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方法 > 高中学习方法 > 高三学习方法 > 高三历史

高三历史考试必背知识点归纳整理合集

发布时间: 浏览量:2

历史是每个中国人民必须谨记的!因为中华历史悠久,博大精深,里面有太多太多故事,不求能全部了解,但该知道也得知道。高考的学习也是一样,好好的巩固历史知识,向前奋斗!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高三历史必背琐碎知识点,希望你能够感兴趣!

高三历史考试必背知识点归纳整理合集 1

古代中国的商业发展

一.了解“市”的形成与发展及其特点:逐渐打破时空限制,虽受政府严格限制,但仍相当繁荣

(1)秦代管理“市”有明确的法律规定。

(2)汉代在进行集中贸易的“市”,有专门的管理机构

(3)六朝时代,出现了“草市”

(4)唐代“草市”的作用十分显著,“夜市”比较繁荣

(5)宋代的“市”突破了原先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

(6)明清都市中的商业区已经相当繁华。

二.“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的基本含义及其影响

(1)“重农抑商”政策含义:强调发展农耕,限制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开始于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

目的:维护专制主义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

影响:“重农抑商”政策有利于保障国家的安全,维护政治的稳定,巩固君主的地位,但这一政策的实施使社会经济的活力受到压抑,而新的经济因素和生产方式的萌芽,也未能得到正常发育,这是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重要原因。

(2)“海禁”政策的基本含义:明清王朝禁止中国人赴海外经商和限制外国商人到中国进行贸易的政策。

影响:“海禁”政策扼杀了对外贸易进步的可能性,不仅妨碍海外市场开拓,抑制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资本主义萌芽滋长,使中国失去了利用国际贸易的优势地位开辟海外市场、刺激资本扩张、推进工业化的契机;而且使中国与世隔绝,从而阻断了中国学习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使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的发展

了解古代中国在纺织、和制瓷等手工业部门取得的主要成就:

1、纺织业主要成就:

(1)原料使用先后顺序:麻葛丝棉。

(2)丝绸之路:汉代开辟。丝绸远销以罗马为中心的地中海地区。

(3)唐代私营纺织作坊兴起,官营纺织业也有相当大的规模,朝廷征收民间纺织品的数量相当可观。

2、冶金业主要成就:

商周时期青铜器铸造工艺特点:分布广,规模大,水平高。战国以后以铁器为主,汉代冶铁开始使用煤炭做燃料,供风形式也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

3、制瓷业取得的主要成就:

(1)先有陶后有瓷

(2)陶器:a、产生——原始时代彩陶b、发展:山东龙山文化——蛋壳黑陶c、独特技术——唐三彩d、陶瓷过渡时期:商代中期到东汉晚期。

(3)瓷器:a、唐代青瓷——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b、唐晚期长沙铜官窑首创彩绘工艺。c、清朝:粉彩瓷器的工艺技术发明——康熙时期、顶峰——雍正时期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一、古代中国农业主要耕作方式的变革

1、原始农业的产生:“刀耕火种”、“火耕”

2、距今七八千年前:中国农业进入了“耜耕”或“石器锄耕”时代

3、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中国古代农业的传统耕作方式形成。

汉代牛耕逐渐普及全国。东汉时出现了一牛挽犁代替耦犁,这种耕作方式便于牛耕普及。

二、了解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的农业经营方式,是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三、古代水利建设概况

1、夏商周:农田水利有较大发展。

2、春秋战国:战国时秦国蜀郡守李冰修的都江堰,水工郑国在秦国修的郑国渠。

都江堰

3、秦:灵渠

4、两汉:西汉汉武帝亲到黄河工地命文武百官背土,东汉王景治黄河才基本解除了黄河水患。

5、隋炀帝:开通了大运河,是世界上最早、最长的运河。

6、唐朝:设专职官员管理水利事业,各地兴修了不少水利工程,还创制了新的灌溉工具筒车。

高三历史考试必背知识点归纳整理合集 2

一、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1)汉初郡国并行制郡县制与封国制并存,封国制的存在是对中央集权的威胁

