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文言文古今异义与通假字经典集锦
相关文章
文言文翻译一直是很多同学们心中拔不去的一根刺,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文言文翻译的方法,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中考语文文言文古今异义与通假字经典集锦 1
倒装句主要有四种:
(1)主谓倒装。在感叹句或疑问句中,为了强调谓语而将它放到句首,以加强感叹或疑问语气。例:甚矣,汝之不惠。全句是“汝之不惠甚矣”。谓语前置,表强调的意味,可译为“你太不聪明了”。
(2)宾语前置。否定句中代词充当宾语、疑问代词充当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以及用“之”字或“是”字作为提宾标志时,宾语通常都要前置。例:“何陋之有”即“有何陋”的倒装。可译为“有什么简陋呢”,“何”,疑问代词,“之”,助词,无实在意义,在这里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3)定语后置。古汉语中有时为了突出修饰语,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例1: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荷担者三夫”是“三夫荷担者”的倒装,定语“三夫”后置,以突出中心词“荷担者”,可译为“三个能挑担子的成年男子”。
例2: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花之隐逸者”是“隐逸之花”的倒装。可译为“具有隐逸气质的花”.
例3:尝贻余核舟一,“核舟一”是“一核舟”的倒装,定语“一”后置,可译为“一个核舟”。
(4)介宾结构后置
A、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后置,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译作补语外,大都数都要移到动词前做状语。例:何有于我哉?全句为“于我有何”的倒装句,介宾结构“于我”后置。译为“在我身上有哪一样呢”;“ 告之于帝”是“于帝告之”的倒装,介宾结构“于帝”后置,译为“向天帝报告了这件事”;“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全句为“于南阳躬耕,于乱世苟全性命”的倒装,介宾结构“于南阳、于乱世”后置,可译为“亲自在南阳耕种,在乱世中苟且保全性命”。
、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后置,在今译时,一般都前置做状语。
例:屠惧,投以骨。全句为“以骨投之”的倒装,介宾结构“以骨”后置。译为“把骨头扔给它”。
为坛而盟,祭以尉首:“祭以尉首”是“以尉首祭”的倒装,介宾结构“以尉首”后置,可译为“用将尉的头来祭祀”。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述以文”是“以文述“的倒装,介宾结构”以文“后置,可译为”用文字来记述。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是“以讨贼兴复之效托臣”的倒装,介宾结构“以讨贼兴复之效“后置。
问句
中考语文文言文古今异义与通假字经典集锦 2
1、文言语句的断读
A、按词语断读:一个词绝对不能断读开;
、主谓之间断:主语与谓语之间往往有较大停顿;
C、按结构关系断:语句中有假设、承接关系的,可以根据关系断读开。
2、文言语句的翻译
A、注意重点词语的翻译;
、注意特殊句式的翻译;
C、灵活使用翻译方法:“留”“补”“删”“换”“调”。
中考语文文言文古今异义与通假字经典集锦 3
文言文课内外对比阅读
考查的内容主要有:
①结合两材料,给加点的字注上不同的读音;
②指定具体的语句比较异同;
③常见通假字用法的异同;
④常见文言实词含义的异同;
⑤用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解决比较阅读材料中的问题;
⑥根据课内文言文特殊句式特点找出文比较阅读材料中相应的句式;
⑦领会比较阅读材料的基本内容,并进行比较分析;
⑧将比较阅读材料中的重要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⑨比较两材料在内容、写法及表达方式方面的异同;
⑩比较阅读材料的情感倾向。
中考语文文言文古今异义与通假字经典集锦 4
中阶段常见的文言文特殊句式有四种:判断句、倒装句、省略句、被动句。
一、判断句
对客观事物表示肯定或否定,构成判断与被判断关系的句子,叫判断句。
文言文中,判断句有以下八种形式:
(1)用“…者,…也”来表示。
例: 陈胜者,阳城人也—《陈涉世家》
诸葛孔明者,卧龙也—《隆中对》
吾之妻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2)用“…者…也”来表示,即主语后面不用“,”号。
例: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马说》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醉翁亭记》
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醉翁亭记》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知殊遇,欲报之于殿下也—《出师表》
(3)用“…者也”表示判断,翻译时“者也”不译。
