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方法 > 各学科学习方法 > 化学学习方法

有机化学除杂方法除杂题解题方法精选模板

发布时间: 浏览量:1

考研化学是十分繁多的,因此需要大量的积累。小编在这里整理了做有机化学题的反应知识,希望能帮助到你。

做有机化学题的反应

有机化学除杂方法除杂题解题方法精选模板 1

蒋锡夔院士1926年9月5日出生于上海,

1947年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

1952年获美国西雅图华盛顿大学博士学位,之后在美国凯劳格公司任研究员。1955年冲破美国政府的阻挠回到祖国,先后在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和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从事科研工作,

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在美国工作期间,蒋锡夔发明了氟烯与三氧化硫反应合成磺内酯的新反应,至今仍被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中。回国后至20世纪70年代末期,蒋锡夔主要致力于国防建设氟材料的研制工作,研制成功了一系列氟橡胶、氟塑料,为祖国的国防工业作出了重要贡献。20世纪80年代以来,他的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物理有机化学领域,尤其是在疏水—亲脂作用驱动的有机分子簇集、自卷以及解簇集现象和自由基化学中的取代基自旋离域参数的建立和应用方面,取得了杰出的成就,先后获得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两项(1999年、2001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一项(2002年),上海市科技功臣(2005年),中国化学会物理有机化学终身成就奖(2011年)等多项奖励和荣誉。

基础教育 中西合璧

1926年9月5日,蒋锡夔出生在上海。蒋家原来在南京城里是一个富裕的大家庭,自称“金陵蒋氏”。在晚清末年,蒋氏家族从南京迁往上海。他们在上海主要从事房地产业,并且一直经营到20世纪30年代,这是整个蒋氏家族事业最旺盛的时期。

出生在一个殷实富足的家庭里,蒋锡夔的童年过得无忧无虑。作为国学家、诗人的父亲蒋国榜一直以孔子思想和传统的道德观念来教育蒋锡夔,而曾经是一名非常出色的教育工作者的母亲冯乌孝女士则为儿子精心挑选了上海当时具有先进教育理念的特色学校。这些学校所开设的课程既保留了中国传统教育思想中最重要的部分,又引进了大量西方的科学文化知识。在兼有中西方两种教育理念的学校里培养成长起来的蒋锡夔犹如一只雏燕,正在为即将到来的展翅翱翔积聚能量。

1943年9月,蒋锡夔由圣约翰大学附中考入圣约翰大学化学系。青年时代的蒋锡夔充满了理想和抱负,逐渐树立起了自己的人生信念:一生追求“真、善、美”。 1947年夏,蒋锡夔被圣约翰大学授予特等荣誉学士学位,并留校做助教。1948年7月31日,蒋锡夔收到了美国华盛顿(西雅图)大学提供给他奖学金的信函。

1948年9月,经过两个多星期的海上航行,蒋锡夔终于抵达美国旧金山,又辗转到达西雅图。从此,开始了他在华盛顿大学化学系长达4年的博士研究生的学习生活。

在攻读博士研究生期间,蒋锡夔进入了化学系著名的物理有机化学家道本(Hyp J.Dauben,Jr.)教授的实验室,在道本教授的指导下开展博士论文的研究工作。当时,蒋锡夔的研究重点集中在二环辛四烯及其衍生物的合成与性质,主要研究这些化合物是否遵循“休克尔定律(Hückel’s Rule)”。

仅仅通过3年多的学习和研究工作,蒋锡夔就完成了他的博士论文。道本教授对蒋锡夔的这篇博士论文及其研究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他曾经感慨地对一位美国学生说:“看看,一个中国学生竟可以写出如此优秀的论文!”

1952年,美国国会通过法案,禁止在美国学习理、工、农、医专业的中国留学生回国。无奈之下,蒋锡夔进入了一家大型跨国化工公司——凯劳格公司,开展三氟氯乙烯合成方法的改进工作。经过多次探索性实验,蒋锡夔等发明了在水中加入少量水溶性添加剂用来代替甲醇作为溶剂的方法。工业生产的成本降低了很多,同时减少了环境污染。凯劳格公司立即申请了美国专利。

