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下册知识点归纳参考
相关文章
求学的三个条件是:多观察、多吃苦、多研究。想要提升语文水平,多做题是错不了的,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一些高一语文的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一语文下册知识点归纳参考 1
1、词语:
窈窕:指女子步行缓慢的样子。
少焉:不多一会儿。酾酒:斟酒。
冯虚:冯,通“凭”,凌空之意。
愀然:忧愁的样子。
舳舻横槊赋诗麋鹿扁舟
徘徊斗牛扣舷桂棹幽壑
江渚扁舟相属蜉蝣肴核
狼籍相与枕藉嫠妇
2、成语
不绝如缕:像细线一样连着,将断未断。形容音乐细微绵长或声音微弱或情况危急。
取之无尽,用之不竭:竭,尽、完。拿不尽,用不完。形容极其丰富。
3、文学常识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眉山人。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同是“唐宋八大家”成员(另外有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宋代的欧阳修、王安石、曾巩)。北宋文学家、书画家,词坛豪放派的代表(另有南宋辛弃疾)。是北宋欧阳修领导的古文运动的主将。词作代表《念奴娇.赤壁怀古》,散文有前后《赤壁赋》等。
高一语文下册知识点归纳参考 2
1.B
2.D
3.C
4、A(率领)
5.C(①体现康延孝有远见②表现康延孝心胸狭窄⑥继岌和任圜的行为)
6.B(力劝郭崇韬用军法处置董璋错误)
7.(1)、梁末帝懦弱,小人被进用信任,而忠臣勇士都被疏离排斥,这是梁必定灭亡的局势。(进任1分,小人进任见被动各1分、此其必亡之势也判断句1,分句意1分)
(2)、(康延孝)责备董璋说:我有平定蜀国的功劳,你们像仆人一样跟着我,(现在)反而在郭公的门前俯首帖耳,我身为一都的将帅,难道不能用军法将你们斩首么?
(让责备1分,仆名作状,像仆人一样1分、相从1分俯首郭公之门状后1分、独难道1分,)
8.丝丝这一叠词既逼真地再现了柳枝随风婆娑起舞的柔姿,(1分)也生动地描画了春雨连绵不断的形象。(1分)起句重复出现丝丝这一叠词,渲染营造了浓浓的凄迷愁苦的氛围,(1分)也暗含主人公愁绪万缕千丝,(1分)使词具有丰富的内涵。另外,从音韵上讲,此叠词的运用使词的音律和谐,和畅自然,读来琅琅上口,增强了词的音乐艺术美感。(1分)
9.(1)比喻。(1分)作者把抽象的思想情绪愁,比喻为可以存放在小楼中的形象的、具体的物质,且言楼儿忒小不藏愁,表现了词人愁思的深重。(2分)
(2)比拟。(只要分析清楚,单答拟物或拟人均可,1分)作者让愁几度与云飞,觅归舟,把思归之情表现得更加迫切突出;又赋予天人的情感,天怜客子,借花消遣,更加婉转含蓄地表达了他乡孤寂愁苦之情。(分析其中一处即可,2分)
(3)对比。(1分)词人羁旅已久,思乡欲归,心境黯然,本欲赏花遣愁,然而出现在眼前的却是竞相吐艳的海棠临栏,红绿相映,景色绚丽,而卷帘之际,迎面而来的是那令人心寒的晚风,对比之中倍添心中伤愁。(2分)(答反衬或是以乐景衬哀情亦可)
(答出两中即可。但答渲染烘托不够恰切,不能给满分;答借景抒情,不给分。)
10.(1)宠辱偕忘把酒临风
(2)言笑晏晏信誓旦旦
(3)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11.(1)选B给3分,选C给2分,选D给1分,选A、E不给分。(A小说应是围绕兄弟之间的矛盾展开故事情节的;D文中的弟弟媳妇也是有报复心的。E分析错误,兄弟之间的仇恨是由于自私自利造成的。)
(2)①自私。两个人都争着把荒地上的界石朝对方的地面上移,想多占地方。②心胸狭窄。为争地界兄弟反目,狗进对方家的院子要狠命地打。③固执、多疑。小偷将狗捅死后,兄弟俩不是主动沟通了解情况,而是固执己见,相互猜疑,甚至大打出手。(每点2分,共6分)
(3)①照应标题。小说题为两家人和两只狗,小说写两只狗很好地照应了标题。②衬托(或对比)兄弟俩的形象。狗与狗之间的亲热、温情与兄弟之间为了利益的争斗行为形成鲜明对比,反衬了人的自私、贪婪。③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因为狗的死亡,才导致了兄弟之间大打出手,造成悲剧性结局。(每点2分,共6分)
(4)示例一:有必要。一是因为前面的情节已做了铺垫,兄弟两家都认为这狗叫得不相当啊,敢是院里有什么玩意,最后再交代这一结尾水到渠成;二是使情节更加完整。借小偷之口交代狗死的真正原因,更有力地突出了兄弟俩因自私而自相残杀这一悲剧性结局。(8分,言之成理即可)
示例一:没有必要。一是因为前面的情节已做了铺垫,兄弟两家都认为这狗叫得不相当啊,敢是院里有什么玩意,最后再交代这一结尾画蛇添足;二是以兄弟俩的悲剧结尾,既给读者留下想象的余地,又给人以心灵的震撼。(8分,言之成理即可)
12.(1)选E给3分,选B给2分,选A给1分,选C、D不给分。(A从机缘意外我也没问等可以看出仰慕已久并不恰当;C对最后接受赠书的原因分析错误。前边的推辞,只是由于作者不具备借德文学习希腊文的功底,后来接受另一本书,是由于这本书是用英文作注,适合作者的学习;原文中的霸道不是贬义词。D有如释重负的感觉错。从结尾并不感觉轻松、缺憾可以看出。)
(2)①当年,傅斯年叭嗒着那不冒烟的烟斗而无表情的样子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②胖子的形象十分有力地写出了傅斯年的精气神;
③结构上与我初见傅斯年时的情景相呼应。
(3)①平易近人,热情真诚;②学识渊博,见识高远;③细心执着,提携后辈。
