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方法 > 高中学习方法 > 高三学习方法 > 高三历史

高三历史新课学习方法归纳范文模板

发布时间: 浏览量:1

立志于学文科的高中生,从高一开始,应该注重哪些知识储备,应该培养怎样的思维,应该怎样学习好历史这一科?下面是由小编整理的高中历史高效学习方法总结,同学们不妨参考一下。

高三历史新课学习方法归纳范文模板 1

一.知识归纳

(一)大纲版

1.先秦:从夏朝到春秋,选官主要按爵位;战国时期,商鞅变法等地主阶级改革才重视按军功授爵。(标准从爵位到军功)

2.秦汉:西汉武帝时开始实行察举制,分察举(自下向上推荐)和皇帝征召(自上向下招聘)等,先重“孝廉”,德才皆备,到东汉时注重门第族望,世家大族形成。(标准从才能到门第)

3.南北朝:九品中正制,按照“中正”所评品级决定官员奖惩,反映了世家大族(士族地主)的垄断地位。(标准为门第)

4.隋唐:随着士族门阀的衰落和庶族地主的兴起,产生了科举制。隋文帝时分科考试,隋炀帝时设进士科,唐太宗时以进士明经为主,武则天时设武举和殿试,唐玄宗时任用高官主持考试。科举制意义:打击门阀势力;扩大官吏来源;提高文化素质;加强中央集权。(积极作用为主)

5.宋元:北宋科举制进一步发展,分乡试、省试、殿试三级,实行糊名法,录取名额大增;王安石变法改革科举,不考诗赋,考经义和时务策,设明法科,考试成绩好的可直接授官。(特点:更严密;人数增;更实用)

6.明清:实行八股取士,从内容到形式都有严格限制,为君主专制培养了忠顺奴才,但严重制约了中国科技、思想的发展。(消极作用为主)

(二)新课标版

从汉到元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1)汉朝:主要实行察举制。汉武帝令郡国每年举荐孝、廉各一人,建立起人才选拔制度。孝廉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2)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朝廷要职多由世家大族担任。世家大族子弟依靠门第即可步人仕途,所以他们往往不注重提高才能。而真正有才学,但出身低微的人,很难到中央和地方出任高官。随着世家大族的没落,依靠门第选官的九品中正制已无法继续下去。(3)隋唐:实行科举制。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隋炀帝时,政府开始设立进士科,科举制形成。(4)唐宋元各朝:继承并完善了科举制。(5)科举制的影响:①科举制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它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②科举取仕,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的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③这一制度为历朝沿用,影响深远。

二.规律小结

1.中国古代选官标准经历了爵位—军功—才能—品第—才能—忠顺的变化,其核心是为奴隶主阶级或地主阶级统治者选拔维护统治的人才。

2.应以发展变化的观点和辩证的方法看待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变化。如察举制在西汉和东汉时的不同情况;科举制由隋朝产生直到明清,其内容与作用都有很大的变化。

三.热点冷点

1.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具体内容是历年高考的热点。

2.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规律、不同时代不同选官制度与当时的社会背景之间的联系,这是高考的冷点。

四.高考题例

01.(2004江苏历史2)下列政治举措中,不属于汉武帝时代的是

A.实行刺史制度B,设置西域都护

C.实行察举制D.颁布“推恩令”

02.(2003春季文综12)关于科举制度在隋唐时期的作用,下列提法中不正确的是

A.打破了门第限制B.削弱了皇权

C.有利于选拔人才D.促进了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03.(2003江苏历史5)科举制在历经历了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北宋创立了

A、武举B、殿试C、糊名法D、进士科

04.(2006江苏历史5)明朝的科举取士制度发生了某些变化。主要表现为

A.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B.科举试卷仅从儒家的四书、五经中命题

C.首创了武举和殿试D.在考试方法上开始旁行糊名法

05.(2008上海历史共同部分21)有网友发表帖子讨论科举制时说:“自秦以来,科举兴于世,始以八股为试,学子彻夜秉读。然科举追求功禄,令学子神经麻木,岂真学识耶?”对该帖最恰当的评价是

A.对科举制的评价是完全正确的B.仅从追求功禄评价科举制是片面的

C.关于科举制的史实和评价都有问题D.关于科举制和八股取士产生的时间都有错误

06.(2009年上海历史5)在宋代的官员中,有三分之一以上来自平民家庭,这是因为当时推行的选官制度是

A.军功爵制B.察举制C.九品中正制D.科举制

07.(2007重庆文综37)(32分)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二

古之取士皆于学校,故首先一于上,习俗成于下,其人材皆足以有为于世。自先王之泽竭,教养之无所本,士虽有美材而无学校友以成就之,以议者之所患也。今欲追复古制以革其弊……以俟(等待)朝廷兴建学校。(王安石《临川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王安石教育改革的原因,(2分)概括其教育改革措施的特征。(6分)

