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古代历史故事参考整理
相关文章
历史故事通常是口耳相传、代代传承、逐步增添而成的,代表一个民族真正的文化背景、民风特色和价值观,没有后来国家成立以后,刻意妆点涂抹的虚伪形象架构,下面为大家精心整理了一些关于世界历史故事初中生,欢迎查阅。
初中生古代历史故事参考整理 1
【片言折狱】
春秒时期,孔子有个学生叫子路,他身强体壮,粗暴好斗,在孔子的教育下有了改变,便以孔子为师。孔子出行子路总是为老师驾车、做侍卫。孔子说:“有了子路以后就没人敢当面对我说无礼的话。”孔子也说:“子路的勇已超过了我的要求,没有更多的用处了。”子路虽然鲁莽但却很刚正不阿,他孝顺母亲。他穿着破棉衣坦然地同穿狐皮袍子的达官贵人站在一起,毫不觉得自己比他们低贱。难得的是他的诚实,答应办的事一定办,决不拖泥带水,人们称颂他“子路无宿诺”《论语.颜渊篇》有一句孔子对子路的赞语:“子曰:‘片言可以折狱者,其由(子路)也与?’”打官司闹纠纷从来没有人能够根据单方的只言片语来作出正确判决。孔子说,要有,就只有子路可能。因为子路为人忠厚老实,大公无私,所以别人不会欺骗他,向他说的都是真话。古人形容明决善断,就叫“片言折狱”,“片言决狱”、“片言断狱”或“片言可决”。
初中生古代历史故事参考整理 2
春秋五霸之一的齐桓公,是顺应时势而生的,时势造英雄,齐桓公就是这个时代的英雄。时间追溯到公元前716年,齐桓公诞生的时候。作为家里庶出的幼子,齐桓公在王位继承上是没有任何优势的,而他的身份和地位也是没为他赢得足够多的尊敬。但后来,他却成为了一国之君,再成为春秋五霸之一,齐桓公的成功可以说令大多数人都惊叹,他是天子骄子,是春秋时期的一匹黑马。
齐桓公,姜姓,吕氏,名小白。他被称为姜小白又被称为吕小白,或是公子小白,他是姜太公吕尚的第十二代孙,也是春秋时代齐国第十五位国君。齐僖公的儿子、齐襄公的弟弟,齐桓公的母亲为卫国人。单单从公子小白的出生背景来说,小白是王位继承者中最弱的一个,因为他是家族的幼子,根据周朝的嫡长子制度,小白是没有机会接触到王位的。那么他为何又能够走到今天的这个地步,并且最后成功问鼎中原?
时势造英雄,齐襄公的去世,给小白一个极大的机会。因为这是齐桓公小白第一次这么正式地出现在历史的舞台上。在齐襄公还在位时,刻薄寡恩,生活奢侈腐败,恐怕是他的臣民对他最深的印象。齐襄公生活在安逸的日子里,丝毫没有察觉到危险的来临,就在他的一次偶然的外出打猎,被人突然袭击了,这一个袭击对于齐襄公来说是致命的,受伤很严重,很快就不治身亡,齐襄公一死,齐国很快就内乱。此时的齐桓公,他的老师是鲍叔牙,鲍叔牙早就看出了齐襄公去世之后的情况,他跟齐桓公讲齐国应该不久就会发生大的动乱,公子小白应该尽早奔赴国外逃亡,公子小白一向都很听鲍叔牙的话,这次也由鲍叔牙带着自己逃奔到了莒国,莒国是嬴姓诸侯,位于齐国东南、鲁国以东,也是东方一个大邦。
而齐桓公的另一位兄弟公子纠,也在管仲的带领下逃到了鲁国。两兄弟在这两个国家一直没有消息和动静,齐国的政坛此时正被攥在公孙无知的手里,公子纠和公子小白对公子纠的掌权并不以为然,他们依旧没有行动只是默默关注着齐国的新动向。他们都很清楚一点:公孙无知不会在国君的位子上坐得太久。作为幼子,公子小白当然没有能力挑战二哥公子纠的继承权,但是这一次他决定试试。
