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历史德国知识点经典推荐
相关文章
学习的第一步,就是求知。顾名思义,就是检查或研究以便获得更多的知识!知识就是力量,我们就是要学会求知,变成一个善于学习、善于思考、具有优良品质的好青年。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高二历史知识点归纳,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高二历史德国知识点经典推荐 1
三、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一、中国古代科技成就
四大发明
造纸术:西汉已发明植物纤维纸,东汉蔡伦改进。
印刷术:隋唐雕版印刷术——《金刚经》;北宋活字印刷术。
火药:唐末开始用于战争。
指南针:战国司南;北宋指南针,应用于航海。
数学
《九章算术》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应用数学著作。标志着中国古代以计算为中心的数学形成了完整的体系,在世界数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算筹和算盘推动古代计算的发展。
天文
留下了世界上最早日食、月食、太阳黑子以及哈雷彗星的记录。
编制出了世界上最早的星表《石氏星表》。
创制了许多先进的天文观测仪器:浑仪、简仪。
历法
《夏小正》、“殷历”。《授时历》我国古代最优秀的历法,比现行公历早3百年,对指导农业生产帮助很大。
农学
古代成就卓著的四大农书:《汜胜之书》、《齐民要术》、《农书》、《农政全书》。《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最系统的古代农业科学著作。
医学
西汉编订《黄帝内经》——中医学的奠基之作。
东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万世宝典”。
明李时珍《本草纲目》——“东方药物巨典”。
二、辉煌灿烂的中国古代文学成就
春秋
《诗经》,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战国
新的诗歌题材——楚辞,《离骚》,屈原
汉朝
司马相如、张衡
半文半诗的综合文体——赋
唐诗
初唐:王勃、陈子昂。
盛唐:王维、孟浩然,高适、岑参,李白(“诗仙”)、杜甫(“诗圣”。)
中唐:白居易
晚唐:杜牧和李商隐
诗歌的黄金时期,是唐诗发展繁荣的丰碑
宋词
柳永、李清照、辛弃疾、苏轼
婉约派:柳永(《雨霖铃》)、李清照(《声声慢》)
豪放派:苏轼、辛弃疾
元曲
关汉卿、马致远
关汉卿《窦娥冤》
明清小说
曹雪芹等
《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聊斋志异》《儒林外史》等
三、中国古代的艺术成就
(1)汉字:原始社会晚期起源于“文字图画”,经历了:甲骨文、篆书、隶书、楷书的演变发展过程。
(2)书法艺术的发展:两个阶段:魏晋以前基本上是自发阶段,魏晋时期开始进入自觉阶段。
楷书发展:始于东汉,魏晋楷书有定鼎之功,唐代步入盛世,名家群起。初唐的欧阳询、盛唐的颜真卿、晚唐的柳公权是这一时期的代表。
草书发展:起源于汉初,成熟于东晋。魏晋以来盛行不衰,名家辈出。代表人物:盛唐的张旭、怀素等。
行书发展:经过东汉至西晋约两个多世纪的演变,书体完全成熟。代表:王羲之等。
(3)绘画:
起源:远古彩陶画:《鹳鱼石斧图》。
战国:楚国帛画《人物龙凤图》和《人物御龙图》。中国绘画艺术从萌芽走向成熟的关键阶段。
魏晋南北朝时期:真正意义上的中国画出现了。东晋顾恺之的《女史箴图》《洛神赋图》。
隋唐五代时期:中国绘画的一个高峰。隋朝展子虔的《游春图》,是现存中国最早的山水画。初唐阎立本的《步辇图》。盛唐吴道子的《送子天王图》。隋唐时期,敦煌莫高窟壁画盛极一时。
两宋时期:宫廷画院进入最为活跃的阶段,画学兴起;风俗画是当时画坛的最大亮点。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长卷。
元明清时期:文人画成就最为突出。元代王冕的《墨梅》、明代徐渭的《黄甲图》、清代郑板桥的《墨竹图》。
(4)戏曲:
京剧:乾隆末年,安徽的徽剧戏班进京演出;道光年间“徽汉合流”的局面;同治、光绪年间,京剧走向成熟,并涌现出程长庚、谭鑫培等著名的“同光十三绝”;从清朝末年到民国初年,京剧迎来了它的繁荣期。京剧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风靡全国,被誉为“国剧”。民国以来,又逐步走向世界。
其他戏剧剧种:秦腔、越剧、川剧、粤剧、黄梅戏等出现。
高二历史德国知识点经典推荐 2
(一)诗歌
1、《诗经》: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风雅颂;四言为主(现实主义)。
楚辞:战国屈原新体诗歌《离骚》(浪漫主义)
3、汉赋:司马相如(铺成排比,文采华丽)
4、唐诗:李白、杜甫、白居易
(二)宋词:苏轼、李清照、辛弃疾
(三)元曲:元朝民族歧视,常用散曲抒发愁闷情怀。关汉卿《窦娥冤》
(四)小说
1、唐代:传奇《柳毅传》、《南柯太守传》
2、宋代:话本
3、明清时期兴盛原因:商品经济的发达和市民阶层的崛起。
代表作品:
明:四大奇书(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三言二拍”;
清:《红楼梦》、《聊斋志异》、《儒林外史》
(五)戏曲
1、原始—汉唐:傩舞
2、唐:梨园
3、两宋:南戏,形成完备的戏曲形式
4、元代(黄金时代,标志戏曲的成熟):杂剧(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为元曲四大家)
5、明:昆曲(百戏之主):王实甫《西厢记》,汤显祖《牡丹亭》
