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知识点精选合集
相关文章
你会发现语文水平的高低和课外知识的丰富程度对历史学习有很大的影响,所以我建议你多读一些课外历史书籍,注重古文能力和语感的培养,建立自己的一套历史观和世界观。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接下来随着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高三历史知识点精选合集 1
1.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背景:
根本原因:封建统治阻碍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直接原因:斯图亚特王朝奉行“君权神授”,并宣称议会权力来自国王,和议会发生矛盾。
过程:1640年—1688年,英国发生资产阶级革命。
2.《权利法案》与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背景:
1688年光荣革命议会取得胜利,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结束。
内容:
1689年议会颁布《权利法案》,确立议会主权,从立法权、司法权、税收权、军事权等方面限制了国王权利。
意义:
以法律的形式确立了议会主权,国王的权利受到议会的明确限制,它标志着英国确立君主立宪制政体。
影响:
“光荣革命”后,英国的贵族地主阶级与资产阶级实行集体统治,统治方式从人治走向法治,英国社会从此进入长期稳定发展时期。
3.责任内阁制的形成
①内阁的含义:内阁原来是指国王召集亲信大臣商议国家机密的秘密小房间,后来指决议国家大事的行政班子。
②首相制度的形成。18世纪,内阁的首脑“首相”取代国王主持内阁会议。国王逐渐退出内阁,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从此成为一种象征。第一任首相:1721年沃波尔。
③确立内阁对议会负责的制度。
④维多利亚女王时期,让在议会选举中取得多数席位的政党组阁,该党的领袖就是理所当然的首相。
⑤19世纪中期,责任内阁制度确立。
4.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影响:
①为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②各派可以通过议会斗争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把政治斗争规定在一个相对有序的状态中,避免了不必要的暴力冲突,对社会稳定起着重要作用;
③大大削弱了国王的权力,使英国走上资本主义民主化的道路;
④是世界上第一个建立君主立宪制的国家,为世界很多国家树立了一种模式。
高三历史知识点精选合集 2
(一)罗斯福新政与资本主义运行机制的调节
一、了解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特点和影响,认识罗斯福新政的历史背景。
1、原因:① 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
② 具体原因:生产和销售矛盾尖锐
2、特点:① 影响范围广(从美国开始波及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影响所有经济部门)
② 持续时间长(1929-1933)
③ 破坏性严重
3、影响:
⑴对国际局势:各国纷转嫁危机,导致世界经济进一步陷入混乱,国际关系日趋恶化。
⑵对国内局势:使得人们对整个资本主义制度产生了怀疑,法西斯主义在一些国家开始泛滥,资产阶级民主制度摇摇欲坠
二、列举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认识罗斯福新政的特点,探讨其在资本主义自我调节机制形成中的作用。
1、罗斯福新政的背景:
⑴危机爆发后,当时美国政府基本延续传统的自由放任政策,使危机迟迟得不到解决。
⑵1933年,民主党人富兰克林·罗斯福就任新一任美国总统
2、罗斯福新政的内容
(1)整顿银行与金融业 (2) 复兴工业——核心内容(3)调整农业政策(4)社会救济与公共工程
3、特点:在未触动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全面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4、罗斯福新政的影响:
积极----直接影响:是美国逐渐从经济危机的阴影中走出来
间接影响:缓和了社会矛盾,遏制美国法西斯势力
深远影响: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时代
消极----不能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三、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家为例,分析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1、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1)国家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资本主义进入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
(2)“人民资本主义”-----普通职工也拥有股票
(3)经营者革命------企业所有者退出经营第一线,由专门的管理人员和科技人员从事经营)
(4)西方福利国家在战后得到发展-----普遍和比较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
2、总体评价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的调整
(1)积极:50、60年代,发达国家进入经济高速增长的“黄金时期”
(2)消极:由于没有触及资本主义制度,1973年以后,西方国家普遍进入“滞胀”
(二)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
一、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⑴背景:十月革命胜利后,英、法、美、日等国武装干涉;
国内战争爆发,苏俄面临严峻的政治、经济形势
⑵内容:农业---余粮征集制
工业---工业国有化
商品流通---取消一切商品贸易,由国家集中分配
社会劳动---强制劳动
⑶评价:①积极---在战时特殊情况下,最大限度集中全国人力物力财力,保证了军事上的胜利。
②消极---许多措施超出了战时需要,战后进一步加强,因苏维埃共产党幻想以此直接过渡到纯粹的社会主义经济形式。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带来的弊端日益显现,引起人民不满。
2、 新经济政策
⑴背景:①国内战争胜利后,苏维埃亟需恢复遭到战争破坏的经济,
②农民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不满与日俱增,频繁发生暴动。
国家也没有能力直接领导和组织所有企业的生产。
⑵内容:农业---粮食税
工业---中小企业和国家暂时无力经营经营的企业,允许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恢复私人小企业。
商品流通---允许自由贸易
⑶意义:①表明苏维埃共产党放弃了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设想和实践,而探索出了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之上,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
②恢复了国民经济,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二、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1、斯大林体制确立:20世纪30年代中期
2、表现:单一公有制;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计划经济;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
3、评价
(1)积极影响:使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突出成就,基本上实现了工业化。1940年苏联的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
