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关于高一地理的知识点整理集锦
相关文章
在我们高中的地理学习中,我们所涉及的面非常广,但我们在学习和复习的时候,可以将各部分知识进行联系,这样地理知识就不会显得那么杂乱无章。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高一地理知识点总结,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中关于高一地理的知识点整理集锦 1
一、重点内容分析:
人类对宇宙的认识在不断深化
宇宙是物质的、运动的
宇宙中物质的存在形式:天体(会举例:恒星等;还有星际空间的气体和尘埃)
天体之间相互吸引和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天体系统的层次: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总星系
河外星系——总星系
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地球的宇宙环境、地球上生命存在的原因
太阳系图:八大行星按结构特征的分类及各自的成员(地球的普通性)
小行星带的位置
彗星
中心天体:太阳(质量最大)
地球上生命存在的原因(地球的特殊性)
宇宙环境的原因:八大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太阳光照稳定
地球自身的原因:适宜的日地距;适宜的体积与质量
太阳的能量来源及其对地球的重大的影响
来源:太阳中心的核聚变
影响:是自然界水、大气、生物循环的主要动力;生产和生活的能量(太阳能和化石燃料)
太阳黑子和耀斑对地球的影响
太阳大气分层太阳活动类型太阳活动比较对地球影响
光球层黑子多少和大小是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对气候:降水与黑子数的相关性干扰电离层,影响短波通讯干扰地球磁场,引起磁暴
色球层耀斑最强烈的太阳活动显示;但两者常相伴出现,活动周期为11年
地球自转的方向及周期
自转方向:自东向西;北极逆时针;南极顺时针
周期:1个恒星日
昼夜更替和地方时产生的原因——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之一、二
昼夜更替
晨昏线的含义、位置
太阳高度的概念: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太阳高度?晨昏线上的太阳高度=0
昼夜更替的周期及意义:1个太阳日(24小时)
不同经度地方时不同
自西向东自转:地方时东早西晚;每15经度地方时差1小时
地转偏向力对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影响——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之三
南半球左偏;北半球右偏;赤道处不偏
影响:风向;洋流;河流两岸冲刷和泥沙堆积状况
地球公转的方向、轨道、周期、黄赤交角
公转方向:同自转相同
公转轨道:近似正圆的椭圆;近日点和远日点的位置及大致日期
周期:1个恒星年
速度的变化:近日点最快;远日点最慢
黄赤交角(体现自转和公转的关系)
重视黄赤交角的立体图和平面图:
理解图上重要的点、线、面、角及其关系,并要求会画、会描述
地轴、晨昏线、赤道面、黄道面、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太阳直射光线(点)
黄赤交角与地轴的轨道倾角的关系
黄赤交角的影响:太阳直射点在地表位置的移动——地表太阳辐射量的时间分配变化
明确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及周期:——以1回归年为周期,在南北回归
线间往返移动(线上有一次直射;线间有两次直射)
黄赤交角的变化会导致五带范围的什么变化?
“二分二至图”
地球位置及相应的日期和节气、公转方向、地轴指向、近远日点的大致位置、公转速度的变化
10、四季与五带的形成
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周年变化:
同日不同纬度的分布规律:由直射点所在纬线向南北降低(二分二至日)
同纬度不同季节的变化:近大远小(6月22日前后?12月22日前后?)
昼夜长短的周年变化:
直射点所在半球昼长于夜,纬度越高昼越长
直射点移向的半球昼渐长
6月22日前后,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昼最长夜最短,北极圈及其以内有极昼
12月22日前后,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昼最短夜最长,北极圈及以内有极夜
春秋分日?——全球各地昼夜平分
赤道?——全年昼夜平分
四季的划分:(中纬度明显)
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太阳最高、白昼最长的时间为天文夏季
太阳最低、白昼最短的时间为天文冬季
2高一地理的知识点具体的总结
春秋是其中的过渡
三种四季;24节气
五带的划分:
昼夜长短和太阳高度的纬度分布状况——太阳辐射量由低纬度向高纬度递减——五带形成
五带界线及各自现象;五带是气候划分和自然带划分的基础
地中海地区的气候特点是?(干热——夏季/暧湿——冬季)因为受(副高/西风)控制
非洲北部的热带草原呈现(一片葱绿/一片枯黄)景观,因为受(赤道低压/信风)控制
