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升初数学知识点冀教版范文整理
相关文章
天才就是勤奋曾经有人这样说过。如果这话不完全正确,那至少在很大程度上是正确的。学习,就算是天才,也是需要不断练习与记忆的。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一些三年级数学的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升初数学知识点冀教版范文整理 1
1、估算。(先求出多位数的近似数,再进行计算。如497×7≈3500)
2、①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
②1和任何不是0的数相乘还得原来的数。
3、因数末尾有几个0,就在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
4、三位数乘一位数:积有可能是三位数,也有可能是四位数。
公式:速度×时间=路程
每节车厢的人数×车厢的数量=全车的人数
5、(关于“大约)应用题:
①条件中出现“大约”,而问题中没有“大约”,求准确数。→(=)
②条件中没有,而问题中出现“大约”。求近似数,用估算。→(≈)
③条件和问题中都有“大约”,求近似数,用估算。→(≈)
小升初数学知识点冀教版范文整理 2
面积:
1、物体的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他们的面积。
2、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要用统一的面积单位来测量。
3、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平方厘米(cm2),平方分米(dm2)、平方米(m2)。
4、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厘米。
5、边长1分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分米。
6、边长1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米。
7、边长100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公顷(10000平方米)。
8、边长1千米(1000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千米。
9、测量土地的面积时,常常要用到更大的面积单位:公顷、平方千米。
平方千米公顷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
10、长方形的面积=长×宽长=面积÷宽宽=面积÷长
11、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12、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宽=周长÷2-长长=周长÷2-宽
13、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14、正方形的边长=周长÷4
15、相邻的两个常用的长度单位间的进率是10。
16、相邻的两个常用的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是100。
17、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1公顷=10000平方米;1平方千米=100公顷(公顷、平方千米这两个土地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是100。)
小升初数学知识点冀教版范文整理 3
1、秒的认识:
(1)认识秒针,知道秒是比分更小的时间单位,体会时、分、秒的实际意义。
(2)知道:秒针走1小格是1秒,1分=60秒;能够准确读写出钟面上的时刻,能熟练进行时间单位的换算。
(3)体验1秒钟和1分钟分别有多长,逐步养成遵守和珍惜时间的好习惯。
2、时间的计算:
(1)能利用时、分、秒之间的关系正确完成相关比较、换算和计算。
(2)能解决生活中的关于时间计算的实际问题,体会时刻和经过时间两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实践活动(一):填一填、说一说
1、学会从不同的渠道、利用不同的方法搜集有用的数学信息。
2、在具体活动中学会记录、学会交流、学会倾听。
3、利用活动对学生进行习惯养成教育(遵守时间、珍惜时间,早睡早起等)。
小升初数学知识点冀教版范文整理 4
【学习方法】
第一、加强小学三年级学生运用“数概念”的能力培养。
有不少小学数学的教学中,常只重算法,忽视数概念的掌握和算理的理解。因而只能机械地应用学过的东西,或简单地模仿做过的例题,不能在变化了情况下迁移;或者只知道一些定义,而不能全面掌握属于这一概念的东西。
第二、重视和加强发展小学三年级学生“空间关系”的知觉能力。
数和形是不可分开的。因此,学生掌握空间关系的知觉能力也是小学数学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三年级下册如用圆圈图(韦恩图)向学生直观的渗透集合概念。让他们感知圈内的物体具有某种共同的属性,可以看作一个整体,这个整体就是一个集合。
第三、观察活动:
所谓观察是指学生对客观事物或某种现象的仔细察看,因而是一种有意注意。培养的途径是:教师提供的“客观事物或某种现象”特征有序、背景鲜明,而且要给出一些观察的思考题。这样有助于学生明确观察目标,进而使他们边观察,边思考,边议论,边作观察记录,以发现数学规律、本质。
小升初数学知识点冀教版范文整理 5
四边形:
1、有4条直的边和4个角封闭图形我们叫它四边形。
2、四边形的特点:有四条直的边,有四个角。
3、长方形的特点:长方形有两条长,两条宽,四个直角,对边相等。
4、正方形的特点:有4个直角,4条边相等。
5、长方形和正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6、平行四边形的特点:
①对边相等、对角相等。
②平行四边形容易变形。(三角形不容易变形)
7、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它的周长。
8、公式。
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
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长方形的长=周长÷2-宽
正方形的边长=周长÷4
长方形的宽=周长÷2-长
小升初数学知识点冀教版范文整理_精选范文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