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方法 > 高中学习方法 > 高三学习方法 > 高三历史

高三历史高考知识点精选集锦

发布时间: 浏览量:2

我们绝不鄙视勤奋。只有勤奋,你才可以采摘到收获。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扛着一把采摘丰收的阶梯,那就是勤奋。手懒的,要受穷;手勤的,得以富足。勤奋努力吧,高考就在前方,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高三历史必记必会知识点,希望能帮助到你!

高三历史高考知识点精选集锦 1

  (一)罗斯福新政与资本主义运行机制的调节

  一、了解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特点和影响,认识罗斯福新政的历史背景。

  1、原因:① 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

  ② 具体原因:生产和销售矛盾尖锐

  2、特点:① 影响范围广(从美国开始波及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影响所有经济部门)

  ② 持续时间长(1929-1933)

  ③ 破坏性严重

  3、影响:

  ⑴对国际局势:各国纷转嫁危机,导致世界经济进一步陷入混乱,国际关系日趋恶化。

  ⑵对国内局势:使得人们对整个资本主义制度产生了怀疑,法西斯主义在一些国家开始泛滥,资产阶级民主制度摇摇欲坠

  二、列举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认识罗斯福新政的特点,探讨其在资本主义自我调节机制形成中的作用。

  1、罗斯福新政的背景:

  ⑴危机爆发后,当时美国政府基本延续传统的自由放任政策,使危机迟迟得不到解决。

  ⑵1933年,民主党人富兰克林·罗斯福就任新一任美国总统

  2、罗斯福新政的内容

  (1)整顿银行与金融业 (2) 复兴工业——核心内容(3)调整农业政策(4)社会救济与公共工程

  3、特点:在未触动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全面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4、罗斯福新政的影响:

  积极----直接影响:是美国逐渐从经济危机的阴影中走出来

  间接影响:缓和了社会矛盾,遏制美国法西斯势力

  深远影响: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时代

  消极----不能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三、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家为例,分析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1、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1)国家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资本主义进入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

  (2)“人民资本主义”-----普通职工也拥有股票

  (3)经营者革命------企业所有者退出经营第一线,由专门的管理人员和科技人员从事经营)

  (4)西方福利国家在战后得到发展-----普遍和比较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

  2、总体评价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的调整

  (1)积极:50、60年代,发达国家进入经济高速增长的“黄金时期”

  (2)消极:由于没有触及资本主义制度,1973年以后,西方国家普遍进入“滞胀”

  (二)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

  一、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⑴背景:十月革命胜利后,英、法、美、日等国武装干涉;

  国内战争爆发,苏俄面临严峻的政治、经济形势

  ⑵内容:农业---余粮征集制

  工业---工业国有化

  商品流通---取消一切商品贸易,由国家集中分配

  社会劳动---强制劳动

  ⑶评价:①积极---在战时特殊情况下,最大限度集中全国人力物力财力,保证了军事上的胜利。

  ②消极---许多措施超出了战时需要,战后进一步加强,因苏维埃共产党幻想以此直接过渡到纯粹的社会主义经济形式。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带来的弊端日益显现,引起人民不满。

  2、 新经济政策

  ⑴背景:①国内战争胜利后,苏维埃亟需恢复遭到战争破坏的经济,

  ②农民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不满与日俱增,频繁发生暴动。

  国家也没有能力直接领导和组织所有企业的生产。

  ⑵内容:农业---粮食税

  工业---中小企业和国家暂时无力经营经营的企业,允许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恢复私人小企业。

  商品流通---允许自由贸易

  ⑶意义:①表明苏维埃共产党放弃了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设想和实践,而探索出了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之上,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

  ②恢复了国民经济,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二、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1、斯大林体制确立:20世纪30年代中期

  2、表现:单一公有制;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计划经济;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

  3、评价

  (1)积极影响:使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突出成就,基本上实现了工业化。1940年苏联的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