1953年,应邀前来凯劳格公司作报告的著名有机氟化学家米勒(William T. Miller)教授提出,缺电性的全氟或多氟烯烃(如四氟乙烯)只能与亲核试剂反应。对此论断, 蒋锡夔表示怀疑。他认为,如果用一个缺电性更强的试剂进攻全氟或多氟烯烃,就有可能发生亲电加成反应。为了验证自己的设想,蒋锡夔详细地设计了实验方案并立即开始实验。当时,凯劳格公司没有四氟乙烯,蒋锡夔就用三氟氯乙烯与强亲电性的三氧化硫反应,很快就得到加成产物三氟氯乙烯磺内酯。这个实验结果与他在设计方案中预期的结果完全一致。蒋锡夔用实验证明了全氟和多氟烯烃与三氧化硫可以发生一种新的反应,从而得到稳定的新型化合物β-磺内酯。这是从反应机理的概念出发 “发明”一个反应的典型例子。因此,蒋锡夔成为凯劳格公司的“功臣”,他再一次获得了美国专利,并于1965年正式获得授权。这一反应至今仍被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中,成为基础理论研究推动科学技术发展的一个典型例子。这一反应,后来被由豪本·韦尔(Houben Weyl)所著的著名权威性有机化学丛书《有机化学方法》(Methoden der Organischen Chemie)所收录。

自力更生 为国争光

1955年底,蒋锡夔和一批留美留学生一起,冲破美国政府的层层阻挠,终于回到了祖国。在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有机化学研究室,蒋锡夔负责一个氟化学研究小组,主要开展有机氟的研究工作。

氟橡胶,作为“两弹一星”必不可少的新型材料,它比一般的橡胶材料更耐高温、耐低温,还具有抗化学腐蚀、高绝缘、难燃、耐候性好、低摩擦系数和不粘等优良性能。当时,氟橡胶是国防军工和国民经济建设中非常急需的特种材料,是美国及一些西方国家对中国采取第一禁运的物品。为了自行研制氟橡胶制品,蒋锡夔临危受命,成为新成立的氟橡胶课题组组长。该课题组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合成出全氟丙稀和偏氟乙烯(1,2—二氟乙烯)作为单体,为后面的聚合提供原料来源。由于蒋锡夔已经积累了大量的有机反应机理知识和实践经验,因此他带领课题组分别确立了两条合成路线,还大胆地提出以其中的某一条路线作为重点加以试验。通过5个月的反复试验,他们合成出了单体原料——全氟丙烯和偏氟乙烯。紧接着,聚合反应的试验工作开始了。又经过6个月的艰苦努力,蒋锡夔课题组研制出了一块白色的氟橡胶样品。

接下来,更艰巨的任务就是如何把试管中的氟橡胶样品转变成真正的军工产品氟橡胶。从1959年7月起,中国最前沿的科研单位包括化学研究所、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复旦大学等等,纷纷派遣科研人员与上海有机氟化工厂的生产技术人员一起,全力以赴在上海大搞技术攻关。在蒋锡夔和胡亚东等人的带领下,经过短短两个月的奋力拼搏,军工产品氟橡胶1号最终研制成功了。这一重大的科研成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十周年献上了一份厚礼。

1963年7月,蒋锡夔与陈庆云(199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等氟橡胶课题组的一批科研骨干调入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工作,他们相继参与并研制出了四氟乙烯与六氟丙烯共聚的F46、四氟乙烯与乙烯共聚的FS40、四氟乙烯与偏氟乙烯和六氟丙烯共聚的F246等。这些新产品都是当时中国发展原子能工业以及研制导弹和火箭等所必需的原料,也是国防科工委相继给上海有机所下达的军工研发任务。在回国后的前10年中,蒋锡夔主要致力于3种氟橡胶的实验室阶段研究工作,并且取得了很大的成果,在国内具有较大的影响力。1966年,蒋锡夔获得了国家科委授予的发明证书。此外,他还致力于氟塑料的研究工作,其中的耐开裂氟塑料FS-46的研究成果获得了1979年国防科委颁发的二等奖。

经历磨炼 锻炼意志

1964年的秋末冬初,蒋锡夔被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派送到上海社会主义学院进行政治学习和思想改造。后来,作为“资产阶级反动学术权威”,蒋锡夔被列为重点清理对象,与有机所的一批老科学家一起被拘禁在实验大楼的地下室,进行隔离审查。在此期间,蒋锡夔受尽了精神和肉体的双重折磨。由于长时间被迫在脖子上挂着重物“接受改造”,他的颈椎受到了严重的伤害,导致他到了晚年行走越来越困难,最终失去了行走能力。

1970年底,蒋锡夔的父亲蒋国榜病重,在住院的那段日子里,蒋国榜把儿子叫到病床边,用断断续续的话语问道:“在‘’中你吃了那么多的苦,有没有后悔当初父母让你回国?”蒋锡夔心平气和地回答父亲说:“选择回到祖国,为祖国效力,没什么可后悔的。”听了儿子的这番话,父亲很是欣慰。不久,蒋锡夔的父亲安详地离开了人世。

