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方法 > 高中学习方法 > 高一学习方法 > 高一历史

10则商朝历史人物故事参考经典

发布时间: 浏览量:2

这几千年来的东西,历史学能接触到的太少太少,多少史料文物都被埋在时间的尘埃里。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春秋战国历史人物故事大全,接下来随着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春秋战国历史人物故事()

伯嚭——吴王夫差时期太宰

伯嚭(bó  pǐ),春秋晚期人,原为晋国公族,子姓。史载伯嚭的先祖公子遨为宋桓公之子,宋襄公之弟。公子遨出使晋国,完成任务后留晋为官生子改姓伯。后“三郤”权倾朝野。公子遨之子伯宗公忠体国,不满郤家势力太大,被三郤诬陷致死。

伯宗之子伯州犁逃到楚国,任楚国大夫。伯州犁生郤宛,又为楚国大夫,后郤宛被楚国令尹子常攻杀,伯嚭逃难仕于吴,得到吴王宠信,屡有升迁,直至宰辅。伯嚭为人,好大喜功,贪财好色,为一己私利而不顾国家安危,内残忠臣,外通敌国,完全丧失了其祖辈的优良品质,使吴国在吴越争雄中拥有绝对优势的条件下,丧失有利时机,逐渐走向衰败。

10则商朝历史人物故事参考经典 1

古代历史剧中,大家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一个画面,将军们大呼一声“攻城”,千军万马一场厮杀,攻破了城池,一座城就换了人统治。

很多人对中国古代城市形状最深刻的印象,可能是“方形”,那么这是为什么呢?古代城池如何选址?又有哪些防御建筑?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古代的城池。

古代城池的形状

我国的古城,70%以上的城池平面都做方形。首先是方形最便于建设。城墙之内的面积更为规整,也有利于对城内土地划分。在建造时所需要的测量技术和工程技术是最低的。

隋代的大兴城,也就是唐代的长安,近乎于规整的长方形,但如此宏大的城市其兴建时间仅仅9个月;稍后兴建洛阳,其修建时间也只有10个月。这两座规模宏大的都城修建得如此迅速,应当与其采用了最为简单的方形密不可分。

中国古代采用方形或者近似于方形的都城,还有曹魏邺城、北魏洛阳、东魏北齐邺城、北宋开封、元大都等,它们或是完全新建,或是在原有城市基础上规划新建的。此外,历朝历代新建的地方城市以及汉代的边塞城堡、明代的卫所、清代的满城,大都也是方形。

很多城池在发展中,由于各种原因出现了“变形”,也有很多因为地形原因,因地制宜出现的不规则形状。总体来看,中国古代城市的形状多样,但以方形为多。

古代城池选址

中国的风水思想历经几千年的发展,强调“天人合一”“聚气”的风水学理论,对历朝历代帝都的选址、宫殿的建造,有着很深刻的影响。

古代城池的选址很大方面也是出于军事方面的考虑。古代统治阶级对整座城市的选址及布局有着决定性的因素。为了能长久统治,都城选址会选择比较有重要军事战略区域。

古代城池的选址,体现了因地制宜的城市选址和规划思想。古代建设城池时,把大河之水引入城中,这样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整座城市的用水问题。

城市的整体功能布局的区域化、主次化,街道横平竖直的严谨布置,及中轴线的设置要求,都很清晰的显示出儒家的尊卑、主次思想。

中国历史上最大的城池

长安是西安的那里是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周、秦、汉、隋、唐这几个强盛的黄金时期,都城都是在长安。

如果以面积来划定城市的大小,长安城在唐朝时期有87.27平方公里。如果以人口来划分城市大小,在唐朝时期长安城有185万人。鲜花怒马少年时,一朝看尽长安花!

