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方法 > 高中学习方法 > 高三学习方法 > 高三历史

高三历史重点知识点5篇

发布时间: 浏览量:6

好问,是好的。如果自己不想,只随口问,即能得到正确答复,也未必受到大益。所以学问二字,“问”放在“学”的下面。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高三历史重点知识点,希望能够帮助大家!

高三历史重点知识点1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一.背景条件:

⑴社会经济基础: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迅速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发生,暴露出资本主义制度各种弊端。

⑵阶级基础:19世纪三四十年代,欧洲独立工人运动兴起显示了工人阶级的巨大力量,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法国里昂工人起义、英国宪章运动和德意志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⑶思想条件:三大理论来源为马克思主义的诞生的理论基础。(英法空想社会主义、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⑷实践基础(个人):马克思、恩格斯参加工人运动,将理论与工人运动实践相结合,并组建了第一无产阶级的政党—共产主义者同盟。

二.诞生标志:《共产党宣言》的发表(1848年,标志着社会主义由空想成为科学的理论)。

内容:第一次较为完整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肯定了资本主义社会在人类历史上的积极作用,揭示了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宣告了工人阶级的历史使命(以暴力革命推翻推翻资本主义,资本主义必将被社会主义所取代的客观规律)。昭示了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原则。

三.意义:

《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此后,这一理论成为国际无产阶级无比锐利的思想武器。在这一理论指导下,工人运动蓬勃兴起,对人类社会的进程产生深远影响。

实践——巴黎公社(1871)

背景:

(1870年,普法战争,法国战败,法兰西第二帝国垮台第三共和国成立,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组成)

⑴普法战争中法国战败,普鲁士进攻巴黎,民族矛盾尖锐,巴黎人民组织国民自卫军奋起保卫祖国。

⑵临时政府采取投降政策,准备武力解散国民自卫军,阶级矛盾激化,巴黎人民武装反抗。

说明:巴黎公社是一个城市特定条件下的起义,具有突发性和偶然性,是地方自治政权。

二.措施:

⑴政权建设:废除旧的国家机器,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由直接选举产生的代表组成的公社委员会是最高权力机关;人民有权监督和罢免他们(最能体现无产阶级性质,是核心措施);

⑵经济:组成工人合作社,改善劳动条件,努力维护劳动者的利益;

⑶文化:推行世俗教育,实行义务教育。

三.性质:巴黎公社是第一个工人阶级领导的新型的无产阶级专政的政权。

(巴黎公社不是社会主义革命,没有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四.失败原因:

⑴根本:法国当时处于资本主义上升发展时期,不具备进行无产阶级革命并取得成功的条件。

⑵主观:无产阶级力量不够强大,政治不够成熟。

五.意义:

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巴黎无产阶级的英勇斗争和革命首创精神,为全世界无产阶级和进步人士树立了光辉的典范。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其经验教训是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宝贵财富。

六.经验:

⑴最主要的经验:打碎资产阶级的军事、官僚国家机器,以无产阶级专政取代。

⑵对国家实行民主改造(委员会的成员由选举产生,受人民监督),是无产阶级的民主。

⑶在社会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创举改革,发扬国际主义精神。

⑷巴黎无产阶级英勇斗争和革命首创精神为全世界无产阶级和进步人士树立了光辉的典范。

⑸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七.教训:

⑴公社没有接管法兰西银行,缺少经济保障。

⑵没有同外省革命者联系,没能发动农民参加革命,缺少援助。

⑶没能及时追击残敌,导致临时政府反扑。

⑷法国当时处于资本主义上升发展时期,不具备进行无产阶级革命并取得成功的条件。

⑸缺乏成熟政党的领导。

高三历史重点知识点2

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一、李贽的离经叛道

1、李贽离经叛道思想形成的社会背景:

(1)中国社会内在矛盾空前尖锐。

(2)江南一带工商业者成为社会上不可忽视的力量。

(3)社会吏治腐败,奸佞当道。

(4)李贽目睹了官场的污浊和道学家的伪善,不愿与他们同流,形成了离经叛道的不羁性格。

2、李贽的思想主张:指出孔子不是天生圣人,儒家经典也不是神圣不可侵犯的理论。他认为是非标准依照时代变化而变化,反对以孔子的是非为标准。他批判道学家“存天理,灭人欲”的虚假说教,强调人正当的私欲。

