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历史选修三知识点概括推荐模板
相关文章
复习的方法也是多样化的,基本的方法有整理学习笔记、编写复习提纲、重点阅读、比较相关的知识、对知识进行分类与归纳、构建知识体系等,并与练习相结合。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高二历史水平考试必背知识点分析,希望能帮助到你!
高二历史选修三知识点概括推荐模板 1
庄子的主要思想是清静无为,或者说是“无为而治”。主张顺其自然,不求名、不求利,淡视生死。
1、主要思想
自由观——逍遥游。就是绝对自由,这种绝对自由是庄周幻想出来的,是不依赖外界任何事物的绝对自由。
政治观——顺应自然,无为而治。提出“绝圣弃知”的主张,认为“圣人不死,大盗不起”,“绝圣弃知,大盗乃止。”又说,“主上喜好施智巧,用机谋而不求至道,那么天下就要大乱了。”一针见血地指出了社会的弊端,提出了“彼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的名言。
认识论一一将人的知识分为有为的小知与无为的大知,提倡无为的大知,摈弃有为的小知。认为以有限的智慧去探究无穷大的领域,必然会述乱而无所收获。
2、庄子简介
庄子(约前369-前286),战国中期哲学家,庄氏,名周,字子休(一作子沐),汉族,蒙(今安徽蒙城,又说河南商丘、山东东明)人。是我国先秦(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
庄子原系楚国公族,楚庄王后裔,后因乱迁至宋国,是道家学说的主要创始人。与道家始祖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思想体系,被思想学术界尊为“老庄哲学”,然文采更胜老子。代表作《庄子》被尊崇者演绎出多种版本,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等,庄子主张“天人合一”和“清静无为”。
庄子的想象力极为丰富,语言运用自如,灵活多变,能把一些微妙难言的哲理说得引人入胜。他的作品被人称之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据传,又尝隐居南华山,故唐玄宗天宝初,诏封庄周为南华真人,称其著书《庄子》为《南华真经》。
高二历史选修三知识点概括推荐模板 2
戊戌变法
背景
(1)必要性:
①《马关条约》的签订与民族危机的加深(经济上以资本输出为主;政治上掀起了瓜分中国狂潮,提出“门户开放”政策)。
②清政府统治危机加剧(财政危机、政治危机)。
(2)可能性:
①经济基础: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甲午战争后.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民间出现办厂热潮。涌现张謇等实业家)。
②阶级基础:民族资产阶级的力量壮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③思想来源:早期改良思潮。代表人物:王韬、薛福成、郑观应等;
目的
解救民族危难和缓和社会矛盾
主张
(1)经济-振兴工商业,发展资本主义,通过“商战”同外国资本主动进行竞争;
(2)政治-学习西方先进的社会政治制度,设立议院;
(3)文化-主张兴办学校,学习西方自然科学知识。
影响
反映了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形成社会思潮,为维新变法运动奠定了思想基础。
经过
(1)兴起:康梁维新变法思想
康有为把西学中的有关政治学说与儒家经史相结合,撰写了《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等重要著作,把孔子说成是“托古改制”者,借孔子的改革来论证当时改革的合理性,借用经学的外衣和孔子的亡灵,否定专制统治的思想基础,传播西学.为维新变法提供了合乎传统文化价值的理论依据。
梁启超发表《变法通议》,抨击封建专制制度的危害,宣传兴民权、设议院、变法图存的思想。
(2)开始:1895年春,康、梁领导发动“公车上书”,标志着戊戌变法运动的开始。
(3)发展: 创办报纸:《中外纪闻》、《时务报》。组织学会:强学会、保国会。创办学堂:长沙就办了“时务学堂” 。上书请愿:1898年上清帝第五、六书。
维新派通过开学会、办报刊的方式.宣扬维新变法,使更多的人关注和参与政治。议论时政、集会结社蔚然成风,维新变法的新局面逐渐形成。
(4)高潮:百日维新
原因:1897年11月,德国强占了胶州湾,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迫在眉睫的民族危亡
各种力量推动:中国知识分子高涨的爱国热情,一些封疆大臣想富国强兵,摆脱民族危机,光绪皇帝不愿意做亡国之君,也想通过变法从慈禧太后手中夺权,自己能真正掌权。
时间
1898年6月11日(定国是诏)-----9月21日(农历戊戌年
内容及作用
(政治)颁布新法:允许官民上书言事。改革旧制:①改订律例,②裁撤冗员,③澄清吏治。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有机会参与政权。
(经济)颁布新法:①中央设立矿务铁路总局、农工商总局,奖励农工商业的发展,②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决算。改革旧制:取消旗人由国家供养的特权,令其自谋生计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文教)颁布新法:①普遍设立中小学堂,京师设立大学堂;②设立译书局,翻译外国书籍,③准许设立报馆、学会,④奖励科学著作和发明。改革旧制:改革科举制度,废八股。有利于先进科学文化的传播。
