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政治知识点必修一范文推荐
相关文章
真正的知识分子该有一副傲骨,不善趋炎附势。这使他们当中绝大多数显得个色,总是鹤立鸡群,混不进人堆里。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高三政治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三政治知识点必修一范文推荐 1
一、国体
1.国家(含义;属性)
(1)含义:国家是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进行阶级统治的政治权力机构。(或者说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
(2)属性:具有主权属性、阶级属性和社会属性。其中,阶级性是国家的根本属性。
2、国体
(1)含义:即国家性质,是指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具体地说,就是国家政权掌握在哪一个阶级手中;哪个阶级是统治阶级,哪个阶级是被统治阶级。
(2)决定因素:统治阶级的性质决定国家的性质。
(3)判断标志:国家政权掌握在哪个阶级手中,实行为哪个阶级服务的政策,这是判断国家性质的根本标志。
3.民主
(1)含义及其阶级性:是指在一定阶级范围内(统治阶级内部),按照平等的原则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共同管理国家事务的国家制度。
民主是一种国家制度,是国体(“在一定阶级范围”,即统治阶级内部)和政体(“按照平等原则和少数服从多数原则)的统一。民主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抽象的、完全的民主和全民的民主是不存在的。
(2)民主与专政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
一方面,民主与专政是相互区别、相互对立的。民主只适用于统治阶级内部,专政则适用于被统治阶级。另一方面,民主和专政是相辅相成、互为前提的。民主是专政的基础,专政是民主的保障。
4.国家职能:
(1)含义:是指国家在阶级统治与社会管理中所负的职责和功能。它反映了国家活动的基本方向、根本任务和主要任务。
(2)分类:对内职能(政治统治职能和社会管理职能),对外职能(保卫职能和交往职能)
(3)国家性质与国家职能的关系:国家性质决定国家职能,国家职能反映国家性质。
5、我国的国体:
(1)名称及含义:我国的国家性质(国体)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民主专政的含义
(2)首要标志,阶级基础:工人阶级的领导是我国国家性质的首要标志。工农联盟是我国国家政权的阶级基础,(包括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社会主义劳动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联盟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基础。)
(3)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
(4)特点及优点:广泛性和真实性。第一,民主具有广泛性。表现在民主主体的广泛性和人民享有的民主权利的广泛性。第二,民主具有真实性。在我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有制度、法律和物质的保障。
高三政治知识点必修一范文推荐 2
—、政治制度
1、刺史制度:①汉武帝时实行的监察制度,全国分为13州,每州派一名刺史进行监察,没有固定的治所,级别不高,但巡察时代表中央,可监察诸侯王和地方高官。②东汉时监察权得到进一步加强,刺史有了固定治所,变成具有统郡职能的长官,开始掌握军队。
2、郡县制与封国制:郡县制是沿用秦朝制度:封国制的特点是:分王国与侯国二级,王国与割据无异,侯国直属朝廷;解决: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及“附益之法”,解决诸侯王国问题。
3、察举制:①西汉:建立一整套选举人才的选官制度,包括察举、皇帝征召,其中察举是两汉最主要的选官途径;②东汉:注重孝廉一科,先是乡党声望,后是注重门第族望,累世公卿形成和发展。
二、经济制度
编户齐民制度既是行政管理制度又是赋税制度。被正式编入政府户籍的自耕农、3GR三螺杆油泵佣工和雇农等被称为编户齐民,有独立身份,隶属地方政府,承担国家赋税、徭役、兵役等。
三、两汉的民族关系:
一、西汉与匈奴的和战:西汉时期,汉高祖和汉武帝在位期间,都与匈奴发生过战争。但和是主流。
1、匈奴的兴衰
⑴.匈奴的社会状况与匈奴的强大:①匈奴是我国北方重要的少数民族,以游牧为生,但农业、手工业也有所发展。②秦汉之际,冒顿单于统一了北方草原,占领河套地区,形成强盛的奴隶制国家。③我国北部第一次出现了农牧政权分立的局面,并时常发生两种文明的碰撞。
⑵.汉与匈奴的相处——①、初对匈奴“和亲”:西汉鉴于国力有限,不得不与匈奴“和亲”,并进行贸易往来。②、武帝对匈奴的战争;汉武帝时,西汉国力强盛起来.反击的准备已经完成;派卫青、霍去病率兵与匈奴进行了三次大战,基本解除了匈奴对北方边郡的威胁。③、昭君出塞。公元前33年,汉元帝将宫女王昭君作为公主,远嫁呼韩邪单于。昭君出塞,密切了汉匈的关系,互市兴旺起来,文化往来增多。
⑶.东汉与匈奴的和战:①匈奴的分裂;东汉初年,匈奴分裂为南北二部,南匈奴臣服于东汉,迁到河套、陕西、山西北部一带,同汉族人民杂居;北匈奴仍旧住在蒙古高原一带。②北匈奴经YCB系列圆弧齿轮泵常进攻东汉北部边郡,公元73年和89年,东汉先后派大将窦固、窦宪出击,大败北匈奴,解除了北匈奴对东汉和西域的威胁。
二、张骞、班超通西域
①西域的地理范围:汉朝时,我国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葱岭以东,新疆天山南北等地区叫作西域。西汉时西域有乌孙、车师、鄯善等三十六国。 ②张骞通西域。
高三政治知识点必修一范文推荐 3
第四课: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一、传统文化的继承。(1)传统文化面面观。①传统文化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文化。②文化具有继承性,没有文化的继承(延续),就没有文化的积累。A传统习俗的继承(是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B传统建筑的继承(是凝固的艺术,是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C传统文艺的继承(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D传统思想的继承(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社会发展有深刻影响)。(2)传统文化在今天。①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其基本特征,同时它的具体内涵又能够因时而变。②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传统文化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民族风格、民族气派,是维系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纽带。③传统文化的作用。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政治的变化,传统文化如果能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就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的作用;如果一成不变,传统文化也会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消极作用。