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关于历史的知识点概括精选模板
相关文章
离高考还剩不到一个月的时间了,现阶段整体复习已经结束,考生要以自主学习为主,系统整理学习内容,回顾旧知识,查缺补漏。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2020高考历史必背知识要点汇总,希望大家喜欢!
高考关于历史的知识点概括精选模板 1
辉煌灿烂的文学
一、从《诗经》到唐诗
1、《诗经》
(1)中国第—部诗歌总集《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2)《诗经》经孔子整理编定,奠定了中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的基础,被后世奉为儒家经典。
(3)屈原的抒情长诗《离骚》想象奇特,具有浪漫主义风格,是楚辞的代表作,楚辞因此又称“骚体”。
2、唐诗
(1)唐诗繁荣的原因:
a.唐朝文明开放与繁荣的社会环境。
.科举考试中以诗赋为主促进了诗歌的繁荣。
(2)代表人物及作品:
a.初唐的著名诗人有王勃、陈子昂等。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千古传诵的名句。
.盛唐诗人:
高适的“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岑参的“四边伐鼓雪海涌,三军大呼阴山动”,都洋溢着豪迈的气概;孟浩然、王维的山水诗,景物如画,意境幽深,孟浩然的“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王维的“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都富于诗情画意。李白、杜甫和白居易的诗是唐诗发展繁荣的丰碑。李白以浪漫主义的创作,赢得“诗仙”的美誉;杜甫以现实主义的“诗史”,被誉为“诗圣”。
c.中唐的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创作了大量平实浅近,针砭时弊的讽喻诗。
二、宋词和元曲
1、宋词出现的原因:
(1)宋代商业的发展。
(2)城市的繁荣。
(3)市民数量的不断增加。
2、流派:
(1)婉约派代表人物:柳永、李清照。
柳永州《雨霖铃》的“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霄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李清照的“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等,都是流传极为广泛的佳句。
(2)豪放派代表人物:苏轼、辛弃疾等。
苏轼的“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3、元曲:元代,散曲的创作进入繁荣阶段,与元杂剧一起,合称为元曲。元曲通俗生动,豪放飘逸,以关汉卿、马致远等人的创作成就最高。
三、明清小说
1、小说的发展历程:
(1)魏晋南北朝,出现了《搜神记》等志怪小说。
(2)唐朝短篇小说传奇。
(3)宋朝供说话人用的话本,把中国小说创作推向一个新阶段。
2、明清小说繁荣的原因:
(1)专制中央集权进入强化阶段。
(2)手工业、商业繁荣,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市民阶层扩大。
(3)为适应市民阶层的需要,小说创作进入蓬勃发展的阶段。
3、代表作品:《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和《红楼梦》四部长篇小说最为著名。
4、评价:它们是中国文学的瑰宝,也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珍品。
高考关于历史的知识点概括精选模板 2
1.西周分封制下分封的对象:西周的分封制不仅分封王族,还分封异族功臣和先代贵族。功臣和先代 贵族与周天子并无血缘关系。
2.君主专制不等于中央集权:君主专制是决策方式,中央集权是一种政治体 制,两者的结合构成了我 国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特点。君主专制强调君主 个人权力至高无上,国家大事由其一人独断。 中央集权是指全国的政治、经济 和军事等权力集中于中央,地方受命于中央,地方长官只能在中央 允许的范围 内行使自己的权力,强调中央对地方的统治。
3.正确认识三省六部制的作用:三省六部制标志封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完善,误以为其仅仅加 强了皇权。唐太宗后,三省六部之间的分工协作和相互牵制,提高了中央的统治力量和行政效率, 这是封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完善的表现。明清皇权空前加强,是封建制度走向衰落的重要标志, 误以为它是封建社会继续发展的表现。
4.明朝内阁不是中央机构:内阁非法定机构,无决策权,内阁首辅不是宰相,不能对皇权起制约作用。 9.古代的监察制度认识:中国封建社会的监察制度,对加强政府对官吏的监督,调整统治阶级作用。 它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成为强化皇权、巩固封建统治的重要手段。
5.小农经济:小农经济是自然经济发展的重要阶段,它的特点一是分散,二是生产出来的产品都用来自己消费或绝大部分用来消费,而不是进行商品交换,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小农经济是 我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而不是唯一模式。
6.古代城市的演变:从空间分布看,古代商业城市的变迁与经济重心南移趋势相适应;从功能看, 古代商业城市的变迁经历了政治中心→生产中心(手工业中心)→经济中心(商业中心)的演变。
7.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根本原因不是闭关锁国和重农抑商政策:萌芽发展缓慢的根本原因是腐 朽的封建专制制度,闭关锁国和重农抑商政策都是封建制度的衍生物,是阻碍萌芽发展的具体原因。
8.顾炎武的民主思想:“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反映了顾炎武的政治思想,他在《日知录》中把亡国 和亡天下区分开来,认为亡国是改朝换代,而亡天下是文化道德沦亡。