例: 二者不可兼得,舍鱼而取熊掌者也—《鱼我所欲也》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爱莲说》
莲,花之君子者也—《爱莲说》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4)用“…也”来表示。这有两种情况:
①主语后有“,”号,翻译时便去掉“,”号,再加“是”。
例: 奂山山市,邑八景之一也—《山市》
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十则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桃花源记》
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观潮》
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隆中对》
②主语后无“,”号,只在主语后加“是”,“也”字不译。
例: 鱼我所欲也—《鱼我所欲也》
环滁皆山也—《醉翁亭记》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五柳先生传》
此庸夫之怒也—《唐雎不辱使命》
(5)用动词“为”作判断,把“为”直接翻译成“是”,语序不变。
例: 此为何若人—《公输》
为与此同类—《公输》
天下为公—《大道之行也》
号为张楚—《陈涉世家》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
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两小儿辩日》
(6)用副词表示判断,这个副词不代替判断词,所以翻译时副词照样译,只在其后加判断词“是”。
例: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7)用“是”表示判断。
例: 斯是陋室—《陋室铭》
是金陵人—《湖心亭看雪》
(8)否定判断句,用“非…也”表示,“非”翻译成“不是”,“也”字不翻译。
例: 非若是也—《唐雎不辱使命》
非士之怒也—《唐雎不辱使命》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二、倒装句
现代汉语中的倒装句是为了适应修辞表达的需要。但在古代,倒装句是正常的句法,所以在文言文翻译时有时要作适当的调整。古汉语中的倒装句通常有以下几种形式:
(1)主谓倒装
例: 甚矣,汝之不惠(甚矣)—《愚公移山》
(2)宾语前置
例: 何陋之有(有何陋)—《陋室铭》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所思何)—《木兰诗》
何苦(何)而不平—《愚公移山》
会宾客大宴(大宴宾客)—《口技》
菊之爱(菊),陶后鲜有闻—《爱莲说》
莲之爱(莲),同与者何人—《爱莲说》
牡丹之爱(牡丹),宜乎众矣—《爱莲说》
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之)—《送东阳马生序》
微斯人,吾谁与(谁)归—《岳阳楼记》
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之)也—《满井游记》
时人莫之许(之)—《隆中对》
宋何罪之有(何罪)—《公输》
万钟于我何加(何)焉—《鱼我所欲也》
何以(何)战—《曹刿论战》
忌不自信(自)—《邹忌讽齐王纳谏》
(3)介词结构后置
它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状语,翻译时应放在谓语前。
例: 投以骨(以骨投)—《狼》
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祭以尉首(祭)—《陈涉世家》
徐喷以烟(以烟徐喷)—《童趣》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藏)—《大道之行也》
相与步于中庭(步)—《记承天寺夜游》
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观潮》
不戚戚于贫贱(戚戚)—《五柳先生传》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假借)—《送东阳马生序》
受地于先王(受地)—《唐雎不辱使命》
仓鹰击于殿上(击)—《唐雎不辱使命》
信义著于四海(著)—《隆中对》
躬耕于南阳(耕)—《出师表》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寄臣)—《出师表》
子墨子闻之,起于鲁(起)—《公输》
胡不见我于王—《公输》
所欲有甚于生者(甚)—《鱼我所欲也》
欲有求于我(有求)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4)状语后置
介词短语作状语,为强调该状语而后置于动词后。
例: 又七年,(自)还自扬州—《伤仲永》
蒙辞以军中多务(辞)—《孙权劝学》
(于其上)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岳阳楼记》
醒能述以文(述)者,太守也—《醉翁亭记》
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泻出)者—《醉翁亭记》
冷光之乍出于匣(出)也—《满井游记》
舜发于畎亩之中(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5)定语后置
常用“者”作标志,翻译时放在名词前面。
例: 盖简桃核修狭者(桃核)为之—《核舟记》
其两膝相比(两膝)者—《核舟记》
遂率子孙荷担(子孙)者三夫—《愚公移山》
