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二历史必修三的知识点梳理合集推荐
相关文章
历史的学习是以记忆为基础的,所以不断地回顾以前所学知识和对新的历史知识进行思考是很有必要的,这样不仅能增强记忆,还能锻炼解决问题的能力。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高二历史会考考前预习的知识点,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关于高二历史必修三的知识点梳理合集推荐 1
1、背景:
(经济)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
(政治)欧洲处于封建统治下,阻碍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阶级)资产阶级不断壮大;
(思想)文艺复兴,宗教改革;
(科学)现代自然科学得到发展;
(社会因素)英国确立资本主义制度为理性传播创造前提。
2、时间:17世纪出现,18世纪达到高潮
中心:法国
含义:启迪和开导人们的反封建意识
3、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三权分立成为资产阶级政治制度的基本原则;
伏尔泰(启蒙运动的领袖):自由、天赋人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开明君主制、民主政治。
卢梭(最激进的民主主义者)《社会契约论》:理性至上、天赋人权 、“人民主权”、创立民主共和国。
康德《纯粹理性批判》:人不是工具,以人为本,最终确立了人类的主体地位。
弥德罗《大百科全书》:宣扬理性,发展科学。
4、评价:
①是欧洲历史上又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
②启蒙思想家阐释的自由、平等、人权、民主、法制和三权分立等思想,丰富和最终了人文精神的内涵,使反封建和反宗教神学的斗争推进到反对封建政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理性王国,根据资产阶级利益建构政治制度的高度。
③比文艺复兴人文主义更彻底,更具鲜明的政治革命性质。
④不仅为资产阶级革命做了舆论准备,而且为人类社会创造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5、中国1915年才出现相似的新文化运动
关于高二历史必修三的知识点梳理合集推荐 2
第6课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基础解读】
一、意大利的资本主义萌芽
文艺复兴的背景:
(1)出现了佛罗伦萨和威尼斯等著名的工商业城巾。在激烈的竞争中纷纷采取鼓励发展工商业的政策,促进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2)新兴资产阶级希望创造财富,他们重视通过改进生产技术、提高经营手段创造财富。
(3)教会严格控制着文化思想的发展。
二、文艺复兴
1、性质: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借古代文化之名宣传新的资产阶级思想。
2、核心:人文土义。主张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认为人是现实生活的创造者和主人,要求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
3、表现:首先在文学艺术领域表现出来。
4、代表人物:
(1)薄伽丘,文艺复兴时期著名文学家,代表作短篇小说集《十日谈》
。作者抨击了封建道德和教会的禁欲思想,宣传人类平等,主张发展人的个性。
(2)但丁和彼特拉克,他们和薄伽丘一起被誉为文艺复兴“文学三杰”。但丁在他的长诗《神曲》中,率先对教会的丑恶现象表达了憎恶。彼特拉克的代表作是《歌集》,他最早提出要以“人的学问”代替“神的学问”,被称为“人文主义之父”。
(3)达?芬奇等艺术大师创作了许多杰出作品,一扫中世纪的呆板拘谨的宗教气息。
5、文艺复兴的扩展:
16世纪以后,从意大利传播到欧洲其他国家,越来越多的人从封建愚昧中解放出来,开始更多地关注人及人生活的世界。
三、宗教改革
1、原因:
(1)文艺复兴使天主教会的权威受到质疑,要求改革教会的愿望日趋强烈。
(2)天主教会在四分五裂的德意志势力很大,教会不仅在精神上统治着德意志,还从德意志掠取了大量财富,德意志