9.古代“民本”与近现代民主的混淆:古代民本与君主制相联系,虽有重民、贵民内涵,但民本思 想根本上是作为统治阶级的统治经验提出的,往往成为维护社会整体利益尤其是统治阶级利益的工 具。而近现代民主思想的核心是人民主权思想,也就是一切权利属于人民的思想,是在肯定个体主 体权利和社会主体权利基础上,建立起了一套健全民主制度去保障这些权利。
10.蔡伦改进造纸术:东汉蔡伦只是改进造纸术,并非发明造纸术。因为西汉前期,中国已经有了纸。 蔡伦在总结前人制造丝织品经验的基础上,制成植物纤维纸。
11.诗、词、曲关系的辨析:诗(主要是指绝句和律诗)讲究严格的格律,句式整齐,对仗工整,用韵 规范;词则句子长短参差,更便于抒发感情和演唱;曲则可庄可谐,可雅可俗,抒情叙事兼长,更 为生动活泼。词、曲都是从诗发展演变来的新的诗歌体裁。
12.腊民主政治产生的条件:自然环境并不是古希腊雅典民主制产生的决定条件。古希腊民主制 的产生,是由经济、政治及文化传统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希腊特殊的自然环境推动了希腊 城邦的形成,而城邦是孕育古代希腊民主的摇篮。
13.孟子与苏格拉底的性善观点:孟子和苏格拉底都主张性善论,苏格拉底提出善是人内在的灵魂, 提出教育可以使人认识自己的美德。孟子提出“性本善”,认为人天性是善良的,要用仁政来回复和 扩充人的善性。
14.原始积累与资本积累辨析:资本原始积累是以暴力强迫劳动者同生产资料分离,而资本积累 是通过剥削雇佣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积累资本的过程;资本原始积累“不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结 果,而是它的起点”,资本积累发生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过程中;资本原始积累的手段是赤裸裸 的、强盗式的直接掠夺,而资本积累的手段是具有间接性和隐蔽性的剥削。
15.“邦联制”与“联邦制”:邦有主权国家的意思。邦联制国家是国家联盟,没有国家元首,国家权 力高于邦联权力。联邦制国家是主权国家,有国家元首,中央权力高于地方权力。
16.美国的国体与政体:共和制是政体,即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也就是统治阶级采用何种方式来组 织自己的政治权力机关。联邦制是国家结构形式的一种。
17.英国首相与美国总统:英国首相对议会负责,美国总统不对议会负,英国议会选举结果直接决定 了英国首相人选,而美国国会选举结果对总统的去留没有影响。
18.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关系辨析: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两者相互促进,共同对抗天主教权威,都 在一定程度上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不同的是文艺复兴借助了文学艺术 形式,参与者仅限于知识分子;而宗教改革借助了宗教的形式,参与者则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19.人文主义与理性主义的关系:人文主义作为文艺复兴的指导思想,核心是肯定人,注重人性,要 求把人、人性从宗教束缚中解放出来;理性主义作为启蒙运动的指导思想,肯定客观世界的规律性, 提倡科学,尊重知识,反对愚昧,向往自由平等的社会,追求人的自由和解放。二者都是人文主义 的重要体现。
20.“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内涵:对“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理解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一半是殖民地, 一半是封建社会,也不能理解为政治上是殖民地性质,经济上是封建性质。“半殖民地”和“半封建” 都包含有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内涵。“半殖民地”在政治上是指丧失了部分而不是全部的独立自主权; 在经济上是指逐渐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沦为资本主义国家的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在文 化上则表现为“西学东渐”。“半封建”是指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既保存了封建主义,又发展了 资本主义。另外,“半殖民地半封建”是专有名词,注意不应出现“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字眼。
21.中国的近代化不仅仅是实现工业化:近代化是指工业化以及工业化相关的政治、思想文化等方面 的变化,它是人类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变迁过程,其核心是经济的工业化、政治的民主化、思 想文化的多元化。
22.辛亥革命是否结束我国的封建制度: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 君主专制制度,但并没有改变中国封建社会的性质,也没有结束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派与革命派对清王朝的态度:维新派与革命派同属于资产阶级的政治派别。维新派要求保留 清王朝,实行君主立宪制;而革命派则要求推翻清王朝,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
23.重商主义、自由主义、凯恩斯主义:三者分别是工场手工业时期、自由资本主义时期、垄断资本 主义时期的资本主义经济思想。它们的核心内容分别是:发展工商业,鼓励对外贸易,多储备金银; 自由经营、自由竞争、自由贸易;政府从信贷、投资、生产、销售各方面干预经济。
24.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 治协商制度,而不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这一制度的重要机构。
25.法治与法制:法治是资产阶级革命的产物,是相对于人治而提出的,法治体现的含义是法律的权 威高于个人意志,个人意志必须服从法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法治是一个动态过程,包括立法、 执法等诸多环节。法制一般指静态意义上的法律和制度。