北京此时的气候特点是(高温多雨/寒冷干燥),主要因为(东南季风/西北季风)的影响
亚欧大陆上(亚洲低压/亚洲高压)势力强盛
东亚刮(东南风/西北风),原因是(海陆热力差)
南亚刮(西南风/东北风),原因是(东南季风北移过赤道右偏成西南季风或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冬季刮东北风的原因是海陆热力差)
北印度洋环流呈(顺时针—海水东流—因为刮西南风/逆时针—海水向西流—因为刮东北风)
当地球公转到(A/C)点时,长江口附近海域的盐度最(低/高)
当地球运行到D到A的过程中:珠江、长江处于汛期(因为雨季雨水补给)
从A到B的过程中:黄河(雨季到来)、塔里木河处于汛期(夏季冰川融水最多)
高中关于高一地理的知识点整理集锦 2
一、 城市的不同等级
1、 城市等级划分标准:以城市人口规模来划分
特大城市—100万人口以上
大城市—50-100万人口
中等城市—20-50万人口
小城市—20万人口以下
2、 不同等级城市服务范围和种类不同,大城市提供服务种类多,级别高,服务范围相对较大。
3、 影响城市服务范围的因素:
影响因素
影响
表现
资源条件
位于资源丰富地区的城市,能够获得支撑城市进一步发展的资源条件
为城市提供丰富物质条件、丰富劳动力条件、丰富城市用地
交通条件
位于交通枢纽上的城市,能够通过便利的交通为更远的居民提供服务,使其服务范围扩大
铁路枢纽城市、公路枢纽城市、港口城市等
人口条件
城市为服务区内居民提供货物和服务,服务人口要达到一定规模
位于人口稠密地区的城市服务范围相对较小;相反,位于人口稀少地区的城市服务范围相对较大
二、德国南部城市等级体系的启示
1、同一区域内,不同级别的城市空间组合,就够成立一个地区的城市等级体系。
2、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范围层层嵌套。
3、不同等级城市数目、相互距离、服务范围、城市职能的关系:"高少远大多,低多近小少,大的嵌套小"
(城市等级高,城市树木烧,相互距离远,服务范围大,城市功能多;城市等级低,城市数目多,相互距离近,服务范围小,城市职能少。不同等级城市服务范围层层嵌套,大的嵌套小的。)
4、中心地理论:就整个区域而言,中心地及其服务范围是由一级套一级的网络相互嵌套而成。
(1)一个中心地的服务范围围绕中心地呈六边形;
(2)是市场原则的作用;
(3)高一级中心地服务范围相当三个低一级中心地服务范围。
第三节 城市化
一、 什么是城市化
1、人口向城镇聚集和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就是城市化。
2、城市化的标志:
(1) 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持续上升(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城市化水平的主要标志);
(2) 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逐渐转移;
(3) 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
3、城市发展的动力:社会经济发展——主要动力
(1) 推力:吸引人群离开农村的因素。(农村人口增长快,对土地压力大;农村收入低,社会服务短缺;农村受自然灾害影响大)
(2) 拉力:吸引人群来城市的因素。(城市就业机会多;城市社会福利保障程度高;文化设施齐全;城市交通便捷)
4、一个国家城市化水平的衡量指标: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来表示,它体现了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5、城市化的意义:人口转变、产业结构变化、工业的发展、科技的发展、缩小城市与乡村距离,文化、思想、观念、生活方式渐趋同。
二、世界城市化的进程
1、世界城市化的进程
城市化发展阶段
特征
出现问题
发展新趋势
出现的国家和地区
初期阶段
城市化水平较低、发展较慢
问题极少,处于城市化低水平时期
发展中国家
加速阶段
人口和产业向城市迅速聚集,城市化推进很快
出现了劳动力过剩,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环境恶化
出现郊区城市化现象
后期(成熟)阶段
城市化水平比较高,城市人口比重的增长趋缓甚至停滞
中心区表现出衰落迹象
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发达国家
2、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的差异
国家类型
起步
时间
目前速度
城市化水平
城市人口比重
所处阶段
原因
发达国家
早
(英国最早18世纪中叶)
趋缓
(停滞)
高
高(70%以上)
后期成熟阶段
资本主义发展较早,农业现代化发展,大批农业劳动力向城市移动
发展中
国家
晚
(20世纪中叶)
速度加快
低
低(不到40%)
初期和中期加速阶段
民族独立运动胜利经济迅速发展
发达国家城市化特点:起步早(英国1851年第一个城市人口超过农村);城市化水平高(70年代达到70%以上);出现逆城市化现象(首先出现在英国)。
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特点:起步晚,发展快;城市化水平较低;城市发展不合理。
发展中国家出现两类城市化特征:
过度城市化—城市化水平远超本国工业化水平和经济发展阶段,又称"虚假城市化',多出现在拉美和非洲;