  (2)消极影响:①片面发展重工业,使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

  ②由于忽视消费品生产,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

  ③国家为了积累资金,从农民身上拿走的东西太多,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

  ④长期僵化的执行计划指令,压抑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越来越阻碍苏联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4、经验教训:①制定政策时一定要坚持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原则;

  ②要从国情出发,农、轻、重按适当比例平衡发展。

  三、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1、赫鲁晓夫改革

  ⑴内容:农业领域自留地,开荒,种玉米;工业领域权力下放,承认企业和个人利益

  ⑵评价:积极--------一定程度上冲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消极---结果失败---根本原因:局部调整,没有改变计划经济体制

  2、勃列日涅夫改革

  ⑴内容:工业领域运用价值规律;农业领域扩大农场自主权

  ⑵评价:结果失败---根本原因:没有改变计划经济体制

  3、戈尔巴乔夫改革根本性变革

  ⑴内容:经济领域——进行根本性变革,承认企业是独立生产者,允许个体经济

  政治体制改革-

  ⑵结果:1991年,苏联解体

 

  第四部分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建国后,两大任务: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

  按阶段划分:过渡时期(1949—1956年);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6—1966年);

  (1966—1976);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1978年至今)

  一 、概述20世纪50—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

  实践:

  1、过渡时期:社会主义工业化起步,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基本确立(1949-1956)。

  ⑴、1949---1952年,经济调整,经济形势好转

  ⑵、1953年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一化三改”,即实现工业化,把生产资料私有制改为公有制。

  ⑶、1953年开始实施“一五”计划,

  1957年“一五”计划提前超额完成,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社会主义工业化起步

  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

  2、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6-1966)

  ⑴初期有益的探索----56年中共八大制定正确决策:

  ①大会指出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建立;

  ②中国国内的主要矛盾是先进的生产关系同落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③指出党和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把中国尽快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⑵失误-----58年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58年“大跃进”运动(以大炼钢铁为中心)、人民公社化运动(“一大二公”)

  ①原因:中央领导人片面追求经济建设中的高速度。

  ②特征: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

  ③危害: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严重破坏生态环境;挫伤人民的生产积极性;1959—1961年三年经济困难

  ⑶纠“左”调整:提出八字方针“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左”倾错误恶性膨胀,严重干扰和破坏了国民经济建设。国民经济损失惨重。

  教训:①必须充分认识中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据此制定方针政策。

  ② 必须坚持党的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原则;

  ③ 必须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不能片面夸大主观能动性;

  ④ 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以后,应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能“以阶级斗争为纲”;

  ⑤ 生产关系的变革必须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

  ⑥要健全民主和法制,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的原则,防止个人崇拜。

  二、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认识其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

  1、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背景:

  ① 

  ②当时中央主要领导仍然坚持“两个凡是”,引起全国不满

  ③ 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打破了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束缚

  2、决策:① 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②把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

  3、意义:开创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三、简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主要内容,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①概念:指在土地公有制基础上,把土地长期承包给各农户使用,农业集体生产变为分户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②步骤:安徽、四川率先实行

  ③作用:农民获得生产和经营的自主权,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农业生产发展。

  2、国有企业改革

  ①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

  ②目标——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③结果:增强了企业的活力,形成了一批有实力和活力的大企业集团使国有资产大幅度增加,有利于国民经济的稳定和健康发展

  3、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改革促进社会发展,随社会发展不断深化改革

  四、了解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认识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

  1、过程:

  ①1992年中共十四大——指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②1997年中共十五大——指出“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2、意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并逐步完善;经济稳定高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五、概述我国创办经济特区、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和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史实,分析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

  1史实:① 1980年起我国建立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海南5个经济特区;

  ② 1984年开放大连、秦皇岛、天津、广州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

  ③后又把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南三角区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

  ④ 1990年中央作出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决定,成为中国进一步对外开放的标志

  2、特点:我国已经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这样一个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

 

高三历史高考知识点精选集锦 2

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变化:

(1)从“衣”来说,由清末的笨拙的旗人服装转变为西装和五彩缤纷的休闲服装;

(2)从“食”来说,引进了西餐,而且更多的考虑到膳食结构和营养配餐;

(3)从“住”来说,以传统的平房为主转变为整洁宽敞的楼房为主;

(4)从社会风俗来说,传统的陈规陋俗转变为简约文明的习俗。

原因:

(1)鸦片战争以来,由于西方国家的侵略,使西方国家的生产生活方式也涌进我国;

(2)一些先进的中国人也通过近代以来的战争和交往,发现了自己的落后,所以也积极主动吸收外国的一些生产生活方式;

(3)中国共产党长期以来始终把改善人民生活放在第一位。

2、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

发展:

(1)交通工具方面:传统的交通运输工具是舟楫、马车和步行,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在中国建立了轮船公司;受西方影响,19世纪70年代初期洋务派在上海建立轮船招商局,以轮船运输业为代表的交通工具的革新开始了。19世纪80年代清政府修筑从唐山到胥各庄的铁路,标志着中国铁路的诞生,火车机车由蒸汽机车、内燃机车、电力机车、高速列车发展到磁悬浮列车,速度越来越快。中国铁路总运营里程,居世界第四位。1909年冯如制成我国第一架飞机,现在中国已经成为世界航运大国;

(2)通讯工具方面:中国传统通讯实行驿站制度。19世纪70年代西方丹麦的电报公司在上海建立第一个电报机房。受其影响,我国的福建巡抚在台湾主持架设中国第一条有线电报线。19世纪80年代,外国在上海建立电话公司,到20世纪初才在南京开办了第一个电话局,开通市内第一部电话。新中国成立后,通讯事业迅速发展形成了以北京为中心的全国通讯网络。

影响:加快了人民生活的节奏;提高了生活的质量:加快了信息的传递;提高了效率。

3、大众传媒的发展

(1)报刊

19世纪前期,外国人开始在中国办报,的有《中国丛报》、《万国公报》;

1873年,艾小梅在汉口创办《昭文新报》,被认为是最早由中国人创办的报刊;此后的一些报刊有:戊戌变法时期的《时务报》、辛亥革命时期的《民报》、五四运动时期的《新青年》成为宣传改良、革命、新文化的武器,起到制造舆论,唤醒民众的启蒙作用。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共创办的《红色中华》、《新华日报》、《解放日报》等与国民党的《中央日报》展开斗争,为民主革命胜利起到了推动作用。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成为宣传党的方针、政策的主要舆论工具。

(2)电影

19世纪末,电影传到中国,1905年中国第一部国产电影《定军山》首映,标志电影事业起步。

1931年,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结束了我国无声电影的历史。

1935年,在莫斯科电影节上获奖的《渔光曲》是中国第一步获得国际大奖的影片。

(3)电视——1958年,北京电视台开播,中国电视事业起步。改革开放后,电视逐渐普及。

高三历史高考知识点精选集锦 3

1、背景

(1)领土扩张与“西进运动”

①领土扩张:美国独立后,采取购买、武装_或发动战争等手段,先后获得路易斯安那、佛罗里达、德克萨斯、加利福尼亚、亚利桑那、新墨西哥、俄勒冈、亚利桑那南端基拉河流域、阿拉斯加等地,于19世纪中期,领土从大西洋扩展至太平洋沿岸。

②“西进运动”:一方面印第安人被屠杀和驱赶,另一方面,西部地区得到开发,客观上促进了美国经济的发展。实质上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向西扩展。

(2)同属于资本主义经济德的两种不同的经济形式(北方资本主义工商业经济、南方奴隶制种植园经济)之间矛盾的激化,双方矛盾的焦点是奴隶制的存废问题。19世纪上半期,废奴运动高涨,甚至发生武装起义,南北方的矛盾日益尖锐。(_南北方矛盾的产生及表现)