(军事)颁布新法:①精练陆军,改习洋操,②添置船舰,扩建海军团。改革旧制:裁汰旧军。增强国防力量。
影响
积极:基本上反映了维新派的愿望和主张在一定程度上动摇了封建统治秩序。
局限:没有涉及设议院、开国会、制定宪法等政治主张(原因)
目的
资产阶级:发展资本主义,挽救民族危亡。
结果
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取消新政,变法失败。
失败原因
(1)客观上,封建顽固势力对新政的破坏和镇压。旧势力力量雄厚;
(2)这场变法运动的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较为薄弱。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得很不充分(根本原因)。
①脱离广大人民群众,依靠皇帝;
②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
③企图用“和平”“合法”的手段。
(3)国际环境: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是不希望中国改革成功的。
意义
(1)是一场政治改革运动,变法图强救亡图存是变法的直接目的,表现出强烈的爱国热情。
(2)是资产阶级变革社会制度的初步尝试,维新派试图在政治上变封建君主专制为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在经济上提倡兴办近代工业、交通运输业,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
(3)也是近代中国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康有为、粱启超等资产阶级维新派提倡新学、主张兴民权,对封建思想文化进行了猛烈的抨击,为近代思想启蒙运动的蓬勃兴起开辟了道路。促进了人民的觉醒。维新运动留下的许多遗产.诸如解放思想、变革观念、建立社团、共办学堂、创办报刊、提倡女学、改易风俗等.更成为中华文明发展史上的宝贵财富。
特点
(1)把发展资本主义与救亡图存结合在一起。
(2)力量弱小的维新派依靠的是没有实权的皇帝。
(3)光绪皇帝的变法带有宫廷政变争夺的色彩。
(4)内容全面,但未涉及“行宪法,开国会”等主张 。
性质
使一次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是一场爱国救亡运动,是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高二历史选修三知识点概括推荐模板 3
朝代更替
原始社会(-前2070)
奴隶社会:夏(形成)前2070-前1600
禹—桀
商(发展)前1600-前1046
汤—纣都城:殷(今河南安阳)
西周(强盛)前1046-前771
武王—周幽王都城:镐京(今西安)
春秋(瓦解)前770(周平王迁都洛邑)-前476
封建社会:战国(确立)前475-前221
二.阶段特征: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奠基
三.特征表现
政治:国家的建立和初步完善
①国家权力继承秩序的确立和完善(禅让-王位世袭-嫡长子继承)
a.禅让制:原始部落,民主选举
从禅让到世袭是社会的重大进步,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宗法制:含义:周人把血缘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的一种措施
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核心:嫡长子继承制
内容:大宗小宗(家族等级政治隶属)
作用:①保障各级贵族享受世卿世禄的特权;
②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把国和家紧密的联系在一起
②地方管理制度的产生和发展(内外服制-分封制-郡县制)
.分封制:目的:巩固周王室统治
含义:封邦建国,是在保证周王室强大的条件下,将宗族姻亲和功臣
分派到各地,广建封国,叫做诸侯国
对象:宗族姻亲、功臣、殷商贵族
义务:服从周王的政令;
承担军事义务;
定期朝觐和交纳贡赋;
派劳役为王室服务。
诸侯国:鲁齐燕宋卫晋
作用:周人的势力范围不断扩大
周王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
形成了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
瓦解:生产力的发展,井田制遭到破坏(根本原因)
宗法分封的原则遭到破坏;
兼并战争;
战国各大国不再满足原来的封号,先后改称王。
c.郡县制:商鞅变法确立(背景内容作用)
背景:政治: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分封宗法制崩溃;
经济: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出现
阶级:地主阶级力量壮大
思想:法家思想
直接原因:秦国落后,秦孝公要求变法
内容: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
废除井田,奖励耕织
建立县制,强化中央集权
作用:为秦的统一奠定了物质基础,形成了中央集权的雏形。
经济:小农经济为主体的农耕经济
高二历史选修三知识点概括推荐模板 4
一、“人是万物的尺度”
