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期末历史知识点总结经典大全
相关文章
高中历史的学习是以记忆为基础的,所以需要不断的回顾以前所学的知识和对新的历史知识进行思考是很有必要的,这样不仅能增强记忆,还能锻炼解决问题的能力。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接下来随着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高一期末历史知识点总结经典大全 1
五、明清时期的思想文化
1、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1)李贽的离经叛道
A社会背景
①明朝吏治腐败,奸佞当道,社会矛盾空前尖锐。
②江南一带工商业者成为社会上不可忽视的力量。
③李贽目睹了官场的污浊和道学家的伪善,不愿同流合污,形成了离经叛道的不羁性格。
B思想主张:
①挑战孔子及其儒家思想是正统地位,批判道学家的虚伪。
②批判"存天理,灭人欲"的说教,提倡自然之性,要求个性解放。他的思想具有鲜明的封建叛逆色彩和战斗精神。
(2)明清时期的三大进步思想家
A思想产生的背景原因
①经济因素: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与缓慢发展,统治者极力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压制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②政治因素:统治者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专制统治走向腐化。
③思想因素:宋明理学日益僵化,启蒙思想家要求摆脱思想束缚,实现个性的自由发展。
④阶级因素: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工商业者阶层队伍壮大,要求反对封建束缚,发展商品经济。
B主要代表人物及其主张
①黄宗羲:《明夷待访录》。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主张"工商皆本",反对重农抑商。黄宗羲抨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对清后期的反专制斗争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②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主张"经世致用";指出"亡国"与"亡天下"的区别。
③王夫之:提出世界是物质的、一切事物都是客观存在的唯物论思想;认为物质是变化的,变化是有规律的。
C影响:他们认识到君主专制制度是诸多弊病的根源,从而无情地揭露专制帝王的罪恶。在批判君主专制制度的同时,明清之际思想家还提出了种.种限制君权的理论和设想,对君主专制统治造成了强烈的冲击。他们的思想在其后数百年间人具有启蒙作用,给后世民众以深刻的启迪。
2、科技成就
①医学:李时珍《本草纲目》。全面系统地总结了中国16世纪以前的药物学成就,创立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分类法,体现了生物进化的思想。
②农学:徐光启《农政全书》。介绍了西方的水利工程,体现了西学东渐。
③中国古代科技发达的原因:
A政治:中央集权制度为科技的稳定发展提供了政治条件。
B经济:中国古代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为科技的进步提供了经济基础。
C政策:政府出于巩固统治的需要对科技也给予一定的关注。
D中国古代科学家的探索精神是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重要因素。
④中国未产生近代科技的原因
A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占统治地位,限制了生产力的发展,使科技的发展缺乏足够的动力。
B腐朽封建制度的制约性。封建统治者推行的重农抑商政策与后期的闭关政策,进一步限制了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展。
C中国古代以儒学为主的教育内容与越来越严酷的文化专制统治,使古代科技发展缺乏足够的人才。
归根结底是中国古代日益腐朽的封建制度导致了中国古代科技在16世纪以后走向衰落。
3、文学艺术
①小说: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发达和市民阶层的崛起,对文学形式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②绘画:文人画成就突出,出现了一些风格奇特的画家。
③京剧:乾隆年间,徽班进京,融合昆曲,汉调等,以及北京语汇形成了一种新剧种——京剧。
高一期末历史知识点总结经典大全 2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和强化
一、中央官制
1、皇帝制度(法令初一):
基本内涵(基本特征):独尊、至上、世袭。根本特征:至高无上。本质:君主专制。皇权具有随意性和独断性,因此皇帝个人的品行和执政能力决定了王朝的稳定和兴衰。
2、相权与君权的矛盾
丞相的职责:(略)
根源:制度本身。
历代皇帝调整相权的原因:防范宰相擅权,加强统治、提高行政效率;也是弥补这是繁多而宰相才干不足的缺陷。
3、汉代:中外朝的形成
原因:卿相的无能;为了抑制丞相的权利。
结果:中朝成为了决策机构,外朝变为执行机构;丞相权利受到削弱。
中外朝的出现:是君主专制本质的反映。
4、唐代:三省六部制
出现于隋,完善于唐。
评价:三省分工明确,相互合作又相互制衡,保证了皇权的独尊(特点);是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重大创新。是唐代社会繁盛的政治保障。
5、宋代:
措施:设副相、枢密使、三司分别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财政权,确保君权的独断地位。
评价:相权进一步削弱,皇权加强;也给宋朝带来了冗官、冗费问题,是宋朝中期社会危机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监察制度:
1、历代王朝的监察制度:
秦朝:中央:御史大夫;地方:监御使。
汉朝:中央:御史大夫;地方:刺史。
唐朝:御史台;(4)宋朝:提点刑狱司。(5)元朝:御史台。
2、评价:
积极:在监督官员规范执政,防止官员的贪污-腐败上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局限:实际效能是有限的,无法从根本上监督和扼制官员的腐败行为。监察官员并不能代表社会履行职责,而只是帝王的耳目和工具。
知识拓展:刺史制度的特点:以轻制重(以小制大)。
三、选官制度:
1、世官制(世卿世禄制):
开始于先秦,衰落于春秋战国。
选官依据:血缘和出身。
世袭。
2、察举制:
开始于秦朝;完善于西汉;衰落于东汉。
选官依据:品行和才能。(品行中孝、廉是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
方式:自下而上推荐人才的为官的制度。
途径:征召、举荐等。
特点:封闭性,民意无从体现。
3、九品中正制:
开始于魏晋,盛行于南北朝,衰落于隋唐。
选官依据:血缘和门第。
特点:世袭,等级森严。
4、科举制:
开始于隋,完善于唐宋,衰落于明清。
依据:文学才能。
评价:
进步性:打破了世家大族对官场的垄断局面;保证了行政人员的来源;提高了行政效率;形成了重学风气;体现了公平公正。
弊端:考试的内容和范围不出儒学经义,尤其是到了明清选拔的多是缺乏进取精神和创造意识的人才。
四、地方行政制度
1、历代王朝的地方行政制度:
秦汉:郡、县;西汉中期后是州、郡、县。
唐代:道、州、县。
宋代:路、州、县。
元代:
实行行省制(10个),形成:省、路、府、州、县。
两个单列行政区划:“腹里”即中书省;宣政院(藏、青、川)。
评价:行省的设置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对于加强中央集权,特别是调整好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明代:承宣布使司、府、县。
清代:省、道、府、县。
2、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化趋势:
五、拓展与补充
1、三省六部制:三省的各自职责:中书省(起草政令);门下省(审核);上书省(执行)。
2、宋代“二府”:即掌管军事的枢密院(西府);掌管政务的中书门下(政事堂、东府)。
高一期末历史知识点总结经典大全 3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古代:中国)
自查点:
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的内容、特点、影响?
秦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的内容、特点、影响?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的表现?(地方问题,中央问题)
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的表现?
古代中国选官制度演变历程?
古代中国监察制度发展历程?
1分封制
目的:巩固国家政权
内容:①分封对象——王族、功臣、先代的贵族,
②受封者义务——服从周王的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
③受封者权利——职位世袭、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
作用:①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管辖。
②扩大了统治区域,开发了边远地区;
③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月一般的政治格局;
④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但诸侯国有相当大的独立性,埋下分裂割据的隐患。
2宗法制
定义:宗法制是依据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统治的一种社会制度。
特点:嫡长子继承制
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分封制和宗法制是西周政治制度的两大支柱,互为表里。
影响:宗法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特点:以宗法制为核心,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
3秦的统一
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秦王嬴政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国家——秦朝。
4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形成
内容:①建立“皇帝”称号,确立皇帝制度。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大权由皇帝总揽,从中央到地方的主要官吏由皇帝任免。
②设置三公九卿中央官制: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御史大夫——监察百官;太尉——负责全国军务。③在地方推行郡县制:郡县的长官均由皇帝直接任免。
影响:巩固了国家的统一,促进了社会的安定和经济文化的发展,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对中华民族的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
消极作用:加强对人民的压榨,容易导致暴政,造成阶级矛盾的激化。
5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
背景:汉初郡国并行,出现王国问题
措施: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汉武帝实行推恩令
