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方法 > 高中学习方法 > 高三学习方法 > 高三历史

高考历史选择题必考基础知识范文参考

发布时间: 浏览量:2

  高中历史选择题的命题方式多样化,主要体现在题干与选项的设计上,主要有以下特点:就单题而言,就是通过改编新高考选择题,了解、掌握并运用调控难度的基本方法与技术。历史选择题怎么做?小编整理了相关资料,希望能帮助到您。

高考历史选择题必考基础知识范文参考 1

1、树立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

首先树立通史为本的意识,以时间为历史基本框架,以国别、政治经济文化、现代化史观、文明史观为辅助,构建清晰和等级化了的知识体系。如魏晋南北朝,高考考试范围所联系的一定出不了孝文帝改革、南方经济开始发展、九品中正制、民族融合这四大角度,再辅佐以政治经济文化的识别,无论所给材料如何变换,学生都基本能够完成所需知识的清晰定位。具体的实现形式上,学生可以以时间为主线,将时段内所有知识点排布一遍,也可以送到老师处加以指导完善,尽量背诵识记,基础知识问题就不大了。

2、重点知识突破

高考虽然没有必然规律,但总有一些蛛丝马迹可寻,如当年的周年大事、重要领导人的讲话涉及、前些年高考没有考的重要考点都应该是我们准备的重点。如2017年高考十月革命恰逢100周年,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成为了新闻热点词汇。所以十月革命以及其相关的马克思主义的诞生、苏联经济建设道路等相关知识必然是考试热点,当然需要特别准备。此类重点准备五六个可以帮助你自己对知识进行有效整理。

高考历史选择题必考基础知识范文参考 2

高考是多种能力的考查,为了体现出区分度,命题者也可谓“煞费苦心”。增加一些文言材料到选择题一方面增加了试题难度,另一方面也丰富了试题内容给考生设了一个“障眼法”。换句话说,有的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形式上看是在考查学生文言理解能力和文字信息处理能力,实际上考的就是简单的书本知识。即使文言内容看不懂,只要基础知识牢固,题目照样可以轻松解决。不过,这些材料也不是一无是处,它可以起到解题辅助作用,让考生更顺利的解题。

【例题】(07·全国Ⅱ)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不习六艺经文,不考百王之典,不综当代之务,举夫子论学论政之大端一切不问,而曰一贯,曰无言,以明心见性之空言代修己治人之实学,股肱惰而万事荒,爪牙亡而四国乱。神州荡覆,宗社丘虚。”他所抨击的是

A.先秦儒学 B.汉代经学 C.隋唐佛学 D.宋明理学

【分析】只要联系课本知识回忆顾炎武的思想主张便可选出答案D,无需读懂那一大串文言文。但是有时候怕命题人“不按套路出牌”,所以对材料的适当理解可以检验让自己更确信。材料中的观点是顾炎武批驳明末知识分子不切合实际的学风,即“以明心见性之空言代修己治人之实学”,他主张“经世致用”。“明心见性”是宋明理学的主张。由此选择D,我们在紧张的高考考场上更“心安理得”。

高考历史选择题必考基础知识范文参考 3

因果关系型选择题在解题时需注意如下几点:一是要正确理解有关概念的含义,如原因方面要区别客观原因和主观原因、主要原因及次要原因、直接原因及间接原因、历史原因及根本原因等。二是要注意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全面分析和把握影响历史发展的各种因素。三是在做题时要准确把握题干与备选项之间的逻辑关系,弄清二者之间谁是因谁是果。四是解答此类题的基本方法主要有:①采取时间顺序的方法判断因果关系,在前者一定是因。②运用基本理论的推理得出答案,如客观存在决定主观意识,那么客观存在就是因,主观意识是果。类似的还有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等,同学们利用这些基本理论就比较容易作出判断。

因果关系型选择题,即考查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的原因和结果的选择题。此类题的基本结构大致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题干列出了某一历史结果,备选项中列出原因,在试题中常出现的标志性词语有"原因是""目的""是为了"等,而在考查原因时又多进行细化,如考查"根本原因""直接原因""历史原因""主观原因"等;另一种是题干列出的是历史原因,备选项列出的是结果,在试题中常出现的标志性词语有"影响""结果"等。

例题:

【例1】(江苏)五四运动发生的根本原因是

A.新文化运动的影响B.国内阶级矛盾日益加深

C.十月革命的影响D.工人阶级队伍迅速壮大

【解题思路】五四运动作为中国近代一场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其爆发是各种社会矛盾发展的产物。当时北洋军阀处于统治地位,国内人民大众同封建主义的矛盾尖锐,这是其爆发的根本原因。而新文化运动只是作了思想准备,十月革命的影响是外因,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对五四运动的发展起到了一定作用,但不是五四运动爆发的根本原因。

