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出处精选整理
相关文章
历史的问题在于不断发现真的过去,在于用材料说话,让人如何在现实中可能成为可以讨论的问题。历史是延伸的。历史是文化的传承,积累和扩展,是人类文明的轨迹。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历史小故事大全,接下来随着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出处精选整理 1
【高山流水】
春秋时代,有个叫俞伯牙的人,精通音律,琴艺高超,是当时的琴师。一夜,伯牙乘船游览。面对清风明月,他思绪万千,于是又弹起琴来,琴声悠扬,渐入佳境。忽听岸上有人叫绝,伯牙闻声走出船来,只见一个樵(qiáo)夫站在岸边,他当即请樵夫上船,兴致勃勃地为他演奏。伯牙弹起赞美高山的曲调,樵夫说道:“真好!雄伟而庄重,好像高耸入云的泰山一样!”当他弹奏表现奔腾澎湃的波涛时,樵夫又说:“真好!宽广浩荡,好像看见滚滚的流水、无边的大海一般!”伯牙兴奋极了,激动地说:“知音!你真是我的知音。”这个樵夫就是钟子期。从此二人成了非常要好的朋友。
成语“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音乐优美。?
【道不拾遗】
春秋时,郑国政治家子产由于平定贵族旧势力的叛乱有功,成了郑国的正卿(qīng)(官名)。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促进郑国经济发展;同时还主张依法治国,制定了严厉的刑法来处置犯罪行为,因此,国内没有盗贼。“道不拾遗”(路上丢失东西,别人不会捡去);街上的桃树、枣树长满了果实,也没人爬上去摘。由于子产把国家治理得很好,郑国富强起来了,虽然连续三年受灾,老百姓也没受冻挨饿的。?“道不拾遗”这个成语常与“夜不闭户”连用,形容社会风气良好。6、大义灭亲?
春秋时期,卫国的州吁(yù)杀死哥哥卫桓(huán)公,自立为国君。州吁驱使百姓打仗,激起人民不满。他担心自己的王位不稳定,就与心腹大臣石厚商量办法。石厚就去问自己的父亲卫国大臣石(qua),怎样巩固州吁的统治地位。石对儿子说:“诸侯即位,应得到周天子的许可,他的地位就能巩固。”石厚说:“州吁是杀死哥哥谋位的,要是周天子不许可,怎么办”石说:“陈桓公很受周天子的信任,陈、卫又是友好邻邦。”石厚没等父亲把话说完,抢着说:“你是说去请陈桓公帮忙”石连连点头。州吁和石厚备了许多礼物,却被陈桓公扣留了。原来,这是石的安排。卫国派人去陈国,把州吁处死。卫国的大臣们认为石厚是石的儿子,应该从宽处理。石就派自己的家臣到陈国去,把石厚杀了。史官认为石杀子是“大义灭亲”。?
成语“大义灭亲”,现在指为了维护国家和人民利益,对犯罪的亲属不徇(xùn)私情。
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出处精选整理 2
羹污朝衣
刘宽是东汉时期的名臣,汉灵帝时官至太尉,掌管全国军事。
《后汉书·刘宽传》记载了这样一则故事:
刘宽的性情温和善良,从来没有发过脾气,即使在急迫匆忙时,也未曾见他面色严厉,言辞急迫。他的夫人对此也感到奇异,为了试探刘宽的度量,想激他发怒。
一天早上,正当刘宽整理好衣冠装束,准备上朝时,夫人暗中命侍婢捧一碗肉汤走近他,并且假装不小心将汤碗打翻,弄脏了刘宽的朝服。
大家都以为这下刘宽肯定要发火,哪知他依然神色不变,还和气地问丫环说:“热汤烫着你的手了吗?”
