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文言文知识点5篇
相关文章
学习从来无捷径,循序渐进登高峰。如果说学习一定有捷径,那只能是勤奋,因为努力永远不会骗人。学习需要勤奋,做任何事情都需要勤奋。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一些高一语文的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一语文文言文知识点1
一词多义
因
①因入京师,观太学(于是)
②蒙故业,因遗策(沿袭)
③因其势而利导之(顺着)
④因宾客至蔺相如门前谢罪
(通过、经由)
⑥衡乃拟班固《两都》《二京赋》,因以讽谏(凭借)
⑦因击沛公于坐,杀之。(趁机)
乃
①精思傅会三年乃成。(才)
②遂乃研核阴阳(就)
③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竟、却)
④政通人和,百废俱兴,乃重修岳阳楼(于是,就)
⑤尔其勿忘乃父之志。(你的)
⑥今其智乃反不能及。(竟然)
⑦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是)
⑧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于是,就)
属zhǔ
①平原君使者冠盖相属于魏(连接)
②衡少善属文(连缀)
③属予作文以记之(嘱咐)
④举酒属客(劝人喝酒)
属shǔ
⑤名属教坊第一部(属于)
⑥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掌管)
⑦吾属今为之虏矣(辈)
⑧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类)
善:
①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好的)
②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善行)
③安帝雅闻衡善术学。(擅长)
④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交好)
⑤不如因善遇之。(好好地)
⑥善刀而藏之。(通“缮”,擦拭)
高一语文文言文知识点2
形容词作动词
①好游者亦不能穷也。穷: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穷尽,走到尽头。
②火尚足以明也。明:形容词用作动词,照明。
3.形容词的使动
①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谬:弄错,使……错。
②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知。昏暗:使动,使人感到模糊迷惑。
(四)副词作动词
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极:副词作动词,尽情享受。
特殊句式
(一)判断句
①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者,……也:“者”表停顿语气,“也”表判断语气)
②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者,……也)
③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者,……也)
④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因果判断句,“此”是主语,“所以”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原因”,“也”语气助词,表判断)
⑤此余之所得也(此……也)
(二)倒装句
1.状语后置句
①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虫鱼、鸟兽,往往有得。
②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2.定语后置
有穴窈然。
(三)省略句
①有志矣,不随(之)以止也(省宾语)
②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之)以怠。(省宾语)
③余于仆碑,又以(之)悲夫古书之不存。(省宾语)
④有碑仆(于)道(省介词)
文言固定句式
1.其孰能讥之乎?(难道……吗?)
2.何可胜道也哉!(哪里……呢!)
3.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这就是……的缘故。)
高一语文文言文知识点3
一、掌握下列重点词语
1、徒: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类,属)
2、出:其出人也远矣(超出)
二、通假字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感也(受:通"授")
2、或师焉,或不焉(不:通"否")
三、一词多义
1、传:
①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流传)
②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名词,解释经书的著作)
2、师:
①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老师)
②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名作动,从师)
3、从:
①惑而不从师(动词,跟随)
②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介词,自)
4、也:
①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用于句中,舒缓语气,可不译)
②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句末语气词,轻微感叹,可译为"啊")
③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句末语气词,"呢")
5、则:
①于其身也,则耻师焉(转折连词,却)
②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条件连词,就)
③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副词,表判断,译为"就是")
6、于:
①师不必贤于弟子(介词,比)
②而耻学于师(介词,向)
③不拘于时(介词,被)
④其皆出于此乎(介词,在)
7、乎:
①其闻道也亦先乎吾(介词,相当于"于",译为"比")
②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句末语气词,反诘语气)
8、所以:
①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所用来,"以"作"用"讲,表凭借、手段)
②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的原因,表原因)
四、词类活用
1、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意动用法,以……为耻)
2、吾从而师之(师:名作动,学习)
3、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形作名,圣人;愚:形作名,愚人)
4、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师:名作动,学习)
5、孔子师郯子(师:名作动,拜师学习)
五、古今异义的`词
1、古之学者必有师(古义:求学的人;今义: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2、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古义:所用来……;今义:因此,因果连词)
