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方法 > 高中学习方法 > 高一学习方法 > 高一化学

高一化学《氧化碳》教案与高一化学学习方法5篇

发布时间: 浏览量:9

一个人在学习过程中能否发现问题或能否提出好的问题标志着他的学习水平的高低和能力的强弱。从学生学习化学情况来看,提不出问题或者提不出好的问题,往往成为中学生学习化学过程中的常见问题之一。小编在这整理了相关资料,希望能帮助到您。

高一化学《氧化碳》教案与高一化学学习方法1

一、初、高中化学教学目标及目的的差别

通过对比初、高中教学大纲对教学目标及目的的阐述可知:初中化学是启蒙学科、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素质教育。从教科书及教学实际中可以看出初中化学主要要求学生掌握简单的化学知识、基本化学实验技能、简单化学计算及化学在生活、生产及国防的某些应用;其知识层次则以要求学生“知其然”为主。高中化学是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实施的较高层次的基础教育,化学知识逐渐向系统化、理论化靠近,对所学习的化学知识有相当一部分要求学生不但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学生要会对所学知识能应用于解决具体问题。还能在实际应用中有所创新。

二、初、高中教材中知识的承继和衔接

1.初三教材中出现但不做要求,高中教材中没有出现但做要求的内容。

(1)元素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形式

(2)同素异形体

(3)用电子式表示物质的结构

(4)两性化合物及典型两性氧化物

此部分内容集中在高一年教材的第五章,在授该章内容时,应注意加以补充,以免让学生出现知识的空白点。

2.高—年时需对初中某些知识加深、完善

(1)氧化一一还原反应

初中只从得、失氧观点简单的介绍有关氧化——还原反应,高一年则从化合价、升降,电子得、失观点即从本质上来介绍氧化——还原及应及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

(2)结构理论的初步知识

①初三只举例介绍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情况,高一年介绍了核外电子排布的三条规律,给出了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⑦初三只列举有关“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的简单例子,高一年则在此基础上介绍了离子晶体、分子晶体、原于晶体的概念结构特征和物理性质等。

由上可知高一年教材中对于化学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较初中更为完善、更严密,也更兼顾科学性知学生的可接受性。

3.有关化学计算内容及方法的承继

(1)有关溶解度的计算

初中只要求掌握一定温度下饱和和溶液中溶质质量、溶剂质量、溶解度三者之间的换算。但温度改变,溶解、结晶问题的计算是中学化学计算中的一个较为重要的类型。也是高考中常见的考点。在高一年时要适当补充。

(2)“量差”法的应用

此法在中学基础计算中应用较广,初中阶段不要求学生掌握该法,在高—年要结合有关新课内容补充讲解并使学生逐步掌握。

4.实验室制取常见气体

初中已学过O2、H2、CO2气体的实验室制法,并分别介绍其反应方程式,使用仪器装置等内容。高一年要结合CL2、HCL、SO2、NH3等气体的实验室制法从①反应原理;⑦反应装置;③收集方法;④注意事项等四个方面对此加以归纳,并将之扩大为学习气体制法的一般方法。

高一化学《氧化碳》教案与高一化学学习方法2

刚进入高中阶段学习的学生由于受到初中教师的教法,自身的学法及其它一些因素的影响,往往不适应高中化学的学习,如果在学习策略上不能较快适应,容易造成学习成绩的较大分化,甚至影响其它学科的学习。这时候就需要高一年的学生对初中某些知识加深、完善。如:

(1)氧化还原反应,初中只从得、失氧观点简单的介绍有关氧化还原反应,而且对氧化剂和还原剂概念不做要求,高一年则从化合价、升降,电子得、失观点,即从本质上来学习氧化还原及应。

(2)高中阶段学习元素及化合物知识,只需掌握简单的规律,但高中阶段的化学反应,需从本质上理解反应,通过离子反应掌握反应的本质。

(3)"差量"法的应用,此法在中学基础计算中应用较广,初中阶段不要求学生掌握该法,在高-年要结合有关新课内容补充讲解并使学生逐步掌握。

(4)在弄清楚物质微粒之间个数关系之后,要学会利用"关系式"法,即在多个化学反应的计算中,找出相应物质的微粒关系,直接计算。

此外,对于实验课,初中实验讲重视的是学生观察现象得出结论,而高中化学实验要逐步锻炼学生设计实验,独立完成实验过程,并根据实验得出相应结论。初、高中课的过渡要注意把握时机和尺度,通过相关知织的过渡要让学生能从更高层次上来准确理解初中化学知识,要力求做到对今后学习化学有所帮助。