08.(2008全国文综Ⅰ卷37题第(1)、(2)问)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唐代科举取士,以进士、明经两科为主,“大抵众科之目,进士尤为贵,其得人亦最为盛焉”。

唐代明经、进士两科的考试内容

初试二试三试

明经选《礼记》或《左传》之一及《孝经》《论语》《尔雅》每经帖十条口答诸经大义十条答时务策三道

进士选《礼记》或《左传》之一及《尔雅》,每经帖十条作诗、赋、文各一篇作时务策五道

——摘编自陈茂同《中国历代选官制度》等

(1)在唐代明经、进士两科考试中,为何进士科“其得人亦最为盛焉”?(6分)

(2)指出唐代科举取士与中世纪英国官员选用的主要区别。(10分)

高考题例答案及解析:

01.B西域都护是汉宣帝时设立。

02.B应是强化了皇权。

03.C糊名法是北宋科举中防舞弊的办法。

04.B熟悉明朝科举考试的内容。

05.C史实方面科举制的产生和八股取士的时间都表述错误;评价方面太片面。

06.D熟悉隋朝以来的选官制度是科举制,明确科举制的积极影响。

07.

答案要点:

(结合变法的背景)原因:当时的教育不利于培养人才,舆论不利于变法。

(结合变法中教育措施的内容思考)特征:注重改革教育内容,培养实用性人才;扩大了选官途径。

08.

答案要点:

(1)(对比明经科和进士科的考查重点)明经科侧重对经义的记忆和解读;进士科侧重对文学素养和处理时务能力的考查,更有利于选拔人才。

(2)(从选拔方式和范围思考)公开考试,择优录用,考生来源广泛;主要由国王遴选,对象是国王的亲信和随从。

五.新题预测

01.中国古代官吏选拔标准有一个由世袭—功劳—道德—门第一才学的变化过程。其中实现选择标准由家族世袭到功劳大小的变化的时期是B

A.西周B.战国C.魏晋D.隋唐

02.开皇十八年(公元598年)诏曰“京官五品以上、总管、剌史,以志行修谨、清平干济二科举人”。这说明B

A.隋朝科举制度正式形成B.隋文帝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

C.隋朝科举制度已经较为完善D.隋朝参加科举的官员身份很低

03.西方学者称科举制是“中国的第五大发明”,是“世界各国中所用以拔取真才之最古的制度”。这主要是因为科举制度C

A.有利于扩大封建统治的社会基础

.将读书与做官联系起来,可以提高官员的文化素质

C.利用考试的办法来选拔各级官吏,有利于选贤任能的公平竞争

D.营造了尊师重教、勤奋学习的社会氛围

04.今天的高考制度借鉴了古代科举制中的D

①通过考试选拔人才②遵循公平竞争的原则

③采用密封卷阅卷的方式④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并重

A.①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

05.明代后期一位来自苏州的考生,到京城参加科举考试。这位考生可能经历下列哪一事件?B

A.该生通过乡试后,即获准参加由皇帝亲自主持的殿试

.在茶馆里,该生听北京居民议论着官军与倭寇的战事

C.该生在书肆里见到刚出版的《海国图志》

D.为了准备法律判例的考试,该生努力背诵《大明律》

06.史学家钱穆评价科举制“乃一种直接的民权,乃一种由社会直接参加政府之权”。这句话说明科举制的意义在于C

A.削弱了中央集权B.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

C.扩大了政权的统治基础D.使“学而优则仕”由理想变为现实

高三历史新课学习方法归纳范文模板 2

2004年的历史试题充分体现了以问题为中心,以人类所面临的和关心的或现实的重大的社会问题为素材的主体设计思想。热点虽然直接引入,但引入的角度多元化,转换巧妙,旨在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灵活运用。这些对我们2005年的应战提供了一些启示。

首先要知道什么是热点?哪些是热点?怎样选准热点?2005年的时事通常是指从2004.52005.4这之间的事件。但过去意义重大的事件还是不是时事热点呢?一年的热点不是热点,多年的热点才是热点,它更是持续性的热点。要注意具有长久价值的隐性知识的考查。

