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方法 > 高中学习方法 > 高三学习方法 > 高三历史

高三历史知识点整合的方法归纳经典合集

发布时间: 浏览量:1

高中的历史知识是比较多的,考生们要想在高考拿到好成绩也不是件容易事,知道考前需要巩固哪些历史知识吗?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高中历史高考知识点归纳人教版,希望大家喜欢!

高三历史知识点整合的方法归纳经典合集 1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了解近代的服饰变迁与饮食变化

  服饰变迁:鸦片战争后,“洋布”“洋装”渐渐进入中国城市百姓生活。辛亥革命以后,孙中山结合中西样式设计的中山装,受到新派人士的欢迎。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的服装更是五花八门,有人穿西服,有人穿粗布大衫,还有人穿旗袍,学生装在青年人中成为文化教养的象征,而依照欧洲风格的裙子也流行于大城市中。

  饮食变化:鸦片战争后,在通商口岸和一些大城市开始出现西餐馆,还有面包房、咖啡店,吃西餐成为有钱人的一种时尚。

  了解近代“废止缠足”与婚姻自由的习俗

  戊戌变法时的维新派,主张“断发易服”“废止缠足”,并改革传统的婚姻制度。民国时期,政府颁布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在大城市里,婚丧仪式由繁琐愚昧改为简约文明。

  传统的风俗习惯,在农村坚如磐石地沿袭下来。

  2、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

  了解近代中国诞生的先进交通工具

  (1)轮船:19世纪70年代初期,洋务派创办轮船招商局,打破了列强在中国的垄断局面,推动了中国水上交通业的近代化进程。

  (2)火车: 19世纪80年代初,清政府修筑从唐山到胥各庄的铁路,标志着中国铁路的诞生。

  (3)汽车: 20世纪初,汽车开始出现在上海等大城市。

  (4)飞机:1909年,旅美华侨冯如制成中国第一架飞机,标志着中国航空事业的开始。1920年中国首条空中航线——北京至天津航线开通,中国民航拉开了序幕。

  了解近代中国电讯事业的发展

  (1)有线电报:19世纪70年代,福建巡抚在台湾主持架设中国第一条有线电报线。

  (2)无线电报: 20世纪初,上海崇明还装置无线电台,设立无线电报局。后来无线电台在各地陆续开设。

  当时有线电报主要用于军事,无线电报则供官商通报,普通百姓很少使用。

  (3)电话:20世纪初,清政府在南京开办第一个电话局,开通第一个市内电话。到1949年,电话普及率仅为0.05% 。

  3、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

  知道中国近代前期的一些代表性报刊

  A 1833年在广州创办的《东西洋考每月统计传》,是中国境内创办的第一份中文报刊;1872年在上海创办的《申报》是中国近代历时最长、影响最大的中文报刊。

  B 19世纪中期前后,外国人开始在华办报,比较著名的有《中国丛报》和《万国公报》。

  C 戊戌变法时期的《时务报》《中外纪闻》等,宣传维新思想。

  D 辛亥革命时期的《民报》,宣传民主革命思想,同维新派展开论战。

  E 新文化运动时期的《新青年》,宣传民主科学思想。

  F 20世纪前期,中国共产党先后创办了《共产党》《红色中华》《新华日报》《解放日报》等政论性报刊,同国民党控制的《中央日报》等报刊展开针锋相对的斗争,为夺取革命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

  G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日报》《红旗》等党报党刊成为宣传党的路线、政策和方针的主要舆论工具。《光明日报》《文汇报》等其他类型的报刊,在介绍学术文化、社会生活方面,内容比较丰富。

  了解影视事业发展的标志性事件

  电影:

  A 1905年,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电影《定军山》首映成功,中国电影事业开始起步。

  B 1931年,中国诞生了第一部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结束了中国电影无声的历史。

  C中国第一部获得国际荣誉的影片是《渔光曲》。

  D 电影《风云儿女》的插曲,即由田汉作词、聂耳作曲的《义勇军进行曲》,后来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电视:

  1958年,北京电视台开始试验播出,标志着中国电视事业的诞生。

  认识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影响

  媒介手段的进步使人们越来越快、越来越广地获得信息,生活方式也随之改变。

高三历史知识点整合的方法归纳经典合集 2

一、自然经济的解体——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原因之一

1.背景:封建的自给自足为特征的自然经济在中国占统治地位。

2.原因: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势力的入侵

3.影响: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二、洋务运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原因之一