高一化学《氧化碳》教案与高一化学学习方法3

一、拼音法

钠(Na)、钡(Ba)、氟(F)、钨(W)、锂(Li):这些元素名称的汉语拼音与该元素的元素符号相似,如钠元素(Na),“钠”的汉语拼音为nà;钡元素(Ba),“钡”的读音由汉语拼音“b”的发音与英语字母“a”的发音拼成;氟元素(F),“氟”的读音的声母为“f”,钨元素(W),“钨”的汉语拼音的声母为“w”;锂元素(Li),“锂”的汉语拼音为“lǐ”。

二、形象法

有些元素的元素符号可采用形象的方法记忆。例如,钨元素(W),可以联想白炽灯内的钨丝,酷似“W”形;硫元素(S),可以联想起弯弯曲曲的小溪中的流水,形如“S”状;氧元素(O),可以联想圆圆的太阳形状;钾元素(K),可以联想到剪指甲时张开的剪刀的形状。

三、谐音法

如金元素(Au),可以设想这样的情景:有人突然看到地上有一块金光闪闪的金子,他一定会情不自禁地发出“哎哟”的惊叹声,这“哎哟”的发音不正是英文字母“Au”的发音吗?

四、韵语法

其一:按字母对比记忆法。

如:金银铝氩“A”开头,“B”字开头钡和溴,钙铜碳氯先写“C”,“M”领头锰和镁。

常用元素符号按英文字母顺序对比记忆:

A:Ag(银)、Al(铝)、Ar(氩)、Au(金)。

B:Be(铍)、B(硼)、Ba(钡)。

C:C(碳)、Cl(氯)、Ca(钙)、Cu(铜)。

F:F(氟)

H:H(氢)、He(氦)、Hg(汞)。

I:I(碘)。

K:K(钾)。

L:Li(锂)。

M:Mg(镁)、Mn(锰)。

N:N(氮)、Na(钠)、Ne(氖)。

O:O(氧)。

P:P(磷)、Pb(铅)。

S:S(硫)、Si(硅)。

W:W(钨)。

Z:Zn(锌)。

其二:前二十种元素五个一组记忆法。

氢(H)氦(He)锂(Li)铍(Be)硼(B),

碳(C)氮(N)氧(O)氟(F)氖(Ne),

钠(Na)镁(Mg)铝(Al)硅(Si)磷(P),

硫(S)氯(Cl)氩(Ar)钾(K)钙(Ca)。

其三:金属活动顺序表(也便于以后应用)。

钾(K)钙(Ca)钠(Na)镁(Mg)铝(Al),

锌(Zn)铁(Fe)锡(Sn)铅(Pb)氢(H),

铜(Cu)汞(Hg)银(Ag)铂(Pt)金(Au)。

五、联想记忆法。

碳元素符号:C英文单词Coke(可乐)是碳酸饮料所以碳---C

铜元素符号:Cu人体中如果有大量铜元素对人体有害所以我们要对铜元素说:“seeyou”谐音Cu

硅元素符号:Si龟很长寿所以不死“死”读作“Si”

氧元素符号:O人要呼吸氧气才能生存,“O”就像人张嘴呼吸

硫元素符号:S硫的谐音“流”,S就像流水

氦元素符号:He氖元素符号:Ne拼音“hai”“nai”

氮元素符号:N氮气被认为是无用的气体“没有”英文“No”所以氮元素是“N”

氢元素符号:H氢气密度很小,很轻,常做成氢气球往上升符号“H”就像一个梯子,让你往上爬

钙元素符号:Ca联想“Ca”锅钙

钾元素符号:K甲乙丙丁中甲排行老大是king所以是“K”

锰元素符号:Mn猛男(Mengnan)

镁元素符号:Mg美丽的女孩Meigirl

铜元素符号:Cu铜生锈变成青绿色感觉酸酸的,象醋(Cu)