在“”期间那段噩梦般的日子里,无论遭受何种折磨,蒋锡夔都坚决不承认那些强加在自己头上的莫须有的罪状。“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正是由于蒋锡夔具有这样一份追求真理的执着信念,他才能够在逆境中坚持开展有机化学的基础理论研究工作。这一切,为他后来能够取得重大科研成果、成为国际上一流的物理有机化学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潜心科研 成果辉煌 蒋锡夔始终认为,基础理论研究要撇开应用的束缚。1978年,在经历了“十年浩劫”后,重返科研岗位的蒋锡夔在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成立了中国科学院第一个物理有机化学研究室,主要开展有机化学的基础理论研究工作。

1981年,蒋锡夔的研究生范伟强在做长链酯水解反应的实验过程中,观察到一个不符合有机化学一般规律的实验现象,为此,他们展开了深入的讨论。蒋锡夔敏锐地意识到隐藏在这一现象背后的是一片未知的研究领域,于是他要求范伟强进一步研究美国Emory 大学门格教授(F. Menger)所提出的“一些长链分子在水中有簇集现象”的问题。从此,课题组开辟了一个全新的研究课题:疏水亲脂相互作用造成的有机分子簇集和自卷。在以后几十年的研究工作中,蒋锡夔带领课题组的全体科研人员针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并且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科研成果。疏水—亲脂作用驱动的有机分子簇集、自卷以及解簇集现象后来成为蒋锡夔等人在2002年度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的重要成果之一。

早在化学研究所工作期间,蒋锡夔就对当时国际上争议较大的极性因素是否对氟烯烃自由基加成反应定位选择性问题颇为关注。多年来,他一直对自由基化学的研究具有浓厚的兴趣,并且对这一领域的问题有所思考。1981年,物理有机研究室已经具备了基本的研究条件,因此蒋锡夔开始与计国桢一起开展自由基领域的研究工作。当时,蒋锡夔的研究生于崇曦正在作三氟苯乙烯方面的研究。在实验中蒋锡夔他们发现,三氟苯乙烯可以高选择性地二聚形成四元环化合物。由此,他们确立了一个研究自由基取代基效应的理想模型。在此基础上,研究小组成员从这类体系的二聚反应动力学角度出发,逐步建立起了一套反映取代基的自旋离域能力的参数。到了1990年,他们已经做了几十个取代基的研究,积累了相当多的实验数据。1992年,他们终于建立起了一套近乎完美又可靠的自由基自旋离域效应参数σJJ.(JJ分别代表蒋锡夔和计国桢两人姓氏中汉语拼音的第一个字母),并且将他们的研究工作成果写成一篇论文,发表在有机化学领域的国际权威性期刊美国《有机化学杂志》上。这篇论文,被《有机化学杂志》的评审人评价为“自由基化学研究的一个里程碑”。这一研究成果很好地解决了在自由基化学领域长期存在的两个重要问题。国际上很多自由基化学家都相当认可蒋锡夔和计国桢他们的这项研究工作,好多人至今还在应用这套参数作关于结构和性能的相关分析。

1982年,蒋锡夔等人关于有机氟化学和自由基化学的研究成果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三等奖。此后,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探索,蒋锡夔带领他的课题组在自由基化学和疏水—亲脂作用驱动的有机分子簇集、自卷以及解簇集现象的研究工作中取得了一个又一个重要成果。2002年,在连续空缺4届之后,蒋锡夔课题组关于“物理有机前沿领域两个重要方面——有机分子簇集和自由基化学”的研究成果,获得了当年唯一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追求真理 崇尚科学

几十年来,蒋锡夔一直接受中西方两种思想文化的教育,因此在他的科研工作中,逐渐形成了独特的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

蒋锡夔提出了“有机整体、动态多因素分析”的科学思想。他认为,在科研工作中,关键是必须运用全部已知的正确的基本概念和信息,对某一个问题或事实进行客观的综合分析,而决不能主观地预先指定某一因素为“主要因素”。简单地说,就是要有“动态的有机总体的概念”。他还进一步指出,讨论或论述任何一个概念,包括“科学思想方法”的概念,首先要有明确而严格的定义,它必须建立在经严格科学证明的正确的基本概念的基础之上。

