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方法 > 高中学习方法 > 高一学习方法 > 高一地理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大全整理

发布时间: 浏览量:1

说到高一地理,很多同学都会说难很难,的确,相对而言,高一地理必修一是高中地理中最难的一部分,但我们一定要把知识点给吃透。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高一地理关于人口的知识点,希望大家喜欢!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大全整理 1

一、气候变化

1、气候变化

是指一个特定地点、区域或全球的长时间的气候改变,是以某些与平均天气状况有关的特征,如温度、降水量、风等要素的变化来度量的。

2、气候变化史

(1)地质时期:全球气候一直处于波动变化中,冷暖干湿相互交替,变化周期长短不一。

(2)历史时期:期间全球气候有两次较大的波动。

(3)近现代::全球平均地表温度呈上升趋势;

二、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

1、全球气候变化本身就是资源条件的变化。

2、加剧了自然灾害。

3、将导致原有生态系统的变化。

4、对主要生产领域,如农业、林业、牧业、渔业的影响更为显著。

5、通过极端天气和气候事件(如厄尔尼诺、干旱、洪涝、热浪等),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大全整理 2

1.森林资源现状

⑴属性:既是自然资源又是环境资源。

⑵作用:调节气候、涵养水源、防风固沙、保持水土、吸烟除尘、净化空气、美化环境等。

⑶森林分布:亚寒带针叶林和热带雨林地区。因地广人稀、自然条件严酷,或因难以通行、开发较晚,才免遭大规模破坏。亚马孙热带雨林是地球上现存面积、保存比较完整的一片原始森林。

2.热带雨林

⑴分布:热带雨林主要分布在赤道南北两侧,但在大陆向风地带可以伸展道南北纬15-25度。集中分布在东南亚地区、非洲刚果河流域和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

⑵雨林的全球环境效应:

①地球之肺:深刻的影响着地球上大气中的碳氧平衡。

②地球的储水库:促进全球水循环、调节全球水平衡

③世界生物基因宝库:在生物进化史中,雨林成为地球上繁衍物种最多、保存时间最长的场所。

⑶雨林生态

①优越性:全年高温多雨,光合作用强烈,生物循环旺盛,生物生长迅速。

②脆弱性:雨林生长所需要的养分几乎全部储存在地上的植物体内。

⑷热带雨林破坏

①根本原因:当地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增长、贫困以及由此产生的发展需求。

②直接原因:人类开发。

⑸热带雨林的开发(亚马孙开发计划)

①20世纪五十年代以前:生活方式落后,未开发,没有产生太大的影响

②人口急剧增长,雨林遭到空前的破坏

③1970年,巴西政府又正式公布了的亚马孙流域大规模开发计划:修建亚马孙横贯公路、移民亚马孙平原、鼓励跨国企业投资开发。

⑹雨林的保护:在当前的背景下,面对雨林正在遭受毁灭性破坏的严峻形势,应该把保护放在第一位。

①鼓励保护性开发,如雨林观光等;

②加强环境教育,提高公民环保意识;

③森林选择性采伐和更新造林相结合;

④加强森林缓冲区建设。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大全整理 3

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

第一节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一、大气的受热过程

1.大气的能量来源:太阳辐射能

★ 2.大气受热过程及温室效应

大气受热过程:

⑴太阳辐射能传播的过程中部分被大气吸收或反射,大部分到达地面,并被地面吸收。

⑵地面吸收太阳辐射能增温,以长波辐射的形式把热量传递给大气。

⑶地面是近地面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

大气温室效应:

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增温的同时也向外辐射热量,向上的部分散失到宇宙空间,向下的部分称为大气逆辐射,把热量归还给地面。

①多云的阴天夜晚气温不会太低是因为云层厚大气逆辐射强

②十雾九晴:晴天夜晚大气逆辐射弱气温低空气中的水汽易凝结成雾滴

③青藏高原光照强但热量不足的原因:青藏高原空气稀薄,大气吸收太阳辐射少 ,光照强夜晚大气逆辐射弱气温低

★二、热力环流——地面冷热不均形成的空气环流

1.热力环流中温度和气压值的比较方法

⑴温度:同一水平面上,盛行上升气流的近地面温度最高;同一地点垂直方向上海拔越高气温越低。

⑵气压值:同一水平面上看高低压;对同一地点垂直方向上海拔越高气压值越低。如图,温度由高到低是 DCAB,气压由大到小依次是 CDAB。

⑶等压面的变化规律:同一水平面,形成高压的地方等压面上凸,形成低压的地方等压面下凹。

★2.几种常见的热力环流实例

★三、大气水平运动——风

2

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

一、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1.三圈环流——记气压带、风带名称及各风带的风向

★2.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由于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导致气压带、风带也随季节移动,就北半球而言