(4)①没有学习希腊文,不知道柏拉图怎么说话,作者为自己当年没有接受傅斯年的建议而深感遗憾;②年深月久,不可预料的事,让人无限感慨;③写完本文,胖子的形象又浮现在眼前,想想前尘往事,让人心情沉重。(8分,言之成理即可)
13.C(同日而语:把两件事或者两种情况拿到一起来谈论,意即相提并论。A惊鸿一瞥,意思是人或者物,只是匆匆看了一眼,却给人留下强烈、深刻的印象。B风声鹤唳:指听到风声鹤叫,都怀疑是敌兵追来:形容极其惊恐疑惧。D楚楚动人,形容女子姿容美好,令人动心。)
14.B(A句式杂糅,或者说表现出对重建民族品德的希望或者说:,是重建民族品德的希望所在。C.应该是举行仪式。D在引起了研究者的广泛关注前加这些现象。)
15.A
16.【答案】奥巴马将发表电视讲话,争取民意支持对叙动武
(评分细则:奥巴马将发表电视讲话,争取民意支持对叙动武每项1分)
17.①客观和形似②真实的再现复制③光凭客观形似的造型是不够的
(每句2分,意思接近可酌情给分)
高一语文下册知识点归纳参考 3
文言实词
兴文言翻译xīng起;兴起。《劝学》:“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就文言翻译jiù接近;靠近;趋向。《劝学》:“木受绳则直,金~砺则利。”
望文言翻译wàng远望;远看。《劝学》:“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长文言翻译cháng长,与“短”相对。《劝学》:“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文言虚词
而<连词>
1.表修饰关系。《劝学》:“吾尝终日~思矣。”
2.表示递进关系。《劝学》:“君子博学~日参省乎己。”
3.表假设关系。《劝学》:“锲而不舍,金石可镂。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焉
(1)兼词,相当于“于是”、“于之”。《劝学》:“积土成山,风雨兴~。”
于
(1)<介>介绍比较的对象,可译为“比”。《劝学》:“冰,水为之,而寒~水。”
也<助>语气助词,用于句中
1.表陈述或解释。《劝学》:“君子生非异~,善假于物~。”
乎<介>相当于“于”
1.连词,表递进。《劝学》:“君子博学而日参~己。”
之
(1)<助>定语后置的标志。《劝学》:“蚓无爪牙~利。”
通假字
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輮”通“煣”或“揉”,用火烘木使弯曲)
生非异(生,通“性”,资质、天赋)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有”通“又”,更,再。暴,同“曝”,晒干。)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通“智”智慧)
古今异义
1.博学古义:广博地学习,广泛地学习。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今义:知识、学识的渊博。
2.参古义:检验。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今义:加入。
3.假古义:凭借,借助。例:假舆马者。
今义:与“真”相对。
4.金古义:金属制的刀剑。例:金就砺则利。
今义:金子,黄金。
5.爪牙古义:爪子和牙齿。例:蚓无爪牙之利。
今义:坏人的党羽、帮凶。
6.用心古义:因为用心。例如:用心一也。
今义:读书用功或对某事肯动脑筋。
7.绳古义:墨线。例:木受绳则直
今义:绳子,绳索。
8.跪古义:腿脚。例:蟹六跪而二螯
今义:跪下
9.疾古义:疾劲,强,大,这里指声音宏大。例:声非加疾也
今义:疾病
10.致古义:达到(而致千里)
今义:赠送,给予
11.寄托古义:这里指藏身(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今义:大致指心灵、精神的某种依靠
词类活用
①名词做状语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日:名作状,每天)
2.上食埃土,下饮黄泉(上、下:名作状,向上、向下)
②名词作动词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水:名词用作动词,游水)
③动词的使动用法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輮: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弯曲)
④形容词作名词
1.其曲中规(曲:形作名,曲度,弧度)
2.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高:形作名,高处)
3.积善成德(善:形作名,善行)
⑤形容词用作动词
故木受绳则直(直:变直,形容词用作动词)
⑥形容词作使动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利: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快,走得快)
⑦数词作形容词
用心一也(一:数词用作形容词,专一)
⑧动词作名词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流:流水)
高一语文下册文言文知识点2
一词多义
1.于:
(1)寒于水(比)
(2)善假于物也(介词,不译。引进作用)
(3)取之于蓝(从)
2.而: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递进关系,并且)