齐桓公敢和兄长争夺王位,很大的原因来自于,在他背后一个强大的政治势力,这些暗中支持公子小白的人,绝非泛泛之辈。公子小白在年幼时期就喜好结交贤才,高氏、国氏都是周天子亲封的卿大夫,“高敬仲,国之世臣,素有才望,为人情服”,高氏、国氏是牢不可破的同盟,因而囯氏家族也成为公子小白的支持者,小小年纪的齐桓公就知道要笼络德才兼备的人,作为自己强大的政治后盾。公孙无知没有自己稳固的党羽,也不怎么受到国家上下的欢迎,他所主导的政坛被也是迟早的事情。
在公孙无知死后,公子小白和公子纠都迅速地赶回齐国,两个公子的信使都在争取最后的入场券,上演了一场春秋时期的“速度与激情”,正当两位公子马不停蹄赶往王位的路上,公子纠的老师管仲心里生发出了一个主意。他想公子小白是个祸患不能留下来,与其与时间赛跑,还不如将他杀了,永绝后患。于是,在中途他和公子纠埋伏在半道,管仲见到公子小白的车一出现,便举起弓箭径直射向公子小白,公子小白应声倒在车里,惊魂未定的鲍叔牙慌忙将公子小白扶起,见到小白并无大碍,这一箭在他的腰带上,鲍叔牙将计就计,伪装成小白已死的假象。公子纠便信以为真,以为高枕无忧还放慢了前行的速度,甚至还在途中大摆庆功宴。没想到,来到齐国后,小白早已经登上了王位。
齐桓公小白,在经历内乱回国之后,不仅没有受到阻力,反而迅速就登基即位,进行齐国的拨乱反正,从而开启了齐国的新篇章。而在即位后不仅没有计较管仲“一箭之仇”,反而对他予以信任和重用,之后管仲尽全力辅助齐桓公整顿军队,发展生产,促进外交,使齐桓公成为春秋第一霸主。
知人善任、胸有大志、励精图治这是公子小白能够最终登上王位的原因,也是他最后成为霸主的原因。
初中生古代历史故事参考整理 3
周王姬昌死后,他的第二个儿子姬发在丰京继位,称为武王,并将自己的父亲西伯昌追称为文王。
周武王拜姜尚为军师,用对待父辈的礼仪尊重他。武王还团结自己的兄弟周公旦、召公奭(shì)等,使全国上下一条心,厉兵秣马,积蓄力量,准备起兵灭商。
数年后,武王率军东进。但他没有公开打出灭商的旗号,相反却仍以商朝属国的名义,让军队在前面抬着自己父亲的木牌位,大旗上书写着西伯昌的名号,而自己也不称王,只称太子发。武王的这种做法,显然是为了对当时的政治和军事形势进行一次虚实试探。
武王的军队东进渡过黄河来到孟津(今河南孟津东北),果然许多商朝属国的诸侯们纷纷赶来汇合,表示支持。但武王考虑到纣王在商朝还有一定的号召力,纣王的叔父比干、兄弟箕子、微子等一批商朝的贵族大臣们还在竭力维护这个摇摇欲坠的政权,觉得灭纣的时机尚未成熟,因此,只在孟津进行了一次观兵演习,与诸侯们联络了一下感情,便带兵回到了丰京。
这时纣王的昏庸暴虐却更加变本加厉了。有天早晨,纣王在鹿台上与妲己一起观赏风景。此时正是隆冬天气,他们看见远处的淇水边有一老一少两个人正赤着脚在蹚水过河。前面的老人走得很快,好像不太怕冷,而后面的年轻人却缩手缩脚,一副十分怕冷的样子。为什么年轻人反倒不如老年人?纣王觉得奇怪。妲己说,这是因为那老人的父母生他时很年轻,因此他的骨髓饱满、精血旺盛;而这年轻人则相反,是一对老年夫妇所生,因此他的骨髓先天就不饱满。纣王不信,就命武士立刻去将两人抓来,当场砍开他们的脚胫骨看个究竟。还有一次,纣王为了与妲己打赌在鹿台下路过的一个孕妇肚里的孩子是男是女,又让武士马上剖开了她的肚子。