选择热点可以用以下标准来参考:①广泛性:要广泛体现和反映国家的意志和人民的意愿;②战略性:事观人类社会的发展和前景;③综合性:通常重要的热点不会局限于狭隘的范围,它既是社会热点,又于历史、政治、地理知识紧密相连。注意用地理、政治热点问题切入历史。(2004年全国卷39题就是以能源问题切入的。)

其次要注意热点切入的角度。常常有三种:①直接考查材料本身:如问其原因、经过、结果、影响,或者只做稍微的扩展;②以热点为题目材料,却从新的、少见的、冷门的角度来设计问题;③常见的多个知识的综合,或者学科间的综合。

总的来说,历史学科的学习是不断积累的过程,首先要加强基础知识、主干知识的记忆和理解,其次训练对所学知识的融会贯通,灵活运用,最后再加以升华。

高三历史新课学习方法归纳范文模板 3

(一)对教材子目进行历史概念和结构要素分析,归纳知识要点。

历史概念的结构要素包括历史概念的基本要素(时间、地点、人物)、背景要素(原因、目的、条件)、内涵要素(历史事件的经过,典章制度、变法改革、会议条约、历史文献、思想文化运动的内容,经济发展、民族关系、国际关系、文化发展的表现)、后果要素(性质、胜败原因、经验教训、作用、影响、局限、后果等)。按照历史概念的结构要素归纳教材内容,可以有效地把历史知识系统化、要点化;通过对历史概念各要素内容的地位分析,还可有效地把握重点,增强考试的适应性。以《19世纪前期的欧洲和1848年革命》第三目“1848年欧洲革命”为例:

背景要素分析:①工业革命扩展,新兴工业资产阶级力最壮大,要求更多的权利和进一步扫除资本主义发展障碍。②遭受外来压迫的东南欧各国要求民族独立。③欧洲农业歉收和经济危机,阶级矛盾尖锐。上述三点,①为根本原因,③为直接原因。

内涵要素分析:①意大利革命揭开其序幕。②法二月革命将其推向高潮。③革命扩展:维也纳、柏林起义要求结束制统治,实现国家统一;匈牙利、捷克、罗马尼亚人民起义,争取民族解放,匈牙利起义影响。④1849年,革命被镇压。

后果要素分析:①范围广泛,遍及除俄国以外的欧洲大陆大部分地区。②性质:资产阶级性质的民族、民主革命。③历史作用:沉重打击了欧洲封建势力,彻底瓦解了维也纳体系,有利于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④特点:无产阶级在革命中发挥了重要作用。⑤失败原因:以沙俄为代表的欧洲封建君主的镇压;资产阶级为稳固自身统治背叛革命和无产阶级在政治、组织上的软弱。

(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分析历史现象和历史事物,揭示其本质,阐述历史发展的规律,培养全面地、辩证地分析问题、认识问题的能力。其关键在于把历史事物、人物、观点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分析和评价。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运用社会基本矛盾的原理(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边筑的理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阶级和阶级斗争、国家、政党等理论以及人民群众和个人在历的作用的理论,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抓住本质,作出全面的分析、评价。要注意许多人物、事件、制度以及社会阶级等等在历的作用都会有两面性,评价时要作分析,避免绝对化。以评价“维也纳体系”为例:19世纪的欧洲,资本主义发展,民族民主意识增强(时间、地点、条件)。维也纳体系排推行“正统主义”,维护封建统治秩序;只顾大国利益,任意践踏弱小民族利益。它实际上是欧洲封建统治者对被法国大革命破坏的欧洲旧统治秩序的恢复,是欧洲封建君主用18世纪的原则统治19世纪欧洲的一种企图,阻碍资本主义发展,违背民族主义潮流(实质),因此是“历史的反动”(这是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作出的结论)。在维也纳体系下,各国常用召开会议的方法来解决国际间的争端,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欧洲各国之间战争的频繁程度,客观上促进了近代国际关系的发展(客观正面作用)。

(三)揭示章或节、子目之间的关系,把握章节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掌握章节知识结构,以便于根据问题情境进行联想、迁移或重组,用以说明新的问题。比如:《19世纪前期的欧洲和1848年革命》一节共三个子目,第一个子目主要讲维也纳会议召开,维也纳体系确立,欧洲区动势力成立神圣同盟和四国同盟共同镇压革命,维护维也纳体系;第二个子目主要讲维也纳体系下存在的矛盾以及这些矛盾的发展导致19世纪二三十年代欧洲一系列革命、改革和独立运动发生,严重动摇了维也纳体系;第三个子目主要讲1848年欧洲革命彻底瓦解了维也纳体系。三个子目的内容联系起来分析.本节的基本线索和总的知识体系就是:维也纳体系的确立、动摇和彻底瓦解。

