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学年政治必修三知识点参考集锦
相关文章
虚假的学问比无知更糟糕。无知好比一块空地,可以耕耘和播种;虚假的学问就象一块长满杂草的荒地,几乎无法把草拔尽,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政治必修三第三单元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二学年政治必修三知识点参考集锦 1
1、影响消费的因素
影响消费的根本因素是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
影响消费的主要因素之一是居民的收入。①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人们的可支配收入越多,对各种商品和服务的消费量就越大。②居民消费水平也受未来收入预期的影响。如果预期收入高,消费水平可能就高。③社会总体消费水平的高低与人们收入差距的大小有密切联系。人们的收入差距过大,总体消费水平会降低。
影响消费的另一个主要因素是物价水平。一般说来,物价上涨,人们的购买力普遍降低,会减少对商品的消费。
影响消费的其他因素有:商品的性能、质量、外观、包装、广告,购买方式,商店位置,服务态度,售后维修和保养等。
2、不同的消费类型
按消费对象分,可分为有形商品消费和劳务消费。
按交易方式分,可分为钱货两清消费、贷款消费和租赁消费。
按消费目的分,可分为生存资料消费、发展资料消费和享受资料消费。
3、消费结构与恩格尔系数
消费结构反映人们各类消费支出在消费总支出中所占的比重。它会随着经济的发展、收入的变化而不断变化。
恩格尔系数是指食品支出占家庭总支出的比重。恩格尔系数是衡量居民生活水平的经济指标。
恩格尔系数的经济意义:恩格尔系数过大,必然影响其他消费支出,限制消费层次和质量的提高。恩格尔系数减小,表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消费结构改善。
4、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
①从众心理引发的消费(消费行为受到别人评价的影响,受别人行为的带动。)——要作具体分析,盲目从众不可取。
②求异心理引发的消费(消费行为喜欢追求与众不同、标新立异的效果。)——有时可以推动新工艺和新产品的出现,但展示个性要考虑社会的认可,还要考虑代价。为显示与众不同而过分标新立异是不值得提倡的。
③攀比心理引发的消费(消费行为出于向上看齐、人无我有的炫耀心理。)——是不健康的。
④求实心理引发的消费(消费行为讲究实惠,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商品。)——是一种理智的消费。
高二学年政治必修三知识点参考集锦 2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贯穿人类社会始终的基本矛盾。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在任何社会中都起作用的普遍规律。
高二学年政治必修三知识点参考集锦 3
方法一:主观题设问归类梳理——触类旁通
“是什么”类型。通常包括现象题和体现题:现象题即上述材料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文化现象或政治现象。首先,对材料进行全面分析,整体把握;其次:在文字材料中找出所包含的全部经济、政治或文化问题;最后,把图表、数据转换为书面文字,直接概括,不必引入观点,不必进行分析。体现题即材料体现了×××原理(原则)、观点、道理等。
首先,要注意一个材料体现多个原理,要从多角度回答;其次,多个材料体现一个原理,找共同点;最后,注意答题格式,以及原理加材料中的作法(即如何体现)。
“为什么”类型。通常包括原因、重要性、必要性及意义:原因题即为什么这样做、为什么产生这种现象、说明理由。首先,答案各要点必须与设问的对象之间有因果关系;其次,答题格式即客观必然性加意义(重要性)。意义题即分析××经济意义、政治意义、文化意义。其中经济意义包括:根据不同主体定要点(从对国家、对企业、对居民/消费者等);根据经济活动的性质和不同环节定要点如:根本性质:巩固公有制主体地位、发挥社会主义优越性、实现共同富裕、建设和谐社会、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等;政治意义:对党、对政府、对公民、对社会热点、对国际;文化意义:弘扬民族文化,培养民族精神等。
“怎样做”类型。如何做,采取哪些措施,有什么启示。启示题即上述材料给了我们什么启示:首先,从材料、设问的关键词和材料呈现的措施中去感悟;其次,只答方法,启示就是方法(怎么做)。
措施题即我们应怎样做,请你对此提出合理化建议。首先,从材料中找方法,材料呈现的是负面现象,其反向就是正确方法(如材料是环境污染等,其反向就是加强环保、合理利用资源);如果材料中呈现的是正确做法,只需对这种做法加以概括、总结即可。其次,从课本知识中找方法;再次,从当前政策中找方法(党代会、两会等提出的重大措施)。
“看法、认识、评价”类型。谈谈对××观点或对上述材料(现象)的认识等。首先,联系材料,分解设问。把问题可以分解从四个角度思考:“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怎么做”。联系具体要求选择好角度进行回答。
总之,答题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具体分析,谨防定势。
方法二:审题答题的基本路径——按步就班
第一步:先审设问后审材料。首先,通过审设问要弄清命题的限定性:知识范围限定(是经济常识还是哲学常识、政治常识,文化生活,还是具体的知识);问题角度限定(应回答“是什么”还是回答“为什么”“怎么样”“怎样做”);材料限定(是否要求结合材料、结合哪个材料);对象限定(要求我们对什么分析);主体限定(是党、国家、政府、企业、个人、还是经营者、劳动者和消费者的角度)。其次,审材料时要结合设问提取有效信息,先找出核心思想,再围绕核心找出相关信息;如果是表格材料,要全面解读表题目、表头、数据、尾注,要细致全面。
第二步:回忆、联想曾学过的与该题设问、材料相关的概念、观点、原理和其他基础知识,力争全面。
第三步:整理答题思路,一定要列简要的提纲,要根据试题的分值猜测答案要点可能有几个,同时要确定采用演绎式(从原理入手结合材料说明)还是采用归纳式(从材料分析到概括原理)的答题方法。
第四步:书写要整洁,逻辑要严谨,层次要清楚。使用学科术语,标清序号,达到规范化、段落化、序号化、层次化。
高二学年政治必修三知识点参考集锦 4
1、文艺作品的创作要立足满足市场需求。( × )
点拨: 文艺作品的创作不能仅仅注重经济效益,还要充分考虑作品的社会效益,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
2、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就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 )
点拨: 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可能是先进文化,也可能是庸俗文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当代中国的先进文化),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3、文化建设要支持健康文化,抵制通俗文化。( × )
点拨: 要辩证看待通俗文化,通俗文化既有健康有益的,也有落后腐朽的,所以不能一概而论。
4、对待落后文化应该坚决抵制和彻底根除。( × )
点拨: 对待落后文化应通过科学文化教育,予以改造或剔除;对待腐朽文化要坚决抵制,依法取缔。
5、文化生活中存在的问题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产物。( × )
点拨: 文化生活中存在的生产、销售、传播品位低下的文化产品等问题是由文化市场的自发性和传媒的商业性引起的,但这并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产物。 通过加强管理和正确引导,可以克服文化市场的自发性和传媒的商业性引发的问题。
6、流行文化代表着主流文化,就是经典文化。( × )
点拨: 流行文化并不代表着主流文化。 经典文化可以是流行的,但流行文化不一定是经典文化。
7、传统习俗都是落后文化。( × )
点拨: 落后文化常常以传统习俗的形式表现出来,如人们常见的看相、算命、测字、看风水等,但传统习俗不一定都是落后文化。 传统习俗是指在一定社会群体中约定俗成、世代相传的风尚、礼节和习惯。传统习俗既有前人积累的文化精华,也有流传下来的文化糟粕。
