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高三历史重要复习知识点
相关文章
大部分人很平凡,所以要作永远的进步者,用行动证明一切,平凡人也能征服高考,前往心中的大学殿堂。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高三历史知识点,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实用高三历史重要复习知识点 1
一、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1.积极影响
(1)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巩固,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和领土的完整。
(2)在统一的社会环境下,有利于民族大融合。
2.消极影响
(1)经济上,束缚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特别是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2)政治上,专制统治的空前强化进一步剥夺了人民的政治权利和言论自由,民主思想和行动受到压制和打击。
(3)思想文化上,专制统治使知识分子脱离实际,阻碍了科技的发展和文化的进步。
二、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1.源远流长。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经过数千年的发展,从未中断,因此源流分明,沿革清晰。
2.以君权为中心,权力高度集中。在人神关系上,鼓吹君权神授,君权至上,以神权服务于君权。在君臣关系上,宣扬君令臣从,下级依附上级,全国依附君主。在权力配置原则上,君主一人全面垄断全国的一切大权,国家所有政治制度的设置,无一不是为了确保这种权力的集中,确保君主意旨的畅通无阻。
3.人治高于法治。人治的实质是权治、官治,是独裁统治。
4.完备性、周密性和成熟性。中国古代政治机构的设置是相当完备的,从君主到臣僚,从中央到地方,上下相依,交叉相连,统治网络严密周全。
5.宗法关系的残余严重影响到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建设,父权观念渗入到国家政治制度中。
6.在漫长的政治制度发展过程中,儒家经典是君主专制制度的理论基础,是历代各项制度与政策的依据。
实用高三历史重要复习知识点 2
一、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1.积极影响
(1)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巩固,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和领土的完整。
(2)在统一的社会环境下,有利于民族大融合。
2.消极影响
(1)经济上,束缚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特别是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2)政治上,专制统治的空前强化进一步剥夺了人民的政治权利和言论自由,民主思想和行动受到压制和打击。
(3)思想文化上,专制统治使知识分子脱离实际,阻碍了科技的发展和文化的进步。
二、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1.源远流长。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经过数千年的发展,从未中断,因此源流分明,沿革清晰。
2.以君权为中心,权力高度集中。在人神关系上,鼓吹君权神授,君权至上,以神权服务于君权。在君臣关系上,宣扬君令臣从,下级依附上级,全国依附君主。在权力配置原则上,君主一人全面垄断全国的一切大权,国家所有政治制度的设置,无一不是为了确保这种权力的集中,确保君主意旨的畅通无阻。
3.人治高于法治。人治的实质是权治、官治,是独裁统治。