古代城池那些防御建筑

在我国历史上,城池的城墙都是用土做成,明朝之后国力强盛,才出现砖城,也就是用砖块砌成的城池和城墙。砖块砌成城墙非常牢固,大大提高了城池的防御能力。古人对城墙的结构、城门的设置、瓮城的建设都有系统的规划。

城门与城楼是每个城池必不可少的,为了城池的安全以及百姓出入安全,城池在建成之后必须设立城门,有了城门自然就会有城楼,一个城池的东南西北城墙都会设立城门,有的一面会设立好几个城门,每个城门上都会建城楼。

古人在城池建成后,一般会在四面每个城门都建筑瓮城。瓮城相当于一个小型城池,人们在进入城门之前,都要经过这个瓮城,瓮城的设立最主要的目的就是保护城门。

瓮城的防御能力很强,它的设计可以说是中国城池史上的宝贵财富,是中国独有的建制,无论是防御还是进攻,对城池都起着重要作用。

敌军想要攻击城墙,一般需要先进入瓮城,使自己陷入一个四周都是高墙的密闭空间里,遭受城墙上的守城士兵各个方向的夹击,在这种情况下想办法攻破城门十分艰难。

大多城池都会设置角楼,角楼的设置主要跟城池所处的位置、周围的环境、防卫方式以及战略要求等方面决定的。

角楼建立在城墙的转角处,方形或圆形的平台,主要观察四面八方的动静,为了防卫、保卫全城、皇城的安定。

硬楼为方形台或者六角形台,一般建在城墙之中,向外凸出。团楼为圆形台,和硬楼一样,也是建在城墙之上,只是建在转角部位。

城池中敌楼的建设较多,供各段城守部队进行指挥瞭望传令,放置器械物资等,平时则供守城军士巡逻者遮风避雨休息之用。

敌楼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在城墙之上,城台也不突出,另一种是单独在城外西北角二三十米的地方建立。

女墙指的是城墙上方的防护性矮墙,在城墙内侧持平,称宇墙,城墙外侧呈凹凸状,称墙垛。

女墙是对城墙上方的士兵的实质性防护,减少他们遭受城下敌军攻击的概率以及防止从高墙上掉落,是中国城墙最基本的建筑之一。

古代战场上,每一次战斗基本上都是围绕城池进行的,不停的进攻城池,这样才能保证自己部队有充足的战斗力。

古代城池是不同历史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多方面的综合产物,值得我们去好好研究。

古建家园--古建中国梳理现有建筑行业的乱象和文化的缺失与断档,最大程度创造集多种功能和需求为一体的建筑文化实体空间。强势连接建筑、文创、文化行业上下游企业和专业学术人士,联动相关部委和行业协会、大专院校、科研机构,共同传承建筑文化。

10则商朝历史人物故事参考经典 2

水仙花的传

新年里,南方大部分地区还有赏水仙的习俗。每到除夕前后,那一盆盆陈列在案头的水仙,洁白如雪,清香馥郁,令人陶醉,特别是广州的水仙,不独宾馆店铺,更缀满背街小巷,实为水仙之乡。此刻,客主言欢,悦目欣赏,别有情趣。然而,欣赏之余,人们常常情不自禁的谈论起水仙的故事来,更增添欣赏的情趣。

传说,以前有一个富翁,生了两个儿子,经营田产,安闲度日,好不快活。可是,没有多久,老富翁死了,两个儿子便决定分产另居。大儿子恃着居长,见弟弟愚笨可欺,随之将一切田产,金钱掳为私有,只给弟弟分了一个荒石坝。小弟弟不知怎么的,也就接受了,一点没有不满。

但是,这荒石坝没有一点用处,不能耕,不能种,哪有糊口之资?没法子,弟弟只好典当度日,食粗米,吃菜根。

这样过了许久,家什典当完了,再也没法过活了。弟弟一连饿了几天,饿到实在不能忍受时,便跑去向哥哥借钱。哥哥拥有大量财产,住着大庄园,穿着绫罗丝锦,吃着山珍海味。但是一点兄弟之情都没有,他不但不肯施与,反而将弟弟推出门了事。弟弟没法子,只得乖乖的踱出门外,坐在路上大哭起来,哭的泪如泉涌,湿了衫角。

然而,这一哭,竟惊动了天庭上的玉皇大帝,他忙问庭臣:

“下凡某方似有一男子哭之甚哀,究竟哭的什么,快去查报来!”

“那么,请当地的土地查明禀报吧!”庭臣说。

“好,就这么办。”玉皇答道。

土地爷接了玉皇的圣旨,遂驾云上天庭面见玉皇细细道来。

玉皇听后,点头微笑说:“好一个诚实忠厚的人!”

“大帝想怎样拯救这个忠厚而又可怜的人?”土地爷问。

玉皇思索了一会儿道:“把水仙花交他种植好吧?”