因此被称为“教皇的奶牛”。
(3)罗马教皇以筹资修缮教堂为名,出售赎罪券,激化了矛盾。
2、马丁?路德改革:
(1)马丁?路德的“九十五条论纲”,列举兜售赎罪券的种.种谎谬,拉开了宗教改革的序幕。
(2)马丁?路德的思想主张:只要有虔诚的信仰,灵魂便可以获得拯救,无需购买赎罪券。
(3)影响:宗教改革运动在欧洲许多地方兴起,这些教派统称为新教。新教除了路德派以外还有加尔文派和英国国教。否定罗马教廷的权威,坚持国家权力高于教会。民众开始打破对罗马教会的迷信,解放了思想,人文主义得到进一步的传播和发展。
关于高二历史必修三的知识点梳理合集推荐 3
一、“开眼看世界”
1.代表人物及核心思想:(地主阶级抵抗派)。
(1)林则徐:设立译馆,编译《四洲志》、《各国律例》,成为中国近代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2)魏源:编撰《海国图志》,阐述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2.概念:先进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从封闭状态中走出来,摒弃传统的夷夏观念,率先提出向西方学习。
3.影响:引导人们关注世界形势,解放思想。
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1.背景: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的形势。
2.主张:他们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思想。
3.目的:挽救清朝封建统治。
4.概念:封建纲常伦理为国家根本,用西方科学技术来挽救统治。
5.意义:将地主阶级抵抗派的主张付诸实践,迈出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
三、维新变法思想
1.早期维新派:
(1)背景:洋务运动的开展,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2)代表人物:王韬、郑观应。
(3)主张:经济上主张发展民族工商业,与外国进行商战;文化上主张兴办学校,学习西方科学知识;政治上主张革新,实行君主立宪制。
(4)局限:没有形成完整理论;没有付诸实践。
2.晚期维新派:
(1)背景: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不断壮大;民族危机严重;早期维新思想的影响。
(2)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
(3)主张:
①康有为:著作《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借用经学外衣,利用孔子来否定君主专制,主张君主立宪,为维新变法提供了合乎传统文化价值的理论依据。
②梁启超:发表《变法通议》,宣传伸民权、设议院、变法图存。
③严复:指出封建君主为“大盗窃国”,翻译《天演论》提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4)实践:1898年发动戊戌变法,但最后结果失败。
(5)影响:是近代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探索救国救民真理的一次爱国运动,是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关于高二历史必修三的知识点梳理合集推荐 4
一、19世纪的音乐流派与杰作
1、浪漫主义音乐的兴起:
(1)时间:19世纪。
(2)特点:注重抒情性、自传性和个人心理刻画的形式,突出个人感受。
(3)发展:以奥地利和德意志为中心,到19世纪中叶,浪漫主义音乐走向鼎盛时期。
2、代表人物及作品:
(1)德意志音乐家贝多芬的晚期作品,是连接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音乐的桥梁。他的交响乐作品中,表达了反对封建专制,歌颂资本主义的思想感情。
(2)浪漫主义音乐的杰出代表还有奥地利的约翰o施特劳斯。他被誉为“圆舞曲”,作品旋律优美,节奏轻快,以《蓝色的多瑙河》最为着名。
3、歌剧的辉煌成就:
(1)意大利音乐家威尔第创作了歌剧《茶花女》等,他的作品表达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民族意识。