4.完备性、周密性和成熟性。中国古代政治机构的设置是相当完备的,从君主到臣僚,从中央到地方,上下相依,交叉相连,统治网络严密周全。
5.宗法关系的残余严重影响到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建设,父权观念渗入到国家政治制度中。
6.在漫长的政治制度发展过程中,儒家经典是君主专制制度的理论基础,是历代各项制度与政策的依据。
实用高三历史重要复习知识点 3
★基础过关:
一.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一)皇权专制
1.创立:秦始皇开始使用“皇帝”称号,确立了“ ”制度;
2.特点:皇帝有 的地位;国家的 、政策都决定于皇帝一人的意志
3.弊端:具有 性和随意性,影响国家政治决策的合理性。
4.演变:以 、服务于皇帝为基本准则。
(二)调整皇权与相权矛盾的措施
1.调整原因:为防范宰相 ;加强统治提高 ;弥补政事繁多宰相才干不足。
2.措施:秦朝设丞相,以 分割其军权。汉武帝频繁更换丞相,通过建立“ ”对抗“外朝”;唐朝通过建立 、 、 ,将相权一分为三;同时在门下省设立 作为议定军国大政的场所。宋代设立中书门下,长官称 ,后又设 为副相,同时还设 管理军事,另设 总理财政,长官为三司使。
3.结果: 逐步加强,相劝被分散和削弱。
(三)选官制度的历史变化:主要经历了世官制——察举制——科举制三个阶段
1.世官制:将官职限定在 范围内,由 世代继承祖上的权位;
2.察举制:
(1)含义:由 查访合适的人才向 推荐,由中央予以任用的选官制度。
(2)实施:汉武帝曾下诏策试 ;魏晋南北朝时以 为基础选拔官员。
(3)评价:体现出封闭性的特征,其形式都是 ,操权于上,民意无从体现。
3.科举制:
(1)含义:是通过 选官的制度;
(2)实施: 以后成为历朝主要的选官制度,明清时期演化为 ;
(3)实质:是一种将人才诱入 能够控制的范围之中的制度;
(4)评价:破除了 垄断官场的情形;保证了专制政府 的来源及文化素养,提高了行政效率;促成了普遍持久的 风尚,有益于社会 风气的形成;从追求 角度看,有一定的合理性。
(四)历代加强地方管理的措施
1.秦汉在地方设 、 两级,后增加了 ;
2.唐代设 、 、 ;宋代设 、 、 三级;
3.元代以 作为地方常设机构,全国共分 个,另外设两个单列行政区,即 与宣政院,宣政院管辖 、 和 部分地区。
4.元朝省级地方行政机构以下依次为 、 、 、县四级,
5.明代地方行政区划主要有 级。清代在地方上主要有 、 、 、 四级行政区划。
二.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
1.内阁制度的形成
(1)原因:朱元璋废 职位,导致政务集中于 一身的弊端;
(2)设立:明成祖 设立内阁制,以内阁作为皇帝处理国政的 机构;
(3)职权:始终不是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职权范围始终不明朗,受 的太监牵制;
(4)实质:是皇帝位 而建立的政治机构。
2.军机处
(1)设立
①原因:清朝 年间,为适应 的需要;
②权力:由单纯处理 逐渐扩大到处理其他政务;
(2)地位:是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最重要的 。
(3)特点: 均由钦定,只能秉承皇帝旨意办事;机构简单,人员精干,办事效率高;政治决策 的特征更为明显。
(4)影响:进一步加强了 制度;其建立与 的推行,明显提高了中央集权政府的 。
★问题提升:
1.在历代解决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措施中,呈现怎样的发展趋势?唐代的三省分权与近代西方的三权分立本质区别是什么?
2.中国古代有那三大地方性机构?分别于何时设置?元朝宣政院的设置有何意义?
3.中国古代为加强中央集权,在地方行政机构设置上采用了什么办法?你有何评价?
4.元朝设行省的目的。十个主要的行省。两个单列的行政区划是什么?行省如何受中央节制呢?行省的作用是什么?元朝中书省和唐朝中书省的区别是什么?行省制与郡县制有何异同?
5.从察举制和科举制选拔人才的方法和标准来分析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标准呈现怎样的趋势?指出这种趋势有何作用?
6.你认为宰相制与内阁制有什么不同?宰相制度被废除有何利弊?