26.中美关系:中美正式建交的标志不是 1972 年《中美联合公报》的签署,而是 1979 年中美建交。 1979 年中美建交,中美关系实现完全正常化,并不意味着美国放弃压制中国的政策。
27.新时期外交的基点:新时期中国外交调整的基点不是“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而是“和平与发展 的时代主题”;中国多边外交的中心是联合国而不是周边国家。
28.中国奉行不结盟原则,也支持不结盟运动,但中国始终未加入不结盟组织,更不是不结盟国家。
高考关于历史的知识点概括精选模板 3
1、相同点
⑴背景相同。都发生在推翻前朝的大规模农民战争之后,统治者都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认识到人民的力量。
⑵目的相同。都是为了恢复和发展社会经济,巩固封建专制统治。
2、措施(相同与不同)
⑴经济:
①解放生产力。
前期-解放劳动者本身和释放奴婢;后期-放松人身依附关系、
②减轻人民负担--从十五税一到三十税一。
③把人民和土地紧密结合起来--安置流民,更名田等。
⑵政治:
①约束统治者,生活节俭,澄清吏治(隋文帝、唐太宗、明太祖)
②减轻刑罚,缓和阶级矛盾
③加强中央集权,解决内部矛盾
3、评价
⑴调整或改革后,从经济上看,推动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国力富强(不同朝代富强的程度不同,东汉较差),多出现治世。
⑵从政治上看,调整或改革后稳定统治秩序,保证社会安定,完善封建统治制度,推动封建社会的发展。
⑶从文化上,政治稳定,经济繁荣,促进文化繁荣发展。
4、历代改革
⑴管仲改革--奴隶社会富国强兵的改革
⑵商鞅变法--地主阶级封建化的政治改革
⑶王安石变法--封建社会调整统治政策的改革
高考关于历史的知识点概括精选模板 4
一、以“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为例,认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1、布雷顿森林体系------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
⑴背景:1929年经济大危机和二战的惨痛教训,人们主张建立有效机制以稳定世界经济
世界经济格局发生变化,欧洲衰弱,美国经济实力膨胀,企图称霸世界
⑵建立:1944年夏,美、英、中等国在美国布雷顿森林召开会议
1945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复兴发展银行(世界银行)成立。
⑶主要内容:机构+制度
①2个国际金融机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
②国际货币制度:美元与黄金挂钩,其他货币与美元挂钩-----即固定汇率制
⑷作用:①标志着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的建立;
②确立了美国在二战后左右世界经济的霸主地位;有利于美国对外经济扩张;
③一定程度上稳定了世界经济秩序,促进了世界贸易。
2、以美国为中心的国际贸易体系
《关贸总协定》:⑴1947年签字,1948年实施。
⑵目的:降低关税,减少贸易壁垒,实现国际贸易自由化
⑶性质:一项国际多边协定,实际上起着国际经济组织的作用。
⑷作用:确立了以美国为中心的国际自由贸易体制;推动了世界贸易的发展
3、战后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⑴形成:在金融方面:通过“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起了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
在国际贸易方面:通过“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建立起了以美国为主导的国际贸易体系。
⑵三大支柱: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关贸总协定
⑶影响:①确立了美国在二战后左右世界经济的霸主地位;有利于美国对外经济扩张
②一定程度上稳定了世界经济秩序,促进了世界贸易。
③顺应了经济全球化趋势,反映了世界经济向体系化、制度化方向发展。
二、以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及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为例,认识当今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发展趋势。
1、欧洲联盟(即欧盟)
⑴建立过程:
①1967年,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经济共同体、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合并为欧共体(经济合作组织)。
②1992年,欧共体成员国签署《马斯特里赫特条约》(即《欧洲联盟条约》)
③1993年,欧盟正式成立
⑵性质:具有经济和政治双重性质的组织,合作范围从经济扩大到政治、经济、军事一体化。
⑶欧元的诞生:2002年1月1日,欧元正式启用
对欧盟经济发展有利,也对欧洲政治联合起推动作用
⑷影响:①促进西欧国家经济的发展和实力的增强
②有利于地区的和平与稳定
③欧洲一体化也改变了世界格局,极大提高了欧洲在国际上的地位。
2、北美自由贸易区
⑴建立:1992年,美国、加拿大、墨西哥签署协定,1994年,北美自由贸易区正式成立
⑵特点:是世界上第一个由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联合组成的贸易集团。
⑶影响:推动了三国的经济发展,但对发展中国家——墨西哥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
加快拉美经济一体化的进程
3、亚太经合组织
⑴成立:1989年成立,1991年中国加入。
2001年,亚太经合组织第9次领导人会议在上海召开
⑵组织原则:① 相互尊重和平等的原则 ② 开放的地区主义原则
③ 协商一致和自愿的原则 ④ 以渐进的方式实施目标的原则。
⑶合作方式:是一种制度上的创新,称为APEC方式。
⑷影响:①使亚太地区在世界经济和政治格局中的地位与作用大大提高,