(2)唐朝三省六部制把握好三省六部的职权范围、工作流程

中书省(负责决策、草拟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批诏令)--尚书省(负责执行),长官都是宰相,宰相权力一分为三。

(3)元朝的行省制度

认识到行省制的实施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是我们现在省制的开端

(4)汉到元政治制度的特点表现为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中央不断加强对对方的控制和管理,国家的权利不断集中在君主手中。

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1)明朝废丞相设内阁至此中国古代的宰相制度被废除了,君主专制发展的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

(2)清朝军机处的设置雍正时设立,标志着中国古代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

(3)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君主专制的加强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加强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但从却妨碍了社会的进步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高三历史考试必背知识点归纳整理合集 3

一、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1)汉初郡国并行制郡县制与封国制并存,封国制的存在是对中央集权的威胁

(2)唐朝三省六部制把握好三省六部的职权范围、工作流程

中书省(负责决策、草拟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批诏令)--尚书省(负责执行),长官都是宰相,宰相权力一分为三。

(3)元朝的行省制度

认识到行省制的实施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是我们现在省制的开端

(4)汉到元政治制度的特点表现为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中央不断加强对对方的控制和管理,国家的权利不断集中在君主手中。

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1)明朝废丞相设内阁至此中国古代的宰相制度被废除了,君主专制发展的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

(2)清朝军机处的设置雍正时设立,标志着中国古代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

(3)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君主专制的加强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加强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但从却妨碍了社会的进步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高三历史考试必背知识点归纳整理合集 4

一、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西周的建立:1046年

(1)分封制

①内容:西周时期周武王把王畿以外的广大地区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

诸侯的义务:镇守疆土、随从作战、缴纳贡赋、朝觐述职等。诸侯的权利:再分封、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

②分封制的作用:西周通过分封制,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扩大了统治区域,到西周后期,王权衰弱,分封制遭到破坏。

(2)宗法制

①特点:宗法制是实行按照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维护政治联系的制度,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

②内容:周天子以嫡长子世代继承执政权力,其余诸子分封为诸侯,诸侯国对于周王室处于附属地位。周天子为天下的大宗。封为诸侯的庶子对天子为小宗,在本国为大宗,其地位也由嫡长子继承。诸侯的庶子分封为卿大夫,他们对诸侯为小宗,在本家为大宗,其地位也由嫡长子继承。从卿大夫到士,也形成同样的大宗与小宗的关系。这样按血缘关系的亲疏就形成了"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宗法等级。

③西周时期政治制度的特点神权和政权的结合尚未形成中央集权

二、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秦朝的统一:230-221韩赵魏楚燕齐

(1)皇帝制度君权的至高无上

(2)秦朝的中央机构三公的职权范围要注意区别,也是选择题中经常命题的重点。

三公的职责:

①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

②太尉:负责全国军务;

③御史大夫:是副丞相,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并负责监察百官。

(3)郡县制郡县的设置的影响。郡县制的建立:秦灭六国后秦始皇采纳李斯推行郡县制度的建议,把郡县制推广到全国。郡县制的特点在于郡县的长官都有皇帝任免。郡县制建立的影响:郡县制的建立,是中央集权制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高三历史考试必背知识点归纳整理合集 5

在向帝国主义过渡的过程中,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治发展的布平衡性加剧,改变了它们之间的力量对比,造成新的矛盾,从而导致同盟国和协约国两大军事侵略集团出现,并最终引发第一次世界大战。这次战争对人类造成了极大的灾难;但战争也引起了革命,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使世界上出现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_对国际关系格局应掌握的基本认识:所谓国际关系格局,实际上就是在一定时期内,在一流强国力量对比的基础上,形成的国际秩序和利益分配体系。随着一流强国力量对比发生变化以及它们之间的矛盾、利害关系的变化,国际关系格局必然随之调整乃至完全打破旧的格局。所以说,国际关系格局演变的根本原因是实力对比的变化。这里所说的实力,应包括经济实力、军事实力和政治影响力,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一流强国,上述三个方面的因素可能兼而有之,也有的在其中某一两方面的因素比较突出。例如,英国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经济实力已经下降,但其军事实力(特别是海军雄踞全球各国之首)和传统的政治影响仍十分强大,所以仍保持着一流强国的地位。