蒋锡夔在科研工作中经常对他的研究生说:对待科学研究中的某一个新发现,不仅需要寻找更多的旁证去支持它,而且首先需要的是去怀疑它,甚至设计一些实验去考验它、否定它。也就是说,在进行科学的判断或分析时,要从“小我”中解放出来,避免把“小我”牵扯到科学研究和分析中去。这也正是蒋锡夔能够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对此,他强调,作为一名一流的科学家既要有坚持真理的决心,又要有自我否定的勇气。

蒋锡夔一贯认为,一个科学家的“德”比他的“才”更重要,他把“道德为人之本”或“以德为先”作为宗旨和言行标准。蒋锡夔所强调的以德为先,不仅是指个人的道德品质,而且还包含着科学工作者的工作作风。在平时的工作中,他从不追求发表科研文章的数量,而是强调要保证科研文章的质量,强调科学工作者要为科学事业献身、为祖国荣誉献身。

在50多年的科研生涯中,无论身处何种境地,蒋锡夔都不放弃自己做人的准则。他把人生目标和工作目标完美地结合起来,实现了自己对“真、善、美”的追求。

有机化学除杂方法除杂题解题方法精选模板 2

研究对象

有机化合物和无机化合物之间没有绝对的分界。有机化学之所以成为化学中的一个独立学科,是因为有机化合物确有其内在的联系和特性。

位于周期表当中的碳元素,一般是通过与别的元素的原子共用外层电子而达到稳定的电子构型的(即形成共价键)。这种共价键的结合方式决定了有机化合物的特性。大多数有机化合物由碳、氢、氮、氧几种元素构成,少数还含有卤素和硫、磷、氮等元素。因而大多数有机化合物具有熔点较低、可以燃烧、易溶于有机溶剂等性质,这与无机化合物的性质有很大不同。

在含多个碳原子的有机化合物分子中,碳原子互相结合形成分子的骨架,别的元素的原子就连接在该骨架上。在元素周期表中,没有一种别的元素能像碳那样以多种方式彼此牢固地结合。由碳原子形成的分子骨架有多种形式,有直链、支链、环状等。

在有机化学发展的初期,有机化学工业的主要原料是动、植物体,有机化学主要研究从动、植物体中分离有机化合物。

19世纪中到20世纪初,有机化学工业逐渐变为以煤焦油为主要原料。合成染料的发现,使染料、制药工业蓬勃发展,推动了对芳香族化合物和杂环化合物的研究。30年代以后,以乙烯为原料的有机合成兴起。40年代前后,有机化学工业的原料又逐渐转变为以石油和天然气为主,发展了合成橡胶、合成塑料和合成纤维工业。由于石油资源将日趋枯竭,以煤为原料的有机化学工业必将重新发展。当然,天然的动、植物和微生物体仍是重要的研究对象。

用最精炼的一句话概括有机化学的研究对象,就是“如何形成碳碳键”。有机化学是碳的化学,有机化学的内容说白了就是研究怎么搭建碳原子的大厦(或者小厦)。因为对人们有用处的有机分子一般是大而复杂的,而人们能随意支配和轻易获得的原料往往是小而简单的。 [3]

研究成果

天然有机化学主要研究天然有机化合物的组成、合成、结构和性能。20世纪初至30年代,先后确定了单糖、氨基酸、核苷酸、牛胆酸、胆固醇和某些萜类的结构,肽和蛋白质的组成;30~40年代,确定了一些维生素、甾族激素、多聚糖的结构,完成了一些甾族激素和维生素的结构和合成的研究;40~50年代前后,发现青霉素等一些抗生素,完成了结构测定和合成;50年代完成了某些甾族化合物和吗啡等生物碱的全合成,催产素等生物活性小肽的合成,确定了胰岛素的化学结构,发现了蛋白质的螺旋结构,DNA的双螺旋结构;60年代完成了胰岛素的全合成和低聚核苷酸的合成;70年代至80年代初,进行了前列腺素、维生素B12、昆虫信息素激素的全合成,确定了核酸和美登木素的结构并完成了它们的全合成等等。

有机合成方面主要研究从较简单的化合物或元素经化学反应合成有机化合物。19世纪30年代合成了尿素;40年代合成了乙酸。随后陆续合成了葡萄糖酸、柠檬酸、琥珀酸、苹果酸等一系列有机酸;19世纪后半叶合成了多种染料;20世纪40年代合成了DDT和有机磷杀虫剂、有机硫杀菌剂、除草剂等农药;20世纪初,合成了606药剂,30~40年代,合成了一千多种磺胺类化合物,其中有些可用作药物。

研究方法

有机化学研究手段的发展经历了从手工操作到自动化、计算机化,从常量到超微量的过程。 [5]

