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方法 > 高中学习方法 > 高三学习方法 > 高三历史

高考全国卷历史选择题解题有何规律精选整理

发布时间: 浏览量:1

  在做历史练习试卷的时候,要运用正确的答题技巧,因为它会让你的成绩得到进一步的提升。接下来小编为大家整理了高三历史学习内容,一起来看看吧!

高考全国卷历史选择题解题有何规律精选整理 1

概念型选择题主要依据基本历史概念来命题,主要考查同学们对历史概念的再认再现和理解阐释能力,要求学生对历史概念能准确理解,并对其内在规律和本质进行把握。此类题在题干中提出一个基本概念,备选项则是对这一概念的阐释。在题干中经常出现的主要标志性词语有"内容是""标志是""性质是""特点是""准确的理解是"等。

由于此类题是对基本历史概念的考查,所以要求同学们必须对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人物、基本概念的原因、性质、内容、特点、结果、影响等有全面而准确的理解和掌握,真正理解历史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同时还要对相近、相似的历史概念进行比较。

此类题的命题多数会在备选项的表述上采用混淆手法,或偷梁换柱,或以偏概全,或以末代本、因果倒置,所以同学们在做题时要通过比较词语含义来辨识其是否符合历史概念的准确含义。由于此类题多考查历史教材上的隐性知识,所以在做题时多采用逻辑推理法,即结合相关的知识结论来判断选项是否符合题意。

例题:

【例1】下列关于中日《马关条约》的表述,正确的是

A.条约中关于割地的内容全部得到了落实

.条约的签订有利于列强对华资本输出

C.条约没有规定开放新的商埠

D.巨额战争赔款使得日本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

【解题思路】此题各个备选项涉及到的都是《马关条约》的内容,但A、C、D三项在叙述方面存在问题,A、C两项颠倒了史实,而D项不符合当时的历史实际,巨额赔款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但日本还没有控制中国的经济命脉。

【答案】B

【点拨】此题主要是考查历史概念的基本内容,试题难度不大,但在做题时要仔细分析备选项的表述。

高考全国卷历史选择题解题有何规律精选整理 2

前面讲了高中历史非选择题的题型,除此之外,历史非选择题也可以按照特点设问类、原因背景类、影响意义类、启示认识类、内容措施类、比较类来分,具体的答题技巧如下:

特点设问类

特点(特征)指的是人或事物所具有的独特性质,一般通过与同类事物的比较得出。设问时一般用语:主要特点、时代特征、基本特点、共同特点、不同点等。设问角度一般有三类:一是针对历史阶段的相关问题进行设问;二是针对历史专题相关问题进行设问;三是针对历史概念相关问题进行设问。

答题方法

1.与历史阶段相关的问题

(1)考查某一历史时期的阶段特征,可从政治、经济、科技、思想、民族关系、对外关系等方面归纳。

(2)考查某一历史现象发展的阶段特征,可先按时间划分阶段,然后再有针对性地进行归纳。

(3)考查某一历史事件在演变中所呈现的阶段特征,可从原因、性质、过程、结果、历史地位与影响等方面进行归纳。

2.与历史专题相关的问题

3.与历史概念相关的问题

回答此类问题首先要明确设问主体,然后根据材料中信息及问题分值,思考从一方面还是多方面回答。一般说来,根据要素概括特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

(1)背景——某事件发生前是否产生了新的经济因素、阶级力量,是否受外部因素的影响等。

(2)时间——发生时间的早晚,经历时间的长短,是否处于某一特定的历史时期等。

(3)目的——为某个阶级或某部分人服务,或具有多重目的等。

(4)过程——相关准备、发生的变化、是否顺利、最突出的地方等。

(5)内容(措施)——体现的思想、侧重点等。

(6)程度——完成或实现的情况、是否彻底、有没有局限性等。

(7)数量及关系——设问主体发展快慢、比例增减幅度及以什么为主体等。

(8)范围——涉及的地域、领域等。

(9)性质——是否具有时代特征和双重性质、性质是否前后一致等。

(10)影响——影响的广度、深度,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等。

原因、背景类

原因、背景类非选择题的设问通常分两种:一是限定性设问,即题目中设置限定词语的设问,如某一事件(或现象)出现的历史、经济或政治等方面的原因,根本、主要、直接原因,主客观原因或内外因等;二是宽泛性设问,即题目中没有限定词,直接设置为背景、因素、原因、条件、依据等。

答题方法

1.限定性设问

2.宽泛性设问

可从(国际、国内)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方面思考。具体表现为:

(1)经济上可从生产力、生产关系、 经济结构、经济格局等方面思考。

(2)政治上可从政局、制度、政策、阶级、民族、外交、军事等方面思考。

(3)思想文化上可以从思想、科技、教育等方面思考。

不论是限定性设问还是宽泛性设问,解答时,首先注意审清问题,明确答题方向;其次恨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对相关背景(原因)进行分析;最后应注意不同类型的原因回答角度也不同。

影响、意义类

一、针对影响类设问,可根据题干要求,从以下角度有选择地进行归纳。

1.分项分析:可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国际关系等方面进行分析。

高中历史非选择题答题技巧,历史主观题怎么答

2.整体分析:主要从积极影响、消极影响(局限性)两方面进行分析。在答题时要权衡两方面影响中哪一方面占据主要地位,如近代列强对中国的侵略以消极影响为主。

3.国际化分析:主要从中国对世界的影响、中外之间的相互影响等方面分析。

4.时空变换分析:主要从现实影响、深远影响两方而进行分析。现实影响是指对当时社会产生的直接影响;深远影响是指对之后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

5.转化分析: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将特殊性影响转化为普遍性影响,如将工业革命对印度的影响转变为工业革命对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和地区的影响等;二是将普遍性影响转化为特殊性影响,如将二战对被侵略国的影响转化为抗日战争对中国的影响等。

二、意义类设问的答题思路与影响类设问大体相同,但意义类设问侧重的是正面的、积极的内容,大体等同于积极影响。意义类设问常见的答题句式有:“有利.....”"促进了....推动了....“增强了....“改变了....等。

启示、认识类

解答此类题目一般要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来回答。一般分三步解答。

首先,对材料进行系统归纳,找出“题眼”。根据自己的理解将材料涉及的历史问题的相关因素分为“益”“害”两方面。

其次,抓关键,切要害。结合设问,对材料涉及的内容进行提炼,并上升到理论高度。

最后,注意从历史和现实两个角度组织答案,要有历史借鉴和现实指导意义。

(1)启示类:一般从经验、教训两方面思考,侧重从要怎么样,不要怎么样两方面回答。

(2)认识类:侧重从是什么、反映了什么、怎么样的角度回答。解答这类题目,要以唯物史观为指导,把历史现象放在特定的历史情境中去思考,紧扣题目,归纳总结出一些规律性认识,不能脱离题目泛泛而谈。

(3)借鉴、建议、主张、态度、见解类:侧重从怎么样的角度回答。

根据设问提示角度的不同,还可以采取专项分析。

高考全国卷历史选择题解题有何规律精选整理 3

1历史背景=(国内+国际)(经济+政治+文化+……)

⑴经济背景=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经济格局+……

⑵政治背景=政局+制度+体制+政策+阶级+民族+外交+军事+……

⑶文化背景=思想、宗教+科技+教育+……

如:鸦片战争背景:

(一)国内:1、经济:自然经济+资本主义萌芽+土地集中。2、政治:①腐败:官场+军队+财政②阶级矛盾。3、思想:愚昧自大。

(二)国际:1、经济:工业革命→市场原料。2、政治:资本主义扩张。

2历史条件:与背景分析基本相同,更侧重于有利因素

如十月革命的历史条件:

(一)国内:①经济: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相对落后、生活贫困②政治:沙皇专制、无产阶级壮大、革命政党成熟、力量对比变化等③思想:列宁主义指导。

(二)国际:帝国主义忙于一战等。

3原因广度:原因=主观(内因)+客观(外因)

⑴主观原因:事件发起、参与者内在经济、政治、思想诸方面因素

⑵客观原因:自然、社会环境、外在各方面经济、政治、思想因素等

原因广度与背景分析方法基本相同,背景侧重于静态分析,原因更侧重于动态分析。

如美国独立战争的原因广度分析:

(一)内因:①经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统一的市场等②政治:美利坚民族形成、资产阶级、种植园主阶级形成等③文化:统一的文化、民族意识觉醒等。

(二)外因:①英国的经济掠夺和政治压迫②启蒙思想的影响等。

4原因深度:原因:→直接→主要→根本

⑴直接原因:最直接引发事件的偶然性因素(导火线、借口等)

⑵主要原因:包括引发事件的主观、客观各方面重要因素

⑶根本原因:历史趋势(生产力发展、时代要求)+主观需要等

三者既有层次区别,又有联系渗透,如“五四”运动爆发的直接原因是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主要原因涉及当时国内外各种矛盾,包括帝国主义侵略、北洋军阀黑暗统治、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无产阶级壮大、十月革命影响、马克思主义传播等因素;根本原因则是主要原因中最深层的因素。