马之千里(马)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
更有痴似相公(痴)者—《湖心亭看雪》
鸢飞戾天(鸢)者,望峰息心—《与朱元思书》
诸郡县苦秦吏者(郡县),皆刑其长吏—《陈涉世家》
居庙堂之高(庙堂)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江湖)则忧其君—《岳阳楼记》
三、省略句
有些句子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省略了句子的某些成分,这种句子叫省略句。古汉语中省略句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形式:
(1)省略主语
例: (村中人)见渔人,乃大惊—《桃花源记》
(渔人)便舍船,从口入—《桃花源记》
(小口)初极狭,才通人—《桃花源记》
(佛印)卧右膝,诎右臂支船—《核舟记》
(我)还自扬州—《伤仲永》
(他们)见余,大喜曰—《湖心亭看雪》
(高山)互相轩邈—《与朱元思书》
(吾)从流飘荡,任意东西—《与朱元思书》
(余)弗之怠—《送东阳马生序》
(余)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送东阳马生序》
(溪泉)斗折蛇行—《小石潭记》
(滕子京)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守丞死,(起义军)乃入据陈—《陈涉世家》
(殿下)诚宜开张圣听—《出师表》
(吾)由是感激—《出师表》
(子)胡不见我于王—《公输》
(此人)必为有窃疾也—《公输》
(二山)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愚公移山》
(2)省略谓语
例: 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
陈涉自立为将军,(立)吴广为都尉—《陈涉世家》
(3)省略宾语
例: 问(之)所从来—《桃花源记》
便要(之)还家—《桃花源记》
使(之,身子)与台齐—《童趣》
可以(之)为师矣—《论语》十则
愿为(此)市鞍马—《木兰诗》
投(之)以骨—《狼》
日光下澈(潭水)—《小石潭记》
醒能述(之)以文者,太守也—《醉翁亭记》
上使(之)外将兵—《陈涉世家》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之)用者—《陈涉世家》
独守丞与(之)战谯门中—《陈涉世家》
与(之)俱来—《隆中对》
将以(之)攻宋—《公输》
货恶其弃(之)于地也—《大道之行也》
(4)省略介词“于”
例: 场主集薪(于,在)其中—《狼》
吾既已言之(于,对)王矣—《公输》
驱之(于)别院—《童趣》
与同人饮(于)楼上—《山市》
彼其受之(于)天也—《伤仲永》
予独爱莲之出(于,从)淤泥而不染,濯(于,在)清涟而不妖—《爱莲说》
各隐(于,在)卷底衣褶中—《核舟记》
饮食百物皆倍穹(于,比)常时—《观潮》
急湍甚(于,比)箭。—《与朱元思书》
寓(于,在)逆旅—《送东阳马生序》
坐(于,在)潭上—《小石潭记》
得之(于,在)心而寓之(于,在)酒也—《醉翁亭记》
独守丞与战(于,在)谯门中—《陈涉世家》
然足下卜之(于,向)鬼乎—《陈涉世家》
一厝(于,在)朔东,一厝(于,在)雍南—《愚公移山》
(5)省略量词
古汉语中,数词可直接修饰名词,表数量的多少,而省略量词。
例: 船头坐三(个)人—《核舟记》
一(张)桌,一(把)椅,一(把)扇,一(块)抚尺而已—《口技》
孔子东游,见两(个)小儿辩斗—《两小儿辩日》
一(个)男附书至,二(个)男新战死—《石壕吏》
四、被动句
古汉语中,主语和谓语属于被动式关系的叙述句叫被动句。一般有以下几种形式:
(1)用“为…所…”、“为所”表示被动。
例: 仅有“敌船”为火所焚—《观潮》
山峦为晴雪所洗—《满井游记》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童趣》
(2)用“为+动词”表示被动。
例: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陈涉世家》
贤能为之用—《隆中对》
中考语文文言文古今异义与通假字经典集锦 5
1.“如...何”“奈...何”“若...何”,相当于“对(把)...怎么样(怎么办)”。“如、若、奈”是动词,“何”是疑问代词。如:
(1)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山怎么样呢?
(2)虞兮,虞兮,奈若何?(《史记·项羽本纪》)—虞姬啊,虞姬啊,对你怎么办呢?
有时可将上述句式紧缩为“如何(何如)、奈何、若何”,它们作谓语,用来询问办法,相当于“怎么样、怎么办”;作状语,用来询问原因,相当于“为什么、怎么”。如:(1)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捕蛇者说》)—更换你捕蛇的差役,恢复你的赋税,那怎么样?(2)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杞人忧天》)—整天在天里面(大气里面)活动,为什么担心天会塌下来呢?
2.“何所...”“谁...者”,这是两个主谓倒装疑问句式。“何所...”等于“所...(者)何”。“所...”作主语;“何”是疑问代词,作谓语。如:
(1)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木兰诗》)—木兰你想的是什么,思念的是什么?
(2)谁为大王为此计者?(《鸿门宴》)—给您出这个主意的是谁?
中考语文文言文古今异义与通假字经典集锦_精选范文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