1.背景:面临内忧外患

2.重要目的:利用西方先进技术,维护清朝封建统治。

3.时期:19世纪60-90年代

4.口号:“师夷长技以自强”

5.代表人物:中央:奕訢,地方: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

6.活动:①前期兴办军事工业(以“自强”为旗号)②后期兴办民用工业(以“求富”为旗号)③筹划海防④创办新式学堂

7.失败标志:甲午中日战争

8.积极作用:①引进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一些近代科学技术,培养了一批科技人员和技术工人.②在客观上既刺激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又对外国经济势力扩张起了一定抵制作用.③对本国封建经济的瓦解也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三、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1.时间:19世纪六七十年代

2.分布地区:东南沿海地区

3.代表企业:发昌机器厂,继昌隆缫丝厂,贻来牟机器磨坊

高三历史知识点整合的方法归纳经典合集 3

秦汉

秦汉——多民族大一统的封建社会的形成、巩固、问题和演变成分裂

1、秦统一天下的必然性和条件。

2、秦始皇建立和巩固统一和中央集权的措施。

3、从正反面分析秦亡汉兴的原因。

5、秦皇、汉武多方面的活动。

6、理解和评价焚书坑儒、独尊儒术。董仲舒的思想背景,内容,作用。

7、自春秋、战国经秦到西汉治国思想的变动和影响。

8、秦汉与匈奴,西域,越族的关系。

9、张骞和班超的贡献:丝绸之路。

10、造纸术,地动仪,张衡,华佗,王充,司马迁和《史记》,数学和封建教育。

11、秦汉出现的封建社会的社会问题及表现。(土地兼并、暴政、思想专制)

12、秦汉是对后世具有开创性的朝代,秦汉奠定了我国后来2000年封建社会的基本格局,基本特点。如何理解?有那些史实?(统一的国家格局;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政治格局;多种土地制度基础上的的封建小农经济格局;以汉族为主体的民族融合的多民族格局;对外交流的开放格局;以儒家为主体重伦理的思想格局;以应用技术为主的领先世界的传统科技与文化格局。)

高三历史知识点整合的方法归纳经典合集 4

1.从历史的整体开始复习,按历史发展的阶段串线,以单元为单位进行知识整合。

一单元复习结束后,把章纳入阶段发展中,将节纳入阶段发展中的某一方面,把主干知识线索化、网络化,形成系统。知识网络化后,要主干到枝节、由概括到具体地定位知识,将每节知识具体定位于某一方面,通过知识定位,做到“点”的清晰。再将每个知识点具体剖析(原因、影响、过程、特点)。复习过程中,既要注重点与点之间的关系,又要注重“线”和“面”的梳理和建构,只有这样,历史知识才能构成一个立体网络。以古代史第一单元先秦为例:主干知识包括夏、商、西周和春秋战国两个阶段,每个阶段分政治、经济、民族关系、文化四类,每类细节知识点在章节复习时已经过了一遍,直接填到框架结构中,形成系统化的知识点。

2.尽量把知识归类。做到“瞻前顾后、左右逢源”,类似于小专题。

“瞻前顾后”是纵向的联系,例如因果关系、历史发展线索、基本历史进程等;“左右逢源”是横向联系,例如同时期中外政治经济文化的相互影响作用、同类事物比较异同等。通过纵向和横向联系,可以总结出历史发展的基本方向和规律

现在历史学科高考对知识点的考查难度下降且相对集中,注重考查对历史学科基础知识相互关系和理解,因此,在第一轮中以基础知识为主,以小专题的形式将教材的知识重新组合,归纳,使之体现教材的规律性和整体性,突出主干知识,便于理解、记忆。中国古代史部分以纵向归类为主,每个单元里不同朝代政治、经济、民族、文化对比,不同单元的政治、经济、民族、文化对比,比如:“秦朝与隋朝相似点的比较”,中国封建社会历代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初税亩、编户制度、租调制、租庸调制、两税法、一条鞭法、摊丁入亩一起进行总结归类,整个古代史民族关系处理方式(战争、和亲、册封、行政管辖),对边疆地区的管理以方位分类(东北、西北、西藏、西南、台湾)总结。也有横向比较的问题,如:百家争鸣和欧洲文艺复兴的异同,郑和下西洋和新航路开辟的比较等。中国近现代史和世界近现代史则是以横向联系为主,把中国历史放入世界历史的背景中分析,例如:两次工业革命对中国和对世界的不同影响,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和明治维新的对比,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等。也有纵向比较的问题,如:维新派和革命派主张的异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三个阶段(19世纪六七十年代、19世纪90年代、20世纪初或一战期间),新思潮的萌发、新文化运动、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新高潮等,里边“新”的含义是什么。让学生形成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思维状态。