(2)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并列关系,而且)
(3)终日而思矣(表修饰)
(4)而见者远(表转折)
(5)锲而舍之(表假设或承接)
(6)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表承接)
(7)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连词,表转折关系,却)
(8)锲而不舍(表假设,如果)
(9)蟹六跪而二螯(连词,表并列)
3.者:
(1)假舟楫者(代词,指……的人)
(2)不复挺者(……的原因)
4.焉:
(1)风雨兴焉(兼词,“于之”,意为在这里)
(2)圣心备焉(语气词)
5.利:
(1)金就砺则利(形容词作动词,变锋利)
(2)非利足也(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快,走得快)
6.之
(1)不如须臾之所学也(音节助词)
(2)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代词代青)
7.假
(1)善假于物也(借助)
(2)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假装)
(3)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借)
8.疾
(1)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强)
(2)君有疾在腠理(疾病)
9.绝
(1)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口技》)停止
(2)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与世隔绝
(3)以为妙绝(《口技》)极了
(4)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横渡
(5)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于之地六百里(《屈原列传》)断绝关系
10.强
(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强壮
(2)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木兰诗》)有余
(3)乃自强步,日三四里(《触龙说赵太后》)勉强
特殊句式与固定格式
1.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判断句,“……者,……也”表判断,可译为“……的原因”)
2.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判断句,“……者,……也”表判断)
3.善假于物也(状语后置)
4.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
5.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状语后置介词结构“于水”,表示比较)
6.輮以为轮【省略句:輮(之)以(之)为轮】
7.輮使之然也【省略句:輮(之)使之然也】
8.无以至千里(固定句式,“无以……”意为“没有用来……的办法”)
9.金石可镂(被动句)
高一语文下册文言文知识点2
一.一词多义
“之”
①公从之(代佚之狐的建议)
②许之(人称代词,郑文公)
③将焉取之(增加的土地,代词)
④子犯请击之(秦国,代词)
⑤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⑥邻之厚,君之薄也(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⑦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以”“而”
①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之,是寡人之过也(连词,表承接)
②敢以烦执事(介词,拿)
③越国以鄙远(连词,表承接)
④因人之力而敝之(连词,表转折)
⑤以乱易整,不武(介词,拿、用)
“焉”
①子亦有不利焉(语气词)
②焉用亡郑以陪邻(疑问副词,何)
③朝济而夕设版焉(兼词,“于之”,在那里)
④将焉取之(疑问代词,哪里)
“其”
①以其无礼于晋(代词,郑国)
②君知其难也(代词,这件事)
③吾其还也(表商量或希望语气)
注:思考练习三中“若、说、辞、鄙、微”自己整理到积累本上。
二.通假字
①今老矣,无能为也已(通“矣”)
②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通“供”,供给)
③秦伯说(同“悦”)
④失其所与,不知(同“智”,明智)
三.词类活用
①晋军函陵、秦军汜南(名词用作动词,驻扎)
②既东封郑(封,疆界。这里用作动词,使……成为疆界)
③若不阙秦(使动用法,使……削减)
④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形容词作动词,损害)
⑤越国以鄙远(名词的意动用法,把……当作边邑)
⑥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使动用法,使……灭亡)
⑦烛之武退秦师(使动用法,使……撤兵)
四.古今异义
①夫人(古义为“那个人”,今义为“妻子”的尊称)
②行李(古义为“出使的人”,今义为“出门时所带包裹”)