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移动)

二、北半球冬夏季节气压中心

★1. 北半球冬夏季节气压中心分布

★2.季风环流

★ 3.副热带高压与我国的降水和旱涝

三、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1.气候影响因素:一个地方气候的形成是太阳辐射、大气环流、海陆分布、地形、洋流等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

★2.世界气候类型分布、成因、特点

3.气候类型的判断方法

第三节常见天气系统

★1.冷锋、暖锋与天气变化

★2.低压(气旋) 、高压(反气旋)

3.掌握冷暖锋判断方法、降水位置

(1)锋面气旋:地面气旋一般和锋面联系在一起,称锋面气旋。气旋是气流辐合上升系统,尤其锋面上气流上升更强烈,往往产生云、雨、甚至暴雨、雷雨、大风天气。

(2)锋面的位置:锋面出现在低压槽中,与槽线重合。

(3)锋面类型的判断:①以槽线为界,高纬来的是冷气团,低纬来的是暖气团。②标出气旋水平方向气流的流向(北半球逆时针辐合,南半球顺时针辐合) ,依据冷暖气团的移动判断冷暖锋面:如果冷气团主动移向暖气团,形成冷锋;如果暖气团主动移向冷气团,形成暖锋。③标出雨区:冷锋降雨在锋后,暖锋降雨在锋前。

4.应用“左右手法则”判断气旋和反气旋

1.北半球气旋 右手半握,拇指向上代表中心气流上升,其他四指表示水平方向的气流呈逆时针辐合。

2.北半球反气旋 右手半握,拇指向下代表中心气流下沉,其他四指表示水平方向的气流呈顺时针辐散。

3.南半球气旋 左手半开,拇指向上代表中心气流上升,其他四指表示水平方向的气流呈顺时针辐合。

4.南半球反气旋 左手半开,拇指向下代表中心气流下沉,其他四指表示水平方向的气流呈逆时针辐散。

4

第四节全球气候变化

全球变暖

趋势:近年来全球气候呈变暖趋势

人为原因:燃烧矿物燃料;毁林

危害:①全球变暖使冰川融化、海水受热膨胀,引起海平面上升,海岸线被改变,海拔较低的沿海地区将面临被淹没的危险

②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低纬度的大部分国家,农作物产量将减少;高纬度国家农作物产量可能增加。

③对水循环的影响——可能使蒸发加大,改变区域降水量和降水分布格局,导致洪涝、干旱灾害的频次和强度增加,引起地表径流发生改变。

措施:

①使用清洁能源

②减少消费, 减少废弃物排放

③植树种草, 防止森·林火灾。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大全整理 4

图文结合,易学好记

地理学习离不开地图,必须重视地图,识图、用图也是地理学科最重要的基本技能。

高中地理教材中有着丰富多彩的各种类型的插图,与文字配合,使教材内容的呈现更加直观、形象、生动。

学习时,不论是自然地理还是人文地理,都要重视图的学习和运用,采用图文结合的方法,才能更好地认识、理解和掌握各种地理事物和现象、地理规律和原理,使地理易懂易学、好记好用。

例如,“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内容,必须结合“二分二至日全球昼长和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图像来学习,才能阐述清楚,理解透彻,遇到相关知识的试题时才能灵活运用,顺利解答,脱离了地图是难以弄懂和解答这类问题的。

又如,“世界城市化的进程”内容,结合“世界城市人口比重的增长图”和“上海城市建设用地的扩展图”学习,使我们比较容易地理解城市化的概念,记住城市化的三个主要标志。

地图是地理知识的载体和学习地理最重要的工具,运用地图记忆地理知识是最准确、最牢固、最有效的记忆方法。

地理内容纷繁复杂,但几乎所有的地理知识都源于它在相关图上的位置。学习时要做到看书与看图相结合,将地理知识逐一在图上查找落实,熟记;

平时要多看地图(还可以填图、绘图),“图不离手”(每次看几分钟也行),把地图印在脑子里,并能在图上再现知识。

这样,当我们解答地理问题时,头脑中就能浮现出一幅形象、清晰的地图:“地球运动”,“大气分层”,“山河分布”,“洋流流向”,“国家位置”,“铁路干线”,“工业中心”……于是,我们就可以从中准确而有效地提取需要的信息,从容作答。

(1)学会分类:地图包括日照图、统计图表、地形剖面图、地质图、地理景观图、地理原理示意图、地理漫画图、地理数据图、地理结构图、地理等值线图等。

(2)学会读图:①先读图的主题;②看清图例;③注意细节;④联系实际。

(3)学会变图:①图图转换(剖面图转换为平面图);②图文转换。

(4)学会用图:①用图归纳总结地理规律或特点;②用图记忆。

知识联系,融会贯通

学习的侧重点是掌握“有什么规律?”“为什么?”“怎么办”的问题。

初中地理更多的是学习“在什么地方?”“有什么样的事物”“有什么特点”等问题,因此不可避免的涉及大量的记忆性的内容,因此其学习方法的侧重点就是解决怎样科学地、高效地记忆这些地理事实材料。