2、导火线:1860年,代表北方资产阶级利益的共和党候选人林肯当选总统(_当时,共和党代表北方资产阶级利益;民主党代表南方种植园主利益)

3、战争经过(1861—1865年,又名“南北战争”)

(1)1861年,南方一些州成立南部同盟,挑起战争(_战争初期,南北方实力比较与南方占优势的原因)

(2)1862年,为扭转形势,林肯颁布《宅地法》和《解放黑人奴隶宣言》(_内容及作用)

(3)转折点:1863年,葛底斯堡战役后,北方获得战争主动权

(4)1865年,南方投降,内战结束

4、结果:北方获胜,但不久,林肯遇刺

_北方获胜的原因:双方力量对比和人心向背有利于北方;林肯及时采取一些顺应民意的措施

_评价《宅地法》:1862年颁布的《宅地法》,其意义不止是激发了广大人民的革命积极性,扭转了战争局势。此外,《宅地法》的颁布,堵塞了奴隶制经济形式在西部的扩张之路;《宅地法》颁布后,西部迅速开发,为美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和原料产地,使美国经济得以在内战后迅速发展,工业生产总值跃居世界第一位。

5、美国内战的性质;美国历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

6、(1)积极影响:维护了国家统一,废除了奴隶制,进一步扫除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为美国经济的起飞铺平了道路。(2)消极影响:没有彻底消除种族歧视,黑人仍受到不平等待遇

_比较美国废除黑人奴隶制和俄国废除农奴制的异同

(1)相同点:结果相同,广大黑人和农奴得到了人身自由,工业资产阶级获得更多的自由劳动力,有利于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

(2)不同点:解放的方式不同,美国是凡叛乱诸州的黑人奴隶无条件获得解放;俄国是通过赎买方式。

高三历史高考知识点精选集锦 4

  在《道德经》中,老子这样描述他的社会理想:“小国寡民。...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这种理想在中国文化中一直受到崇仰和憧憬,陶渊明对于桃花源的创造是再一次将这个伟大理想凸现到国人面前,让人永远无法忘怀。

  在长达数百万年的原始社会,小国寡民是常态,人们在小群体内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

  十八世纪摩尔根对美洲印第安人进行考察的时候,发现塞内卡部落共有3000人口,分属8个氏族,平均每个氏族375人。他还估计,纽约州47000平方英里土地上,印第安居民从来没有超过25000人,平均每平方英里只有居民2人。

  学者摩罗认为,这样的小规模群体互不统属的状态,在原始社会是普遍的常态,即使进入国家阶段之后还常常有之。三千年前的古希腊是后人用来描述环地中海地区古代文明的一个概念,它是由二百来个互不统属的城邦共和国组成的,它可不像中国夏商周三代那样有一个共主统属众国,没有,它从来不是一个权力上的整体。诸如蒙古族、苗族等等,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大多数时间都没有一个统一的机构成为权力中心。凉山的彝族直到二十世纪上半期,还是处于每个农庄各安其居、各甘其食的自然状态,所有的农庄互不统属,除了抓来的汉人境遇悲惨,其他方面还保留了老子“小国寡民”和陶渊明桃花源山村的遗风。

  “小国寡民”只会在自然经济中发生(自给自足、没有商品交换的经济被称为自然经济)。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的持续时间超长,涵盖了原始社会、封建社会以及早期的资本主义社会与半殖民半封建社会。

  “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也属于自然经济,它的特点一是分散,二是生产出来的产品都用来自己消费或绝大部分用来自己消费,而不是进行商品交换。

  小农经济有分散性(家庭为单位)、封闭性(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结合)、自足性(生产的主要目的是满足自家生活需要和纳税)等特征,由此产生了小农意识。