(3)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要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克服传统文化的消极作用。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积极向上的内容,要保持和发扬;反之则改造或剔除(批判继承)。要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推陈出新)。二、文化在继承中发展。(1)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既要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又要推出体现时代精神的新文化。(2)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①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决定着文化的发展方向。(就文化自身的传承而言)②科学技术的进步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使收集、选择、传递、储存文化资源的手段和方式发生了根本的变革。③思想运动往往催生社会变革,促进文化发展。(3)教育在文化传承中。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
高三政治知识点必修一范文推荐 4
1、实践和认识(理论)的辨证关系
【原理内容】:
(1)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在实践的基础上,认识能够不断深化和向前推进。(2)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科学的理论对实践有巨大的指导作用,能够促进实践的发展;错误的认识,不科学的认识则把实践引歧途。
【方法论】:既要重视实践,又要掌握科学理论,理论联系实际,做到实践和理论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2、有关实践的基本原理
①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把人们观念中的存在转变为现实中的存在。
②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③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实践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
④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人的实践活动处在一定的社会关系当中;实践活动是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的,是历史的发展着的。
3、有关认识的基本原理(反复性和无限性)
【原理内容】:认识具有反复性,由于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人类追求真理的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这就决定了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认识具有无限性,认识的对象是无限变化着的物质世界,作为认识的主体的人类是世代延续的,作为认识基础的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因此,人类的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方法论】:真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要求我们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展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4、关于真理的原理理论(条件性和具体性)
【原理内容】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但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方法论】:(1)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要求我们,如果不顾过程的推移,不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丰富、发展和完善真理,只是照搬过去的认识,或者超越历史条件,把适用于一定条件下的科学认识不切实际地运用于另一条件之中,真理都会转化为谬误。(2)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表明,真理和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的。在人们探索真理的过程中,错误是难免的。犯错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正确对待错误。
高三政治知识点必修一范文推荐 5
必修一“经济生活”必须要记的重点是:
货币的五种职能、价值规律的内容、替代品和互补品、生产与消费的关系、企业成功的三个做法、就业问题、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税收、宏观调控、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
必修二“政治生活”必须要记的重点是:
人民民主的广泛性和真实性的表现、公民的四种民主参与方式、国家机构的体系、政府的性质宗旨职能原则、党的性质宗旨和执政方式、政协的职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主权国家的各种“权”、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及其障碍、我国奉行的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内容。
必修三“文化生活”必须要记的重点是:
文化的力量(一共八大句,来自第一课和第二课)、如何继承传统文化、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文化创新的途径、中华民族精神的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
必修四“生活与哲学”必须要记的重点是:
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所以是科学的原因(在于其坚持了科学的实践的观点)、如何区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意识的性质和作用、一切从实际出发、实践的三个性质、实践和认识的五句话关系、认识的三个性质、真理和谬误的关系、联系的三个世界观内容、联系的两个方法论内容、发展的两个世界观内容、发展的两个方法论内容、矛盾的实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两点论和重点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创新和辩证否定的关系、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人民群众观点、价值选择和价值判断、如何创造和实现价值。
高三政治知识点必修一范文推荐_精选范文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