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方法 > 高中学习方法 > 高三学习方法 > 高三地理

高考地理必背常考知识点最新精选集锦

发布时间: 浏览量:1

知识对我们是宝贵的,因为我们永不会有时间去完成它。 知识的源泉必须保持纯洁,因为任何人不纯都可能成为无知的根源。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高三地理背诵知识点大全,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考地理必背常考知识点最新精选集锦 1

黑子和耀斑增多时,会发出强烈的射电,干扰地球电离层,影响地面的无线电短波通信。耀斑和太阳风放射出的高能带电粒子流,冲击地球磁场,使磁针不能正确指示方向,产生“磁暴”现象。带电粒子流冲进地球大气,被地球磁场捕获,沿磁力线向地球两磁极运动,与稀薄的大气碰撞,产生极光。

高考地理必背常考知识点最新精选集锦 2

我国典型地区:华北地区、西北地区:

产生原因(华北地区):

(1)自然原因:温带季风气候,全年降水少,河流径流量小;降水变率大;春季蒸发旺盛。

(2)人为原因:人口稠密、工农业发达,需水量大;水污染严重;浪费多,利用率低;春季春种用水量大。

治理措施:南水北调;修建水库;控制人口数量,提高素质;减少水污染;节约用水,提高利用率;限制高耗水工业的发展;发展节水农业;采用滴灌、喷灌农业灌溉技术,提高利用率;实行水价调节,树立节水意识;海水淡化等。

思考:我国东北地区为何没有形成春旱?(春汛)

4、土壤次生盐碱化(选修)

我国典型地区:黄淮海平原、宁夏平原、河套平原等

产生原因:(1)自然原因:春季降水少,气温回升快,蒸发旺盛;地形低洼。

(2)人为原因:不合理的灌溉;不合理的水利工程建设(渭河平原)

治理措施:引淡淋盐;井排井灌;生物措施;农田覆盖;合理的灌溉,不能只灌不排;采取喷灌滴灌技术等

高考地理必背常考知识点最新精选集锦 3

1、地方时

(1)定义:因经度不同而出现的不同时刻 称为地方时

(2)原因: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自传,使得同一纬度上东边的时刻早于西边

特点:

1、同一条经线上地方时相同

2、经度相差15°,时间相差1小时, 经度相差1°,时间相差 4分钟(15°/小时;1°/4分钟;经度1′/4秒钟)

2、地方时的计算

公式:所求地方时=已知地方时±4分钟°×两地经度差

地方时:东加西减 同减异加

结果大于24小时减24加一日,负值加24减一日

地方时计算的四个步骤:一定时,二定向,三定差,四定值

一定时:确定已知地方时。如图,特殊经线的地方时的确定:

?1、昼半球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为12时,如:BE

?2、夜半球的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为24时或0时,如:ND

?3、晨线与赤道的交点所在的经线地方时为6时,如:NA

?4、昏线与赤道的交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18时,如NC

二定向:确定所求点与已知时间点的相对东西方向

三定差:确定所求点与已知时间点的经度差

四定值:根据前面所确定的条件计算出所求时间

3、已知地方时求经度:(2)已知某一地的经度,求另一地的经度

高考地理必背常考知识点最新精选集锦 4

河流补给有雨水、冰雪融水、湖水、沼泽水和地下水补给等多种形式。最终的来源是降水。多数河流都不是由单纯一种形式补给,而是多种形式的混合补给。河流补给是河流的重要水文特征,它决定了河流水量的多寡和年内分配情势。研究河流补给有助于了解河流水情及其变化规律,也是河水资源评价的重要依据。

河流补给指河流的水源。大多数河流的水源,主要是流域上的大气降水。根据降水形式及其向河流运动的路径不同。

高考地理必背常考知识点最新精选集锦 5

  黑子和耀斑增多时,会发出强烈的射电,干扰地球电离层,影响地面的无线电短波通信。耀斑和太阳风放射出的高能带电粒子流,冲击地球磁场,使磁针不能正确指示方向,产生“磁暴”现象。带电粒子流冲进地球大气,被地球磁场捕获,沿磁力线向地球两磁极运动,与稀薄的大气碰撞,产生极光。

  2、如何判断地球运动速度

  1、受地球形状的影响,地球自转的线速度自赤道向两极递减,赤道最大,两极为0,南北纬60°的线速度为赤道处的一半,任意纬度的线速度为该纬度的余弦值乘以赤道处的线速度。