  小农意识指为满足个人温饱,在一小块地上自耕自作,无约束、无协作、无交换而长期形成的一种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心理素质上表现为求稳、怕变、盲目和狂热,从而形成很大的保守性,本能的排斥变革,缺乏主动进取精神;在价值观念上,自然经济使得人们形成以自足、患得患失、平均主义为特点的观念体系;在思维方式上自然经济的规模狭小导致人们的活动范围狭窄和认识水平低下,从而决定了人们的思想方式的经验性、直观性和不系统性。

  小农意识带来了小团体主义。农民个体经营,势单力薄,没有组织,没有协作,没有利益责权的共存,自然也就没有抗风险和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风调雨顺的时候养尊处优,一旦出现了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叫天不应,求助无门。唯一可以依赖的就是宗派亲族,有小农意识的人只相信同姓同血缘的本家人。为了集合力量战胜灾难除了拉帮结派,任人唯亲,恐怕再也没有别的办法了。

  长达数百万年的自然经济,使得人类习惯了在小团体内过着比较封闭的生活,内外之分、亲疏之别成为本能反应,分别心根深蒂固,一直遗留到今天,成为我们深层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三历史高考知识点精选集锦 5

初入高三,告别高二的洒脱;初入高三,莫对明天彷徨;当我们走过高三,蓦然回首:高三,不过如此!下面,我们将针对刚入高三的"菜鸟"们奉上饕餮大餐--历史学习的三大法则,帮助同学们过关斩将,同时期待同学们的凯旋。

第一,兴趣至上--对历史学习保持浓厚的兴趣

quot;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一个人觉得历史很难,学习很苦,从而把学习历史看作一件苦役,那么他只会被动地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而不是积极主动地学习。其实,历史本身就是很有意思的东西,试想漫漫历史长河中的灿烂文明、古今中外的英雄传说、轰轰烈烈的历史事件······这本身都让人产生无限遐想。

第二,方法为主

1.读历史教材。"读历史教材"需要"读"目录、引言、课文、插图、材料、地图、引文、注释、思考题和大事年表。第一,在理解章节目录及内在联系的基础上明确此章节讲了什么问题,以及围绕此问题讲了哪几方面的内容。第二,根据教材,分析、归纳每个方面讲了几点,每点都包括哪些基础知识,并用简明扼要的文字表达出来。第三,找出书上的核心词、关键语,明确哪些是必须记住的,划出来加强记忆。

2.上课要专心听,下课后多记、多背,对一些历史年代要联系上下文的内容来记忆。学到某个历史事件时,首先要对历史事件的背景有个清晰的了解,然后弄清它的意义、作用、影响等,做到理解记忆。多阅读一些历史课外书,除了能增长见识外,还帮助你理解历史课文。1 2 下一页 高中化学 尾页

高中历史学习比较记忆法

各科成绩的提高是同学们提高总体学习成绩的重要途径,大家一定要在平时的练习中不断积累,小编为大家整理了高中历史学习比较记忆法,希望同学们牢牢掌握,不断取得进步!

有比较,才有鉴别。所谓比较,就是对性质相同或相似的历史事件进行对比,找出异同。例如,公元前594年,雅典梭伦实行改革扩大了奴隶制统治的基础;同年,中国春秋时期的鲁国实行“初税亩”标志着我国奴隶社会土地国有制的瓦解。再如,457年,西罗马帝国灭亡,标志着西欧开始进入封建社会,而中国在公元前475年的战国开始就已进入封建社会,比西欧早了近1000年。

比较的内容是非常丰富的。如把中国古代历次农民起义所提出的口号相比较,认识到农民斗争的水平在不断提高。对《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内容作比较,认识到中国社会是如何一步步地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还有可把英、美、法三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背景和过程作比较,把日本明治维新和中国的戊戌变法进行比较等等。

TAG标签: 历史 选择题

高三历史高考知识点精选集锦_精选范文网

我们绝不鄙视勤奋。只有勤奋,你才可以采摘到收获。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扛着一把采摘丰收的阶梯,那就是勤奋。手懒的,要受穷;手勤的,得以富足。勤奋努力吧,高考就在前方,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高三历史必记必会知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