而高中地理侧重解决的是地理事物的规律及其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通过探究这些规律的形成原因来为形成人类的相应对策服务。

也就是说,应侧重于通过多因素的综合分析、归纳那些繁杂的地理事实材料,从中推导出一些规律,从本质上掌握其成因,最后形成人类生产生活的相应对策。

可见,高中地理的学法核心是理解而非记忆,是应用而非记忆。

初中地理中区域的位置、地形、气候、河流、资源等地理要素,往往是高中系统地理,特别是人文地理的基础。

因此,具备必要的初中地理知识是学好高中地理的保障。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一些同学的初中地理知识已经淡忘,影响到高中地理的学习,因而有必要在高中地理的学习过程中适当复习一些初中地理的知识。

可以抽点时间(读报刊杂志的时间即可)浏览一下初中地理教材,主要是地球地图知识、大洲大洋的分布、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的基本情况、中国分区地理等内容,加深这些基础知识在头脑中的印象。

在高中地理的学习中,当涉及初中知识时,及时查找区域地图或复习初中相关内容,注意高初中知识的有机联系,把系统地理知识落实到具体的地理区域中去理解、分析、解决问题,使知识得以融会贯通。

总结归类,知识迁移

地理知识很多,命题方式也很灵活,不像政治、历史一样很多问题的答案在课本上可以找到,地理的学习,说到底就是一个方法的学习,所以地理成绩的提高必然要求掌握方法与技巧。

错题的整理总结归类和知识的灵活迁移也就显得尤为重要,学会总结归类就是要用好错题本,分析做错的原因,并搞清楚正确答案的合理性,整理完之后还要从头到尾经常看。

地理综合题的答案具有格式化、类型化的特点,又往往和课本知识紧密相连,所以在学习中要善于总结每个地理事物发生发展的规律、形成的区位条件或影响因素,并对照课本找准知识的对应点,以后凡是这类问题,就可运用这种模式“因题制宜”并结合具体的地理背景加以改动,就能获得较高的分数。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大全整理 5

人类对宇宙的认识过程天圆地方说、地圆说、地心说、日心说、大爆炸宇宙学说。

宇宙的基本特点由各种形态的物质构成,在不断运动和发展变化。

天体的分类星云、恒星、行星、卫星、彗星、流星体、星际物质。

天体系统的成因天体之间因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天体系统的级别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河外星系)-总星系。

日地平均距离1.496亿千米。

太阳系八大行星的位置水金地火(小)、木土天海。

八大行星按结构特征分类类地行星(水金地火)巨行星(木土)远日行星(天海)。

地球上生物出现和进化的原因光照条件、稳定的宇宙环境、适宜的大气温度、液态水。

太阳的主要成分氢和氦

太阳辐射能量的来源核聚变反应

太阳辐射对地球和人类的影响维持地表温度,水循环、大气运动等的动力,人类的主要能源。

太阳活动黑子(标志)、耀斑(最激烈)。

我国太阳能的分布青藏高原()、四川盆地(最低)。

太阳外部结构及其相应的太阳活动光球(黑子)、色球(耀斑)、日冕(太阳风)。

太阳黑子的变化周期11年。

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影响气候;影响短波通讯;产生磁暴现象

月相新月、蛾眉月、上弦月、满月、下弦月、残月

月相变化规律上上西西(上弦月),下下东东(下弦月)

星期的由来朔望两弦四相。

空间探索阶段的开始1957年10月,原苏联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上天。

空间开发阶段的开始1981年第一架航天飞机试航成功。

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1970年东方红一号、1999年神舟号载人航天试验飞船。2003年神州5号

宇宙自然资源的分类空间资源(高真空、强辐射、失重)、太阳能资源、矿产资源。

保护宇宙环境清除太空垃圾、加强国际合作。

地球的平均半径6371千米

地球的赤道周长4万千米

纬线和纬度,低纬、中纬、高纬的划分连接东西的线。每1个纬度为111.1千米;

经线和经度连接南北的线。相对的两条经线组成一个经线圈。

东西两半球的划分西经20°和东经160°的经线圈。

南北两半球的划分以赤道为界,以北的为北半球,以南的为南半球。

南北回归线和南北极圈23°26′和66°34′纬线

本初子午线0°经线,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原址。

南北方向的判断有限方向,北极为最北,南极为最南。

东西方向的判断无限方向,沿着自转方向为向东,逆着自转方向为向西。

东西经的判断沿着自转方向增大的是东经,减小的是西经。

南北纬的判断度数向北增大为北纬,向南增大为南纬。

地球自转的方向自西向东。从地球北极上空观察,呈逆时针旋转。

地球自转的周期恒星日,23小时56分4秒(真正周期);太阳日,24小时。

地球自转的速度角速度(每小时15°),线速度(自赤道向两极递减)