20世纪40年代前,用传统的蒸馏、结晶、升华等方法来纯化产品,用化学降解和衍生物制备的方法测定结构。后来,各种色谱法、电泳技术的应用,特别是高压液相色谱的应用改变了分离技术的面貌。各种光谱、能谱技术的使用,使有机化学家能够研究分子内部的运动,使结构测定手段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电子计算机的引入,使有机化合物的分离、分析方法向自动化、超微量化方向又前进了一大步。带傅里叶变换技术的核磁共振谱和红外光谱又为反应动力学、反应机理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手段。这些仪器和x射线结构分析、电子衍射光谱分析,已能测定微克级样品的化学结构。用电子计算机设计合成路线的研究也已取得某些进展。未来有机化学的发展首先是研究能源和资源的开发利用问题。迄今我们使用的大部分能源和资源,如煤、天然气、石油、动植物和微生物,都是太阳能的化学贮存形式。今后一些学科的重要课题是更直接、更有效地利用太阳能。 [5]

对光合作用做更深入的研究和有效的利用,是植物生理学、生物化学和有机化学的共同课题。有机化学可以用光化学反应生成高能有机化合物,加以贮存;必要时则利用其逆反应,释放出能量。另一个开发资源的目标是在有机金属化合物的作用下固定二氧化碳,以产生无穷尽的有机化合物。这几方面的研究均已取得一些初步结果。其次是研究和开发新型有机催化剂,使它们能够模拟酶的高速高效和温和的反应方式。这方面的研究已经开始,今后会有更大的发展。20世纪60年代末,开始了有机合成的计算机辅助设计研究。今后有机合成路线的设计、有机化合物结构的测定等必将更趋系统化、逻辑化。

有机化学除杂方法除杂题解题方法精选模板 3

自20世纪50年代至今的60多年中,戴立信为中国有机化学的创新发展殚精竭虑、鞠躬尽瘁。早期,他从事金霉素的化学和提取,改进的提取工艺曾用于工业生产。他还参与全合成研究,提出用不对称合成方法确定金霉素的绝对构型,推动了研究工作的进展,由于国防任务的需求,全力投入硼氢高能燃料和氟油研究的组织工作。他曾参与全国火箭推进剂研究规划。曾向国家建言硝基胍炸药研制,后列入国家规划;曾参与高空摄影胶片的攻关;曾独立开展了硼氢化反应拓展和碳硼烷研究。1984年,他积30年科研和科技管理之经验和悟性,高瞻远瞩于国际化学发展动向,选择了对医药、农药、材料科学和生命科学有重要影响的金属催化不对称合成研究,成为我国在这一新领域的开拓者之一。他取得的一系列科研成果,带动了手性研究在中国的发展,为此2014年手性中国学术会议授予他终身成就奖。他联合数位院士共同撰写了两份关于绿色能源和聚烯烃工业创新发展院士建议,表现出超前的科学思维和远见。后一建议在唐勇院士等人的努力下已得到很好的实践,这方面的研究还有多项产品正在发展中。戴立信着手不对称合成等国际前沿科学命题研究,不到十年便确立了他在有机化学领域的科学地位,成为上海有机所第十位中科院院士,为我国老科学家学术成长史写下出彩的一页。

戴立信几十年的科研生涯,记载了一位化学家的科学担当和科学忠诚。

成长:幼怀化学梦,浙大得真传

戴立信的青少年时代是在日寇侵略的战乱中度过的。1937年9月,他随父母由北平逃难上海,先后入读几所中学,于1942年由三育中学高三毕业。当年在三育中学兼课的一位交通大学桂姓讲师讲授的化学课十分贴近日常生活,生动有趣,还穿插着不少有机化学的知识,让戴立信非常着迷。后来他入读沪江大学化学系,与桂老师的化学启蒙颇为相关。

抗战开始后,上海的公办国立大学多已迁往外地,戴立信留在上海读书,考入私立沪江大学。起初,有美国教会背景的沪江在租界内的校园尚能保持一点平静,不受日军之扰。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沪江大学也不得太平。此时,支撑家庭的戴母审时度势,同意让戴立信随表姐由沪去渝,戴立信于1943年4月抵达陪都重庆,经教育部批准,在同年9月进入西迁贵州的浙大借读化学系一年级。