“别人仿种起来,他不仍是一贫如洗吗?”

玉皇道:“我先下一个咒语,再交你拿下去给他种植。只有他那块沙坝种的水仙才有花开,别处移去种的,只当年有花开。过一年,就任凭你怎样栽培,也不会开花了,如果要开花的,即要向他购种。”

土地爷领了玉皇的圣旨后,带了水仙花,驾云回凡。他变成一个衣衫褴褛的扶杖老人从弟弟那里走过,问起情由。老二一五一十的诉说了一遍。土地爷听后,也为之凄然。便安慰老二道:“上天不绝忠厚人,这是水仙花头,你拿去在荒坝种植吧,异日所得的金钱,当很惊人!”

“怎的花头可以挣到大钱?人家不会移种么?过了一年谁还再向我买种?”

“不要担心,这是经玉皇大帝念过咒的,谁人移种都无效。谁要种时,每年都要向你购种。”

老二一转眼,土地爷已经不见了。他乃向天空及土地膜拜,以示感谢。

此后,老二如命将水仙在沙坝中种植,很容易的生长起来,顷刻之间,已弥漫了整个石坝。新年时,水仙开满了馥郁的香花,谁看了都中意,谁都来向他购买种子,老二的生活因此宽松自由了许多。

买种的,以为买了一年第二年便可以不用再购了,谁知旧种无花开,仍是要一年年的向老二购种。

老二得了这个机会,丰衣足食,渐渐的富庶起来。

老大不知咋的,忽然贫穷的无以自给。老二心眼好,念着手足之情,拿了些种子给老大。

但老大种的,不大生长,就是长了,也多是单层花,双层花的连一株都没有。这样,年年向老二取种,结果都是一样。而老二则一天天的富裕了起来。

所以,南方一些地区,都把水仙花作为富贵善良之花养植,特别是专门在农历年关陈列欣赏,以示吉祥。

说故事

10则商朝历史人物故事参考经典 3

锦囊诗草

被誉为“天纵奇才”的唐代大诗人李贺,一生给我们留下了二百四十多首诗。“黑云压城城欲摧”,“雄鸡一声天下白”,“天若有情天亦老”等千古名句都出自李贺。李贺与李白、李商隐并称为唐代三李,可见他在唐代诗歌中的重要地位。所有的成功都不是偶然的,灵感也不是坐下就能等到的,那些隽永瑰丽的诗句无不是李贺呕心沥血、千锤百炼的成果。

李商隐写的《李长吉小传》中记载:

长吉(李贺字长吉)每天都与他们一同出游。他写诗从来不是先确立题目,然后按照规矩套路连缀成篇。而是常常骑一匹弱马,带着一个小书童,身上背着一个锦囊。碰到有心得感受,就写下来投入囊中。等到晚上回来,他的母亲让婢女取出囊中诗文,见所写很多,就心疼地埋怨说:“你这孩子是要呕出心肝才算完吗?”说完就点灯,送上饭给长吉吃。饭后长吉再研墨把那些零星的感受补成完整的诗,投入其他囊中。不是大醉及吊丧的日子全都如此。

这就是“锦囊诗草”典故的由来,后人常用它比喻诗文优美,或形容写诗作文的辛苦。

小编解读

是勤奋和积累成就了李贺非凡的文才。

我们今天也有“锦囊”,那就是随身携带的手机或者笔记本。如果将生活中瞬息即逝的奇思妙想一一记录下来,如同一张张便笺投进“锦囊”,然后点化为诗,演绎成文,日积月累必将打造出过硬的文字功底。如此一来,还用再为写作文而抓耳挠腮,一筹莫展?