★拓展延伸
1.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
(1)皇权至上原则;(2)帝位终身制和皇位世袭制;(3)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官吏一律由皇帝直接任免;(4)皇帝从决策到行使立法、司法、行政等独断权力;( 5)宣扬“君权神授”;(6)思想文化的专制统治。
2.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影响
(1)积极:
①经济上:有利于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从事大规模的经济活动,为封建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也为中华文明长期领先于世界奠定了基础;
②政治上:有利于民族融合,抵御外来侵略,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与巩固;
③思想文化上:有利于各地区、各民族间经济文化的交流,推动了先进的生产结束和文化在较广泛的范围内传播。
(2)消极
①经济上:封建社会后期,特别是明清以后,日益束缚了生产力发展,妨碍社会的进步和商品经济的发展以及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造成中国社会的落后;
②政治上:以强化君主专制为核心,形成了长期的人治传统,民主政治无从发展;极易出现政治腐败现象,形成暴政,派生出庞大的官僚队伍和特权阶层;
③思想上:专制统治严格控制思想文化,造成国民的愚昧与落后,同时使知识分子脱离实际,严重阻碍科技进步。
3.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演变:
萌芽(战国)、确立(秦朝)、巩固(西汉)、完善(隋唐)、加强(北宋)、发展(元朝)、强化衰落(明清)。
4.选官制度的变化
选官制度 世官制 察举制 科举制
实行时间 先秦时期 秦汉至魏晋南北朝 隋唐至明清时期
依据 世袭 才能、品德到门第 考试成绩
备注 下层人士一般没有参政机会 体现封闭的特征。以官举士,百姓不得参与。 中下层地主知识分了提供了机会
5.评价唐朝的三省六部制
(1)三省六部制之间,职权既相互牵制和监督,又分工合作,提高了办事效率,在一定程度上减少额中央政令的失误;
(2)三省长官都是宰相,是秦汉以来宰相权力一分为三,削弱了相权,有利于加强皇权;
(3)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和完备标志着唐朝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完善和封建政治制度成熟,是我国官制史上的重大变革,此后,历朝基本沿袭。
6.评价行省制
(1)作用影响:①行省制度适应了元朝政府管理辽阔疆域的需要,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②行省制度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2)制度上的主要进步之处:行省犹如听命于朝廷的十个区域性枢纽,朝廷只要控制了十个行省区域枢纽,对全国成百上千的路府州县的控制就会举一纲而万目张。十行省区域枢纽的形成,弥补了秦汉以降朝廷直接控制数目较多的郡、州、路时的缺陷或不足,使中央政府对各地路府州县的控制明显加强。
(3)制度存在的问题:①行省设置完全打破自然界限和地区间长期形成的联系,人为地造成犬牙交错的局面,给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带来不利影响;②行省权力过大(元朝行省制带有强烈的民族征服色彩,行省权力主要掌握在蒙古贵族手中,这些人是元朝中央集权统治的忠实维护者,很难形成地方割据势力的代表,但这要放在特殊历史环境下去理解。朱元璋建立明朝后虽然保持行省,但把行省权力一分为三就是针对于此)
7.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1)君主专制:一方面,在政治上的体现是帝位终身制、皇位世袭制,渗透着宗法制的原则。另一方面,皇权至上,集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于一身,从而保证君主个人的绝对权威。
(2)中央集权制:最根本的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上、经济上、军事上、文化上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政令。它是君主专制的前提和基础。
(3)官僚政治:这是封建专制主义的派生物。一方面,中国官僚政治的特点是官为君设,即所有官员都要听命于皇帝,从而赋予官僚政治浓厚的人治而非法治色彩。另一方面是从选拔官员的程序、内容和对象,以及对官员的监察来看都是与皇帝意志相统一的。
实用高三历史重要复习知识点 4
1.《人权与公民权利宣言》(DeclarationoftheRightsofManandoftheCitizen)法国革命开始后,国民会议便于1789年8月26日,经过激烈的争论,通过了的《人权与公民权利宣言》(简称《人权宣言》)这一划时代的历史性文件,第一次明确而系统地提出了资产阶级民主和法制的基本原则,是建立资产阶级统治的纲领性文件。