浙江大学师生由竺可桢校长率领,于1937年11月11日由杭州西迁,经四次易址,于1940年1月在贵州的遵义、湄潭和永兴安定下来。不愿在日本帝国主义刺刀下屈辱求存而行程2600公里的浙大西迁壮举,被誉为“文军长征”,鼓舞着全体浙大师生和在抗战时期来自国内外43所大学、17个学系包括戴立信在内的394名借读生们抗日救国的民族气节,激励着高昂的教学、科研和学习的热情。戴立信入校时期,浙大的教学和科研水平居国内乃至国际的第一流水平。其中数学系有苏步青、陈建功,物理系有王淦昌、束星北、卢鹤绂,生物系有贝时璋、谈家桢,化学系有王琎、王葆仁,加上气象大师竺可桢,名教授们的声望和研究工作为浙大迎来了“东方剑桥”的美誉。求知欲望十分强烈的戴立信似海绵吸水,全身心地接受着大师们的教诲和科学风范的感染,尤其是科学人生恩师王葆仁院士在长达两年的有机化学理论教学和实验中的言传身教,为戴立信的科学成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王葆仁(1907—1986)是新中国第一代有机化学家,1941年至1951年任浙江大学化学系主任,后参加筹建中科院上海有机所任副所长至1956年。在有机所期间,他建立了新中国最早的高分子化学组,研制了我国第一块有机玻璃,第一根尼龙纤维等等,所以他和戴立信有着浙大师生之情和有机所同事之谊,先后有过六年之久的导师之缘,这是戴立信科学生涯的幸遇。

王葆仁先生开设的有机化学课在每学期要进行三次不通知的小测验,每次测验均在80分以上的学生,则可免予大考。测验的题目确实很难,戴立信平时学习扎实,是全班少有的大考免试者。今年92岁的戴立信每忆及此事,仍流露出自豪之情,他曾连续三学期,经历九次有机化学课程测验,因高分而豁免全部有机化学课大考,此事足见他对王老师的敬重和王老师对他的赏识。

在浙大四年,戴立信领教了多位化学名师的科学风范。其中有曾任中央研究院化学所所长、浙大化学系主任、浙大代校长和中国化学会发起人之一的王琎(季梁)的分析化学课程;有中科院原院长卢嘉锡的物理化学课程等,卢在1946年曾任浙大化学系主任。

浙大外语学科教授、王琎的夫人德梦铁讲授的德语课,常穿插诗歌,使同学们多能牢记,也使戴立信在进入有机所后,能顺利接触当时很重要的德文文献,因而得益匪浅。在浙大的一年级至三年级都是在贵州度过的,并且他们几个从上海来的同学(如李政道、顾以健等)都是在校外租房住宿的,因而能专心读书。每晚,他们六、七个人围着一张方桌,共用一盏明亮的煤油灯,埋首用功,孜孜不倦。戴立信回忆说,李政道当年学习分外勤奋,很好的带动了大家的学习积极性。至于集体宿舍则环境比较杂乱,学生们只能用几根灯草点燃的油灯,足见那时浙大求学环境的艰苦。三年级时以及1946年浙大迁回杭州后,戴立信有机会参加了更多的学生运动,开始接受革命洗礼,从而逐步坚定了自己的信仰。

启航:扎根有机所,盛世壮志酬

1947年由浙大毕业后,戴立信担任过中学代课教师。在钢铁厂做化验。解放后担任过上钢公司的秘书科长和华东矿冶局劳资科长等非科研性质的工作。1953年,中央出台了“技术归队的政策”,戴立信应召到中国科学院报到。于当年6月分配进了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在这所中国有机化学家的摇篮里,辛勤工作至今63年。在首任庄长恭所长和老一辈科学家的指导下,戴立信以其踏实勤奋、真诚坦率和学识扎实的工作表现,赢得大家的欢迎。

对他很赏识的汪猷(1910—1997)院士,1922年至1926年在浙江甲种工业学校(浙大前身)应用化学科就学,1937年获得慕尼黑大学理学博士学位,他是中国抗菌素研究的奠基人之一,1955年入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是有机所最早的一批中科院院士和新中国第一代化学家。戴立信对这位浙大的老学长在科研和领导工作中表现的求是精神,观察细微。戴立信回忆说:“每天一早,汪先生就像医生查房,到各实验室在实验桌旁与研究人员谈话,检查科研进度并对科研工作及下一步设想不断提出问题,直到回答不出才走向下一个人。”如此深入工作使他对每项课题和每个科研人员的情况了如指掌,也促进了科研人员的深入思考——汪先生就是用他从德国带回的严谨作风教育科研人员求真求实的。戴立信视汪猷学长为他的科学人生恩师。接受老师的言传身教,他始终将汪猷先生“一旦功成千锤炼,不经意处百年愁”的14字箴言作为自己科研工作的座右铭,保持勤奋、努力和严谨求实的科学作风。