(2)消极影响:①片面发展重工业,使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
②由于忽视消费品生产,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
③国家为了积累资金,从农民身上拿走的东西太多,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
④长期僵化的执行计划指令,压抑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越来越阻碍苏联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4、经验教训:①制定政策时一定要坚持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原则;
②要从国情出发,农、轻、重按适当比例平衡发展。
三、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1、赫鲁晓夫改革
⑴内容:农业领域自留地,开荒,种玉米;工业领域权力下放,承认企业和个人利益
⑵评价:积极--------一定程度上冲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消极---结果失败---根本原因:局部调整,没有改变计划经济体制
2、勃列日涅夫改革
⑴内容:工业领域运用价值规律;农业领域扩大农场自主权
⑵评价:结果失败---根本原因:没有改变计划经济体制
3、戈尔巴乔夫改革根本性变革
⑴内容:经济领域——进行根本性变革,承认企业是独立生产者,允许个体经济
政治体制改革-
⑵结果:1991年,苏联解体
第四部分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建国后,两大任务: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
按阶段划分:过渡时期(1949—1956年);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6—1966年);
(1966—1976);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1978年至今)
一 、概述20世纪50—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
实践:
1、过渡时期:社会主义工业化起步,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基本确立(1949-1956)。
⑴、1949---1952年,经济调整,经济形势好转
⑵、1953年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一化三改”,即实现工业化,把生产资料私有制改为公有制。
⑶、1953年开始实施“一五”计划,
1957年“一五”计划提前超额完成,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社会主义工业化起步
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
2、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6-1966)
⑴初期有益的探索----56年中共八大制定正确决策:
①大会指出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建立;
②中国国内的主要矛盾是先进的生产关系同落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③指出党和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把中国尽快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⑵失误-----58年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58年“大跃进”运动(以大炼钢铁为中心)、人民公社化运动(“一大二公”)
①原因:中央领导人片面追求经济建设中的高速度。
②特征: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
③危害: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严重破坏生态环境;挫伤人民的生产积极性;1959—1961年三年经济困难
⑶纠“左”调整:提出八字方针“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左”倾错误恶性膨胀,严重干扰和破坏了国民经济建设。国民经济损失惨重。
教训:①必须充分认识中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据此制定方针政策。
② 必须坚持党的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原则;
③ 必须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不能片面夸大主观能动性;
④ 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以后,应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能“以阶级斗争为纲”;
⑤ 生产关系的变革必须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
⑥要健全民主和法制,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的原则,防止个人崇拜。
二、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认识其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
1、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背景:
①
②当时中央主要领导仍然坚持“两个凡是”,引起全国不满
③ 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打破了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束缚
2、决策:① 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②把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
3、意义:开创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三、简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主要内容,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①概念:指在土地公有制基础上,把土地长期承包给各农户使用,农业集体生产变为分户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②步骤:安徽、四川率先实行
③作用:农民获得生产和经营的自主权,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农业生产发展。
2、国有企业改革
①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
②目标——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③结果:增强了企业的活力,形成了一批有实力和活力的大企业集团使国有资产大幅度增加,有利于国民经济的稳定和健康发展
3、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改革促进社会发展,随社会发展不断深化改革
四、了解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认识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
1、过程:
①1992年中共十四大——指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②1997年中共十五大——指出“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2、意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并逐步完善;经济稳定高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五、概述我国创办经济特区、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和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史实,分析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
1史实:① 1980年起我国建立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海南5个经济特区;
② 1984年开放大连、秦皇岛、天津、广州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
③后又把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南三角区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
④ 1990年中央作出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决定,成为中国进一步对外开放的标志
2、特点:我国已经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这样一个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
高三历史知识点精选合集 3
一、英国工业革命:从工场手工业到大机器生产的飞跃过程,也称“产业革命”。
1、前提条件:①资产阶级统治在英国的确立(前提)。②海外贸易,殖民掠夺,积聚了丰厚的资本,扩展了海外市场。③圈地运动,获得了大量雇佣劳动力。④工场手工业,积累了大量的生产技术知识。⑤18世纪中期英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国家,形成了广阔的海外市场,广大的殖民地对工业产品不断增长的需求(必要性)。
2、过程及重要发明:①1765年,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纱机,揭开了工业革命的序幕。②1785年,瓦特改良蒸汽机(工业革命标志),提供了更加便利的动力,大大推动了机器的普及和发展,人类社会由此进入“蒸汽时代”。 ③1807年,美国人富尔顿制成以蒸汽机为动力的汽船试航成功。④1814年,英国人史蒂芬孙发明了蒸汽机车。⑤1840年前后,英国大机器生产已基本取代工场手工业,工业革命基本完成。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国家。
二、工业革命的扩展:英国~欧洲~北美~世界
1、法国(最早受到工业革命影响的国家之一)——(1)进程:18世纪末19世纪初开始工业革命,19世纪20年代起,工业革命得到较快发展,19世纪中期,工业革命基本完成,成为当时仅次于英国的工业国家。 (2)进程:由于中小企业、小农经济长期大量存在,高利贷资本发达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法国企业经营分散,新技术、新机器的发明和推广比较困难,工业劳动力和工业资本相对缺乏,商品市场也不很景气,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法国工业革命的发展进程。
2、美国——(1)进程:18世纪晚期开始,19世纪以后发展迅速,涌出现许多新发明,如轧棉机、缝纫机等。特别是采用和推广了机器零部件的标准化生产促进了机器制造业的发展和机器的普及。19世纪上半期工业革命结束。 (2)优越条件:国内资源丰富,市场广阔。国际环境优越,少受战争之害。大量外国移民涌入,提供了劳动力,还带来了先进技术和生产经验。从事奴隶贸易和掠夺印第安人土地和财富,积累了大量资金。美国没有经历封建社会、受旧行会传统和习惯势力束缚较少。
3、其它国家地区——德意志:19世纪30-70年代,四分五裂的政治局面阻碍了工业革命的进程,普法战争后迅速发展。俄国:19世纪40-80年代。。日本:19世纪80年代。也陆续开始了工业革命。
三、工业革命的影响:①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巩固了资本主义各国的统治基础。1776年英国的亚当?斯密(新兴工业资产阶级)发表了《国富论》一书,要求进一步解除封建束缚,实行自由经营、自由竞争和自由贸易。②引起了社会结构的重大变化,使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对立阶级──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还促进了近代城市的兴起。③大大密切了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改变着世界的面貌,最终确立了资本主义世界的统治。④率先完成工业革命的英国,很快成为世界霸主。⑤资本主义国家在世界范围内大肆抢占商品市场,强占原料产地,拓展殖民地,奴役当地人民,加剧了当地的贫困落后,使东方从属于西方;⑥在客观上传播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方式,猛烈冲击了旧思想和旧制度。
高三历史知识点精选合集 4
元朝的政治经济和文化
1.一省制的中枢权力机构
元朝建立后,废除三省,实行一省制,只设中书省。中书省的长官为左、右丞相和平章政事,是元代的宰相。元朝中后期,宰相权势过重.甚至可以左右皇位的继承,引起政局动荡。
2.棉纺织业的发展
元代黄道婆推广先进的纺织技术.全面革新内地落后的棉纺织技术。棉纺织业是新兴的手工业部门。柔软结实的棉布日益流行,到明代后期已取代丝、麻、毛,成为广大民众的主要衣料。
元代承前启后,烧成了着名的青花和釉里红.开始进人彩瓷生产时期。
3.科学技术成就
元代天文学家郭守敬(1231一l316)制成了一种新型浑仪——“简仪”。郭守敬编制的《授时历》是我国古代最精密的一部历法。它以:365.2425日作为一年,同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的实际时间只差26秒。
元代出现珠算法。
元代王祯的《农书》是一项重要的农学成就。
4.文学和艺术成就
(1)散曲和杂剧元散曲是元代兴起的新诗体。元代北方地区兴起了杂剧。散曲和杂剧合称元曲,关汉卿、马致远等是最为着名的元曲作家。
(2)绘画艺术元代南方士人的郁闷心情更通过山水画作抒发出来。
高三历史知识点精选合集 5
1.商的政治制度:中央:相、卿士(参与商王决策);卜、祝、史(负责祭祀占卜和记录王朝大事);师(执掌军权)。地方:侯、伯。
2.西周的分封制:
(1)目的:周王为加强地域统治,“以藩屏周”。
(2)措施:周王将宗族姻亲分派各地“授土”“授民”,广建子国。封国承担贡赋、军事、劳役等义务。封国有鲁、齐、燕、卫、宋、晋七国。形成了“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世卿世禄的等级序列。(3)作用:周王取得“天下共主”地位,分封制巩固了统治,扩大了统治区域。
3.西周的宗法制:是维护分封制的工具。宗法制是中国古代维护贵族世袭统治的一种制度,它把血缘纽带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
(1)目的:稳定统治秩序,解决贵族内部矛盾。
(2)内容:嫡长子继承制、“世卿世禄”制、父权家长制等,大宗和小宗。作用:维护了家族等级关系和政治隶属关系;保障了贵族“世卿世禄”特权;防止了家族内部纷争,强化王权,“国”“家”紧密结合。
(3)宗法制特点:①的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把血缘纽带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宗法制和分封制互为表里,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就是分封制),“家”和“国”密切结合;②保证各级贵族享受“世卿世禄”的特权,等级森严。
(4)作用: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强化王权。
4.周礼:西周维护宗法制、分封制的礼乐制度。有严格的等级礼仪规定,不得“僭越”。(鼎和编钟)
5.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宗法制和分封制都具有牢固的血缘关系和浓厚的_色彩。
高三历史知识点精选合集_精选范文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