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方法 > 各学科学习方法 > 政治学习方法

高三政治必修一复习:收入与分配练习范文整理

发布时间: 浏览量:0

第二轮复习期间,和理科相比,文综科目或者是政治科目有更大的成绩提升空间。在这段时间,还是要以课本为依据,下面给大家分享高考政治二轮复习策略与重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更多高考相关内容推荐↓↓↓

最实用的高考语文复习技巧

2022高考励志金句100句

高考英语复习八大诀窍

2022高考政治复习攻略

高三政治必修一复习:收入与分配练习范文整理 1

1、了解政治考试题型及分数

在学习政治前,首先了解政治科目在成人高考专升本考试中,有哪些题型,这些题型所占的分数是多少分,做到心中有数。成人高考专升本政治考试的题型具体有:选择题,辨析题、简答题,论述题,每种题型的分数也是略不相同的。

2、告别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

成人高考专升本政治的内容较多,除了时政内容外,大多是理论方面的知识,在记忆的时候会比较困难。成人高考的考生最好不要死记硬背,因为这种记忆方式会经常遗忘,记不住。考生可以采取有技巧性的学习方式,来记忆政治知识点。可以把需要记忆的知识点用提纲都列出来。对于考试的重点内容多加记忆。次要的内容熟读。

3、定期做到温故而知新

很多成人高考考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会比较懒惰,对于学过的知识点不复习,这是一个不好的习惯。学习新的知识,旧的知识也不能忽略。要学会定期温习之前所学的政治知识点。

4、坚持不懈的学习精神

在复习政治知识点的时候,会比较枯燥。有的专升本考生坚持不住了,中途就放弃了。这是不可取的。要学会坚持,胜利是属于坚持到最后的人的。

5、规划好政治学习时间

参加成人高考专升本的考生一般是上班族,他们一般利用早起时间或者下班时间来学习。有的人可能在早上记忆力好,有的人可能在睡前记忆力好,因人而异,考生可以看自己什么时间段记忆力好,再来熟记政治知识点。

6、学会自我激励

无论复习时,自己究竟掌握了多少政治知识。都要对自己充满信心,积极暗示自己,在专升本考试中一定会过关的。

lt;<<返回目录

高三政治必修一复习:收入与分配练习范文整理 2

第一,必须把政治学科中的概念与日常生活中的同名概念区分开来。高中政治教材的一些核心概念,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也经常使用,虽然这些概念之间可能有某些联系,但区别却是显而易见的。比如"规律",这是哲学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日常生活中也常常被一些人挂在嘴边,诸如"我发现一个规律"、"有一些规律性的现象"等。实际上,这里的规律仅仅是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现象。而哲学中的规律是指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所以如果按照日常生活对规律的理解,是不可能真正理解规律的科学含义及相关知识的。

第二,必须把政治学科内的相同概念加以比较。政治学科中的某些概念,有着相同的名称,这些概念之间往往存在一些联系,但在不同背景下和不同领域内有着不同的含义。比如经济常识和哲学常识中都有"价值"的概念。经济常识中"价值"是指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它以使用价值为基础,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一定没有价值。而哲学中的"价值"是一个广泛的、抽象的概念,是对各个领域具体"价值"概念的抽象。哲学中的"价值"概念是这样定义的:价值是指人的需要与事物属性之间的特定关系,即事物对人的积极意义。比较这两个"价值"不难看出,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一般概念与特殊的关系,是共性和个性之间的关系。

第三,必须把政治学科中的核心概念和其他相关的概念联系起来,组成概念群。政治学科涉及了大量的概念,许多概念之间是有关系的,尤其是核心概念周围往往都有一些其他概念,在复习过程中,我们要善于把这些概念综合到一起,而不是把它们孤立开来。比如,政治常识中有"阶级"、"国家"、"民主"、"政党"的概念。就单个概念而言,大多数同学是了解的,但是对这一组概念之间的关系有没有进一步深入理解呢?其实这四个概念中核心的概念应该是"阶级"。"国家"是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不可调和的产物和表现,是阶级统治的政治权力机关,阶级性是国家的根本属性;"民主"是指在一定阶级范围内,按照平等的原则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来共同管理国家事务的国家制度,民主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政党"是指集中代表一定阶级、阶层或社会集团的利益,并以夺取、行使或参与行使国家权力为目标的政治组织,阶级性是政党的本质属性。可见,上述四个概念以"阶级"为核心,连成了一个概念群。