  2、地球自转的角速度除两极为0外,各纬度都相等,均为15°/小时。

  3、地球公转的线速度和角速度随地球在绕日公转轨道上的位置而不断变化。位于近日点(1月初)时速度最快,位于远日点(7月初)时速度最慢,平均线速度为30千米/秒,平均角速度为1°/日。

  3、日照图中图图转换过程中必须注意点

  日照图判读过程中,无论是局部图转换为整体图,还是组合图转换为常见图,转换时都应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1、绘制转换新图时,一定要明确图上点、线、面的空间关系。归纳起来主要有:

  (1)地轴、直射点的太阳光线一定通过地球球心。

  (2)太阳光线所示的平面为黄道平面,黄道平面与赤道平面成23°26′的夹角。

  (3)各纬线圈与赤道平行、与各经线相互垂直。

  (4)各经线都相交于南北两极点。

  (5)晨昏线与各纬线既可垂直,也可斜交;与极圈内的各纬线还可相切、相离(极圈上出现极昼或极夜);平分赤道(即赤道与晨昏线的两交点经度相差180°,即赤道昼夜平分);与各经线既可斜交,也可重合。

  (6)晨昏线把相交的各纬线圈分为昼弧和夜弧,根据昼弧和夜弧的长度(所跨经度)可确定该纬线的昼夜长短;如果与各纬线垂直,则晨昏线必定通过南北两个极点,且该日全球昼夜平分。

  2、把握好时间点的转换。转换时的注意事项主要有:

  (1)赤道上昼夜始终平分,晨昏线与赤道的交点位置可以通过时间计算(6时、18时)或通过经度判读在新图中找到。

  (2)晨昏线与纬线圈切点位置的确定,可以通过切点时间(12时、0时或24时)推算出经度,再通过直射点位置确定其纬度。

  (3)晨昏线与赤道的交点、与纬线圈切点位置确定后,就可用平滑曲线连接起来,但要注意太阳光线与晨昏线始终垂直。

  (4)太阳直射点永远位于南北回归线之间,晨昏线与纬线圈相切的点永远位于极圈上及其以内。

  4、等太阳高度线图判读技巧

  1、等太阳高度线图是用等太阳高度线(由太阳高度相等的各点连接而成的线)反映某一时刻太阳高度在全球或部分区域的分布状况,实质上可以看作是以太阳直射点为中心的俯视图。

  2、判读等太阳高度线图的主要内容:太阳直射点经度和纬度的判断、各地地方时的推算、各地太阳高度的推算和比较、昼夜长短变化及与图示时间相关的地理现象的判断等。

  3、等太阳高度线图的判读应注意:

  (1)等太阳高度线图的中心点为太阳直射点。

  (2)一般来说,等太阳高度线图中最大的圆圈就是太阳高度为0°的等太阳高度线,即晨昏线;图中所示的半球全部为昼半球。太阳直射经线以东最大的半圆为昏线,以西最大的半圆为晨线。在有数值标注的图上,如果其最大的圆圈并不表示太阳高度为0°的等太阳高度线,就不是晨昏线。这种局部图表示的只是昼半球中太阳高度比较大的一部分。

  (3)在太阳直射的经线上,太阳高度相差多少度,纬度就相差多少度。在太阳直射的纬线上(赤道除外),太阳高度相差多少度,经度的差值一定大于太阳高度的?差值?。

  (4)当太阳直射赤道时,直射经线的最北点为北极,最南点为南极。太阳直射北(南)半球时,北(南)极点位于最北(南)点以南(北),北(南)极点与最北(南)点的距离为太阳直射的纬度度数,图上没有南(北)极点。

  5、判读锋面气旋的四大思路

  1、确定锋面位置:锋面一般形成于地面气旋的低压槽中,锋线与槽线重合。在等压线图中,低压中心等压线向外弯曲最大的地方的连线就是槽线所在位置(一般有两条),也即锋面所在位置。

  2、确定气旋前后方向:先在图中用一个箭头表示气流前进方向,箭头指向北逆南顺,气流的前进方向为前方,反之为后方。

  3、判断锋面性质:气旋东部气流来自较低的纬度,气温较高,当它向高纬移动时,遇到来自较高纬度的冷空气就形成了暖锋。同样的,气旋西部气流来自高纬度地区,向低纬运动时遇到来自较低纬度的暖空气而形成冷锋。即“东暖西冷”,南北半球都一样。

  4、判断雨区位置:雨区主要位于冷气团一侧,故暖锋雨区在锋前,冷锋雨区在锋后。

  6、判读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的三个突破口

  1、各类岩石在地球内部经重熔再生都可以变成岩浆;