地球公转的轨道椭圆轨道。一月初(近日点),七月初(远日点)。

地球公转的方向自西向东。从地球北极上空观察,呈逆时针旋转。

地球公转的周期恒星年(365日6时9分10秒)、回归年365日5小时48分46秒

地球公转的速度在近日点时公转速度较快,在远日点时较慢。

黄赤交角黄道平面与赤道平面的夹角,目前为23°26′。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太阳直射点以一年为周期相应地在南北回归线间往返移动

晨昏线的判断沿自转方向,黑夜向白天过渡为晨线,白天向黑夜过渡为昏线。

地方时的计算每往东1°,时刻增大4分钟。

已知经度求时区数经度除以15,再四舍五入。

区时的计算每往东1个时区,时刻增大1个小时。

北京时间以东八区(120°地方时)为标准时间。

世界时以本初子午线时间为标准时。

国际日期变更线180°经线(理论上),不通过陆地(实际)。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昼夜更替、不同地方时、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北右南左)

太阳直射点的判断与该点的切线方向垂直,地方时为12点。

春分日(3月21日)太阳直射点在赤道,晨昏线与经线重合。

夏至日(6月22日)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晨昏线与经线交角。

秋分日(9月23日)太阳直射点在赤道,晨昏线与经线重合。

冬至日(12月22日)太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晨昏线与经线交角。

夏半年的概念3月21日至9月23日

冬半年的概念9月23日至3月21日

地球侧视图的判读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地球俯视图的判读逆时针自转,中心为北极;顺时针自转,中心为南极。

昼夜长短的计算以昼弧长度为依据,每15度为1小时。

日出日落时刻的计算根据昼长以标准日出(6时)和标准日落(18时)前后推算。

昼夜长短的判断夏半年,越北白昼越长,冬半年,越南白昼越长。

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90°-(直射点与所求点的纬度间隔)

天文四季一年内白昼最长、太阳的季节是夏季。

我国传统四季以立春(2月4日)、立夏、立秋、立冬为起点来划分四季。

欧美传统四季以春分、夏至、秋分、冬至为四季的起点。

二十四节气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五带的名称和范围热带、北温带、南温带、北寒带、南寒带。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更替

大气圈对地球的重要意义保护生物生存,影响地球自然环境,维持生命活动

低层大气的组成干洁空气、水汽和固体杂质

干洁空气的组成氮和氧,二氧化碳和臭氧

氧、氮、臭氧、二氧化碳、水汽和尘埃的作用生命活动;构成生物体;吸收紫外线;光合、保温作用;成云致雨

大气污染二氧化碳的温室效应,氟氯烃破坏臭氧层

大气垂直分层对流层、平流层(臭氧层)、高层大气(电离层)

对流层的主要特征上冷下热,对流显著,天气现象复杂多变。与人类的关系最密切

平流层的主要特征臭氧吸收紫外线。平流,对高空飞行有利,

大气上界离地面约2000-3000千米。

影响太阳辐射强度的最主要因素太阳高度角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吸收、反射、散射。

辐射定律物质的温度越高,辐射中部分的波长越短;反之越长。

地面辐射是对流层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

大气逆辐射夜间有云较温暖,夜间晴朗较寒冷。

大气的保温效应对流层大气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对地面长波辐射吸收能力很强。

全球的热量平衡地球多年平均收入的热量与支出的热量是相等的。

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各纬度间的冷热不均。

热力环流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

形成风的直接原因水平气压梯度力。

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和大小高压垂直指向低压。单位距离间气压差越大风力越大。

地转偏向力的方向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

摩擦力对风向的影响由于受摩擦力的影响,风向与等压线并不平行,而是有个交角。

根据等压线判断风向的步骤①高压垂直指向低压②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小气候城市风、海陆风、山谷风

海平面等压线与风力大小低压中心,高压中心。等压线越密集,风力越大。

大气环流的意义调整全球水热分布,是各地天气变化和气候形成的重要因素。

地球上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东北信风、副高、中纬西风、副极地低压、极地东风、极地高压。

TAG标签: 地理 知识点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大全整理_精选范文网

说到高一地理,很多同学都会说难很难,的确,相对而言,高一地理必修一是高中地理中最难的一部分,但我们一定要把知识点给吃透。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高一地理关于人口的知识点,希望大家喜欢!高一地理人口的变化复习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