作用:解决了王国问题,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和发展了大一统局面。
6宋初中央集权的强化
背景:唐末至五代出现了藩镇割据混乱局面
措施:
①军事上收精兵:杯酒释兵权,解除朝中大将和地方节度使的兵权;加强禁军、强干弱枝。②行政上削实权:派文臣任地方长官;设通判负责监督。
③经济上制钱谷: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中央掌控。
影响:①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消除了藩镇割据现象。②造成冗官、冗兵、冗费,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
7唐实行三省六部制
唐朝中央设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
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分散了相权,强化皇权。
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确立并完善了三省六部的管理体制。
8元朝实行行省制度
背景:疆域空前扩大
概况:中央设中书省;地方设十个行省和宣政院辖区
意义:加强了对全国的管辖;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统一。是中国行省制的开端。
9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明加强皇权:①太祖废丞相,设六部;废行省。②成祖内阁的创立。
实质: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
清朝:雍正帝设军机处(上传下达)——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
10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西周——世卿世禄制
战国-秦——军功爵制,
汉代——察举制,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
隋唐宋—清朝——科举制
监察制度的演变
秦代——御史大夫监察百官,
汉代——出现刺史监察地方,
宋代——通判监察地方,
明清——厂卫、六科给事中和按察使司
高一期末历史知识点总结经典大全 4
要学好高中历史,还需要一定历史理论的学习。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具体介绍下,仅供参考。
高中历史学习方法
高中历史比初中历史的难度提高了一个层次,注重历史的前因后果,加强了对历史问题的分析,而在这其中就蕴藏着历史理论。与高中历史联系比较密切的历史理论主要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范畴和基本观点。
我们学习历史,决不能“为历史而历史”,而是要有一定目性的。学习历史,主要是为了以史为鉴、学以致用,能够将在历史课上学到的东西用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我们分析问题的时候,就要采取正确的评价方法:
(1)坚持正确的立场。人民的立场、进步的立场、爱国的立场、全球利益的立场等等,就是正确的立场。比如说希特勒的所作所为,完全是在拉历史的倒车,他违背了人性,企图从根本上抹煞人类文明。因此,希特勒是整个人类的公敌,为人不耻,遭人唾弃。
(2)坚持历史评价而非道德评价。这条原则涉及到的主要是人物的评价。对历史人物,应根据他们对历史发展、社会进步在客观上所起作用来进行评价,不能用道德来衡量一个历史人物。
高考历史万能公式
1、历史背景=(国内+国际)(经济+政治+文化+……)
⑴经济背景=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经济格局+……
⑵政治背景=政局+制度+体制+政策+阶级+民族+外交+军事+……
⑶文化背景=思想、宗教+科技+教育+……
如:鸦片战争背景:
(一)国内:1、经济:自然经济+资本主义萌芽+土地集中。2、政治:①腐败:官场+军队+财政②阶级矛盾。3、思想:愚昧自大。
(二)国际:1、经济:工业革命→市场原料。2、政治:资本主义扩张。
2、历史条件:与背景分析基本相同,更侧重于有利因素
如十月革命的历史条件:
(一)国内:①经济: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相对落后、生活贫困②政治:沙皇专制、无产阶级壮大、革命政党成熟、力量对比变化等③思想:列宁主义指导。
(二)国际:帝国主义忙于一战等。
高一期末历史知识点总结经典大全 5
一、汉朝
1、中朝(内朝):由皇帝亲信近臣(侍从、秘书)构成(这些人身份低微,被皇帝破格使用担任尚书令、侍中等),参与国家政治中枢的决策,导致由丞相、御史大夫为首所构成的官僚机构成了“外朝”,被拒于政治决策之外,削弱了相权,加强了君权。
2、刺史制度:汉武帝时代,全国划分为十三个监察区域,称十三州部,每州部设刺史一人,以监察地方政治,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二、隋唐
1、三省六部制
内容:中央的中书、门下和尚书三省,分别负责起草诏令、审议和执行。尚书省之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作用:
三省之间相互牵制和监督,相权一分为三,分散了相权,加强了君权。
三省六部有明确的分工和职责,相互合作,提高了中央机构的行政效率。
2、科举制:隋唐以后,科举制成为主要的选官制度。科举是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吏,隋炀帝时,政府开始设进士科,科举制形成。唐、宋、元各朝继承并完善了科举制。
三、宋朝
1、设立中书门下作为行政机构,行使宰相职权,长官称“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2、增设“参知政事”,作为副宰相,分割宰相的行政权;
3、设三司使管理财政,分割了宰相财权;
4、设枢密院掌军政,分割了宰相军权。
高一期末历史知识点总结经典大全_精选范文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