②在区域经济合作和一体化中走出了一条行之有效的新路,创造出了一个新的模式,引起了世界的广泛关注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了解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探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问题。
1、进程:
⑴ 新航路的开辟启动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
⑵工业革命的强大动力使世界紧密联系在一起
⑶ “二战”以来,特别是90年代以来,全球化的速度明显加快
2、原因
⑴、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生产力的提高提供了物质基础和根本推动力
⑵、新型交通和通讯方式提供了基本的技术手段
⑶、两极格局的结束为全球化发展消除了政治障碍
⑷、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为全球化疏通了流通渠道
3、表现:国际贸易的发展、世界市场的扩大、国际分工日趋成熟、大型跨国公司数量增加
4、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问题
⑴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贫富差距进一步加大
在世界市场上,发达国家经济实力占优势,往往是获利者;而发展中国家经常处于劣势和被动地位
⑵经济危机的传染性和破坏性空前增强;
⑶破坏发展中国家的自然环境,并进一步引发全球性的生态危机,威胁着人类生存。
5、为什么说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我们应该以怎样的态度面对经济全球化的趋势?
(1)之所以说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是因为它的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同时存在,但总的来说是积极作用大于消极作用。
积极作用:经济全球化有效地利用世界各地的资源;
为各个国家提供了更多发展的机会,有利于世界和各国经济的发展;
极大地丰富和方便了人们的日常生活。
消极作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贫富差距进一步加大
经济危机的传染性和破坏性空前增强;
破坏发展中国家的自然环境,并进一步引发全球性的生态危机,威胁人类生存。
(2)态度:
① 经济全球化是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无法改变的历史趋势。
② 发展中国家要抓住全球化这一机遇,积极参与全球化进程。
③ 发展中国家要积极采取各种措施趋利避害,要努力争取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争取国际经济运行规则向着有利于发展中国家的方向调整。
四、了解世界贸易组织(WTO)的由来和发展,认识它在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作用。了解中国参加世界贸易组织(WTO)的史实,认识其影响和作用。
1、世界贸易组织
⑴建立:是由关贸总协定发展而来的,1995年1月1日正式运作。
它标志着规范化和法制化的世界贸易体系建立起来。
⑵作用:使贸易更加自由地运行,加快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2、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⑴过程:中国是关贸总协定的创始成员之一;1986年正式提出复关申请;2001年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⑵影响:
①积极意义//机遇:促进中国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推动全球经济的繁荣与发展。
②消极意义//挑战:对我国弱势产业带来压力和挑战。
高考关于历史的知识点概括精选模板 5
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一、李贽的离经叛道
1、李贽离经叛道思想形成的社会背景:
(1)中国社会内在矛盾空前尖锐。
(2)江南一带工商业者成为社会上不可忽视的力量。
(3)社会吏治腐败,奸佞当道。
(4)李贽目睹了官场的污浊和道学家的伪善,不愿与他们同流,形成了离经叛道的不羁性格。
2、李贽的思想主张:指出孔子不是天生圣人,儒家经典也不是神圣不可侵犯的理论。他认为是非标准依照时代变化而变化,反对以孔子的是非为标准。他批判道学家“存天理,灭人欲”的虚假说教,强调人正当的私欲。
二、明清时期的三大进步思想家
1、黄宗羲的思想主张:
(1)对君主专制制度进行猛烈抨击,尖锐地揭露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
(2)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
(3)影响:黄宗羲的政治主张抨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对以后反专制斗争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2、顾炎武倡导经世致用:
(1)主张走出家门,到实践中求真知,力求解决国计民生的现实问题。
(2)著述《天下郡国利病书》。这部书记述了山川形势、物产风俗、民生利弊,有很高的实用价值。
(3)影响:顾炎武以他崇实致用的学风和锲而不舍的学术实践,开一代朴实学风的先河。
3、王夫之的唯物思想
(1)思想来源:他继承了以前思想家的唯物思想,并加以发展。
(2)思想主张:王夫之认为世界是物质的,一切事物都是客观存在的实体;在认识论方面,他认为主观的认识是由客观对象引起的,一切事物通过考察研究都是可以认识的。他还认为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3)影响:王夫之的唯物思想,启示了近代人们的思维方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4、进步思想家思想的积极意义:
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三位进步思想家对传统儒学的批判继承,促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
高考关于历史的知识点概括精选模板_精选范文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