高三政治必修一复习:收入与分配练习范文整理 3

一、夯实基础,注重整合,构建知识网络阶段。

在求活、求新、求变的命题的指导思想下,近几年的高考题让人无法妄加揣测,惟有抓好基础,才能做到以不变应万变。政治科高考在试卷中所强调的关注现实生活、关注社会热点、发挥创新意识的要求也是建立在对知识的扎实掌握基础上的。对基础知识的灵活运用就是能力。所以抓好基础,既能保证高考中占80%的基础题、中档题的得分率,又使提高能力成为可能。抓基础必须重视知识落实。“不怕难题不得分,就怕每题被扣分”,这充分说明了对教材基础知识落实的重要性。教师讲了多少并不重要,关键是看学生掌握了多少,所以复习越到最后,教师越应狠抓落实,越应为学生创造抓落实的时间,真正让学生做到对“双基”融会贯通。

在复习过程中,依据《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根据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在第一轮复习中对课本知识应分以下层次,即课题——节题——框题——问题——问题阐述,形成教材的知识网络,帮助学生构建起科学的知识体系。对于规定的知识内容,不能仅仅满足于简单的记忆,还要挖掘它们的内在联系、弄清每个知识点在整个知识体系中所处的地位。在第二轮复习中本着解决问题的目的,将知识进行必要的拆分、加工和重组。做好“知识整合”,实施“立体复习”,打破教材原有顺序和框架结构,优化组合教材知识,跨框、节、课甚至跨知识体系地进行知识梳理。例如,对于《生活与哲学》的学习,根据各个部分知识的内在联系加以梳理,形成完整的知识框架,从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人生观和价值观四个方面来把握,然后再从宏观上形成对哲学的整体印象,帮助学生真正做到融会贯通。对于每个知识内容,帮助学生懂得“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只有真正懂得了“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才能全面、准确地掌握这一知识点。重视对知识的挖掘,特别是主干知识的内在联系,使之网络化、序列化和专题化,从而提高学生从变化中找不变,以不变应万变的能力。

二、关注热点,迁移知识,培养各种能力阶段

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任务,概括地讲就是传授基本知识、培养各种能力、提高思想觉悟,以实现三者的有机统一。培养各种能力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中心工作,它既是我们教学的主要目标,又是我们教学的落脚点,同时,也是我们适应高考试题改革的需要。高考作为国家级考试,必然要体现国家意志,试题中设置的新情况、新背景、新材料和新问题必然会具有强烈的时代性和现实性。高考改革已经由“知识立意”转向“能力立意”,并且将继续深入下去。

《考试说明》在规定考查知识范围同时,也规定了对考生的“能力要求”。如果说,《考试说明》中“考查的知识范围”对考查内容的广度作了要求,那么“能力要求”规定的就是高考政治对于考试内容深度的要求。因此,在完成基础知识复习(即第一轮复习)的前提下,培养能力和强化能力训练是热点专题复习(即第二轮复习)的首要任务。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引导学生熟练地掌握书本知识,而且还必须善于引导学生走出书本、走出课堂,融入社会,关注热点,学会迁移知识,提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指导学生一定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关注国家、关注社会、关注世界、关注我们共同生存的空间。如果学生在学习中不“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不重视知识的迁移,而是死记硬背,生搬硬套,那是肯定考不出好成绩的。