高二学年政治必修三知识点参考集锦 5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1、辨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2、世界的本质是什么?世界的本质是物质.
3、为什么说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物质性?
(1)自然界是物质的;
(2)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具有客观的物质性;
(3)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它是在劳动中伴随着人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
(4)因此,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4、什么是运动?
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5、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1)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2)世界上不存在脱离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6、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1)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和永恒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和暂时的;
(2)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3)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7、什么是规律?
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8、规律客观性的表现
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9、规律普遍性的表现
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10、规律客观性和普遍性的要求是什么?
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而不能违背规律.一旦违背客观规律,人们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但人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
11、人与规律的关系是什么?
(1)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是客观的,普遍的,所以人要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
(2)但是,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
12、意识的本质是什么?
(1)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2)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3)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13、意识的作用的表现有哪些?
(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①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②意识活动具有主动性和创造性.
(2)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①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②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14、什么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指我们做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以此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
15、为什么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是我们做好各种事情的基本要求,也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前提和要求.
16、怎样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1)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2)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17、什么是实践?具有哪三个特点?
含义: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一、实践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二、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成现实的存在.
特点:
(1)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
(2)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
(3)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18、为什么说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19、什么是真理?什么是谬误?
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谬误是与客观对象不相符合的认识.
20、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什么?
客观性是其最基本的属性.
21、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体现在哪里?
(1)真理都是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如果超出了这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变成谬误
(2)真理都是具体的.真理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3)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表明,真理和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的.`
22、为什么说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
(1)认识具有反复性;
(2)认识具有无限性;
(3)认识的发展过程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过程.
23、怎样认识和发现真理?
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我们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
24、联系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总特征.
高二学年政治必修三知识点参考集锦_精选范文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