6、清代:京剧,新的高峰
高二历史德国知识点经典推荐 3
资产阶级统治的确立—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一)背景:
1.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1)表现:
①手工工场建立并得到发展;
②农村中出现资本主义农场和牧场。
(2)原因:
①新航路开辟后,英国地处大西洋航运的中心;
②圈地运动的推行;
③海外贸易和海外掠夺
2.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形成和成长(有共同利益)
①资产阶级构成:银行家、大商人、手工工场主
②新贵族构成:牧场主和农场主、兼营工业和商业
3.斯图亚特王朝(1603年—)的专制统治
詹姆士一世和查理一世相信“君权神授”厉行君主专制,触犯资产阶级利益;
4.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利用议会有通过征税法案的权力,同国王展开斗争
5.导火线:1638年,苏格兰人民起义
(二)过程
1.革命爆发:1640年11月新议会的召开
①目的:筹措军费讨伐苏格兰人;
②斗争:国王企图由议会通过法案,征收新税;议会:拒绝通过征税法案,并要求限制王权,得到群众支持。
③意义:揭开革命的序幕。
2.内战爆发;
议会军和王军
著名人物:克伦威尔;
战役;纳西比战役、马斯顿荒原战役。
3.处死国王:1649年1月
4.革命高潮:成立共和国(1649—1653年)
①克伦威尔掌握大权,实行有利于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政策
②建立护国主政治:1653年底,克伦威尔被宣布为护国主,多次解散议会,成为军事独裁者。
5.斯图亚特王朝复辟:
①背景:克伦威尔死后,政局动乱。
②目的:保护革命成果。
③复辟:1660年,查理二世复辟。④政策:实行反攻倒算,引起资产阶级和新贵族不满;
6.革命完成:1688年“光荣革命,邀请荷兰执政威廉和玛丽入主英国,1689年初,威廉和玛丽共同登上英国王位。标志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完成。
(三)结果: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1.目的:限制王权;
2.过程:1689年《权利法案》:限制国王的权力,约束国王的作为。
3.影响: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专政。
(四)意义
1.推翻了封建专制的君主制,确立了君主立宪制,为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2.反映了世界历史发展的趋势,对欧洲和世界其他地区都有广泛的影响,标志着一个新的历史时期的到来。
世界殖民霸权的确立,18世纪中期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国家
(一)海上霸权的建立
1.1588年,英国打败西班牙“无敌舰队”(96页的图片)
(二)世界殖民霸权的确立
1.17世纪以后走上殖民争夺的道路,相继打败荷兰、法国。
2.从事罪恶的三角贸易,并成为主要经营者。
3.在亚洲,东印度公司进行海外殖民和掠夺,印度成为英国最大的殖民地。
4.竭力压制北美经济发展,镇压北美人民的反抗导致爆发美国独立战争1783年承认美国独立。
世界工业垄断地位的形成—英国的工业革命
(一)背景:
1.政治前提:资产阶级统治的确立;
2.资本:资产阶级发展海外贸易,进行殖民掠夺,积聚了丰厚的资本,拓展了海外市场和原料产地。
3.劳动力:进一步推行圈地运动,获得了大量雇佣劳动力。
4.技术:工场手工业积累了丰富的生产技术;
5.市场:(直接原因):市场需求的扩大。(18世纪中期,英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国家。)手工工场的生产供不应求。
(二)进程
1.时间:
①1765年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纱机”,揭开工业革命的序幕。(首先在棉纺织业中引发了发明机器,今进行技术革新的连锁反应)。
②1840年前后,英国大机器生产基本上取代了工场手工业,工业革命基本完成。
③18世纪末,工业革命逐渐从英国向欧洲大陆和北美传播。
2.生产手段和生产组织形式的变化:
①机器生产取代手工操作;
②工厂取代手工工场
(三)重大发明
1.纺织:珍妮纺纱机;
2.动力:1785年瓦特制成改良型蒸汽机
3.交通运输:1825年史蒂芬孙发明火车。(美国人富尔顿)
(四)影响:(对英国)
1.英国率先进行并完成工业革命,19世纪中期号称“世界工厂”,很快成为世界霸主。
2.使人类进入了“蒸汽时代”。
3.创造了巨大生产力,使社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4.1836 -- 1848年,英国发生宪章运动,工人为争取普选权而展开大规模的斗争。是世界上第一次群众性的、政治性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
世界工业垄断地位的丧失—19世纪末英国经济发展相对缓慢
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工业产量被美、德相继赶上和超过,退居第三位。丧失了19 世纪中期以来在世界工业中的垄断地位。
最大的殖民帝国地位引起了新兴的德国的强烈不满。
一战到二战期间的英国
(一)一战前
英、德为争夺殖民地形成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主要矛盾(对殖民地的争夺)。英国调整同法国、俄国的关系,组成英、法、俄协约国集团。