进有机所后,就开始协助庄长恭所长搜集有关高分子研究的文献,如有机玻璃单体的生成机理以及甲基丙烯酸甲酯、尼龙单体的聚合机理等。当时有机所开拓的两个新领域是高分子和抗菌素,庄先生作为所长,也不断学习,掌握最新科学知识。他的钻研和求真务实的精神给戴立信以很深的教育。之后,他参加了黄耀曾领导的金霉素科研组。黄耀曾对化学的挚爱及工作热情也给他很深的影响。有一次黄先生接受一项任务,要从半张纸的字迹上破解出密写剂的成分并找出显影的方法。只见黄先生苦思冥想,不断使用各种实验方法进行破解,当他最终得到理想目标时,戴立信再次见到了黄先生喜溢言表、极度欢欣的表情。黄先生十分重视基础研究,也不放松实际应用,黄趣称它们为“两个口袋”,并且在两个方面都作出了巨大贡献。戴立信在这方面深受教诲并称,耀曾师达到的高度极难企及。

戴立信在浙大学习期间,有机化学的成绩虽然很好,但他进入有机化学研究所,就深感知识不够用了。当时上海有机所学习气氛浓厚,除了政治学习外,所领导还组织大家进行业务学习,学习新文献、新概念、新理论。几位年青科研人员在学习中接触到一个新的立体化学概念——构象分析,例如一个脂环六元环有船式、椅式构象,不同的构象对反应性有不同的影响。这是英国专家Barton等在上世纪50年代初开展的新工作。这些年青人注意到构象概念的重要性,很快把其中最重要的文献翻译出来,一本《有机化学中立体化学的新发展——构象论述选译集》,在1957年出版。之后,在黄耀曾领导下,又翻译了纽曼的立体化学经典著作《有机化学中的空间效应》,在1964年出版。他们感悟到学习一部书并把它翻译出来是深读的好途径。这也给戴立信在起步阶段打下的良好基础。由于构象概念的重要性,1969年Barton和Hassel两人获诺贝尔化学奖。几年后,苏联专家来访时,有机所专家用构象概念解决了他们的科学困惑。所以,通过学习有机所科研人员的总体水平很高,学术气氛浓厚,曾有一位年轻人纠正了链霉素构型研究中的一个错误,还有一位年轻人合成了国际上认为很难合成的链糖。戴立信能在有机所科研启航,有机所的学术氛围、科研经验和达到的科学高度,都激励他迸发出超常的学习和科研热情。

高度:合成不对称,开环环氧醇

1984年戴立信进入精力充沛的花甲科学壮年。他以一位成熟的科学家的敏锐目光,瞻瞩国际科坛发展的风云变幻,迅速捕捉到金属有机化学的发展前景,果敢地选择了金属催化的不对称合成作为科研课题,把科研水平提升到相应的科学高度。

不对称合成又称手性合成。手性是自然界本质属性之一,在生命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具有典型意义的是一种手性药物的不同异构体,具有截然不同的药理作用,这就要求手性药物合成中尽可能保证高纯度、单一的手性异构体。以不对称合成为基础的手性技术,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便成为国际化学界竞争激烈的重要科研热点,至今仍方兴未艾。戴立信和黄量院士共同主持的“手性药物的化学与生物学研究”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确定为“九五”重大项目,其研究成果开创了化学领域的新局面。之后,戴立信开展环氧醇开环反应研究,以及用于氯霉素和三脱氧氨基己糖全部家族成员的不对称合成,铑催化的芳基乙烯的不对称硼氢化反应等多项新合成方法的研究;立体选择性地合成官能团化的小环化合物和含平面手性配体的合成及应用研究。戴立信率领他的科研团队,在十年不到的时间内取得不对称合成领域的多项重要成果,在国际化学界产生广泛的影响。法国学者H.Bloch和Metzner、英国V.K.Aggarwal教授多次在国际化学期刊,介绍戴立信的成就,评价他们发现的合成方法的重要贡献。他们发展的多项选择性反应已为国际化学界重要的工具书选用,其中有March的高等有机化学教科书以及《有机合成大全》《有机官能团转化大全》《金属有机化学大全》和《杂环化学大全》等。他被邀请在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盟(IUPAC)系列会议作特邀报告5次。

戴立信的科学成就,奠定了他在国内外的科学地位。我国竞争IUPAC第19届国际金属有机化学学术会议和第7届国际杂原子会议在上海召开,均获成功。他和钱长涛同为前一会议的两主席,和唐勇同为后一会议的两主席。1993年秋,戴立信入选中科院院士,时年69岁。“六十岁学吹打(戴之趣语),七十岁成院士”,这段经历在中科院院士成长史中尚不多见。