刘宽的宽宏大量和好脾气竟然到了如此程度。他为官从政也以宽恕为主,天下人都尊称他为宽厚的长者。
小编解读
弘一法师谈处世之道时,有一条——“造物所忌,曰刻曰巧;圣贤处事,惟宽惟厚。”意思是做人忌讳刻薄讨巧,圣贤大都宽容厚道。从这个角度上来说,刘宽的行为已经接近圣贤了。
下人犯错时不仅没有喝斥怒骂,还好言相慰,除了说明主人公生性宽厚以外,也与他的修养有关。反观我们身边,有的人在消费场所对服务人员颐指气使,甚至动辄训斥谩骂。他们自以为高人一等的姿态,恰巧说明了其修养缺失,品性低劣。
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出处精选整理 3
武王建周
殷商王朝的覆灭
乙帝的长子叫微子启,启的母亲出身低贱,因而启不能继承帝位。乙帝的小儿子叫辛,辛的母亲是乙帝正妻,因而辛被立为继承人。乙帝去世后,辛继位,他就是辛帝,天下都管他叫“纣”。
纣天资聪明,有口才,办事敏捷,接受能力很强,而且气力过人,能空手与猛兽格斗。他的智慧足可以拒绝臣下的谏劝,他的言辞足可以掩饰自己的过错。他在大臣面前夸耀才能,抬高自己的声威,认为天下所有的人都比不上他。他嗜好喝酒,沉迷作乐,宠爱女人。尤其是宠爱妲己,一切都听从妲己的话。那时候,他让乐师涓为他制作了一首靡靡之音,粗鄙的舞蹈,颓废的旋律。为了充实鹿台钱库的钱财,他加重赋税,把钜桥粮仓的粮食装得满满的。多方搜集狗马和新奇的玩物,填满了宫室;扩建沙丘的园林楼台,捕捉大量的野兽飞鸟,放置在里面。纣还招来很多人,聚集在沙丘乐舞嬉戏。修建池子,用酒当池水,把肉悬挂起来当做树林,让男女赤身在其间追逐戏闹,饮酒寻欢,彻夜狂欢。
纣如此荒淫无度,百姓怨声载道,诸侯也相继背叛他。他不思悔改,还加重刑罚,设置了叫做“炮格”的酷刑。
纣将西伯侯、九侯、鄂侯三人封为三公。九侯将美丽的女儿献给了纣,这个女子不喜淫荡作乐,纣恼怒之下杀了她,同时把九侯也施以醢(hǎi)刑,即剁成肉酱。鄂侯极力强谏,与纣展开了激烈争辩,结果鄂侯也遭到脯(fǔ)刑,被制成肉干。西伯侯姬昌闻见此事,暗暗叹息。崇侯虎知道后,向纣去告发,纣就把西伯侯囚禁在羑(yǒu)里。西伯的僚臣闳(hónɡ)夭等人,找来了美女、奇物和好马献给纣,纣这才释放了西伯侯。西伯侯从狱里出来之后,向纣献出洛水以西的土地,请求废除炮格的酷刑。纣答允了他,并赐给他弓箭大斧,令他去征伐其他诸侯,这样他就成了西部地区的诸侯之长。纣任用费仲管理国家政事。费仲善于阿谀,贪图财利,殷人都不喜欢他。纣又任用恶来,恶来善于制造谗言,毁谤别人,诸侯因此更加疏远纣了。
西伯侯被纣放回去后,暗中修养德行,推行善政,很多背叛纣的诸侯都转而来归服他。西伯侯的势力逐渐强大,纣的权势和威严慢慢削弱。王叔比干劝说纣,纣不听。商容是一个有才德的人,百姓们敬爱他,纣却黜免了他。等到西伯侯攻打饥国并把它灭掉了,纣的大臣祖伊听说后既怨恨周国,又非常害怕,于是跑到纣那里去报告说:“上天已经断绝了我们殷国的寿运了。不管是能知天吉凶的人预测,还是用大龟占卜,都没有一点好征兆。我想并非是列祖列宗不帮助我们后人,而是大王您荒淫暴虐,以致自绝于天,所以上天才抛弃我们,使我们不得安食,而您既不揣度了解天意,又不遵循常法。如今民众没有不希望殷国早早灭亡的,他们说:‘上天为什么还不显示你的威灵?纣的劫数怎么还不到来?’大王您如今想怎么办呢?”纣说:“我生为天子,不就是奉受天命吗?”祖伊回去后说:“纣已经无法规劝了!”