(二)一战后
1.成为战胜国,是巴黎和会的主宰国之一,虽严重削弱、但综合国力仍世界第一位,希望继续保持海上绝对优势,维护庞大的殖民帝国;美国一战后代替欧洲,掌握世界经济霸权,企图攫取战后世界领导权;围绕争夺世界霸权,英美之间的矛盾成为,一战后世界的主要矛盾。结果,国联由英法控制,说明美国的综合国力还不足掌握世界霸权。
2.对外政策:大陆均衡
(三)二战前:30年代执行绥靖政策
①目的:保住既得利益,祸水东引。
②实质:自私自利,姑息养奸;
③表现:慕尼黑阴谋;奇怪战争;
④影响:牺牲了弱小国家的利益;助长了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气焰;使30年代的反法西斯局部战争失败。
⑤放弃:1940年5月,丘吉尔出任英国首相,对德采取强硬政策。
(四)二战中:为反法西斯战争做出贡献
①英法敦克尔刻大撤退,不列颠之战,为未来的反攻保存了有生力量;
② 1942年初,与美国,苏联等国家联合签署《联合国家宣言》,组成反法西斯统一战线。
③1944年6 月,美英军队,诺曼底登陆,开辟欧洲第二战场;
④1945年初,美、英、法军队从西面攻入德国境内。
⑤参与二战中的四次国际会议。
(五)二战后
1.衰落,初期唯美国马首是瞻;接受美国经济援助。加入北约组织。
2.随着经济恢复和发展及欧洲共同体的成立,70年代加入欧洲共同体。
其他
1.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人物及其成就
①戏剧家莎士比亚;
②思想家弗兰西斯·培根
2.英国的大陆均势政策
(1)概念:指英国为维护霸主地位,凭借自己的经济和军事实力,维持欧洲各国之间的相互牵制和争夺,防止一国称霸欧洲的外交政策。
(2)实施:
①联合抗法:组织反法联盟,打败拿破仑帝国,重新确立英国的霸主地位。
②联法抗德:20世纪初与法、俄结盟,对付德国;
③扶德抑法:巴黎和会上反对过分削弱德国;巴黎和会后,不与法国结盟,用德国牵制法国。
④纵德反苏:二战前,英国联合法国共同纵容德国侵略,企图将矛头引向苏联。
高二历史德国知识点经典推荐 4
王安石变法
一、王安石变法的背景
1.社会矛盾尖锐
阶级矛盾:土地兼并、赋税沉重,连年战争、自然灾害-----农民起义
_:宋辽、宋夏战事不断
统治阶级内部矛盾
2.积贫积弱局面的形成
积弱-----军队战斗力弱
原因:皇帝集军权、更戍法
积贫-----国家财政负担沉重入不敷出
原因:冗兵,冗官,冗费
3.庆历新政
中心:整顿吏治
结果:失败-----触犯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遭到强烈反对(失败原因)
影响:王安石变法的前奏
二、王安石变法的内容
1、富国之法(理财)
青苗法农田水利法免役法市易法方田均税法均输法
作用:政府的收入增加,积贫的局面有所改变,社会矛盾有所缓和。
2、强兵之法(整军)
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军器监
作用:北宋国力增强,积弱局面有所改观
3、取士之法(教育、用人):
改革科举、整顿太学、惟才用人
三、王安石变法的作用(评价)
1性质:在不触动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前提下对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2积极作用:政府财政收入增加,国家军事力量加强,在一定程度上暂时扭转了积贫积弱的局面
3局限性:农民处境没有根本改变;不能从根本上摆脱统治危机
四、结果:失败----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失败主要原因)
高二历史德国知识点经典推荐 5
(一)三民主义的提出
1、背景: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民族危机的加深;各种救国主张的失败;孙中山上书改革碰壁;同盟会成立,提出十六字纲领; (1894年,创立兴中会[团体];1905年创立中国同盟会[政党])
2、思想渊源:
经济:单税社会主义,《资本论》;
政治:西方资产阶级政治理论;大同思想;
科学:进化论
3、内容: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
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4、三民主义的局限性:没有明确的反帝要求;没有彻底土地革命纲领。
5、实践:指导辛亥革命,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政府,制定《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二)三民主义的发展(新三民主义)
1、背景:孙中山思想的转变;俄国十月革命和五四运动带来新启示和希望;
国民党一大的召开,重新解释三民主义
2、内容: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与旧三民主义最大区别是:明确的反帝要求)
3、评价:新三民主义是三民主义的继承和发展,成为大革命的指导思想;它以三大政策为核心,是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推动了国民革命的发展。
4、新三民主义是目的,三大政策是手段。
(三)三民主义的特点:时代性、爱国性、纲领性。
(四)评价:三民主义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核心,迅速成为当时中国先进政治思想的主流和近代中国人民进行反帝反封建及救亡图存革命斗争的纲领。
高二历史德国知识点经典推荐_精选范文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