滞后城市化—落后于工业化进程和相应经济发展阶段,城市化水平不能反映工业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多出现于亚洲一些国家:印度、印尼。
3、我国城市化四个阶段:1949-1957上升阶段;1958-1965下降阶段"上山下乡"带来的"逆城市化";1977年后回升发展阶段。
4、郊区城市化和逆城市化
郊区城市化是指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人口和产业向郊区扩散的过程,它出现在城市化中期的加速阶段。
逆城市化是由于人口的高度集聚,导致市区过度拥挤、环境恶化、用地紧张和生活质量下降,部分城市居民向周边环境好、基础设施完善的小城镇迁移的现象,结果造成中心区的衰落。它是城市化发展到后期阶段出现的一种现象
现象
出现阶段
人口流向
结果
郊区城市化
中期加速阶段
城市向郊区
城市规模大、城市化水平提高
逆城市化
后期成熟阶段(不是城市衰败)
城市向乡镇
中心区衰落,城市化水平不变
再城市化
后期复兴阶段
郊区向城市
城市化水平有所提高
三、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
(1)环境质量下降
(2)交通拥挤,居住条件差
(3)增加就业困难,失业人数增多
2、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促进人口转化-增加就业机会,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逐渐转移;
(2)有利于改善产业结构——带动农村发展,有利于改善地区产业结构;
(3)推动工业发展-提高工业生产效率;
(4)推进科技进步——大城市是科技创新基地和信息交流中心,促进科技进步和信息化提升;
(5)改变文化、思想、观念——城市文化向乡村扩散渗透,全方位影响农村,利于城市与乡村间交流,缩小城乡发展差距。
3、解决城市环境问题主要措施:
(1)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分散大城市职能,建设新区和卫星城,努力推进郊区城市化,以缓解城市中心区的压力;
(2)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保护和治理城市环境;
(3)对城市进行合理规划,加强对城市的管理,妥善处理好城市个功能分区的关系。
4、降低城市化对地理环境影响的途径:
一方面在城市建设中,发展低污染的节能建筑和绿色交通,减少各类活动对环境的污染;
另一方面是城市景观尽可能与山河湖植被等自然景观保持协调,建立一种良性循环。为了使城市发展与社会、环境相协调,提出了建设和发展"生态城市"的目标。
四 、城市群与大城市带:城市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向外延伸,几个位置接近的城市相互连接起来,形成规模巨大的城市群。具有世界意义的城市群成为大城市带。
世界三大城市密集区:60°N以南的欧洲地区;东亚的日本、朝鲜半岛及我国东部沿海和平原地区;美国的东北部地区。
五、城市环境污染:
污染类型
污染源
危害
整治措施
环境质量下降
大气污染
工业企业、家庭炉灶、汽车尾气
危害人体健康、污染土壤、破坏水质和生物,腐蚀建筑物
合理布局大气污染较重的企业;实行集体供暖;建绿化隔离带
水体污染
工业废水、生活污水
危害人体健康、影响水生生物生长
建立污水处理厂,实行污水达标排放
噪声污染
交通运输和工业生产
gt;50分贝破坏生活环境,影响人体健康
及时清除,实行分类回收、利用
固体废弃物污染
工业和居民生活垃圾
影响人体健康
噪声大的工厂远离城区布局建绿化隔离带
交通拥挤,
居住条件差
城市人口急剧膨胀,汽车数量不断增加
交通拥堵导致时间和能源的严重浪费;住房紧张,质量低劣;影响环境质量
控制城市人口增长;合理布局城市道路;加快住房建设
增加就业难度,
扩大失业队伍
城市人口急剧增长,乡村人口无序迁入
造成贫困、内城衰落、社会治安等问题
加快经济发展,增加就业岗位
社会问题突出
人口过度集中
低价昂贵、就业困难、犯罪率高
综合整治
高中关于高一地理的知识点整理集锦 3
①工业基础雄厚
②经济活跃市场广大
③交通便捷
④科技发达
⑤劳动力素质高,科技人才多
全国规模最大、经济效益最好、结构最完整的综合性工业区
高中关于高一地理的知识点整理集锦 4
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阿根廷
既有干旱半、干旱地区,也有湿润地区,各国不同。
①围栏放牧;
②经营规模大;
③专业化程度高;
④商品化程度高
乳产品;肉产品
高中关于高一地理的知识点整理集锦 5
知识摘要
1.地球内部三大圈层,岩石圈的结构,地壳结构的特点。
2.岩石圈的组成及三大岩类,岩石圈的物质循环及三大岩类之间的关系。
3.内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及表现;地壳运动与地质构造;理解地壳运动及流水、风力作用对地貌的影响
知识结构
一、地球内部
1、地壳
(1)分层
A硅铝层:以氧、硅、铝为主,钠、钾较多
硅镁层:以氧、硅、铝为主,镁铁钙增多
(2)结构特征
地壳厚度不均和硅铝层不连续分布
2、地幔
3、地核
二、岩石圈
1、范围
2、组成
岩浆岩:花岗岩、玄武岩
沉积岩:石灰岩、页岩、砂岩
变质岩:大理岩、板岩、石英岩
三、地质作用
1、内力作用
(1)类型:变质作用、地壳运动、岩浆活动
(2)地质构造:褶皱:背斜和向斜;断层:
2、外力作用
风化、侵蚀、搬运、堆积、重力、化学作用
高中关于高一地理的知识点整理集锦_精选范文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