【答案】B

【点拨】中国近代历次革命运动的爆发都是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展的结果,因此同学们在做此类题时要紧紧围绕中国社会的两对主要矛盾进行分析。

高考历史选择题必考基础知识范文参考 4

  一、历史基本史实掌握不牢固

  【经典考例1】1925年8月,广州国民政府组建国民革命军。这支军队与以往各式军队的主要区别是

  A.重视思想教育,配置专职政治干部

  B.实行征兵制,提高军队素质

  C.聘请外国军事顾问,帮助训练军队

  D.通过军事学校,培养军事人才

  解析:只要了解了教材的表述“国民革命军中建立了政治工作制度,许多共产党员在军队中担任党代表或政治部主任”,本题就知道选A。考生易错选D。

  【经典考例2】下列国际会议所颁布的文件中,涉及台湾问题的是

  ①《凡尔赛和约》②“九国公约”③《开罗宣言》④《波茨坦公告》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此题只要牢固地掌握《凡尔赛和约》是对德和约,其涉及的中国问题是要日本归还一战期间日本占据原德国势力中山东青岛和太平洋上的三个岛。而②③④都涉及到台湾问题,故选D。考生易错选A。

  二、历史常识缺失

  【经典考例3】帝王谥号主要依据其生前行为而议定。下列各项中属于谥号的是

  A.秦始皇

  B.汉武帝

  C.唐太宗

  D.清康熙帝

  解析:此题教材没有现成的表述,考的是考生的基本素养,即作为一个文科生必须具备的历史常识。秦始皇是他自己的称谓,唐太宗谥号是“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康熙是年号,故选B。考生易错选C。

  三、读懂材料,获取有效信息能力欠缺

  【经典考例4】清末湘军的组织形式“譬之木焉,统领如根,由根而生干、生枝、生叶,皆一气所贯通,是以口粮虽出自公款,而勇丁感营官挑选之恩,皆若受其私惠。”这种军队组织形式

  A.便于国家直接控制、指挥军队

  B.使将不专兵,妨碍军队作战

  C.造成兵归将有,为近代军阀所承袭

  D.促进官兵平等,有利于提高战斗力

  解析:首先要读懂材料,考生要有基本的文言文常识,它指的是汉族地主团练武装,A与地主团练武装不符合,“将专兵”、“官兵不平等”,故B、D都不正确,应选C。考生易错选A或B。

  四、忽视题干所给时间(时期)限制

  【经典考例5】我国“一五”计划期间生产关系的变化,大致相当于苏联的

  A.1918—1921年

  B.1921—1927年

  C.1928—1936年

  D.1937—1941年

  解析:我国“一五”计划期间生产关系上的变化指“一化三改造”,变生产资料私有制为生产资料公有制社会主义制度。对照苏联完成此项任务应是1928年至1936年,故正确选项C。

  五、历史概念的理解不透彻,不能把握本质内涵

  【经典考例6】史学家陈寅恪在评述“武周之代李唐”的历史意义时说,此“不仅为政治之变迁,实亦社会之革命”。此处“社会之革命”是指

  A.重用酷吏,实行法治

  B.女皇当政,任用女官

  C.扶植庶族,抑制士族

  D.移风易俗,推崇佛教

  解析:要准确理解“社会之革命”的内涵,“实行法治”、“任用女官”不符合当时的时代特征,“移风易俗”与武则天关系不大,故A、B、D不选。考生易错选D。应选C,它讲的是科举制度的影响,可以称之为社会之革命。

  六、历史阶段特征把握不清

  【经典考例7】在近代中国,民众与外国传教士及信徒的冲突被称为“民教冲突”。据记载,冲突最多的三个年份分别为1884年、1898年、1900年,这表明

  A.中西文化冲突不可调和

  B.传教活动均以武力为后盾

  C.清政府对传教活动态度强硬

  D.民教冲突随民族危机加深而凸显

  解析:此题三个时间1884年、1898年、1900年对应的时代特征是中法战争、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八国联军侵华。了解了这些,就能把“民教冲突”和“民族危机加深而凸显”结合起来。故选D。考生易错选A。

  七、历史与地理的结合缺乏空间思考

  【经典考例8】在我国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格局中,泉州属于

  A.经济特区

  B.沿海开放城市

  C.沿海经济开放区

  D.内地

  解析:首先要了解我国对外开放的格局是“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沿海经济开放区包括: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南三角洲及环渤海地区,泉州属于闽南三角洲。所以,学历史时,要注意图文并茂,本题正确答案是C。考生易错选B。

  八、历史知识的比较和迁移能力欠缺

  【经典考例9】15、16世纪欧洲封建国家的君主专制比同一时期的中国来讲要弱得多,其主要原因是

  A.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充分发展

  B.新航路开辟开阔了人们的视野

  C.君主权力受到教会、诸侯的削弱

  D.封建君主奢侈腐化,不理政事

  解析:将同一时期的中国和欧洲进行比较,15、16世纪中国封建社会经历相当长时间,封建君主专制空前强化,而西欧占最高统治地位的是天主教会,封建君主要受天主教会的统治和束缚。考生易错选A,15、16世纪欧洲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并未得到充分发展,故本题选C。

