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力学实验的基本操作经典总结
相关文章
物理是一门实验科学,学习物理要注重科学探究的过程,对于每一个实验探究不仅要知道怎样做,而且要理解为什么要这样做,小编在这里整理了相关资料,希望能帮助到您。
初中物理力学实验的基本操作经典总结 1
第四章 光现象
24.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光的传播不需要介质,真空中的光速C=3x108m/s。
25.光的直线传播的现象:影子、日食、月食。
光的直线传播的应用:激光引导掘进方向、射击瞄准、小孔成像。
26.光的反射定律:
(1)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2)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
(3)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4)在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27.光的反射分镜面反射和漫反射两类
28.平面镜成像特点:像与物体大小相同;像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平面镜所成像的是虚像。
29.光的折射规律: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它介质中时,折射光线向法线方向偏折;在光的折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另:光从一种介质垂直射入另一种介质中时,传播方向不变。)
30.光的色散:白光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色光组成的。
31.色光的三原色:红、绿、蓝
32.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它透过的色光决定的;
不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它反射的色光决定的。
33.看不见的光:
(1)红外线:主要作用是热作用――红外线烤箱、电视遥控
(2)紫外线:主要作用是化学作用――验钞、杀菌
5
第五章 透镜及其应用
34.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
35.平行光通过透镜的光路图: 通过透镜的三种特殊光线:
36.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应用:
(1)当u>2f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照相机原理);
(2)当f
(3)当u
另:当u=2f 时成倒立、等大的实像;(可用来测焦距)
当u=f时无法成像。
37.一倍焦距分虚实,两倍焦距分大小;物近像远像变大,物远像近像变小。
38.老年人戴的老花镜是凸透镜,近视眼患者戴的近视眼镜是凹透镜。
初中物理力学实验的基本操作经典总结 2
基础性
1. 天平测质量
【实验目的】用托盘天平测质量。
【实验器材】天平(托盘天平)。
【实验步骤】
1.把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取下两端的橡皮垫圈。
2.游码移到标尺最左端零刻度处(游码归零,游码的最左端与零刻度线对齐)。
3.调节两端的平衡螺母(若左盘较高,平衡螺母向左拧;右盘同理),直至指针指在刻度盘中央,天平水平平衡。
4.左物右码,直至天平重新水平平衡。(加减砝码或移动游码)
5.读数时,被测物体质量=砝码质量+游码示数(m 物=m 砝+m 游)
【实验记录】此物体质量如图:62 g
2. 弹簧测力计测力
【实验目的】用弹簧测力计测力
【实验器材】细线、弹簧测力计、钩码、木块
【实验步骤】
测量前:
1.完成弹簧测力计的调零。(沿测量方向水平调零)
2.记录该弹簧测力计的测量范围是 0~5 N,最小分度值是 0.2 N。
测量时:拉力方向沿着弹簧伸长方向。
【实验结论】如图所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F=1.8 N。
3. 验证阿基米德原理
【实验目的】
定量探究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与物体排开液体的重力之间的关系。
【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金属块、量筒、水
【实验步骤】
1.把金属块挂在弹簧测力计下端,记下测力计的示数F1。
2.在量筒中倒入适量的水,记下液面示数 V1。
3.把金属块浸没在水中,记下测力计的示数 F2 和此时液面的示数 V2。
4.根据测力计的两次示数差计算出物体所受的浮力(F 浮=F1-F2) 。
5.计算出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V2-V1),再通过 G水=ρ(V2-V1)g 计算出物体排开液体的重力。
6.比较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浮力大小与物体排开液体重力之间的关系。(物体所受浮力等于物体排开液体所受重力)
【实验结论】液体受到的浮力大小等于物体排开液体所受重力的大小
4. 测定物质的密度
(1)测定固体的密度
【实验目的】测固体密度
【实验器材】天平、量筒、水、烧杯、细线、石块等。
【实验原理】ρ=m/v
【实验步骤】
1.用天平测量出石块的质量为 48.0 g。
2.在量筒中倒入适量的水,测得水的体积为 20 ml。
3.将石块浸没在量筒内的水中,测得石块的体积为cm 3 。
【实验结论】
根据公式计算出石块的密度为 2400 kg/m 3 。
多次实验目的: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减小误差