铝元素符号:Al过量铝元素对人体有害可能会导致老年痴呆症不能“Al”—“安老”

磷元素符号:P磷片“P”

钡元素符号:Ba钡是宝贝“Baby”

锌元素符号:Zn锌元素对大脑发育有利,所以补充锌元素是“长脑—Zhangnao”即“Zn”

银元素符号:Ag即“Angel”

汞元素符号:Hg喝汞“Hegong”

六、分散记忆法

对于课本中给出的常见元素的符号,如果集中在一节课里,记忆密度过大,难以全部识记。结合前面内容的渗透,若将它们按各自特点用上述方法分散识记,每次记几个,则可大大降低识记的难度。

还可以自制元素扑克牌,在卡片的正面写上两三个元素符号、背面写上相应的元素名称。每天记忆几个,同学之间相互提问,比赛记忆,相信很快就能记住了。

当然记忆方法还有很多,学生也会找到适合自己的记忆方法。元素符号的记忆是学生初学化学知识的一大难题,也是第一个分化点。不管采取什么方法,什么手段,目的都是熟练掌握常见的元素符号,只要过了这一关,就成功了一半。

高一化学《氧化碳》教案与高一化学学习方法4

第一,这是掌握化学科学知识的需要。

化学实验既是化学学科的基础,又是掌握化学知识规律的入门的向导和手段。学生从实验事实出发,形成化学概念,上升为化学规律,进而编织知识网络,建筑知识架构,非经过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思维过程,由感性上升至理性不可。因此,教师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应当适时引导学生结合实验观察过程,激发思维活动,实现感性阶段向理性阶段的飞跃。

第二,这是学习活动的需要。

化学实验活动是学生学习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活动的核心成分是思维。中学基础教育阶段思维训练的重点应放在思维品质──独立性、整体性、逻辑性、精密性、发散性和敏捷性等的形成与锻炼上。而化学实验活动的过程,自始至终都充满着培养和锻炼学生上述多种思维品质的契机。化学教师如果没有引导学生在实验教学中有效地把握这些契机,是教学的严重失职。

第三,这是素质教育的需要。

化学实验教学是化学科学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正如著名化学家戴安邦先生指出的:“化学实验教学是实施全面化学教育的一种最有效的形式”。培养化学科学素质应把着力点放在实验功能的开发上。笔者十分赞赏重庆市知名化学特级教师王作民先生把化学实验功能凝炼成“获知、激趣、求真、循理、育德”的十字概括,因为通过化学实验教学,应当也可能使学生在知识、能力、品格各方面得到综合提高,而它们的获取与提高,离不开思维的训练。

事实是,由于“应试教育”飓风的吹袭,也由于不少师生对实验活动里思维训练的忽视,国内不少中学的化学实验教学出现许多大家司空见惯却又不能容忍的现象:有的教师指导学生观察或动手实验,只求机械记忆仪器名称、实验步骤、现象要点之1、2、3、4……,把生动活泼的实验活动,变成僵死呆板的条条,而忽略了诱导学生把在实验观察时激发起来的兴奋中心,及时转移到透过现象认识变化的原理和实质上来;有的学生对于课堂曾观察过乃至自己动手做过的化学实验,在脑海里留下的仅是一片空白,毫无印象;有的学生靠死记硬背对付实验问题,往往“张冠李戴”;有的学生做实验时求应付,走过场,未曾动手,就已经按课本所述,先填好实验报告的“正确结论”……。凡此种.种,不正说明了实验教学欠缺思维训练的严重性么!

应当怎样克服上述不良现象,切实加强实验教学的思维训练呢?这先得全面了解一下化学实验思维训练的基本内容。笔者认为,重点是——

围绕实验的“三大原理”引导学生展开思维活动

化学实验理论的主体内容,可概括为⑴实验原理;⑵装置原理;⑶操作原理。教师应当在具体的化学实验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围绕对上述“三大原理”的探索、理解和辨析,自始至终渗透着思维训练活动。

高一化学《氧化碳》教案与高一化学学习方法5

化学学习中学会提出问题

一个人在学习过程中能否发现问题或能否提出好的问题标志着他的学习水平的高低和能力的强弱。从学生学习化学情况来看,提不出问题或者提不出好的问题,往往成为中学生学习化学过程中的常见问题之一。