二、明清时期的三大进步思想家

1、黄宗羲的思想主张:

(1)对君主专制制度进行猛烈抨击,尖锐地揭露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

(2)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

(3)影响:黄宗羲的政治主张抨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对以后反专制斗争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2、顾炎武倡导经世致用:

(1)主张走出家门,到实践中求真知,力求解决国计民生的现实问题。

(2)著述《天下郡国利病书》。这部书记述了山川形势、物产风俗、民生利弊,有很高的实用价值。

(3)影响:顾炎武以他崇实致用的学风和锲而不舍的学术实践,开一代朴实学风的先河。

3、王夫之的唯物思想

(1)思想来源:他继承了以前思想家的唯物思想,并加以发展。

(2)思想主张:王夫之认为世界是物质的,一切事物都是客观存在的实体;在认识论方面,他认为主观的认识是由客观对象引起的,一切事物通过考察研究都是可以认识的。他还认为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3)影响:王夫之的唯物思想,启示了近代人们的思维方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4、进步思想家思想的积极意义:

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三位进步思想家对传统儒学的批判继承,促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

高三历史重点知识点3

(一)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

A、奴隶社会的政治制度主要包括:

1、国家机器的建立。

2、分封制的推行,分封制建立在井田制的基础上,确定了周王、诸侯之间的关系。对巩固周王室的统治起到了重要作用。

B、封建社会中央集权制是复习的重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复习:

第一、阶段划分:

1、春秋战国——初步形成;

2、秦汉——确立和发展;

3、隋唐——完善;

4、宋元——强化:

5、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和腐败。

第二、主要措施:

加强中央(皇帝)权力(秦、隋唐、北宋、元朝、明朝、清、)、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权(秦、汉、北宋、元、明、清)、加强军事权(唐、北宋、明朝)、加强财政权(北宋、明、加强司法权(北宋、)、加强对官员的监察(御史的设立、明朝特务机构的设立)、加强思想控制等。

第三、封建中央集权制建立和发展的经济基础是封建土私有制,思想来源是法家思想,汉武帝后,儒家思想成为其正统思想。

第四、封建中央集权制中斗争的焦点是皇权与相权之争,基本趋势是分相权,集皇权,到清朝军机处的设立,标志其发展达到了顶峰。

C、中国古代的兵役制度:魏晋隋唐时期的府兵制、募兵制,王安石变法时的保甲法和将兵法。金的猛安谋克制以及后金和清时实行的八旗制度。

(二)中国古代的经济

A、中国古代的经济制度:

1、土地制度:

(1)井田制

(2)屯田制

(3)均田制,

(4)更名田

2、赋税制度:

主要赋税制度:

(1)西周诸侯要向周王交纳贡赋。

(2)汉时的编户齐民要交纳赋税、徭役、兵役、田租、人口税和更赋。

(3)与均田制相适应的租调制、租庸调制。

(4)两税法,改变了以人丁为主的赋役制度。

(5)方田均税法。

(6)一条鞭法,是我国赋役征银的开始。

(7)摊丁入亩,废除了人头税。

B、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发展情况:

经济发展的原因:社会稳定;统治者调整政策;生产工具的改进,水利的兴修,以及科技水平的提高;各地区各民族以及同外国交往的加强;前代经济发展打下基础;人民的辛勤劳动,这是经济发展的根本原因。

经济发展的表现:农业(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改进,水利兴修,耕地面积扩大,粮食产量提高,农作物品种引进和推广等。)手工业(手工业部门的发展),商业:主要包括商品经济、城市的发展和对外交往中的经济往来。

C、江南经济的发展:魏晋时江南的开发,隋唐时南方的发展,明清时南方商品经济发展及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D、商品经济发展的作用:封建社会初期,促进封建地主阶级的形成和统治的加强,封建社会发展时期,增加政府收入巩固国家政权,明清时期,瓦解封建社会(经济、政治、思想)。

高三历史重点知识点4

时政热点1千年大计,雄安新区

时政热点2当前全球化出现波折,但趋势不可逆转

时政热点3十四年抗战

时政热点4“一带一路”战略构想与亚投行

时政热点5扶贫开发与民生建设

时政热点6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高考历史命题价值取向

高三历史重点知识点5

十月革命

一.背景条件:

1.客观原因:

⑴俄国已是帝国主义国家,为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准备了物质条件。

⑵俄国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在西方列强中处于落后地位,是帝国主义链条中最弱的环节。

⑶俄国各种矛盾错综复杂,国内矛盾尖锐(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沙皇和人民大众;贵族和农奴)。

⑷一战激化了各种矛盾,直接促成革命的爆发。

2.主观原因:俄国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成熟。(战斗性强、革命性强、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是成功的关键因素;建立了工农联盟)

二.过程:

⑴二月革命推沙皇(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推翻了统治俄国三百多年的罗曼诺夫王朝的统治。革命后资产阶级建立起临时政府,无产阶级建立工兵代表苏维埃,两个政权并存。)

⑵四月提纲指方向(指出俄国的形式需要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实现社会主义革命,通过无产阶级政权去实行土地革命,并提出退出战争)(是十月革命的指导提纲,得到人民的拥护。)

⑶七月事件抛幻想(决定武装起义)(标志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结束)

⑷十月革命现曙光,布尔什维克领导起义,推翻临时政府。(宣布一切权力转归工兵代表苏维埃;成立新政府——人民委员会;通过《和平法令》,退出一战;通过《土地法令》没收地主土地,分给农民耕种;到1918年春,全国各地普遍建立起苏维埃政权;国家性质: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政体:苏维埃;特点:立法权与行政权结合。)

三.意义:

1.性质:社会主义革命。

2.意义:对俄国:摆脱了封建残余的束缚和剥削阶级的统治,建立无产阶级政权,开辟出社会主义发展道路,解放了生产力,推动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对世界:给各国无产阶级和殖民地半殖民地的人民展示了一条崭新的寻求解放的道路。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是世界现代史的开端。

理论意义:开辟了一条社会道路,开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模式,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小农占优势的俄国最先实现社会主义)

☆俄国十月革命取得成功的原因:见背景条件。

☆中俄走的革命道路:苏俄走城市中心道路;中国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

为什么会有这种不同:(国情不同)

⑴经济、阶级基础不同:俄国是帝国主义工业国,革命的主力是工人、士兵,力量强大并集中在大城市;中国是双半社会下,封建小农经济占主导的农业国,革命的主力——无产阶级力量相对薄弱,农民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有着天然的联系,是革命的同盟军,集中在农村。

⑵领导者:俄国是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接受过革命的锻炼,有着正确的决策,更加成熟;中共则处于幼年,不成熟时期,以大城市为目标发动的起义相继失败。

⑶城乡敌我力量对比:俄国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在前线失利,后方空虚,使城市成为革命的爆发地;中国城市敌人的统治力量强大,而农村薄弱,易于在农村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开展武装斗争。

(走什么样的革命道路,主要看革命的领导力量、阶级)

☆认识:要有正确的革命纲领;顺应历史发展潮流;先进优秀的阶级领袖;布尔什维克党党的领导是成功的关键;要有开创、创新精神;社会主义必将取代资本主义;社会主义道路的创新,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

☆二月革命与十月革命的不同:

①性质:前者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后者是社会主义革命。

②对象:前者是沙皇专制统治;后者是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③结果:前者推翻了沙皇专制制度,形成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后者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十月革命的特点:

①从理论的角度看:列宁继承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创立了无产阶级革命首先在一个国家取得胜利的学说,并通过十月革命的实践得以实现,使俄国在资本主义的包围之下,在经济相对落后的情况下取得了革命胜利。

②从革命道路看:十月革命走的是由中心城市武装起义扩展到中小城镇和农村地区的革命道路。

③从革命的阶段性看: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是紧密相连的(即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形成了极具发展的两个不同性质的阶段。

④从革命实现的方式看:有设想和平夺取政权到运用暴力革命形势夺取政权。

☆巴黎公社和十月革命的异同点

高三历史重点知识点5篇_精选范文网

好问,是好的。如果自己不想,只随口问,即能得到正确答复,也未必受到大益。所以学问二字,“问”放在“学”的下面。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高三历史重点知识点,希望能够帮助大家!高三历史重点知识1辛亥革命(1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