  九、历史事件、历史现象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考查能力不够

  【经典考例10】从对时代发展的认识看,太平天国运动与以往农民运动的最大不同在于

  A.斗争矛头直接指向地主阶级

  B.主张建立“均贫富”的理想社会

  C.进行反侵略反封建的斗争

  D.提出发展资本主义的思想主张

  解析:一部分考生错误地选择C,反侵略反封建是太平天国不同于以往农民战争的特点。但是太平天国运动爆发之时,历史阶段特征是工业革命,发展资本主义。从题干的“时代发展”角度,本题应选择D。

  十、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混淆

  【经典考例11】促使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经济迅速发展的因素是:①马歇尔计划②第三次科技革命③国家垄断资本主义④美国经济霸主地位动摇

  A.①②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因包括美国马歇尔计划的援助、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普遍实行。美国经济霸主地位动摇是资本主义世界经济迅速发展的结果。本题应选B。考生易错选D。

  十一、不能准确区分主要原因(矛盾、目的)和根本原因(矛盾、目的)

  【经典考例12】苏联最终解体的最主要原因是

  A.体制上的弊端和政策上的错误长期得不到纠正

  B.戈尔巴乔夫上台后推行的错误路线和政策

  C.资本主义大国的“和平演变”战略

  D.苏联的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水平较低

  解析:主要原因指事物发展变化的各种原因中占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原因,一般情况指内部的、人为的因素。以据此可排除C。而A是根本原因指引起事物发展变化的诸多因素中起关键作用、决定因素的最重要的本质原因。故正确选项是B。考生易错选A。

高考历史选择题必考基础知识范文参考 5

1.设身处地法,就是设想自己是生活在某个特定环境中的某一历史人物,让自己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以此“角色”来想象、推断事物发展的可能轨迹的一种学习方法。

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等总是有其时代特色的,也有一定的差异性。怎样才能把这种情境再现出来,让我们回到历史中看历史应如何发展下去才符合当时发展趋势呢?

(1)应借用图片、音像材料等直观教具,创设历史事件发生的社会“情境”,以此来增强我们的“历史感”,为实现“换位”,即由现实角色进入历史角色提供条件。

(2)面对此情此景,揣测当时的国人面对这样的问题,会怎么办?会有什么样的感想?比如日本明治维新:当时日本处于日益落后的封建幕府统治时期,资本主义经济水平有一定的发展,外国侵略不断加深,阶级矛盾、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锐等等。针对这些情况,以明治天皇为首的维新派想把日本建成一个强大的国家,“跳出内忧外患的圈子”,应该怎样着手呢?

(3)结合此发展情况思考,如果我是当时的某某,我会采取哪些方法,从哪些方面着手改革?如日本明治维新,如果我是日本天皇,如何进行改革才会使我的政府站住脚根,才不会被外国侵略?

(4)归纳、总结教材,把历史人物的做法提炼出来,看看真正的史实是什么,历史人物到底是怎样做的,从而验证鉴别自己的设想。然后进一步思考:历史人物的这些措施,哪些是我没有想到的?有没有应该做到而明治天皇等没有做到的?明治天皇等的做法有没有不足之处?为下一步的评价改革措施打下了基础。

(5)评价判断,形成结论。

2.角色换位法,就是将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正反两方面的特征全部或部分换位后进行思考。

我们以学习“美国内战”为例。美国内战爆发的根本原因是美国独立后南北双方两种不同经济制度的矛盾。我们将南北双方换位,进行逆向设问:假如南方是资本主义工商业经济,北方是奴隶制种植园经济,那么南方能否允许北方奴隶的存在?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因为资本主义工商业经济需要市场、原料和自由劳动力,此其一。其二,北方取胜的主要原因是实力强大和人民支持。我们仍将南北双方换位后进行逆向设问:假如北方弱小、南方强大,那么北方还会取胜吗?答案仍然是肯定的,只是情况要更复杂,更因难些。因为资本主义经济顺应了历史发展的必然,北方取胜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进而,我们还可以得出更深一层次的结论:任何逆历史潮流而动者,任何背离民心者,都逃脱不了失败的命运。

TAG标签: 历史 选择题

高考历史选择题必考基础知识范文参考_精选范文网

高中历史选择题的命题方式多样化,主要体现在题干与选项的设计上,主要有以下特点:就单题而言,就是通过改编新高考选择题,了解、掌握并运用调控难度的基本方法与技术。历史选择题怎么做?小编整理了相关资料,希望能帮助到您。 高中历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