10则商朝历史人物故事参考经典 4

康熙平定三藩的故事

1661年,顺治帝去世,才八岁的康熙即位。顺治帝临死前留有遗诏,命鳌拜等四位大臣做康熙的辅政大臣,帮助其处理国家大事。鳌拜因为立过战功,手握兵权,因而根本不将小皇帝放在眼里,更不愿意与其他三位辅政大臣商量,什么事情都独断专行。鳌拜成了康熙帝头一个心腹大患,成为康熙帝要清除的头一个目标。但宫中卫士多是鳌拜挑选的亲信,不能信任。康熙帝就借口要练习摔跤,从贵族子弟中挑选出十多个棒小伙进宫,表面上是陪他摔跤,暗地里却给这些小伙作了布置。一天,鳌拜大摇大摆地走进内宫时,宫门突然关上,十多个身强力壮的少年将他团团围住,把他摔倒在地,捆绑起来。接着,康熙帝下诏宣布鳌拜的罪行,将他投入监狱。

清除鳌拜后,就该解决吴三桂的问题了。当时,骄横跋扈的藩王不止吴三桂一个,广东有平南王尚可喜,福建有靖南王耿精忠。他们都是早期投降清廷的原明朝官员,因为跟随清军入关打农民军,打明朝军队,打反清义军卖力,立了“大功”,受到清廷的奖赏,就有许多特权,因而非常骄横,不肯再服从清廷的指挥,从而妨碍清廷政令的统一,成为新国家潜伏着的祸害。这三个藩王被称为“三藩”。

康熙帝深感“三藩”危害的严重性,他将平“三藩”与治理黄河、办理漕运作为三件最重要的国家大事,写成字条悬挂在宫殿的柱子上。

“三藩”也深知清廷对他们不信任,迟早会对付他们,但一时还吃不准会采取什么措施,严厉到什么程度。他们都心怀鬼胎,想试探一下朝廷的态度。平南王尚可喜老了,就上了一道奏章,请求告老还乡,但要求将王爵传给儿子,继续带兵镇守广东。康熙帝也想借此机会试探“三藩”对撤藩的承受程度,就顺水推舟,批准尚可喜告老还乡,但要撤销平南王府,王爵不能继承,理由是广东安定,不必再设藩王镇守。

这个答复深深震撼了三个藩王。吴三桂一面加紧准备造反,一面邀靖南王耿精忠一道再上奏章,请求康熙帝同时将“三藩”都撤掉。

吴三桂本意是希望康熙帝会做出些挽留的姿态,他们就顺水推舟留下来。谁知康熙帝竟然同意了,他又惊又恨,决定起兵造反。1673年农历十一月,吴三桂杀掉云南巡抚朱国治,发布讨伐清廷的檄文,自称“总统天下水陆大元帅,兴明讨虏大将军”,并写信给平南王、靖南王及各地老部下,包括台湾的郑经,要他们共同起兵造反。

长期以来对清王朝高压政策感到愤怒的人们,找到了一次抒发胸中闷气的机会,所以头几年内,许多地方都起兵响应,大半个中国都沸腾起来,清廷的统治岌岌可危。

康熙帝临危不惧,停止执行耿精忠、尚可喜两藩的撤藩命令,将他们从造反行列中暂时分化出来,以孤立吴三桂;同时迅速调兵遣将,阻挡吴三桂的进攻。

由于吴三桂在军事上犯了错误,他的军事攻势持续了几年就停止了。双方在西北、西南、中南、华南相持了八年。1678年,吴三桂六十七岁,他已经等不及了,在湖南衡阳匆匆忙忙地登上皇帝宝座,国号大周。可是到这年秋天,他就病死了。

此后形势大变,清军的进攻越来越猛烈。到1681年,清军攻下昆明,吴三桂的孙子吴世璠自杀,“三藩”的叛乱终于彻底平定。

清代“南洪北孔”指的是谁?

10则商朝历史人物故事参考经典 5

楚穆王——灭江、六、蓼等国

楚穆王,芈姓,熊氏,名商臣,是楚成王的长子。当初,楚成王打算立商臣为太子,征求令尹子上的意见。子上说:“君王的年纪还不算大,而且有很多宠爱的妻妾,如果将来要废黜商臣,另立太子,必定会出祸乱。楚国立太子,常常选择年轻的。而且商臣这个人,眼睛像胡蜂,声音像豺狼,是一个残忍的人,不能立为太子。”楚成王没有听从  ,仍立商臣为太子。 楚成王四十六年(鲁文公元年,公元前626年),楚成王想废黜商臣,改立王子职为太子。商臣听到消息但还没有证实,就问他的老师潘崇说:“怎样才能得到确切的消息呢?”潘崇说:“你设宴招待楚成王的妹妹江芈(《史记》误作楚成王的妃子),故意对她表示不尊敬。”商臣听从潘崇的计谋照做。江芈发怒说:“啊!贱东西!难怪君王要杀掉你而立王子职为太子。”商臣告诉潘崇说:“事情确实。”潘崇说:“你能事奉王子职吗?”商臣说:“不能。”潘崇说:“能逃亡出国吗?”商臣说:“不能。”潘崇说:“能发动政变吗?”商臣说:“能。”同年十月,商臣率领宫中的警卫军包围楚成王,并且逼楚成王自杀。楚成王请求吃了熊掌以后再死,企图拖延时间,等待外援,但商臣不答应。十月十八日,楚成王上吊自杀。  商臣即位,是为楚穆王。 楚穆王即位后,把他做太子时的房屋财物赏赐给潘崇,任命潘崇担任太师,执掌国家大事,并且兼任掌管宫中警卫军的长官。