(四)比较辨析,提高准确认识历史事物的能力。它可以是同一国家或地区不同历史阶段的历史现象之间的比较(如中共倡议和领导的四次统一战线的比较),可以是同一时代不同国家或地区的一些历史现象之间的比较(如德意志统一和意人利统一的比较),也可以是性质相同的历史现象之间的比较(如中国戊戌变法和日本明治维新的比较),还可以是性质不同的历史现象之间的比较(如清末“门户开放”和今天中国对外开放的比较)。比较的重点一般背景要素中的原因、条件、目的、内涵要素中的特点、特征,后果要素中的性质、作用、影响等。比较的目的是找出它们各自的本质特征和不同点,明确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和相同点,概括分析得出一定的结论或认识,以准确、深刻地认识历史事物。比如通过对促使中共倡议和领导的四次统一战线不同结果的原因的对比分析,联系中国民主革命胜利的基本经验,可得出以下结论:①统一战线是中国革命和建设取得胜利的一大法宝。中国特殊的国情决定了单纯依靠工人阶级不能战胜强大的中外反动势力,要取得革命胜利,必须建立统一战线;要建成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统一祖国,更需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也必须建立统一战线。②统一战线中,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必须采取正确的政策和策略。

(五)归纳问题,提高系统归纳和认识历史事物的能力。

1、以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为核心进行归纳。认识历史发展的阶段性和阶段特征,是历史学科的基本要求和方法之一。对每个历史阶段,都要掌握它要包括哪几方面的内容,其中起主导作用的、体现历史进程本质的又是哪一方面内容,从而抓住基本线索和阶段特征,进而根据历史发展的阶段性变化,揭示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深刻地认识历史的发展过程,把握历史发展规律。

2、以历史现象或历史现象的发展、演变过程为核心进行归纳,并从中总结历史认识。前者如1999年高考第41题:“史称:‘得人者昌’,‘失贤则亡’。试结合唐代前期百余年用人方面的史实加以说明,并总结其经验教训。”后者如1997年高考第47题:“结合有关社会背景,概述1949年以前中国民主资本主义工业的兴衰过程。简要说明民族资本主义在旧中国的历史地位。”

3、以重要历史人物的活动、思想为核心进行归纳。如评述唐太宗、康熙帝、孙中山、毛泽东、拿破仑、卑斯麦等。

4、以重要历史概念为核心进行归纳。比如,《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辛亥革命》一章共三节,第一节讲革命发生的背景(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广泛传播和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的陆续建立,特别是中国同盟会的建立以及三民主义革命纲领的提出,为革命的爆发作了思想上、组织上和理论上的准备),第二节讲革命形势的发展和辛亥革命的爆发,第三节讲辛亥革命的发展和结果及对这次革命的评价。

5、以历史观点或历史结论为核心进行归纳。深刻理解历史观点或历史结论,实际上是用史实对历史观点或历史结论进行说明、论证、分析,即围绕这个历史观点或历史结论归纳历史知识。比如,要说明“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规律”的正确性.就需要对资本主义发展各阶段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的表现方面的史实加以概念归纳;如要阐明“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必然给果,是中国人民历史的选择”这一结论的正确性,就必须对近代中国人民的探索史作一系统总结,才能得出这一本质的规律性认识。

6、以地点、地区或国别为核心进行归纳。以地点为核心如归纳中国近代现代广州、上海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及其影响;以地区为核心,如归纳世界近现代列强在巴尔干地区的争夺及其后果;以国别为核心,如归纳日本史:①德川幕府统治下的日本;②日本明治维新;③日本向帝国主义的过渡;④20世纪20年代的日本;⑤日本法西斯专政的建立及其对外扩张;⑤二战后的日本。

(六)类比迁移,总结解决问题的规律性,提高解决同类历史问题的能力。比如,我们学习过英国工业革命,熟悉工业革命的前提和条件。由此,我们在学习第二次工业革命时,就可据此联想,归纳总结出第二次工业革命发生的历史条件;l、19世纪六七十年代俄、美、德、意、日等国家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为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扫除了障碍(政治条件);2第一次工业革命后,工业无产阶级壮大(劳动力条件);3第一次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和殖民掠夺为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积聚了大量资本(资本条件);4随着第一次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自然科学的研究工作空前活跃并取得许多重大突破,这为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所要求的新技术革命创造了条件(科学技术条件);5结束分裂后的国家和发展资本主义的改革开辟了统一的国内市场;第一次工业革命后,以英国为代表的资本主义列强加紧殖民扩张,攫取了广阔的世界市场和更丰富的廉价原料,资本主义经济得以在更高的水平上发展(市场条件和原料条件)。又如,分析政党或政治组织、政治理论产生的历史条件,一般从政治形势、阶级基础、思想基础、组织基础、历史人物的主观努力等方面入手。