传奇:桃李满天下,人在性情中

戴院士坦诚低调,待人和蔼可亲,他一生奉行求实治学和豁达做人的原则。他在当选中科院院士后说:“我能成为有机所第十名院士,有几个重要的机遇。一是1984年汪猷先生让我回实验室从事金属有机、有机合成研究,当时正是我国由总设计师主政而带来的科学春天,是科研环境非常好的时代;二是国家建立了研究生制度,我有幸得到一批有才华又非常勤奋的年轻人(指戴的学生们)和我一起从事科研,他们给了我很大的帮助。三是我能在1953年技术归队,进入学术氛围很浓的上海有机所。老一辈科学家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从当时的化学研究中心的欧洲带回来好传统,50年代从美国带回来的新知识和科学思维,都给我很多教益;老、中、青科研人员的团队合作,鼓励我在科学上的成长。”在他高度概括而又朴实的讲话中,他对有机所、前辈科学家和他的团队的感恩之情,经常溢于言表。

出于对哺育他求是精神的浙大母校,对生活和工作63年的有机所,对恩师、导师们的栽培和对给他一生机遇的太平盛世的感恩,除在科研方面赶超先进外 ,他把满腔热情倾注于对研究生的培养。他一生指导的38名博士生、3名硕士生都成为科研骨干和学术带头人。他喜爱并常引用《中庸》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所说,认为这是对治学全过程的极好描述。他也喜欢李政道所说的“学问学问就是要学会去问”、爱因斯坦的“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的科学名言。多年来,他一直鼓励研究生在听完学术报告后要积极提问,这样才能认真听,深入想。

过去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的科学家,多数在60至70岁的年龄段,他们至少在科研上至少奋斗了30年以上,戴立信全天候从事有机化学工作不到10年而成名,可曰传奇。

今年92岁的戴院士,依然在工作日到上海有机化学所上班,参加科学讨论会并做些力所能及的事。90岁前后,他先后与侯雪龙、丁奎岭两位教授分别编著了由WILEY-VCH出版的Chiral Ferrocenes in Asymmetric Catalysis和Organic Chemistry Breakthroughs and Perspectives两本英文专著,最近他还在审校一本题为《大蒜的化学》的译稿。基于对化学的热爱。他有时会因废寝忘食工作而累倒,但在医院略加调理后又会周而复始、坚持己见。为此,所里同事和他的亲人有时会用善意的谎言让他少参加一些科研活动,但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戴立信对“做好的有机化学”以及追求绿色化学的信念始终矢志不渝,实可谓“衣带渐宽终不悔,望百弄潮听涛声”。悔,望百弄潮听涛声。”

有机化学除杂方法除杂题解题方法精选模板 4

有机化学在高中阶段也仅仅是初步认识,接触阶段。所以考试的难度应该不大。 按照教材的编排,高中有机化学占高中化学知识的30~35%,选择题会有1~2个(4~12分),后面的大题至少有一个(16~24分)。 差不多这样吧,高中有机化学要求还是比较低,掌握好系统命名法,知道不同官能团的特点,理解记住各个官能团的性质,某些有机物与盐的显色反应(如苯酚和FeCl3显紫色),计算有机物的C原子个数,推导有机物的化学式和结构(简)式等等,有机方面就差不多了。

有机化学除杂方法除杂题解题方法精选模板 5

专升本有两大类:

第一种属于全日制统招本科学历;

第二种是成人教育,不属于全日制统招学历。

专升本是专科生进入本科阶段的学习,起点是专科,而普通本科是通过高考进入本科院校的学习,获得本科学历。

专升本分为统招专升本、自考专升本、成考专升本、网络教育专升本、电大专升本,普通本科是高考统一招生。专升本和普通本科的学制不同。专升本的学制一般是1.5-3年,普通本科学制为4年。

专升本毕业证书注明“专升本”,普通本科没有标明,而且学习的起止年限是有区别的。专升本的毕业生拥有一个专科层次的学历证书,而普通本科学生没有专科学历证书。

lt;<<返回目录

有机化学除杂方法除杂题解题方法精选模板_精选范文网

考研化学是十分繁多的,因此需要大量的积累。小编在这里整理了做有机化学题的反应知识,希望能帮助到你。 做有机化学题的反应 反应题的重要考点: (1)烷烃的卤代反应,反应活性:①F2Cl2Br2I2;②H的类型321CH3。常考环烷烃的卤代开环 (2)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