3、吾从而师之(古义:跟随并且,今义:目的连词)
4、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古义:不一定;今义:不需要)
5.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古义:小的方面学习;今义:接受初等教育的地方)
六、句式
1、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判断句)
2、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宾语前置)
3、不拘于时,学于余(被动句)
4、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介宾短语后置)
5、而耻学于师(介宾短语后置)
七、难句翻译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译:老师,就是用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决疑难问题的人。
2、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译:所以无论高贵还是低贱,不分年纪大还是年龄小,道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在的地方。
3、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译:不知道文章的停顿,有的人就去求师学习,不能解决疑难问题,有的人却不求师学习,小的方面学习,大的方面却放弃了,我看不出他们有什么高明啊。
4、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译:所以弟子不一定比不上老师,老师也不一定比弟子贤能,知道道理有先有后,学问和技艺上各有各的专门研究,象这样罢了。
高一语文文言文知识点4
㈠、动词的使动用法
所谓动词的使动用法,顾名思义,就是“主语所代表的人物并不实行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而是宾语所代表的事物实行这个动作。”②在古代汉语中,不及物动词常有使动用法。例:
1、焉用亡郑以陪邻?(《烛之武退师》)亡,使……灭亡。
2、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过秦论》)
亡,使……灭亡。
3、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滕王阁序》)屈,使……委屈;窜,使……逃窜。
4、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六国论》)
却,使……退却。
5、近以钟罄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石钟山记》)鸣,使……鸣叫。
6、以五年为期,必复之,全之。
(《病梅馆记》)复,使……恢复;全,使……保全。
7、宁许以负秦曲。(《廉颇蔺相如传》)负,使……承担。
8、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廉颇蔺相如传》)
归,使……回去。
9、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鸿门宴》)
从,使……跟从。
10、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
(《齐桓晋文之事》)朝,使……朝见。
11、项伯杀人,臣活之。(《鸿门宴》)
活,使……活下来。
12、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伶官传序》)
兴,使……兴盛;亡,使……灭亡。
㈡、名词的使动用法
所谓名词的使动用法,就是③“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成为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例:
1、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滕王阁序》)
下,使……放下来。
2、纵江东父老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鸿门宴》)王,使……做大王。
㈢、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所谓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就是④“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的性质或状态”。例:
1、其达士,洁其居,美其服,饱其食,而磨厉之于义。
(《勾践灭吴》)洁,使……洁净;美,使……美丽;饱,使……温饱。
2、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过秦论》)
弱,使……削弱。
3、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过秦论》)
弱,使……变弱。
4、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齐桓晋文之事》)危,使……危险。
5、臣请完璧归赵。(《廉颇蔺相如传》)
完,使……完整无缺。
6、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触龙说赵太后》)
尊,使……尊贵。
7、昔者夫差耻吾君于诸侯之国。(《勾践灭吴》)
耻,使……受耻辱。
8、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其次不辱理色……
(《报任安书》)辱,使……受辱。
高一语文文言文知识点5
肇锡余以嘉名(同“赐”)
扈江离与辟芷兮(同“僻”)
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同“搢”,插。)
几为巡徼所陵迫死(同“凌”,欺侮)
主辱,臣死有余僇(同“戮”,罪)
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同“只”,不过,仅仅;同“又”)
独五人之皦皦(同“皎皎”,光明显耀的样子)
敛赀财以送其行(同“资”)
亦曷故哉(同“何”,疑问代词)
共其乏困(同“供”,供给)
夫晋,何厌之有(同“餍”,满足)
秦伯说,与郑人盟(同“悦”,高兴)
失其所与,不知(同“智”,明智)
肉袒伏斧质(同“锧”,承斧的砧板)
可予不(同“否”)
拜送书于庭(同“廷”,朝堂)
召有司案图(同“按”)
相如度秦王特以诈详为予赵城(同“佯”,假装)
设九宾于廷(同“傧”)
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同“穆”)
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同“熟”,仔细)
请奏盆缻秦王(同“缶”)
距关,毋内诸侯(同“拒”,据守;同“纳”,纳入)
要项伯(同“邀”,邀请)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同“背”,违背)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同“早”,早上)
令与臣有郤(同“隙”,隔阂,嫌隙)
因击沛公于坐(同“座”,座位)
拔剑切而啗之(同“啖”,吃)
秋豪不敢有所近(同“毫”,丝毫)
泾流之大(同“径”,直)
不辩牛马(同“辨”,分辨、辨别)
其不仁兹甚(同“滋”,更加)
高一语文文言文知识点5篇_精选范文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