久之",以后又到楚国,最后死在楚国。这怎么的也得有几年时间。假如廉颇负荆请罪时就是老将,就算是60岁,那么他任楚将时已经将近百岁。
古人的寿命与健康是远远不及今人的。楚国不惜得罪魏国,挖来一个百岁老人做武将,这只能是神话。但《史记》并不是神话,它是历史,只能历史地看。假如,廉颇为楚将时是70岁,那么40多年前负荆请罪时的他,不到30岁。30岁不到的大将军,应该算是年轻的了。
秦朝历史人物故事整理推荐_精选范文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