大臣箕子见纣王实在闹得不像话,进宫去劝谏。纣王一怒之下,下令将箕子剃了光头,关到后宫做奴隶。比干去为箕子说情,纣王竟命武士将他剖胸剜心,说是要看看他这个装假正经的圣人到底长了几个心眼。微子看到纣王实在无药可救了,他不愿亲眼目睹商朝的灭亡,就带着家眷逃离了朝歌,隐居起来了。
周武王得知商朝王室的情况,知道纣王已经众叛亲离,商朝的气数已尽,于是便正式出动了复仇大军。武王的军队有兵车三百乘、精兵五万人,由周武王和军师姜尚统帅,一路向东进发。
周军正在前进,忽然被两个白发苍苍的老人拦住了去路。武王和姜尚上前一问,才知道两人一个叫伯夷,一个叫叔齐,是北方的孤竹国人,原是仰慕武王的德政前来投奔的,听说周军要去灭商,认为臣子不能犯上,因此要武王罢兵。姜尚见是两个不识时务的迂老头,便不和他们争论,只叫士兵将他们拉开后,便命令军队继续前进了。
周军于当年年底来到黄河边。黄河正好封冻,大军踏冰渡河,顺利地抵达孟津。四方诸侯闻讯,也都纷纷带了军队赶到孟津与周军会师。
第二年初,周军的五万精兵与号称八百路诸侯的联军浩浩荡荡地继续东进,二月上旬便抵达了朝歌附近的牧野(在今河南汲县)。周武王在牧野与各路诸侯誓师。誓师大会上,武王历数了纣王的暴政与罪状,宣布自己是奉天命出师伐纣,同时规定了作战的纪律——不准抢劫骚扰百姓,不许杀害俘虏,勇敢杀敌者有奖,临阵逃脱或后退者处死。
誓师以后,伐纣大军便以高昂的士气准备进攻朝歌。这时纣王才着慌起来,连忙组织军队抵抗。但朝歌的守城军队不多,他只好临时抱佛脚,将城内的大批奴隶和前几年与东夷的战争中抓来的俘虏统统武装起来,开往前线。纣王亲自率领这支号称有七十万人的杂牌军,来到牧野与武王的联军对阵。
两军在数量上虽然很悬殊:联军总共不超过十万人,而纣王的商军有七十万,但联军精神抖擞、士气旺盛,而纣王军队中的奴隶和俘虏则恨透了这个暴君,巴不得他失败。更加可悲的是,纣王到这时还耍小聪明,他让奴隶和俘虏们冲在前面,自己的士兵只在后面压阵督战。于是,两军一接触,战场上便出现了戏剧性的场面——商军中的奴隶和战俘,纷纷举着戈矛,调转身去,杀向纣王自己的军队。商军的前队倒戈,再加上周军的勇猛冲杀,纣王的军队顿时土崩瓦解,溃不成军。纣王在几个亲信的保护下返身逃进朝歌,还未来得及关闭城门,周军已潮水般冲了进来。
纣王见大势已去,便逃到鹿台上,点火自焚而死。商朝就此灭亡。
周武王灭纣以后,在离丰京二十五里外的沣水东岸,建造了一座气势宏伟的新都,定名为镐京(今陕西西安西),宣布自己为天子,并尊他的祖宗古公父为太王,祖父季历为王季,父亲西伯昌为文王。从此便开始了中国历的西周时期。
初中生古代历史故事参考整理 4
宋太祖即位后不出半年,就有两个节度使起兵反对宋朝。
宋太祖亲自出征,费了很大劲儿,才把他们平定。
为了这件事,宋太祖心里总不大踏实。有一次,他单独找赵普谈话,问他说:“自从唐朝末年以来,换了五个朝代,没完没了地打仗,不知道死了多少老百姓。这到底是什么道理?”
