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的学习技巧和方法总结推荐
相关文章
地理学习的支柱是用正确的方式去阅读和理解课本教材,地理这门学科不同另两个文科的关键在于,对教材知识点需要理解记忆而不是死记硬背,要达到较深刻的理解,那么接下来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高一地理基础知识学习技巧,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一地理的学习技巧和方法总结推荐 1
1.从客观因素上来说,高中地理课本的内容比较抽象,理论性较强,主要讲的是各种地理事物之所以存在的原因以及发展的规律,不象初中课本那么浅显易懂,特别是高一上册是自然地理部分,第一单元和第二单元的地球和大气部分,本身是自然地理中的难点内容,所以学生刚开始接触这些知识确实会感到困难的。
2.从主观因素上来说,学生的地理知识基础较差,有的学生头脑中储存的地理知识几乎是空白,这当然不能怪同学们,主要是中考不考地理,同学们只在初一社会课中学过地理,两年过后忘得也差不多了,所以一些同学到了高中还不知道“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分不清“黄河、长江、珠江”。在这样的基础下,一下子要运用地理原理,分析判断地理事物当然是困难的。
3.是学法上的问题,很多同学还用初一时的方法来学地理,当然是学不好了,因为初一学的是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基础知识,内容比较浅显,很多地名、物名只需记忆就可以了,所以学生往往是在考前“背地理”,效果也还可以。而高中地理是要在理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基础上,判断地理事物,并分析其分布规律和形成原因,所以光靠“背地理”肯定是学不好的。
4.是相关知识的联系问题。高一第一学期,学地理所需的相应的数学和物理知识还未学到,所以同学们在学地球这一单元时,普遍缺乏空间想象力,而在学大气这一单元时,对“气压梯度力”这个概念的理解也有困难。在上述四种背景条件下,高一学生学地理确实是会遇到一定困难的。
高一地理的学习技巧和方法总结推荐 2
1、聚合思维法
是指从不同来源,不同方向探索一个正确答案的思维方法。如我国气象学家竺可桢教授通过长期对气温、气压、风向和湿度等气候要素的观察,并仔细观察冰的初冻、融化以及物候现象等,得出了我国近五千年以来的气候变化规律。
2、逆向思维法
这是以背道常规现象、由结论推原因或条件的思维方式。如,近年来在青藏高原发现了岩溶地形,这一反常现象怎样解释?按青藏高原现在的自然条件,不能形成岩溶地貌。但如果反过来由果索因,从青藏高原的发展历史来探寻答案,则问题就解决了。
3、假设思维法
这种方法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科学假说。由于受科学水平和技术条件的限制,人们在实践过程中,对某些现象不能确切了解其产生和发展规律,往往借助猜测,作出假定说明。如魏格纳用这种方法提出了“大陆漂移说”。科学家们对地中海未来的情形提出了“消亡说”、“干涸说”、“扩展说”三种假设。
4、发散思维法
发散思维又叫扩散思维,是指当遇到一个问题,以解决这一问题为目标,进行多方向、多角度、多层次的智力活动,寻求多种答案的思维。如植树造林有什么作用?用发散思维就可回答为,森林提供木材,净化空气,吸烟滞尘,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美化环境等。
5、形象思维法
这种方法就是人们利用自然形象进行思维的方法。如在进行地图教学时,由于地图引起学生形象思维有三种因素:一是空间关系,如地图的范围,经纬度等;二是地理形象,如山脉、河流、岛屿等;三是图例符号,如地图上的颜色、等高线、表示城市的圆圈等。通过对地图的观察,会从三方面引起学生的形象思维活动,有利于形成学生对各种地理事物的空间想象,有利于地理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6、联想思维法
这是从巳知的地理概念出发,将有关其它地理概念彼此联系起来的思维过程。联想有“纵比”和“横比”两种发散形式。纵比是从地理事物的各个发展阶段进行比较,如地壳的演化史,可比较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生物的演化阶段的不同。横比是由此地理事物与彼地理事物进行比较,如马达加斯加岛的自然带与我国台湾自然带的比较。
7、类比思维法
类比思维是通过联想分析比较,综合归纳,把已经熟知的地理知识、地理规律、思维经验与所研究的地理现象、过程相联系,找出它们的相似性,并用类似方法分析、处理问题的思维方法。如讲到等深线、等降水量线、等压线时,教师只要提示学生与等高线相对比,就可解决这些概念。
8、演绎思维法
这是由一般地理原理推断个别地理事物的分布和发展的思维方法。如地中海式气候的特征是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非洲大陆西南角属地中海式气候,所以这里必是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
9、归纳思维法
归纳思维是由一系列具体地理事实材料概括出一般地理原理,或者是由一些特殊地理事物推导出一般地理原理的思维方法。如我国北方的黄河,海河,辽河等河流,除了它们各自的特性之外,都具有含沙量大,水位变化大,冬季结冰等共同特点,这些特点加以归纳,即可得出中国北方河流水文的一般特征。
10、选言排除法
选言排除法是指为了找到正确答案,根据现有材料作出一系列的假定,然后通过验证,逐一排除那些站不住脚的假定,余下的一种就是正确答案。如世界地势最低的国家是:(1)芬兰(2)瑞士(3)冰岛(4)荷兰,本题用选言排除法,确定答案为(4)。
高一地理的学习技巧和方法总结推荐 3