  2、岩浆岩只能由岩浆转化而来;

  3、岩浆岩、沉积岩可以经变质作用变成变质岩,岩浆岩、变质岩可以经外力作用变成沉积岩,但沉积岩、变质岩不可能直接变成岩浆岩。

  7、判断岩层的新老关系的四大技巧

  1、根据地层层序律确定:沉积岩是受沉积作用而形成的,因而一般规律是岩层越老,其位置越靠下,岩层越新,其位置越靠上,即越接近地表。

  2、根据生物进化规律判断:由于生物进化总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因此保存复杂、高级生物化石的岩层总比那些保存简单、低级生物化石的岩层新。

  3、根据岩层的接触关系确定:岩浆岩可以按照其与沉积岩的关系来判断,喷出岩的形成晚于其所切穿的岩层,侵入岩晚于其所在的岩层。变质岩是在变质作用下形成的,而这多是在岩浆活动的影响下形成的,因而变质岩的形成晚于与其相邻的岩浆岩。

  4、根据海底岩石形成和扩张过程判断:如果是海底岩石,则离海岭越近,其形成的地质年代越晚,离海岭越远,其形成的地质年代越早;或者说离海沟越近,形成的地质年代越早,离海沟越远,形成的地质年代越晚。注意进行上述判断时参照的必须是同一个海岭或者海沟。

  8、何谓雪线及影响雪线的因素

  1、雪线的含义:雪线实际上为一个地带。在高寒地区,由于气温低,降雪多,每年降雪量大于融雪量,因而形成终年积雪区。雪线既是终年积雪区的下界,也是固体降水量和消融量(包括蒸发消耗和融化量)相等的界线,故又将雪线称为固体降水的零平衡线。雪线是控制冰川发育和分布的重要界线,只有雪线以上的地区,才会形成多年积雪和冰川。如果在某一高度以上,周围视线以内有一半以上被积雪覆盖且终年不化,这个高度就称为雪线高度。

  2、影响雪线高度的因素

  气温:雪线高度与气温成正比,由赤道向两极逐渐降低

  降水:雪线高度与降水量成反比,降水量小,则雪线高度高;降水量大,则雪线高度低。如副热带地区降水少,雪线最高,为5000—6400米;赤道地区降水多,雪线高度一般为4400—4900米。迎风坡降水多,雪线低;背风坡降水少,雪线高。如喜马拉雅山南坡雪线为4600米,北坡雪线则高达5800米

  地貌:地形对雪线高度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坡向、坡度等方面。如阳坡气温高,冰雪消融量大,阴坡则相反。地形陡峭的地方不易积雪,陡坡雪线较高,缓坡则相反

  气候:气候变化直接影响雪线高度,气候变暖则雪线上升,气候变冷则雪线下降

  注意:具体到某一山区,主要看气候(包含了气温、降水量等因素,非上表中的“气候”)与地貌两方面对其影响的强弱。

  9、地震震级和烈度巧区别

  地震的震级和烈度是描述地震程度的两个含义不同却又有联系的概念。震级表示地震能量大小的等级,即一次地震震源释放多少能量。烈度表示地震对地面影响和破坏的程度。一次地震发生,不论在哪里观测,震级只能有一个,而烈度在各地是不一样的。

  影响烈度大小的因素有:

  (1)震级:震级越大,烈度也越大。

  (2)震中距:其他条件相同时,震中距越小,烈度越大,震中烈度最大。

  (3)震源深浅:震源越浅,烈度越大。

  (4)地质构造:地面有断层处,烈度比震中距相同的其他地区烈度大。

  (5)地面建筑:危房或质量差、抗震性差的建筑物处烈度大。

  (6)人口密度:人口、建筑物密集区比人口稀少、建筑物少的地区烈度大。

TAG标签: 地理 知识点

高考地理必背常考知识点最新精选集锦_精选范文网

知识对我们是宝贵的,因为我们永不会有时间去完成它。 知识的源泉必须保持纯洁,因为任何人不纯都可能成为无知的根源。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高三地理背诵知识点大全,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高三地理背诵知识点1第一讲 自然资源一、风能1、特点:优:可再生、清洁无污染、发电成本低;缺:能量密度低、受季节影响,风速不稳定、贮存输送困难。1、 开发条件:自然:风力资源丰富;社会经济:市场需求量、资金技术状况、风电优点、风电用地、政策条件。例:江苏发展风力发电的优势条件:地处沿海,夏秋季节夏季风影响大,风力资源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