五.特殊句式
(1)状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
A.以其无礼于晋B.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C.佚之狐言于郑伯
(2)省略句
A.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汜南(省略介词“于”)
B.(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省略主语)
C.敢以(之)烦执事(省略介词宾语,以之)
(3)宾语前置
夫晋,何厌之有(“之”作宾语前置的标志)
高一语文文言知识点小结
一、通假字
1.秦王必说见臣说,通“悦”,yuè,高兴。
2.日以尽矣以,通“已”,已经。
3.今日往而不反者反,通“返”。
4.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5.荆轲奉樊於期头函奉,通“捧”,捧着。
6.图穷而匕首见见,通“现”,出现。
7.秦王还柱而走还,通“环”,绕。
8.卒起不意卒惶急无以击轲卒,通“猝”,仓促,突然。
二、古今异义
1.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古义:走投无路,陷于困境。今义:生活贫困,经济困难。
2.仰天太息流涕古义:眼泪。今义:鼻涕。
3.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古义:品德高尚之人,此指樊将军。今义:年长之人。
4.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古义:可以用它来……。今义:表可能、能够、许可。
5.持千金之币物古义:礼物今义:钱币。
6.秦王方还柱走古义:跑今义:步行。
7.诸郎中执兵古义:宫廷侍卫今义:指中医。
8.左右既前,斩荆轲古义:周围侍从。今义:表方向或大约。
三、词类活用现象:
名词作状语
1.进兵北略地
2.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3.函封之
4.发尽上指冠
高一语文下册知识点归纳参考 4
一、通假字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通“矣”)
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通“供”,供给)
3.秦伯说(同“悦”)
4.失其所与,不知(同“智”,明智)
二、古今异义
1.夫人(古义为“那个人”,今义为“妻子”的尊称)
2.行李(古义为“出使的人”,今义为“出门时所带包裹”)
三、词类活用
1.晋军函陵、秦军汜南(名词用作动词,驻扎)
2.既东封郑(封,使…成为疆界;东,在东边)
3.且贰于楚也
4.越国以鄙远(鄙,意动,把…当作边邑;远,远地,形作名)
5.烛之武退秦师(使动,使…撤兵)
6.共其乏困(乏用—缺少的东西)
7.与郑人盟(盟—订(建)立同盟)
8.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形容词作动词,损害)
四、一词多义
封
既东封郑(做疆界,动词)
肆其西封(疆界,名词)
若: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假如)
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似乎)
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你)
望洋向若而叹(海神名)
以为莫己若者(及、比得上)
说:
秦伯说,与郑人盟(通“悦”)
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杂说”,文体的一种)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陈述)
辞: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推辞)
停数日,辞去告辞,(辞别)
高一语文下册知识点归纳参考 5
1、舒曼把它称为藏在花丛中的大炮,不是没有根据的。(这美好的音乐有时也是斗争的武器。是藏在花丛中的大炮。作为民族精神的支柱和基础的伟大艺术具有何等不可估量的威力。人们从肖邦音乐中获得了精神力量。)
2、只有他还住在这里,独自一人在雅致的房间里来回踱步。只有微弱的琴声在抗御风雪和寂静。只有音乐长存。(这里的他指的是肖邦的灵魂,他“身上那点最美好的东西”,肖邦的音乐就是肖邦的灵魂,它是永存的。)
3、灾难的忠实的姊妹——希望,正在阴暗的地底潜藏。
4、文化传统与传统文化并不一样,两者差别之大,几乎可以与蜜蜂和蜂蜜的差别相媲美。(传统文化指历代存在过的种种物质的、制度的和精神的文化实体和文化意识。文化传统指的是产生于历代生活,生活于民族的反复实践,形成为民族的集体意识和集体无意识,也就是民族精神。两者差别很大,但两者也有联系。民族精神存在于传统文化之中,所以可以比之为蜜蜂与蜂蜜。)
5、尼采就自诩过他是太阳,光热无穷,只是给与,不想取得。然而尼采究竟不是太阳,他发了疯。(以尼采作比,论述中国也不是太阳,不是光热无穷,不能只给予而不取得,否则将会使子孙穷困不堪。从而论证“送去主义”的行为是疯狂的。)
6、要不然,则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
高一语文下册知识点归纳参考_精选范文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