基础打牢了,并不等于能力和素质就自然而然地提高了。要提高能力和素质,除了首先要夯实基础外,还必须把所学的基础知识理论应用于实践,用来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即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和方法,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变被动为主动。理论联系实际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基本原则和生命力所在,也是高考政治科命题的重要原则。政治科高考命题注重基础知识和热点问题的融合,倡导“现实问题的知识性关注,理论问题的现实性追问”,既反对知识化倾向,也反对时政化倾向,坚持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为此在备考过程中,应十分关注党的各种会议的召开及其报告的主要精神,努力将之与思想政治教材有机地结合起来,对教材进行增删、整合,对知识进行更新。并把社会热点问题与教学结合起来,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提高了学生运用所学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加强训练,查缺补漏,提高解题技巧阶段

政治试题的主、客观题目往往都是通过运用新材料、设置新背景来考查学生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各种能力的,因此教会学生如何审题、筛选信息、找到切入点等都需要通过进行针对性训练来培养和提高。

为此,在备考过程中,一定要强化训练,提高解题的能力与技巧,这样,不管采取何种考试模式,什么考试题型,都能从容面对。

当然,作为文科综合有机组成部分的政治学科,决不能隔绝与政治、历史学科的联系。在备考过程中,还要注重与历史、地理两科教师的密切协作,加强集体备课,统一相关的重点问题及热点问题等。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做到有备无患,打好高考这一仗。

高三政治必修一复习:收入与分配练习范文整理 4

  材料:新时代带给人们新愿景,美丽中国让人们充满期待。十九大报告提出了“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中国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满足人们美好生活需要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建设美丽中国,物质、精神和生态方面的财富一个都不能少。这也是“五个文明”更感性和更触及公众心灵的诠释。没有了蓝天白云和青山绿水,有更多的财富&mdash;&mdash;金山银山,中国也美不起来,人民也缺乏幸福生活体验。十九大报告规划了建设美丽中国的宏伟蓝图,就是民生福祉的最大关切,也将国家战略的宏大叙事与民众生活的日常关切形成了同频共振。某市积极将自身打造成为碧水蓝天、森林环绕、绿草成茵、绿色出行、宜业宜居的美丽中国典范城市。该市市委市政府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持续增进民生福祉,进一步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着力建设健康城市、幸福城市。

  结合材料,运用政治生活的有关知识说明该市市委为什么强调要努力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答案】

  ①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的最本质特征,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最高的领导力量,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完成现代化建设、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三大历史任务

  ②这是由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的。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③这是中国共产党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的具体体现。该市市委坚持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以人民为中心。

  ④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其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努力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有利于保障人民民主的真实性

  【解析】性质+宗旨+地位+执政理念+指导思想+作用(3最,三大历史任务)

  +国家性质+人民的地位+民主的特点

高三政治必修一复习:收入与分配练习范文整理 5

1、分封制

产生朝代:西周时期

简介:西周建立后,分封自己的子弟姻亲和异姓贵族,到指定的地点建立起西周的属国,统治当地的部落和人民。这叫做“封建亲戚,以藩屏国”,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分封制。

意义和影响:正面:加强了周王室对四方疆土的控制,明确了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使国家朝着统一的方向前进了一步。负面:蕴含着分裂割据的因素,到了春秋时期,终于酿成诸侯割据、列国纷争的局面。

2、宗法制

产生朝代:西周

简介:宗法制指的是周王、诸侯还是卿大夫、士都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度(宗法制的核心)。嫡长子为大宗,其他嫡长子的其他兄弟(次子、庶子)为小宗。大宗与小宗的关系是相对的。如诸侯对于周王为小宗,但在本国为大宗。其目的是为了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意义和影响:宗法制是分封制得以实行的理论基础,保证了嫡长子继承王位;解决了统治阶级内部诸子、诸弟的继承权争端;确保了周天子天下大宗和政治共主的地位。