类比迁移,总结解决问题的规律性,不仅有助于解决同类历史问题,而且有助于认识历史事物的本质。比如:我国封建社会重要朝代前期经济恢复发展的原因不外以下几条:统一安定政治局面的形成;前代末期农民战争推动新王朝统治者调整统治政策;新生产技术的使用和推广;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从中我们认识到:经济要发展,稳定的政局是前提,正确的政策是条件,科技进步是动力,劳动人民的创造是保障。

高三历史新课学习方法归纳范文模板 4

高密度串连知识网络

知识网络是知识内在的点、线、面交织而成的有机整体。在复习中,必须抓住教材中各知识点的联系,把大量分散的、相对孤立的历史知识纳入完整的学科体系之中,形成科学的知识网络。

1.抓点。如士族制度问题,可抓住四个点:①魏晋时期,在地主阶级中形成士族制度;②东晋南朝时期,士族势力发展;③南朝末年,士族势力渐衰;④唐朝末年,在农民起义打击下,士族被进一步摧垮。这样,对士族问题就有了完整而明确的认识。

2.串线。“线”是有内在联系的历史事件构成的知识线索。如秦朝的皇帝、三公、郡县,两汉王国问题的解决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隋唐的三省六部制,宋朝的“杯酒释兵权”和元朝的行省制度,明清的废丞相、八股取士、军机处和文字狱,这些都是“点”,由这些点构成了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建立、巩固、加强的发展史。

3.铺面。“面”是历史某一时期或阶段的全部内容构成的知识整体。

总之,只有系统地把握历史知识结构,才能比较轻松地掌握一个时期或阶段的整体内容,进而捕捉历史的阶段性特征,解题时才能撒得开、收得拢。

高三历史新课学习方法归纳范文模板 5

一、关于教材“说明”的学习

1、利用“说明”明确教材内容上、下限,合理划分历史阶段。

2、利用“说明”明确教材体例和学时,按教材体例构建知识体系,按学时合理安排和调整学习时间。

3、利用“说明”明确学习要求,如教材每章开头筐内的引言和正文内容必需掌握;教材中的地图、图画、表格、文献资料前标有星号的必须掌握;练习题为必作作业等。

二、关于教材目录的学习

教材目录是教材的总纲,是教材知识体系的主干。教材目录的学习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利用教材目录,从宏观上把握历史发展的阶段性和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比如,《世界近代现代史》上册共五章,除第五章专题介绍近代自然科学和文学艺术与阶段划分无关外,其余四章明确标志了世界近代史的四个阶段,依次为:资本主义在欧洲的兴起、资本主义手工工场时期的世界、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从节题上看,第一章包括两方面内容:欧洲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出现及其在上层建筑领域的反映(第一、二、三、四节),早期殖民活动(第二节);第二章包括三方面内容: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到来(第一、二、三、四、五、六、七节),西欧国家的殖民扩张(第三节),民族解放运动兴起(第六节);第三、四章均包括资本主义发展、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民族解放运动、列强的殖民扩张和争夺四个方面的内容。综合分析四章内容,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世界近代史的四条基本线索:资本主义发展史、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史、民族解放运动史、国际关系史、其中第一条线索是起主导作用的、体现历史发展进程本质的主流,因此说,世界近代史是资主义产生、发展并逐步形成世界体系和向帝国主义过度的历史。

(二)利用教材目录,结合教材内容把握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比如,《中国近代现代史》下册第六章标题是《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前进》,它高度精炼地概括了1956—1966年中国历史的阶段特征是“探索中曲折前进”,是探索性、曲折性和前进性的统一。联系教材内容具体分析,一是进行了正确探索:破除了对苏联经验的迷信,八大正确方针政策的制定,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开展整风运动听取党外人士的批评与建议,及时总结经验教训、调整国民经济等;二是探索中出现了失误和遭受了挫折:反右派斗争的严重扩大化在理论上产十不良影响,八大二次会议的总路线忽视了客观规律,“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使“左”倾错误严重泛滥,“反右倾”斗争使“左”倾错误进一步发展;三、虽然探索道路是曲折的,但总的趋势是向前发展的:十年社会主义建设成就巨大。在此基础上还可进一步深化认识: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的制定必须结合和反映中国的具体实际,才能推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反之就会造成失误或遭受挫折;在今天的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