西伯侯(即周文王)姬昌去世后,其子周武王率军东征,到达盟津时,背叛纣前来与武王会师的诸侯就有八百多个。诸侯们都说:“讨伐纣的时候到了!”周武王说:“你们不了解天命。”于是又班师回封地了。
纣更加荒淫无度,不思悔改。大臣微子多次劝谏,纣都不听。微子就和太师、少师商量,然后逃离了殷国。比干却说:“给人家做臣子,不能不拼死诤谏。”就极力劝谏。纣恼羞成怒后,对比干说:“我听说圣人的心脏有七窍。”于是就命人剖开比干的胸膛,挖出他的心脏来观看。箕子见此情景很是害怕,就假装疯癫去给人家当了奴隶。纣知道后把箕子囚禁起来。就连殷国的太师、少师都拿着祭器和乐器,急急地逃到了周国。周武王见时机成熟,就率领诸侯讨伐殷纣。纣派出军队在牧野与周武王进行对抗。
周历二月初五甲子那一天,纣的军队被打败,纣仓皇逃进内城,登上鹿台,穿上他用宝玉缝制的衣服,跑到火里自焚而死。追赶到的周武王砍下他的头,挂在太白旗竿上示众。然后,周武王处死了妲己,释放了关押的箕子,重筑比干的坟墓,表彰了商容。封纣的儿子武庚为禄父,让他承续殷的祭祀,并责令他以盘庚的德政为榜样,殷的民众非常高兴。于是,周武王做了天子。因为后世人认为他们的功德不及五帝,于是称之为王。殷的后代被周武王封为诸侯,隶属于周。
武王建周
武王灭殷商后,以殷商遗留下来的百姓封给商纣的儿子禄父。武王又因为殷才刚平服,还没完全安定,就命他的弟弟管叔鲜、蔡叔度辅佐禄父治殷。而后命召公释放了被囚禁的箕子,命毕公释放了被囚禁的百姓,旌表了商容的里门,以褒扬他的道德。命南宫括散发鹿台所藏的钱,开放巨桥所积的粟,以赈济贫弱的百姓。又命南宫括、史佚视察九鼎和宝玉。命闳夭加高比干的墓,以示尊崇。命宗祝在军中祭祀,而后才罢兵西归。一路巡行诸国,记录政事,作了一篇《武成》。分封诸侯,赐给他们祭祀宗庙的彝器,写了《分殷之器物》。
武王追念先圣先王的功德,于是褒扬并封神农的后人于焦,封黄帝的后人于祝,封帝尧的后人于蓟,封帝舜的后人于陈,封大禹的后人于杞。然后封功臣谋士,而师尚父功劳最大,得到最高的封赐。封军师尚父于营丘,国号齐;封弟周公旦于曲阜,国号鲁;封召公奭于燕,封弟叔鲜于管,封弟叔度于蔡。其他的也依次按功劳受封。
武王召集九州的州牧,登上豳的土山,遥望商都。
武王回到周,夜里难以入睡。周公旦到武王住的地方,问道:“为什么难以入睡呢?”武王回答说:“我告诉你吧:上天不受殷的祭祀,从我发(武王名姬发)还没出生起到现在,已经60年了,谗佞小人在朝,而君子却被放弃,就好像山里的麋鹿聚在近郊,飞鸿遍布山野。上天不照顾殷人,所以今天我们能成就王业。想想上天建立了殷朝,曾经任用的名贤有三百六十人,而殷王不能显扬他们,也不能礼遇他们,所以到现在殷国灭亡了。而我对上天的眷顾还没能全部完成,不知道上天对我大周是否庇佑,我又怎么睡得着呢?”