高中地理中的自然地理(主要是上册),学习时应该采用偏重理科的学习方法,强调理解重于记忆,以会用为目的,侧重于对地理原理、地理规律的理解运用,联系实际分析解决问题。平时还应多做练习,重视解题思路,特别要多画图,以加深理解和巩固所学知识。
第一、抓概念重消化。在学习地理时,要重视概念的学习,要对所有的地理概念一一消化、理解、吸收,不留夹生饭。只有概念清楚了,判断、推理问题才能正确无误。要把那些特别容易混淆的概念罗列出来,一一对比其差异,诸如:天体、天球;恒星日、太阳日;时区、区时等。当然,概念学习不是孤立的,要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行
第二、抓原理重理解。从基础知识抓起,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地过地理原理关。如:气温与气压的关系;海陆热力差异形成的季风与季风气候;生态平衡的条件等。掌握了这些原理、法则和规律,分析事物就有了说服力做就能做到举一反三,寻找同类地理事物的一般特点和规律。
第三、总结和归纳,掌握地理学习的规律。将知识整理归纳形成主干,构建自己的思维导图。思维导图是指用联系的方法来表达人们头脑中的概念、思想和理论等,是把隐性的知识显性化、可视化,便于思考、交流与表达。它是由节点、连线组成的知识网络图,其中节点表示概念,连线表示概念之间的联系,用节点和连线组成的网络知识结构表示某一个主题及其层次。
高一地理的学习技巧和方法总结推荐 4
第一,将教材浏览一遍,抓住基本概念重点理解。本部分教材的基本概念主要有:区位、自然因素、社会经济因素等三个。先看教材的经典解释,再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重述,试着延伸其外延。如区位,教材上说“区位包括两层含义:一方面指该事物的位置;另一方面指该事物与其他事物的空间联系。”我们是否可以这样问自己:“该事物的位置”是指什么位置?是自然地理位置?还是经济地理位置?还是兼而有之?设想,农业的发展能离开自然地理条件或是经济条件吗?显然,农作物的生长需要适合的气候、土壤、地形等自然条件,收获的农产品要实现其商品的价值必需通过市场来进行,而实现的程度(即能卖多少钱)又显然受到运输条件、价格、税收政策等的影响,因此,这里讲的位置决不仅是经纬度位置,而应包括自然、经济因素在内的位置。于是,我们可以认为区位,实际上是指某事物的自然地理和经济地理的位置。农业有区位,工业有吗?城市有吗?学校有吗?显然都有。这就是对区位这个概念外延的拓展理解。这样,将来学习工业、交通、城市等章节时,区位这个概念就不再需要重点去学习了。
第二,抓住重点的基本原理去思考、理解。本部分教材中需要思考的基本原理主要是:农业区位因素中哪些是自然因素、哪些是社会经济因素?哪个具体区位因素决定了农业区位选择的必要性?哪些区位因素则决定了这种区位选择的可能性?哪些区位因素是动态可变的?这种可变性是否是有条件的?对这些问题进行思考,尽可能的在教材和配套的地图册中寻找答案。然后结合前面所学知识自己提出一些问题问自己。如蔬菜基地的区位选择在交通发达的国家与交通不发达的国家是否有不同?为什么?如果这些问题中有些不能找到答案,就把问题带到课堂上去听讲。
第三,尝试做课后练习 -----《课时训练》,把在练习中遇到的难题带到课堂上去解决。这样做,似乎很费时间,但只要你坚持做一段时间,你的听课效率将惊人地提高,你的课后作业所需要的时间将比你原先预计的要少得多,你的学习就会在探索中进行,学习就会变得有意思,兴趣就会越来越大,逐渐地你将只需做预习工作而无须做复习工作,这将是你学习的最高境界。
高一地理的学习技巧和方法总结推荐 5
1.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如果你初中地理学得不好,那也不要紧,但你肯定要费劲了。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你喜欢它,照样会学好。兴趣的培养有时是因为他有用非学好不可,有时是靠一次次努力而取得进步,有时是靠“亲其师,信其道”。
2.死记硬背再也行不通了
如果说在初中死记硬背还可以的话,但是在高中这是万万行不通的。一是高中课程从内容上讲比初中多了许多,背是背不过的。二是现在无论哪一科在高考中命题都以能力立意为主,死记住的知识不会应用是没用的。对记忆来讲,一是要理解,二是记知识框架,三是靠积累。当然死记硬背也比不背强,记忆是学好任何学科的基础,地理更需要记忆。
3.题海是苦海,但绝不是死海
在学习时,我们大家都有过这样的感受:课本上的内容我都背过了也理解了,但一做题还是不会。这是对所学知识灵活运用的问题。要对所学知识能够灵活运用,这主要靠做题来实现。做适量的题目甚至大量的题目是非常有必要的。当然做题须注意归纳总结,做有针对性的专题性题目更好一些。
4.用学习地理的方法学习地理
地理是不同于历史、政治等其他学科的,它有自己的方法论。大家在学习过程中要努力寻找其不同,并用在学习中。我觉得最大的不同就是它往往把地理事物与其所处地理位置联系起来说话,另一特点它就是往往借地理图表来说话。大家应该努力提高识读地理图表的能力。
5.不懂就问是个很好习惯
不懂就问是一种正确的学习态度,也是一种非常好的学习习惯。它需要任课教师的培养和学生的努力,它有助于班级良好学习氛围的形成,特别有助于同学们学习成绩的提高。大家可千万不可因为问了不懂而气馁,要坚持、坚持再坚持。
6.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是新课程的重要理念,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原理可以解释很多的现象。同时这样做还可以加深你对地理概念以及原理的理解。我们大家要经常性的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原理来解释我们河口的、东营的、山东的事情以及一些发生在我们身边的自然现象。这就要求我们首先做一个有心人──多读报、多看新闻,其次还要做一个勤于思考的人,凡事多问个为什么。
高一地理的学习技巧和方法总结推荐_精选范文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