(三)跨章节读目录,利用教材目录把握历史专题知识体系,进行历史专题史学习。以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史专题为例,按目录进行知识归类,其知识体系为:1.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世界近代现代史》上册第三章第三节);2.社会主义运动的新发展和列宁主义的诞生(上册第四章第四节);3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及其影响下的1918-1923年资本主义世界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下册第一章第一、二、四节);4、二战后社会主义力量的发展(下册第四章第二节);5、20世纪50-80年代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下册第五章第二节);6、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下册第六章第一节)。一经按目录顺序归纳,该专题历史知识体系的内容及其阶段划分就一目了然了。可见,利用教材目录进行历史专题学习,既便于专题知识的梳理和归纳,构建专题知识体系,又便于明确专题历史发展的阶段性进而归纳阶段特征,是一种便捷的学习方法。

三、关于引言的学习

高中历史教材编写以章为教学单元。每系开头在框内有一段引言,其内容各有侧重,目的在于帮助我们从宏观上掌握有关历史知识、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引言的内容必须掌握,以培养清理基本线索、抓住阶段特征的能力。

(一)利用《中国古代史》的引言,把握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如第二章引言指出:夏、商、西周分别是我国奴隶社会的形成、发展和鼎盛时期;第三章引言指出春秋和战国时期是我同奴隶社会瓦解和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这两章引言即指出了夏、商、西周、春秋、战国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又揭示了我国奴隶社会形成、发展、鼎盛气瓦解和封建制形成的基本线索。

《中国古代史》文化部分共6章。这6章的引言结构一致;均补充归纳了该阶段文化发展的原因,点明了该阶段文化发展的特点,概要归纳了该阶段文化发展的表现。以它为提纲,扩而充之,即可系统、完整地掌握该部分教材内容。以第18章《隋唐文化》引言为例:1.隋唐文化发展原因:隋唐时期,我国南北统一,疆域辽阔,经济发达,中外文化交流频繁。2.特点:辉煌灿烂。3.表现:①科技(建筑、雕版印刷、天文、医药)世界;②哲学、史学名家辈出;③宗教兴盛;④文学艺术光耀千古;⑤体育空前兴盛。

(二)利用《中国近代现代史》的引言,把握与该章内容有关的国际、国内形势及该章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注意把中国历史放在当时世界历史的大环境中加以考察,明确世界历史对中国历史进程的影响。以下册第一章引言为例:第一段概要归纳了当时国内政治形势:阶级关系变化,国共对峙局面出现;第二段指出美日在中国争夺;第三段指出国际形势变动(德日法西斯势力疯狂发展,共产国际错误地制定“抢先”策略)对中国革命的影响。

(三)《世界近代现代史》的引言实际上是该章内容的导读提纲,通过它即可把握世界历史某一发展阶段的基本内容和历史发展线索。比如:下册第五章引言实际上就介绍了构成20世纪50-80年代世界历史的四个方面的内容:1.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第一节):①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初相对稳定,高速发展;②20世纪70年代后期进入“滞涨”阶段;③80年代结束“滞涨”,进入低速发展时期。2.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第二节):①20世纪50年代中期起的苏东国家改革多有失误,效果并不明显;②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国改革开放成就举世瞩目。3.国际关系:①美苏争霸导致国际局势动荡不安(第三节);②两大阵营逐渐瓦解(苏联企图控制中国,中苏关系破裂;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美国霸主地位动摇。第三节及第一节第二目)。4.民族运动的发展:①帝国主义殖民体系彻底崩溃和第三世界的兴起(第四节);②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亚洲经济的发展(第五节)。上述四个方面的内容实际上也就是20世纪50-80年代世界历史发展的四条基本线索,以线索串联内容要点,就能有效地把历史知识系统化、条理化,有利于弄清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四、关于正文的学习

(一)对教材子目进行历史概念和结构要素分析,归纳知识要点。

历史概念的结构要素包括历史概念的基本要素(时间、地点、人物)、背景要素(原因、目的、条件)、内涵要素(历史事件的经过,典章制度、变法改革、会议条约、历史文献、思想文化运动的内容,经济发展、民族关系、国际关系、文化发展的表现)、后果要素(性质、胜败原因、经验教训、作用、影响、局限、后果等)。按照历史概念的结构要素归纳教材内容,可以有效地把历史知识系统化、要点化;通过对历史概念各要素内容的地位分析,还可有效地把握重点,增强考试的适应性。以《19世纪前期的欧洲和1848年革命》第三目“1848年欧洲革命”为例:

背景要素分析:①工业革命扩展,新兴工业资产阶级力最壮大,要求更多的权利和进一步扫除资本主义发展障碍。②遭受外来压迫的东南欧各国要求民族独立。③欧洲农业歉收和经济危机,阶级矛盾尖锐。上述三点,①为根本原因,③为直接原因。

内涵要素分析:①意大利革命揭开其序幕。②法二月革命将其推向高潮。③革命扩展:维也纳、柏林起义要求结束制统治,实现国家统一;匈牙利、捷克、罗马尼亚人民起义,争取民族解放,匈牙利起义影响。④1849年,革命被镇压。

后果要素分析:①范围广泛,遍及除俄国以外的欧洲大陆大部分地区。②性质:资产阶级性质的民族、民主革命。③历史作用:沉重打击了欧洲封建势力,彻底瓦解了维也纳体系,有利于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④特点:无产阶级在革命中发挥了重要作用。⑤失败原因:以沙俄为代表的欧洲封建君主的镇压;资产阶级为稳固自身统治背叛革命和无产阶级在政治、组织上的软弱。

(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分析历史现象和历史事物,揭示其本质,阐述历史发展的规律,培养全面地、辩证地分析问题、认识问题的能力。其关键在于把历史事物、人物、观点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分析和评价。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运用社会基本矛盾的原理(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边筑的理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阶级和阶级斗争、国家、政党等理论以及人民群众和个人在历的作用的理论,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抓住本质,作出全面的分析、评价。要注意许多人物、事件、制度以及社会阶级等等在历的作用都会有两面性,评价时要作分析,避免绝对化。以评价“维也纳体系”为例:19世纪的欧洲,资本主义发展,民族民主意识增强(时间、地点、条件)。维也纳体系排推行“正统主义”,维护封建统治秩序;只顾大国利益,任意践踏弱小民族利益。它实际上是欧洲封建统治者对被法国大革命破坏的欧洲旧统治秩序的恢复,是欧洲封建君主用18世纪的原则统治19世纪欧洲的一种企图,阻碍资本主义发展,违背民族主义潮流(实质),因此是“历史的反动”(这是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作出的结论)。在维也纳体系下,各国常用召开会议的方法来解决国际间的争端,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欧洲各国之间战争的频繁程度,客观上促进了近代国际关系的发展(客观正面作用)。

(三)揭示章或节、子目之间的关系,把握章节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掌握章节知识结构,以便于根据问题情境进行联想、迁移或重组,用以说明新的问题。比如:《19世纪前期的欧洲和1848年革命》一节共三个子目,第一个子目主要讲维也纳会议召开,维也纳体系确立,欧洲区动势力成立神圣同盟和四国同盟共同镇压革命,维护维也纳体系;第二个子目主要讲维也纳体系下存在的矛盾以及这些矛盾的发展导致19世纪二三十年代欧洲一系列革命、改革和独立运动发生,严重动摇了维也纳体系;第三个子目主要讲1848年欧洲革命彻底瓦解了维也纳体系。三个子目的内容联系起来分析.本节的基本线索和总的知识体系就是:维也纳体系的确立、动摇和彻底瓦解。

(四)比较辨析,提高准确认识历史事物的能力。它可以是同一国家或地区不同历史阶段的历史现象之间的比较(如中共倡议和领导的四次统一战线的比较),可以是同一时代不同国家或地区的一些历史现象之间的比较(如德意志统一和意人利统一的比较),也可以是性质相同的历史现象之间的比较(如中国戊戌变法和日本明治维新的比较),还可以是性质不同的历史现象之间的比较(如清末“门户开放”和今天中国对外开放的比较)。比较的重点一般背景要素中的原因、条件、目的、内涵要素中的特点、特征,后果要素中的性质、作用、影响等。比较的目的是找出它们各自的本质特征和不同点,明确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和相同点,概括分析得出一定的结论或认识,以准确、深刻地认识历史事物。比如通过对促使中共倡议和领导的四次统一战线不同结果的原因的对比分析,联系中国民主革命胜利的基本经验,可得出以下结论:①统一战线是中国革命和建设取得胜利的一大法宝。中国特殊的国情决定了单纯依靠工人阶级不能战胜强大的中外反动势力,要取得革命胜利,必须建立统一战线;要建成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统一祖国,更需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也必须建立统一战线。②统一战线中,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必须采取正确的政策和策略。