导致这一问题的原因在于学习过程中基础知识不牢靠、不善于抓住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区别、不善于善于观察和思考等。由于这些缺陷的存在,导致许多学生对问题视而不见,无法发现问题。学习过程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并在此基础上不断解决问题的循环往复的过程。因此,不会提出(发现)问题也就不能主动学习,从而导致学习水平低下。

发现问题或提出问题是在对事物进行全面观察的基础上,通过分析、比较、正向和逆向思维活动来实现的,它具有一定的方法和途径。下面介绍中学化学学习中常用的一些方法,供同学们学习时参考。

方法一:逆向思考,提出问题

这种方法的具体做法是对某些化学事实从反向进行思考,改变某一或某些化学事实的叙述方式,变正向叙述为逆向叙述为逆向叙述,从逆向提出问题。例如,《序言》中提到:在化学变化中常伴随放热、发光、变色、放出气体等现象的发生。在学习过程中,我们可以从逆向的角度提出“伴随放热、发光、变色、放出气体等现象的发生的反应是否一定为化学变化?”问题。

方法二:觉察异常,发现问题

该方法通过观察某一事物或某一过程中的“异常点”,从而有针对地提出问题。由于“异常点”中往往隐含许多问题,于是,学习过程中要善于抓住异常之处发现问题。例如,在日常生活中,用容器盛装固体物质,容器的口总是向上的,而《序言》[实验4]中,盛装固体碱式碳酸铜的试管其管口却是要略微向下倾斜,这是为什么?

方法三:善于对比,发现问题

化学事实往往存在相同或相异的地方,学习过程中要善于对不同的事物或化学事实进行对比,通过比较事物间的不同提出有关问题。氧气和臭氧均为只有氧元素组成的单质,那么,“它们是否属于同中物质?其性质是否一样?”又如,在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实验中氢气必须“早通迟撤”,而酒精灯加热却要“迟到早撤”,这是为什么?能否调换顺序?

方法四:穷追不舍,刨根问底

具有某种属性的物质往往有多种,而且某种物质通常具有多种属性(如用途)。课本限于篇幅或其他原因,不可能对有关事物的属性一一加以罗列。学习过程中,应学会穷追不舍,发现问题。如,课本中有谈到“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这里说分子仅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那么,“除了分子之外,还有那些微粒可以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呢?”

方法五:联系实际,发现问题

实际生产生活中存在许多化学现象,其中隐含许多化学知识,学习时,要善于联系实际,发现问题。如“油库为何要严禁烟火?”“干燥的夏天为何常见鬼火现象?”等等。

方法六:探求因果,提出问题

抓住事物内部的因果关系,由“果”导“因”或由“因”推“果”。这是常见的发现问题或提出问题的一种方法。我们知道,元素的结构、性质和用途之间存在下列关系:

用途结构性质制法保存

于是,学习过程中,抓住“果”(物质的性质或用途)来探求“因”(物质的结构或性质);或抓住“因”推到事物的“果”。如进行氧气用途的学习时,可以提出“氧气为何可以用于炼铁、航天和气焊?”问题。

方法七:改变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提出问题

化学概念包含内涵和外延两部分。内涵所反应的是事物的本质属性的总和;而外延是指概念的对象范围。如“单质”和“分子”的概念其内涵和外延可以表示如下:

概念内涵外延

单质是指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同种元素组成纯净物

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物质化学性质微粒

通过改变概念的内涵或外延,可以提问:(1)“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属于单质”;(2)“分子是保持物质性质的一种微粒”。这两种说法是否正确?

上面介绍七种常见的发现问题或提出问题的途径,掌握这些途径,将有助于发现问题。希望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善于利用以上途径,经常问一问、想一想,努力提高学习能力。

高一化学《氧化碳》教案与高一化学学习方法5篇_精选范文网

一个人在学习过程中能否发现问题或能否提出好的问题标志着他的学习水平的高低和能力的强弱。从学生学习化学情况来看,提不出问题或者提不出好的问题,往往成为中学生学习化学过程中的常见问题之一。小编在这整理了相关资料,希望能帮助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