高三历史知识点整合的方法归纳经典合集 5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1、中国早期政治制度

了解宗法制的基本内容:

性质:宗法制是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具有政治性质的制度。

内容:是由原始社会的父系家长制直接演变而来,是用规定宗族内部嫡庶系统的办法,来确立和巩固父系家长在宗族中的地位,最终以保证王权的稳定。

特点:嫡长子继承制。“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理解分封制基本内容:

内容:周王把一定的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

义务:被封的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诸侯有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等义务。

权利:在分封制下,受封的诸侯在他们的领地,有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的独立性。

2、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了解秦朝的建立与疆域

建立: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定都咸阳。

疆域:东至海暨朝鲜,西至临洮、羌中,南至北向户,北据河为塞,并阴山至辽东。

了解皇帝制度的创立

秦始皇首创皇帝制度。一方面以皇位世袭显示了权力的不可转移,另一方面以皇权至上显示了地位的不可僭越。这是中国封建专制制度的重要特征。

了解秦朝的丞相、御史大夫与太尉

秦朝建立了一套以皇权为中心比较完备的中央政权组织。在中央设立三公。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的政事;御史大夫负责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兼理国家监察事务;太尉负责全国军务。

了解郡县制的建立

郡县制的建立始于春秋时期,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把郡县制推广到全国。县是郡的下级行政机构。郡守、县令或县长由朝廷(皇帝)任命。郡县制的建立,实现了中央对地方政府直接有效的控制,标志着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认识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的影响

对秦朝影响:有利于国家统一,有利于封建经济发展,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和中华民族的形成都起来重要作用。

对后世的影响: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专制统治具有开创性,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得到加强和完善。

3、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了解汉朝郡国并行制和元朝的行省制度

郡国并行制:汉初刘邦实行的是郡国并行制(即郡县制和分封制同时实行)。汉武帝时,逐步削弱王国势力。

行省制度:元朝为改变宋朝地方无权、人浮于事的局面,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除河北、山西、山东由中书省直接管理外,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行省之下,分别为路、府、州、县,边远民族地区设置宣慰司进行管理。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它的创立,是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理解唐朝三省六部制

魏晋南北朝时期,逐步形成三省体制。唐朝三省分工明确:中书省掌决策,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诏令;门下省掌审议,负责审核政令;尚书省负责执行政令。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保证了君权的独尊,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隋唐时,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确立并完善了三省六部的管理体制。

了解我国古代主要的监察机构

汉武帝后期,分全国为13州。州作为监察区,设级别不高的刺史,代表中央监察诸侯和地方高官。唐太宗,依山河形势,分全国为10道,作为监察区。

4、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了解明朝废除丞相、设内阁

废丞相:1380年,明太祖以“谋危社稷”的罪名,诛杀胡惟庸,同时废除中书省和丞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他规定,以后不许再立丞相。中国的宰相制度从此被废除,君主专制达到了新的高度。

设内阁:丞相废除后,明太祖设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明成祖时,选拔翰林院官员入值文渊阁,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内阁制度正式确立。

了解清朝设置军机处

清雍正时,设军机处,军机大臣只能跪受笔录,全国的军政大权就完全到皇帝手中,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了顶峰。

认识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a、皇权失去了约束和监督,使皇帝决策具有个人的独断性和随意性的特点,难免出现失误。b、绝对的君主专制又使大小官员只能唯上是从,助长官场的因循守旧之风。c、必然导致官僚机构得膨胀,从而导致官僚主义、贪污腐化之风盛行。所有这一切,都极大地妨碍社会的进步。自此,中国社会的发展开始大大落后于西方国家。

TAG标签: 历史 知识点

高三历史知识点整合的方法归纳经典合集_精选范文网

高中的历史知识是比较多的,考生们要想在高考拿到好成绩也不是件容易事,知道考前需要巩固哪些历史知识吗?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高中历史高考知识点归纳人教版,希望大家喜欢!人?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