5矛盾分析: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阶级矛盾、阶级内部矛盾、民族矛盾、宗教矛盾、不同利益集团矛盾……

如尼德兰革命爆发的原因:

①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与旧制度矛盾

②资产阶级与封建阶级矛盾

③尼德兰人民与西班牙统治者的民族矛盾

④加尔文教与天主教矛盾等等。

6、目的、动机:→直接→主要→根本

⑴直接动机:解决当前面临的种.种危机或问题

⑵主要目的:实现某一方面目标,求得稳定和发展等

⑶根本目的:建立或巩固统治,维护统治阶级利益(根本利益)

目的、动机属于主观方面的原因,是事件发动者的主观意愿。如王安石变法:直接动机是解决面临的社会危机;主要目的是增加财政收,缓和阶级矛盾,实现富国强兵等;根本目的是巩固封建统治。

高考全国卷历史选择题解题有何规律精选整理 4

  1.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由货币体系即布雷顿森林体系(包括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和多边贸易协定即《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共同构成。

  2.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都可以为成员国提供贷款,但有所不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针对的是在国际收支出现暂时困难的国家,贷款是短期的;世界银行是全球性的发展援助,贷款是长期的。

  3.1973年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解体,并不能说明美元已不是世界上最主要的国际货币,而是反映了美国经济霸主地位的动摇。

  4.关贸总协定表面上看只是一项“协定”,但它实际上是一个“组织”,是一个关于关税和贸易准则的多边国际协定和组织,是世贸组织的前身;中国是关贸总协定的缔约国,2001年才正式成为世贸组织的成员国。

  5.欧洲共同体不是欧洲经济共同体的简称。欧洲经济一体化的起步是欧洲煤钢共同体,而不是欧洲共同体。欧洲经济一体化的根本原因不是美苏“冷战”的威胁,而是欧洲各国经济发展的需要。

  6.欧洲共同体是西欧国家推行欧洲经济、政治一体化,并具有一定超国家机制和职能的国际组织;欧洲联盟是由欧洲共同体发展而来的,是一个集政治实体和经济实体于一身的区域一体化组织。

  7.当今世界经济发展趋势是经济全球化而不是全球一体化,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而不是同一概念的两种说法。

  8.经济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是发达国家,而不是发展中国家。这是因为经济全球化是发达国家主导的。相比之下,发达国家在资本、技术、市场和经营管理方面占绝对优势。

高考全国卷历史选择题解题有何规律精选整理 5

  一、解决方法(选择题要拿高分)

  1.掌握历史史实(背)

  2.掌握审题、解题方法技巧

  3.精品题目,多练精评,提高训练效率(做)错题归因(主要有四)一基础不牢,地动山摇二思维不全,错误连连三技巧不熟,跌跌撞撞四心态不稳,前功尽弃

  二、题型分析与技巧

  题型一:文字类材料选择题【题型特征】在题干中引入一些材料创造新的问题情景,结合材料设计选项,考查阅读、分析、概括材料的能力。由于受“一标多本”的影响,选择题偏重于提供新情景、新材料,主要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并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明显的以“能力立意”为主,强调与现实生活的紧密结合,关注社会,以史为鉴

  三、史实正确

  近年国考卷虽然很少有简单考查史实的题目,但大多数题都包含着对史实的考查。判断选项史实与题干是否相符,仍然是解答选择题的基础步骤。有些题目直接依据史实即可做出判断,更多的选择题目凭“史实”也可排除1~2个选项,为后续进一步选择奠定基础。例:

  对策:一是熟悉《课程标准》和《考纲》知识要求的各相关历史要素,理解各要素相互之间的联系,形成知识网络体系;二是审题时首先要关注时、地、人、事诸要素,注意选项与题干在这些要素上是否相符。

  四、对应最佳

  有些选择题通过以上三个步骤分析,仍有多个选项无法判定,这就需要通过比较各选项与题干的对应度才能解决。对应是双向的,一方面,题干信息必须充分满足正确选项需要的条件;另一方面,正确选项必须能最大限度地反映题干信息。

TAG标签: 历史 选择题

高考全国卷历史选择题解题有何规律精选整理_精选范文网

在做历史练习试卷的时候,要运用正确的答题技巧,因为它会让你的成绩得到进一步的提升。接下来小编为大家整理了高三历史学习内容,一起来看看吧! 2020高考历史选择题答题技巧 否定型选择题首先是考查同学们的识记能力,在此类题中较多涉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