武王又说:“我一定要达成上天的眷望,要依近天帝的住处;要访求所有不顺天命的恶人,贬责他们,与殷王受同罪。我要日夜慰劳安抚人民,彻底安定我们西方的领土,发扬我周的功业与德惠,使它们同样地昭明。从洛水边上一直到伊水边,平易而无险阻,将作为我们周国的都城;我曾在南边看过三涂山,北边看过太行山麓的都邑,也看过黄河,看过洛水、伊水,就是这里和天帝的居处相距不远,可以作为都城。”
于是就规划了周的都城于洛邑。将战马纵放在华山的南面,将拉车的牛也放牧在桃林的丘墟上;收起武器,军队回到国内后就解散了,用此昭示天下从此后再无干戈。
周公因人三变
周公是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周文王的第四个儿子,周武王的弟弟、周成王的叔叔。他曾先后两次辅佐周武王东伐纣王,并制作礼乐,大治天下。因其采邑在周,即今陕西岐山东北,爵为上公,故称周公。
周文王在世时,周公就很孝顺、仁爱,行动从不敢自主,规规矩矩,做事向来不敢自专。他在父亲面前,尽行儿子之道。与此同时,辅佐武王伐纣,被封于鲁。但周公并没有到自己的封国去,而是留了下来辅佐武王。
武王死后,成王继位。当时成王还是个十多岁的小孩子。而当时的形势迫切需要一位既有才干又有威望、能及时处理问题的人来应付复杂的局面,这个责任便落到周公肩上。周公摄政,顺理成章,理所当然。然而受封在东方监视武庚的管叔和蔡叔,对周公摄政很不满意。按照兄弟间排行,管叔行三,周公行四,管叔是兄,周公是弟,不论是继位,还是摄政,管叔都比周公有优先权。所以管叔不服。蔡叔虽然行五,但他支持管叔。他们散布谣言,说周公“将不利于孺子成王”,既想谋害成王,篡夺他的王位。
灭商后的第三年,管叔、蔡叔鼓动下的商朝旧势力发动叛乱。响应的有东方的徐、奄、淮夷等几十个原来同殷商关系密切的大小方国。周王室处于风雨飘摇之中。
周公临危不乱。他首先稳定内部,保持团结,说服太公望和召公。他说:“我之所以不回避困难而主持政务,是担心天下背叛周朝。否则我无颜回报太王、季王、文王。三王忧劳天下已经很久了,而今才有所成就。武王过早地离开了我们,成王又如此年幼,我是为了成就周王朝才这么做的。”
周公统一了内部意见之后,于第二年举行东征,讨伐管、蔡、武庚的叛乱。出征前进行了占卜,他说:“殷人刚刚恢复了一点儿力量,就想乘着我们内部混乱,起来造反。重新夺回他们已经失掉的权位,妄图再让我们成为他们的属国。这是白日做梦!我告诉大家,殷人里头有一伙人,愿意出来帮助我们,有了他们的帮助,我们一定能够平定叛乱,一定能保住文王和武王的功业。”又说:“我们小小的周邦,是靠了上天的保佑才兴盛起来的,我们承受的是天命。为了这次出征,我又占卜一次,卜兆表明,上天又要来帮助我们了,这是上天显示的威严,谁都不能违抗,你们应该顺从天意,帮助我成就这个伟大的事业!”大家听了,众志成城,随同周公一起东征。
周公东征持续了三年,终于平定了管叔、蔡叔、武庚联合的武装叛乱,粉碎了以武庚为头子的复辟阴谋,把周朝的统治地区延伸到东部沿海地区。
后来,当东都洛邑建成时,周公的礼乐也制成。这时成王已经长大,周公便把政权交给成王,自己退居辅佐地位。之后,周公召集天下诸侯举行盛大庆典,正式册封天下诸侯,并且宣布各项典章制度,也就是所说的“制礼作乐”。
周成王执政后,周公担心成王年少,贪图安逸,便写了一篇《无逸》,劝勉成王:要懂得勤劳辛苦的好处,不要一味贪图享受。要学习商代几个贤王和周文王的榜样,爱护百姓,励精图治,以便长久地享有王位。他谆谆告诫成王,要成为一个有作为的国君,要像文王那样礼贤下士,治理好国家。
成王执政后,按照周公制定的典章制度治理国家,重视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并在中原和沿海地区进行贸易活动,使商业走向发达。成王执政37年,继位的康王执政26年,出现了“成康之治”的繁荣景象,这是我国奴隶制发展的鼎盛时期。
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出处精选整理 4
【啧有烦言】是什么意思?