1、智者学派产生的背景:
雅典等一些古希腊城邦,奴隶制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雅典成为希腊政治和文化中心。人在社会中的地位日益突出,有些学者的研究越来越关注“人”本身。
2、智者学派的思想主张:
(1)以人和人类社会为探索的主题,研究人类,反思人类自己。关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社会组织、风俗习惯和伦理规范等。
(2)强调人的价值。
(3)代表人物及主张:
普罗泰格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否定神的意志是衡量一切的尺度,树立了人的尊严和。他的思想概括了智者学派的主要思想,体现了希腊文化人文主义的本质。
二、美德即知识
1、苏格拉底的思想主张:
(1)倡导“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希望重新建立人们的道德价值观,以挽救衰颓中的城邦制度。
(2)提出“美德即知识”的思想。
(3)提出善是人的内在灵魂,世界上没有人自愿作恶,人之所以作恶是出于无知。
(4)教育对美德同样重要,教育可以使人认识自己灵魂之内已有的美德。
2、影响:苏格拉底对人性本身的研究,是人类精神觉醒的一个重要表现,他使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研究“人”的学问。
三、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1、苏格拉底的学生柏拉图关注的焦点也是人类社会,著有《理想国》一书,他根据智慧品德而不是按照出身,把每个人明确分工,各司其职,主张有正义感和理性的“贤人”统治国家。
2、柏拉图的这种想法尽管有很多错误,但他鼓励人们独立理性思考.为理性主义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3、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在很多学术领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成为古希腊最博学的人。他关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特别强调在整个自然界中,人类是级的。
高二历史选修三知识点概括推荐模板 5
1、了解“市”的形成和发展
(1)西汉:每个城市都设专供贸易的“市”与住宅区严格分开,长安城东西有市。设官员管理(市长或市令),按时开市闭市。
(2)隋唐:长安城有市和坊,市与坊用围墙隔开,白天定时开市闭市。
(3)宋朝:市与坊的界限逐渐打破,店铺随处可设,且早晚都可经营
2、知道主要的商业城市和的商帮:
(4)西汉:长安、洛阳、邯郸、临淄、宛、成都商业中心
(5)隋唐黄河流域长安、洛阳;长江流域扬州、益州,成为繁华的商业城市;广州重要的外贸港口,政府设市舶使。
(6)宋代开封、临安;益州发行“交子”,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7)元的大都、杭州。世界第一大港泉州
(8)明清:出现商帮。如,徽商、晋商(两者相同之处:都从经营盐业起家;商业活动都涉及金融领域(徽商经营典当业,晋商兴办票号);活动范围都涉及国外,都积累起巨额财富)
(第四课)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这一部分是人教版历史必修二易考知识点:
了解“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的基本含义极其影响
(1)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经济政策:“重农抑商”政策
首倡“重农抑商”政策的是: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
“重农抑商”得以长久实行的根本原因:适应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需要。
其目的:维护自然经济,确保赋役征派和地租征收,维护政治稳定,巩固封建统治。
积极作用:保护了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封建社会初期巩固新兴地主政权。
明清重农抑商的表现:农本商末的思想,专卖制度,关卡重税,歧视商人,庞大的官营手工业。
消极后果:强化自然经济,阻碍工商业发展,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2)明代“海禁”是防倭寇之患,但并未禁止官方对外贸易;清代是因为对付东南沿海人民的抗清斗争。两者都是为维护封建统治秩序。
(3)清代一直实行的“闭关锁国”的含义:严格限制对外交往。
清代只开一处对外通商是在:广州(由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管理对外贸易)
闭关锁国的后果:妨碍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使中国与世隔绝,没能及时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以发展生产力,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高二历史选修三知识点概括推荐模板_精选范文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