(2)法国歌剧家比才的作品《卡门》,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浪漫主义色彩。
4、民族乐派的兴起:
(1)19世纪的欧洲,出现了弘扬本民族特性的民族乐派。
(2)19世纪中后期,俄国的民族乐派音乐兴起。柴可夫斯基的芭蕾舞剧《天鹅湖》等是世界闻名的杰作。
二、20世纪世界音乐的发展变化
1、现代主义音乐的兴起:
(1)时间:起源于19世纪末的美国爵士乐,在一次大战后受到空前欢迎。
(2)特点:轻松活泼,通俗易懂,在世界各地广为流传
(3)发展:二次大战后,以摇滚、蓝调和爵士等为代表的音乐更加通俗化,吸引了无数听众。新时代大众心理的变化,特别是青少年反叛精神的增长,使摇滚乐成为流行音乐的主流。
2、代表作品:
(1)20世纪50年代初,摇滚乐《围着时钟摇吧》对美国青少年造成巨大震撼。
(2)20世纪60年代,摇滚乐在美国更加火暴,出现了《时代在改变》等作品。
(3)英国的披头士乐队在西方也有很大影响。
3、影响:随着传播技术的革命和交通的日益便捷,日益繁荣的流行音乐活动改变着人类的娱乐和生活方式。各国间的音乐交流和交融日益增强,加深了对不同民族音乐的理解和尊重,推动着世界音乐的繁荣。
三、影视艺术的产生与发展
1、电影艺术的产生与发展:
(1)条件:19世纪晚期,人类社会进入电气时代,科学技术的长足进步为电影的出现提供了技术和物质基础。
(2)产生:
①19世纪末.法国卢米埃尔兄弟制成兼有拍摄和放映功能的活动电影机。
②1895年底,他们首次向公众放映自已拍摄的电影短片,这标志着电影的诞生。
③20世纪初,美国人格里菲斯拍摄和导演了集故事性和艺术性于一身的电影作品,如《一个国家的诞生》等。但是最初的电影是黑白无声片,称为“默片”。
④苏联电影事业迅速发展,拍摄了《波将金号战舰》等影片。
2、成熟:
(1)1927年,美国首次拍摄成功有声音、有对白、有音乐和歌唱的有声影片,电影进入有声片时期。
(2)1935年,世界上第一部彩色电影《浮华世家》拍摄成功。
(3)二次大战后,电影技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宽银幕和立体声电影等相继问世。
3、电视的产生与发展:
(1)产生:2O世纪20年代中期,电视机出现。
(2)发展:
①1929年,英国伦敦首次播送了电视节目。
②30年代播出世界上第一部电视剧.首次开办每天两小时的电视广播。
③30年代末,英国拥有电视机的家庭已达两万户。
④40年代初,美国开始试播彩色电视节目。
(3)普及运用:二次大战后,电视进人大规模的普及运用阶段:电视节目从直播发展到实况录像转播,从多路传播发展到卫星传播。
4、影响:影视艺术既反映人类在科学技术方面的进步,又直接敏锐地回应、影响文明的发展和社会风尚的变化,满足人们各式各样的审美需要和精神追求,对社会生活的影响日益深刻和广泛。
关于高二历史必修三的知识点梳理合集推荐 5
完善科举制的措施
1、唐太宗完善科举制度的措施
唐太宗提倡用人以德行、学识为本。为此唐太宗扩充学校,加强管理。管理中央学校的机构为国子监,其度下有六学: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
2、武则天完善科举制度的措施
武则天特别重视科举,曾一连几天在洛成殿亲自测试贡举人,并曾命令把在吏部复试者的名字糊掉而进行暗考,开了答后世“殿试”和“糊名”的先河。武则天称帝后,还破例开了武科内,即在科举考试当年同时进行武举考试,内容有骑射、步射、马枪、负重等内容,考中的可以任用为武官。
3、唐玄宗完善科举制度的措施
唐玄宗时进士科转为兼考诗赋,而且诗赋成为最主要的考试内容。进士科也成容为唐朝最重要的考试科目。
科举制度创立和完善
1.原因
魏晋以来,官员大多从士族门阀的子弟中选拔,而庶族子弟但是有真才实学的人,却不能做高官,随着士族门阀的衰落和庶族地主的兴起,魏晋以来的注重门第九品中正制,已经无法进行下去了。
2.目的:为了缓和阶级矛盾,招揽人才,打击豪强地主,加强中央集权
3.创立
隋朝时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来选拔官员,到隋炀帝时,正式设立进士科,科举制正式创立。
4.发展
唐朝时,唐太宗重视人才的培养和选拔,扩充国学的规模,扩建学舍,增加学员。武则天大力提倡科举,增设殿试和武举。唐玄宗时,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科举考试的地位,并以诗赋为进士科的主要考试内容。
关于高二历史必修三的知识点梳理合集推荐_精选范文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