啧:争辩;烦言:气愤不满的话。形容议论纷纷,抱怨责备。
【啧有烦言】出自哪里?
《左传·定公四年》:“会同难,啧有烦言,莫之治也。”
【啧有烦言】词语辨析:
【啧有烦言读音】:zé yǒu fán yán。
【啧有烦言的近义词】:怨天尤人、怨声载道。
【啧有烦言的反义词】:交口称誉、口碑载道。
【啧有烦言用法】:作谓语、宾语、分句。
【啧有烦言】如何造句:
1、人们对政府官员啧有烦言,认为他们在净化空气方面无所作为。
2、对这件事的处理,大家啧有烦言,但他并不在意。
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出处精选整理 5
1、范仲淹有志于天下
范仲淹二岁的时候死了父亲。母亲很穷,没有依靠。就改嫁到了常山的朱家。(范仲淹)长大以后,知道了自己的生世,含着眼泪告别母亲,离开去应天府的南都学舍读书。(他)白天、深夜都认真读书。五年中,竟然没有曾经脱去衣服上床睡觉。有时夜里感到昏昏欲睡,往往把水浇在脸上。(范仲淹)常常是白天苦读,什么也不吃,直到日头偏西才吃一点东西。就这样,他领悟了六经的主旨,后来又立下了造福天下的志向。他常常自己讲道:“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原文:
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靠,再适常山朱氏。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往往糜粥不充,日昃始食,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陈蕃愿扫除天下
陈藩十五岁的时候,曾经独自住在一处,庭院以及屋舍十分杂乱。他父亲同城的朋友薛勤来拜访他,对他说:“小伙子你为什么不整理打扫房间来迎接客人?”陈藩说:“大丈夫处理事情,应当以扫除天下的坏事为己任。不能在乎一间屋子的事情。”薛勤认为他有让世道澄清的志向,与众不同。
原文:
藩年十五,尝闲处一室,而庭宇芜岁。父友同郡薛勤来候之,谓藩曰:“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藩曰:“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勤知其有清世志,甚奇之。
3、班超投笔从戎
班超为人有远大的志向,不计较一些小事情。然而在家中孝顺勤谨,过日子常常辛苦操劳,不以劳动为耻辱。他能言善辩,粗览了许多历史典籍。公元62年(永平五年),哥哥班固被征召做校书郎,班超和母亲也随同班罟到了洛阳。因为家庭贫穷,班超常为官府抄书挣钱来养家。他长期抄写,劳苦不堪,有一次,他停下的手中的活儿,扔了笔感叹道:“大丈夫如果没有更好的志向谋略,也应像昭帝时期的傅介子、武帝时期的张骞那样,在异地他乡立下大功,以得到封侯,怎么能长期地在笔、砚之间忙忙碌碌呢?”旁边的人都嘲笑他,班超说:“小子怎么能了解壮士的志向呢!”
原文:
班超字仲升,扶风平陵人,徐令彪之少子也。为人有大志,不修细节。然内孝谨,居家常执勤苦,不耻劳辱。有口辩,而涉猎书传。永平五年。兄固被召诣校书郎,超与母随至洛阳。家贫,常为官佣书以供养。久劳苦,尝辍业投笔叹曰:“大丈夫无它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研间乎?”左右皆笑之。超曰:“小子安知壮士志哉!”
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出处精选整理_精选范文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