(2)测定液体的密度
【实验目的】测液体密度
【实验步骤】
1.测出容器与液体的总质量(m总)。
2.将一部分液体倒入量筒中,读出体积 V。
3.测容器质量(m容)与剩余液体质量(m剩=m总-m容) 。
4.算出密度:ρ
5.探究物质质量和体积与哪些因素有关
【实验目的】
探究质量与体积的关系,为了研究物质的某种特性,形成密度的概念。
【实验器材】量筒、天平、水、体积不等的若干铜块和铁块。
【实验步骤】
1.用天平测出不同铜块和铁块的质量,用量筒测出不同铜块和铁块的体积。
2.要记录的物理量有质量,体积。
3.设计表格:
【实验结论】
1.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成正比。
2.同种物质,质量和体积的比值相同。
3.不同物质,质量和体积的比值不同。
4.体积相同的不同物质,质量不同。
6. 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
【实验目的】
探究当物体只受两个力作用而处于平衡状态时,这两个力必须满足的条件。
【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一张硬纸板、细绳、剪刀等。
【实验步骤】
探究当物体处于静止时,两个力的关系;探究当物体处于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时,两个力的关系
1.如图 a 所示,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在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情况下,它们还必须在同一直线,这二力才能平衡。
2.如图 b、c 所示,两个力在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且在同一直线上的情况下,它们还必须在同一物体上,这二力才能平衡。
【实验结论】
二力平衡的条件:
1.大小相等(等大)
2.方向相反(反向)
3.同一直线(共线)
4.同一物体(同体)
7. 探究液体内部压强与哪些因素有关
【实验目的】探究液体内部压强与哪些因素有关
【实验器材】U 形管压强计、大量筒、水、盐水等。
【实验步骤】
1.将金属盒放入水中一定深度,观察 U 形管液面高度差变大,这说明同种液体,深度越深,液体内部压强越大。
2.保持金属盒在水中的深度,改变金属盒的方向,观察 U 形管液面的高度差相同,这现象说明:同种液体,深度相同,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的压强都相等。
3.保持金属盒的深度不变,把水换成盐水,观察 U 形管液面高度差变化,可以探究液体内部的压强与液体密度(液体种类)的关系。
同一深度,液体密度越大,液体内部压强越大。
【注意】
在调节金属盒的朝向和深度时,眼睛要注意观察 U 形管压强计两边液面的高度差的变化情况。
在研究液体内部压强与液体密度的关系时,要保持金属盒在不同液体中的深度相同。
8. 探究杠杆平衡的条件
【实验目的】探究杠杆平衡的条件
【实验器材】带刻度的均匀杠杆、铁架台、弹簧测力计、钩码和细线等。
【实验步骤】
1.把杠杆的中点支在铁架台上,调节杠杆两端的平衡螺母,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这样做的目的是方便直接在杠杆上读出力臂值。(研究时必须让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后,才能记录实验数据)
2.将钩码分别挂在杠杆的两侧,改变钩码的位置或个数使杠杆在水平位置保持平衡。
3.所需记录的数据是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4.把钩码挂在杠杆上,在支点的同侧用测力计竖直向上拉杠杆,重复实验记录数据,需多次改变杠杆所受作用力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多次实验,得出普遍物理规律)
【实验结论】
杠杆的平衡条件是:当杠杆平衡时,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若动力和阻力在支点的异侧,则这两个力的方向相同;若动力和阻力在支点的同侧,则这两个力的方向相反。
【注意】实验中先确定杠杆受的作用力哪个是动力哪个是阻力。实验必须尊重实验数据,不得随意篡改实验数据。
初中物理力学实验的基本操作经典总结 3
摩擦起电本领大,电子转移有变化;吸引排斥验电器,静电放电要注意
毛皮摩擦橡胶棒,棒上负电比较强;丝绸摩擦玻璃棒,丝负玻正等电量
定向移动成电流,电流方向有规定;电源外部正到负;自由电子是倒流。
容易导电是导体,不易导电是绝缘;绝缘自由电荷少,防止漏电和触电;
学电路前画元件,认真规范是关键;整个图形是长框,元件均匀摆四方;
拐角之处留空白,这样标准显出来;通路断路和短路,最后一路烧电源。
基本电路串并联,分清特点是关键;串联就是一条路,正极出发负极回;
一灯烧毁全路断,一个开关管全局;开关位置无影响,局部短路特殊用。
并联电路像河流,分了干路分支流,干路开关全控制,支路电器独立行。
串联等流电压分,并联分流电压等;串联灯亮电阻大,并联灯亮小电阻
初中物理力学实验的基本操作经典总结 4
验证性
14. 验证凸透镜成像规律
【实验目的】验证凸透镜成像规律
【实验器材】光具座、凸透镜、光屏、蜡烛和火柴等。
【实验步骤】
1.记录凸透镜的焦距。
2.在光具座上从左往右依次放置蜡烛,凸透镜,光屏,并调节凸透镜和光屏的高度,使凸透镜和光屏的中心跟烛焰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使像成在光屏中央)
3.固定凸透镜的位置,使烛焰位于凸透镜的 2f 以外(u>2f),移动光屏找像,在移动的过程中,眼睛要注意观察光屏上的成像情况,直到光屏上出现一个最清晰的像为止。此时像的情况是一个倒立、缩小的实像。测量并记录此时的物距和像距,再把像距、物距与凸透镜的 f、2f 相比较(f
4.使烛焰位于凸透镜 f、2f 之间(f2f)。
5.使烛焰位于凸透镜 f 以内(u
【实验结论】
1.表格.