《人权宣言》提出的民主法制原则主要有:
(1)宣布人权是“天赋的”,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宣言第1条明确指出:“人们生来并且始终是自由的,在权利上是平等的。”第2条规定:“一切政治结合的目的都在于保护人的天赋和不可侵犯的权利;这些权利是:自由、财产、安全和反抗压迫。”
(2)确立了“人民主权”、“权力分立”的资产阶级民主原则。规定执政者的权力来自人民,任何团体或个人都不能行使人民没有赋予的权利。而且具体规定:公民有权参加制定法律;有权决定政府的开支、征税的税额;有权要求国家公务员报告工作情况,等等。
(3)提出了资产阶级法制原则。其中主要是:法律是公共意志的表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罪刑法定主义、法不溯及既往、无罪推定以及禁止非法控告、逮捕或拘留等刑法、刑事诉讼法的基本原则。
《人权宣言》不仅奠定了法国宪政制度的基础,而且是多部法国宪法的序言。
2.几部有代表性的宪法。法国是资产阶级国家中制宪最多的国家之一,共制定过15部宪法。这是由法国革命后的政治形势和阶级力量对比关系决定的,在这些宪法中最有代表性的是1791年宪法、1875年宪法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两部宪法。
(1)1791年宪法。法国革命初期,领导权掌握在君主立宪派手里。他们要_封建统治,但又不愿废黜国王,建立共和政体。就是在这种背景下,法国于1791年9月通过了第一部宪法。这部宪法以《人权宣言》为序言,正文由前言和8篇组成。其基本内容是:
①以孟德斯鸠的君主立宪和分权思想为指导,宣布法国为君主立宪国,实行三权分立。立法权由选举产生的一院制的国民议会行使,它是权力机关。行政权由国王行使,他是行政首脑、海陆军首长。司法权由选举产生的法官行使。
②确认资产阶级的各项权利。宣布取消封建贵族爵位和特权,废除等级制、卖官和官职世袭制,规定了若干公民的自由和权利,肯定了私有财产的神圣不可侵犯。
③把公民划分为“积极公民”和“消极公民”。
④继续维_国殖民统治。
这部宪法的制定和实施,结束了法国的封建统治,巩固了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成果,标志着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的正式确立。
(2)1875年宪法。1875年宪法是法国历实施时间最长的一部宪法。这部宪法最终确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制。1875年宪法由三个宪法性文件组成,即《参议院组织法》、《政权组织法》和《国家政权机关相互关系法》。其基本内容是:
①宪法规定,议会是立法机关,由上院(参议院)和下院(众议院)组成。两院都有立法权和行政监督权。
②宪法规定,总统是国家元首,由参、众两院联席会议选出,任期7年,连选连任。
③宪法规定法国实行责任内阁制。内阁是国家的管理机关,由议会多数党组成,内阁成员名单由总理提出,以总统的名义任命。
④宪法还肯定了拿破仑一世创立的参事院这一国家机构。它既是咨议机关,对立法和行政方面的事务进行咨询;同时又是法国行政法院,是行政诉讼案件的终审法院。
(3)战后宪法。“二战”后法国先后制定了1946年第四共和国宪法和1958年第五共和国宪法。这两部宪法在形式和内容上互有差异,反映了各个时期阶级力量的对比关系以及统治阶级内部当权集团和派别的利益。1958年宪法经过四次修改一直实施到现在,是法国现行宪法。
实用高三历史重要复习知识点 5
金砖国家代表的是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的利益,是国际政治和经济变革的重要力量,也是国际政治民主化和多极世界的坚定支持者。
金砖国家代表着众多的发展中国家,渴望在世界格局多极化和经济转型的重要时期在国际舞台上争取更多发言权和决策权。
金砖国家合作机制发展至今,已不单是经贸合作交流的平台,同时也是发展中国家“用同一个声音说话”,提高在国际事务中发言权的舞台。
金砖国家会议的召开,使“金砖国家”合作机制的逐渐形成,作为全球新兴经济体代表的“金砖四国”国际影响力也日益增强。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10年10月发布的《国际经济展望》,按照市场汇率估算,“金砖四国”的GDP总量将从2008年占世界份额的15%上升到2015年的22%,届时四国经济总量将超过美国,同时四国的GDP增量也将占世界增量的三分之一。
伴随着南非的加入,“金砖四国”即将成为历史,一个更具有广泛代表性的“金砖五国”将登上国际舞台。随着“金砖国家”合作机制的日趋成熟,今后或许会有更多的新兴经济体加入进来,“分量”大增的“金砖国家”将在国际政治经济事务中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
实用高三历史重要复习知识点_精选范文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