一、背景

1、(1)根源: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性

(2)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法德、俄奥、英德——英德矛盾逐渐成为主要矛盾

(3)矛盾的实质:争夺霸权和殖民地

2、具体原因: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与疯狂扩军备战

3、导火线:1914年6月8日,萨拉热窝事件

_英德矛盾被认为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帝国主义国家之间主要矛盾的原因

(1)英德之间的争夺具有全局性。当时法德矛盾主要在西欧;俄奥矛盾主要在巴尔干地区,都是区域性的。英德矛盾则是全局性的全面争夺:在商品市场上,德国在欧洲与英国展开争夺;在殖民地问题上,德国的“赤道非洲帝国”计划与英国的“开罗—开普敦”计划尖锐对立,“三B铁路”是德国“向东方进军”的工具,是“架在英属印度上面的一把利剑”,严重威胁英国以印度为基地的势力范围:德国还通过扩充海军法案,同英国争夺海上霸权,并在短期内使海军力量跃居世界第二位,紧追英国之后。

(2)英德矛盾的发展和演变,直接影响着其它矛盾的发展和演变。随着英德矛盾的不断发展和突出,其它矛盾逐渐降居次要地位。如英法在瓜分非洲问题上的尖锐矛盾,英国与俄国在伊朗、阿富汗、中国西藏等问题上的矛盾,都随着英德矛盾的上升而得到协调,并通过分辨签订英法协约和英俄协约而结成伙伴关系。

(3)英德矛盾还是新老世界殖民体系之间矛盾的核心。老的世界殖民体系以英国为中心,以法、俄等为主要成员国,英国在19世纪中期掌握着海上霸权、殖民霸权和工业霸权。德国是一个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19世纪末20世纪初,经济发展迅速,赶上并超过英国,德国统治集团因此从争夺欧洲的“大陆政策”转向夺取全球霸权的“世界政策”。这样,企图摧毁老殖民体系、另建立起一个新的世界殖民体系的核心国家——德国,与老殖民体系的核心国家英国之间的矛盾,就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两个国家之间的矛盾,而是新旧两种殖民体系之间的一种斗争和矛盾的集中表现。这一矛盾自然成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主要矛盾。

_英国最初要置身于两大军事集团之外的原因

1892年法俄同盟的建立,标志着欧洲以德意奥为一方、以法俄为另一方德两大军事集团对峙局面的出现。但此时,欧洲的另一个强国英国,却置身于两大集团之外,而采取所谓的“光荣孤立”的政策。

英国统治集团长期依赖,惯于利用欧洲大陆列强之间的矛盾,来达到保持和加强自己称霸世界的目的。帕麦斯顿曾经说过:“我们没有永久的敌人,也没有永久的盟友,我们只有经常的、永久的利益,我们应当以这种利益为指针。”英国首相索尔兹伯里在1896年把英国的这种政策运用于两大军事集团形成后的形势下,名曰“光荣孤立”。英国之所以奉行这一政策,一是因为当时英国不但与法、俄有矛盾(在非洲与法国有矛盾;在中亚、巴尔干与俄国有矛盾),与德国在非洲也有矛盾,因此它不愿参加任何一方。二是因为它考虑到,不加入军事集团,不但可以不受条约约束,而且还可以挑拨和利用两大集团的对立,使其互相牵制,以便自己乘机在世界各地扩张殖民地和势力范围。三是英国自信即使没有同盟国也足以保卫自己安全。

但进入20世纪以后,由于德国实力的增强和英德矛盾发展成为帝国主义之间的主要矛盾,英国不得不放弃“光荣孤立”政策而与法、俄结盟。

TAG标签: 历史 知识点

高三历史考试必背知识点归纳整理合集_精选范文网

历史是每个中国人民必须谨记的!因为中华历史悠久,博大精深,里面有太多太多故事,不求能全部了解,但该知道也得知道。高考的学习也是一样,好好的巩固历史知识,向前奋斗!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高三历史必背琐碎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