(五)归纳问题,提高系统归纳和认识历史事物的能力。

1、以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为核心进行归纳。认识历史发展的阶段性和阶段特征,是历史学科的基本要求和方法之一。对每个历史阶段,都要掌握它要包括哪几方面的内容,其中起主导作用的、体现历史进程本质的又是哪一方面内容,从而抓住基本线索和阶段特征,进而根据历史发展的阶段性变化,揭示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深刻地认识历史的发展过程,把握历史发展规律。

2、以历史现象或历史现象的发展、演变过程为核心进行归纳,并从中总结历史认识。前者如1999年高考第41题:“史称:‘得人者昌’,‘失贤则亡’。试结合唐代前期百余年用人方面的史实加以说明,并总结其经验教训。”后者如1997年高考第47题:“结合有关社会背景,概述1949年以前中国民主资本主义工业的兴衰过程。简要说明民族资本主义在旧中国的历史地位。”

3、以重要历史人物的活动、思想为核心进行归纳。如评述唐太宗、康熙帝、孙中山、毛泽东、拿破仑、卑斯麦等。

4、以重要历史概念为核心进行归纳。比如,《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辛亥革命》一章共三节,第一节讲革命发生的背景(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广泛传播和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的陆续建立,特别是中国同盟会的建立以及三民主义革命纲领的提出,为革命的爆发作了思想上、组织上和理论上的准备),第二节讲革命形势的发展和辛亥革命的爆发,第三节讲辛亥革命的发展和结果及对这次革命的评价。

5、以历史观点或历史结论为核心进行归纳。深刻理解历史观点或历史结论,实际上是用史实对历史观点或历史结论进行说明、论证、分析,即围绕这个历史观点或历史结论归纳历史知识。比如,要说明“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规律”的正确性.就需要对资本主义发展各阶段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的表现方面的史实加以概念归纳;如要阐明“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必然给果,是中国人民历史的选择”这一结论的正确性,就必须对近代中国人民的探索史作一系统总结,才能得出这一本质的规律性认识。

6、以地点、地区或国别为核心进行归纳。以地点为核心如归纳中国近代现代广州、上海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及其影响;以地区为核心,如归纳世界近现代列强在巴尔干地区的争夺及其后果;以国别为核心,如归纳日本史:①德川幕府统治下的日本;②日本明治维新;③日本向帝国主义的过渡;④20世纪20年代的日本;⑤日本法西斯专政的建立及其对外扩张;⑤二战后的日本。

(六)类比迁移,总结解决问题的规律性,提高解决同类历史问题的能力。比如,我们学习过英国工业革命,熟悉工业革命的前提和条件。由此,我们在学习第二次工业革命时,就可据此联想,归纳总结出第二次工业革命发生的历史条件;l、19世纪六七十年代俄、美、德、意、日等国家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为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扫除了障碍(政治条件);2第一次工业革命后,工业无产阶级壮大(劳动力条件);3第一次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和殖民掠夺为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积聚了大量资本(资本条件);4随着第一次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自然科学的研究工作空前活跃并取得许多重大突破,这为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所要求的新技术革命创造了条件(科学技术条件);5结束分裂后的国家和发展资本主义的改革开辟了统一的国内市场;第一次工业革命后,以英国为代表的资本主义列强加紧殖民扩张,攫取了广阔的世界市场和更丰富的廉价原料,资本主义经济得以在更高的水平上发展(市场条件和原料条件)。又如,分析政党或政治组织、政治理论产生的历史条件,一般从政治形势、阶级基础、思想基础、组织基础、历史人物的主观努力等方面入手。

类比迁移,总结解决问题的规律性,不仅有助于解决同类历史问题,而且有助于认识历史事物的本质。比如:我国封建社会重要朝代前期经济恢复发展的原因不外以下几条:统一安定政治局面的形成;前代末期农民战争推动新王朝统治者调整统治政策;新生产技术的使用和推广;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从中我们认识到:经济要发展,稳定的政局是前提,正确的政策是条件,科技进步是动力,劳动人民的创造是保障。

高三历史新课学习方法归纳范文模板_精选范文网

立志于学文科的高中生,从高一开始,应该注重哪些知识储备,应该培养怎样的思维,应该怎样学习好历史这一科?下面是由小编整理的高中历史高效学习方法总结,同学们不妨参考一下。高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