3、礼乐制

产生朝代:西周

简介:礼乐制是区分社会等级,维护高低贵贱秩序的制度。是西周是维护等级的工具、是宗法制的抓手。

意义:维护政治的安定,保证社会的和谐,有深厚、久远的文化影响。

五礼:吉、区、嘉、宾、军五类。吉礼,祭祀鬼神,祈求福禄之礼,凶礼,丧葬凶荒之礼;宾礼,迎定朝聘之礼;嘉礼,饮宴婚嫁之礼;军礼,兴师动众之礼。

4、三公九卿制

产生朝代:秦朝

简介:秦朝统一全国后,在中枢机构中设有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称为三公。丞相是“百官之长”。辅佐皇帝处理全国的事务,太尉协助皇帝掌管军队,是全国武装部队的首脑,御史大夫掌“监察”,监察“百官”。三公之下设九卿,主要有奉常,掌管宗庙礼仪;郎中令,掌管宫廷警卫;太仆,掌管宫廷车马;卫尉,掌管皇宫保卫;典客,处理少数民族事务及外交;廷尉,负责司法;治粟内史,掌管全国财政税收;宗正,掌管皇族亲族内部事务;少府,掌管全国山河湖海税收和手工业制造来供皇室需要。

意义和影响:秦朝设立的三公九卿制度,为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制度开创了新局面,对以后历代封建王朝的政治制度有深远的影响。

5、三省六部制

产生朝代:魏晋南北朝时期形成三省体制;隋唐确立完善了三省六部管理体制。

简介: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一套组织严密的中央官制。它确立于隋朝,从唐朝开始正式设立的中央政权体系,分别为:尚书省——最高行政机构。负责执行国家的重要政令;门下省——审议机构,负责审核政令;中书省——决策机构,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的诏令。尚书省下设有六部,分别为:吏部,负责考核、任免四品以下官员;户部,负责财政、国库;礼部,负责贡举、祭祀、典礼;兵部,负责军事;刑部,负责司法、审计事务。具体审判另有大理寺负责。重大案件组织刑部、御史台、大理寺会审。谓三司审。工部:负责工程建设。

发展沿革:在宋代,虽然三省名义始终存在,但是已经混同为一省。同时由于枢密院、三司的设立,宰相的军权、财权被剥夺,三省制度名存实亡。元代以中书省总领百官,与枢密院、御史台分掌政、军、监察三权,尚书省时置时废、门下省不复置。明初,朱元璋时期,三省六部制的三省彻底废止,以六部尚书任天下事。清延续明朝的制度。

意义影响:三省六部职权有分工,也有合作,相互牵制和监督,从而使封建官僚机构形成完整严密的体系,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中央的统治力量;削弱相权,加强了皇权。

6、行省制

产生朝代:元朝

简介:行省制是13世纪以来中国的主要行政模式,在地方上,元朝设立行中书省,简称行省。行省之下设路、府、州、县。

意义和影响:限制了蒙古贵族在封地范围内自行派遣官吏的权力,从政治上保证了国家对地方的控制,使中央集权在行政体制上有了保证,这是我国政治制度史上的一次重要变革,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元代特殊机构:宣政院:负责宗教,掌管全国佛教事宜和藏族地区军政事务的中央机关。从此,西藏地区正式成为我国中央政府直接管辖的一个地方行政区域。澎湖巡检司:负责台湾及澎湖群岛的事宜。

7、内阁制

产生朝代:明朝

简介:明初为加强中央统治,废丞相,仿宋制设华盖殿、武英殿、文渊阁、东阁等大学士,为皇帝顾问。明成祖时,殿阁臣僚入职文渊阁当值,参与机务,称为内阁。明仁宗之后,内阁的权位渐高,入阁者多为尚书、侍郎,但实际掌握宰相权力

意义和影响:强化了君主专制制度。

8、军机处

产生朝代:清朝

简介:军机处是清代辅佐皇帝的政务机构。雍正七年(1729),因与准噶尔部作战为了紧急处理西北军务,设军机房,挑选内阁中谨慎可靠的中书办理机密事务。1732年,又改称军机处。乾隆以后,成为定制,并渐渐成为最高中枢机构。

意义和影响:标志着清代君主集权发展到了顶点。

TAG标签: 政治 知识点

高三政治必修一复习:收入与分配练习范文整理_精选范文网

第二轮复习期间,和理科相比,文综科目或者是政治科目有更大的成绩提升空间。在这段时间,还是要以课本为依据,下面给大家分享高考政治二轮复习策略与重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