2.凸透镜成实像时:
物距越大,像距越小,像越小, u﹥v 成缩小的像
物距越小,像距越大,像越大, u﹤v 成放大的像
15. 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实验目的】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实验器材】玻璃板、白纸、两支等大的蜡烛、火柴以及刻度尺
【实验步骤】
1.在水平桌面上铺一张白纸,纸上竖直放一块玻璃作为平面镜。
2.在玻璃板前放一支点燃的蜡烛A,在玻璃板后放一支等大、未点燃的蜡烛B。
3.移动玻璃后的蜡烛B,直到从玻璃板前各个位置看去,玻璃板后的蜡烛B看上去好像点燃一样,这个现象表明了像和物体的大小相等。在纸上记下这个位置,这样做的目的是确定虚像的位置。
4.测量出两支蜡烛到玻璃板的距离,发现:距离相等。
5.观察蜡烛A和蜡烛B的连线,发现:连线垂直于玻璃板。
6.若要判定所成的像的虚实,应该在像的位置放一块光屏,通过玻璃板观察上面是否成像来进行判断。
★ 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为了方便确定虚像的位置。
用两支等大的蜡烛:为了方便比较像与物体的大小。
实验中,眼睛观察到有2个像,它们分别是由于光的反射而形成的蜡烛A的虚像,由于光的折射而形成的蜡烛B的虚像。
进行多次试验的目的:多次实验得出普遍规律。
【实验结论】
1.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
2.像和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3.像和物体的大小相等
4.像和物体的连线跟镜面垂直
初中物理力学实验的基本操作经典总结 5
一、控制变量法
1、研究弦乐器的音调与弦的松紧、长短和粗细的关系。
2、研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和受力面积的关系。
3、研究液体的压强与液体密度和深度的关系。
4、研究滑动摩擦力与压力和接触面粗糙程度的关系。
5、研究物体的动能与质量和速度的关系。
6、研究物体的势能与质量和高度的关系。
7、研究导体电阻的大小与导体长度、材料、横截面积的关系。
8、研究导体中电流与导体两端电压、导体电阻的关系。
9、研究蒸发快慢与液体温度、液体表面积和液体上方空气流动速度的关系。
10、研究电流产生的热量与导体中电流、电阻和通电时间的关系。
11、研究电磁铁的磁性与线圈匝数和电流大小的关系。
二、理想模型法
光线、法线、磁感线都不是实际存在的,它们的引入采用的都是理想模型法。
三、转换法
1、利用乒乓球的弹跳将音叉的振动放大;利用轻小物体的跳动或振动来证明发声的物体在振动。
2、用温度计测温度是利用内部液体热胀冷缩改变的体积来反映温度高低。
3、测量滑动摩擦力时转化成测拉力的大小。
4、通过研究扩散现象认识看不见摸不着的分子运动。
5、判断有无电流课通过观察电路中的灯泡是否发光来确定。
6、用电磁铁吸引的大头针的数目来判断电磁铁磁性强弱。
7、通过观察小磁针是否转动来判断磁场是否存在。
四、实验推理法
1、研究阻力对运动的影响。
2、研究真空中能否传声。
五、等效替代法
1、在电路中若干个电阻可以等效为一个合适的电阻(如串、并联电路的等效电阻)。
2、在研究平面镜成像实验中用两根完全相同的蜡烛,其中一根等效另一根的像。
3、用加热时间的长短来替代物体吸收热量的多少。
4、用滚轮法测量跑道的长度,跑道较长,无法直接测量,轮子的周长乘以圈数即为跑道的周长。
六、类比法
1、研究电流时,用“水流”类比“电流”。
2、用“水压”类比“电压”。
3、研究做功快慢时与运动快慢进行类比等。
初中物理力学实验的基本操作经典总结_精选范文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