楚若敖——楚国的第十四任君王

楚若敖,芈姓,熊氏,名仪,因此也称芈熊仪。中国西周末期、春秋初期时楚国的第十四任君王,他的祖父是楚国第十二任国君芈熊徇,他的父亲是楚国第十三任国君芈熊咢。周宣王三十七年(公元前791年),楚熊咢去世,其子熊仪继任楚国国君之位。楚若敖二十七年(即周平王七年(公元前764年),在位27年的楚若敖去世,因死后葬在若敖,故被尊为“若敖”,这是楚君有谥号的开始。楚若敖的长子楚熊坎继承楚君王位,是为楚霄敖。熊仪之幼子斗伯比便以若敖为氏,又因封于斗邑,为斗氏之祖,亦号称若敖。即斗氏之得姓始祖。

齐威王——改革图强、徐州相王

齐桓公六年(公元前357年),齐桓公去世,田因齐继位,是为齐威王。同年,原吕氏齐国国君齐康公去世,绝子无后,俸邑都归于田氏齐国所有。齐威王元年(公元前356年),韩、赵、魏三国趁齐国国丧之机,出兵攻打齐国的灵丘。齐威王在平陆与赵、宋会晤。齐威王二年(公元前355年)邹忌借讲琴理谈治国方法,指出了上下一致.国家才会昌盛的道理,还劝威王不要再沉溺于洒色歌舞,要广招人才,发展生产,操练兵马。齐威王幡然悔悟,拜邹忌为相。

齐威王三年(公元前354年),邹忌被封为成侯,赵国进攻魏国的盟国卫国,夺取了漆及富丘两地(均在今河南省长垣县),此举招致了魏国的干涉,魏国派兵包围赵国首都邯郸(今河北省邯郸市)。齐威王四年(公元前353年),赵国派使者向齐、楚两国求救。齐威王召集大臣们商议,邹忌反对救援,而段干朋则建议齐威王分兵一路向南攻打襄陵(今河南省睢县)来疲劳魏军,然后趁魏军攻破邯郸后救援赵国,这样既救援了赵国,又同时削弱了魏、赵两国。  齐威王采纳段干朋的建议,兵分两路,一路齐军围攻魏国的襄陵,一路由田忌、孙膑率领救援赵国。 齐军兵分两路,一路与宋国景敌、卫国公孙仓所率部队会合,围攻魏国的襄陵。  一路由田忌、孙膑率领救援赵国。齐威王打算让孙膑担任主将,但孙膑以遭受过酷刑、身体有残疾为由拒绝。齐威王于是任命田忌为主将,孙膑为军师,让坐在带着蓬帐的车子中出谋划策。[6]  十月,齐军取得桂陵之战的胜利。

TAG标签: 历史 知识点

10则商朝历史人物故事参考经典_精选范文网

这几千年来的东西,历史学能接触到的太少太少,多少史料文物都被埋在时间的尘埃里。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春秋战国历史人物故事大全,接下来随着小编一起来看看吧!春秋战国历史人物故事(一)伯嚭——吴王夫差时期太宰伯嚭(bó pǐ),春秋晚期人,原为晋国公族,子姓。史载伯嚭的先祖公子遨为宋桓公之子,宋襄公之弟。公子遨出使晋国,完成任务后留晋为官生子改姓伯。后“三郤”权倾朝野。公子遨之子伯宗公忠体国,不满郤家势力太大,被三郤诬陷致死。伯宗之子伯州犁逃到楚国,任楚国大夫。伯州犁生郤宛,又为楚国大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