赵普说:“道理很简单。国家混乱,毛病就出在藩镇权力太大。如果把兵权集中到朝廷,天下自然太平无事了。”
宋太祖连连点头,赞赏赵普说得好。
后来,赵普又对宋太祖说:“禁军大将石守信、王审琦两人,兵权太大,还是把他们调离禁军为好。”
宋太祖说:“你放心,这两人是我的老朋友,不会反对我。”
赵普说:“我并不担心他们叛变。但是据我看,这两个人没有统帅的才能,管不住下面的将士。有朝一日,下面的人闹起事来,只怕他们也身不由主呀!”
宋太祖敲敲自己的额角说:“亏得你提醒一下。”
过了几天,宋太祖在宫里举行宴会,请石守信、王审琦等几位老将喝酒。
酒过几巡,宋太祖命令在旁侍候的太监退出。他拿起一杯酒,先请大家干了杯,说:“我要不是有你们帮助,也不会有现在这个地位。但是你们哪儿知道,做皇帝也有很大难处,还不如做个节度使自在。不瞒各位说,这一年来,我就没有一夜睡过安稳觉。”
石守信等人听了十分惊奇,连忙问这是什么缘故。宋太祖说:“这还不明白?皇帝这个位子,谁不眼红呀?”
石守信等听出话音来了。大家着了慌,跪在地上说:“陛下为什么说这样的话?现在天下已经安定了,谁还敢对陛下三心二意?”
宋太祖摇摇头说:“对你们几位我还信不过?只怕你们的部下将士当中,有人贪图富贵,把黄袍披在你们身上。你们想不干,能行吗?”
石守信等听到这里,感到大祸临头,连连磕头,含着眼泪说:“我们都是粗人,没想到这一点,请陛下指引一条出路。”
宋太祖说:“我替你们着想,你们不如把兵权交出来,到地方上去做个闲官,买点田产房屋,给子孙留点家业,快快活活度个晚年。我和你们结为亲家,彼此毫无猜疑,不是更好吗?”
石守信等齐声说:“陛下给我们想得太周到啦!”
酒席一散,大家各自回家。第二天上朝,每人都递上一份奏章,说自己年老多病,请求辞职。宋太祖马上照准,收回他们的兵权,赏给他们一大笔财物,打发他们到各地去做节度使。
历史把这件事称为“杯酒释兵权”
初中生古代历史故事参考整理 5
曹操在赤壁大败,回到许都,心里郁郁不乐。偏在这个时候,他最钟爱的小儿子仓舒得了重病,家里人到处请医抓药,都不见效。眼看孩子没有救了,曹操伤心地说:“要是华佗在,孩子不会死得那么早。”
曹操所说的华佗,是我国历一位医学家,和曹操是同乡。华佗自小熟读经书,尤其精通医学。不管什么疑难杂症,到他手里,大都药到病除。当地官员和朝廷太尉听到华佗名声,征召他做官。华佗都推辞不去。
华佗诊病极其准确。一次,有两个官员闹头疼发热,先后找华佗看病。经华佗问明病情,给一个开了泻药,另一个开了发汗药。有人在旁边看华佗开药方,问他为什么病情相同,用药却不一样。华佗说:“这种病表面看来一样,其实不同。前一个病在内部,该服泻药;后一个只是受点外感,所以让他发发汗就好了。”这两人回去抓了药服了,果然病都好了。
还有个姓李的将军,请华佗给他妻子治病。华佗去了,一摸脉,说:“这是怀孕时候伤了身子,胎儿留在肚里了。”李将军说:“我妻子已经小产过,胎儿已经下来了。”华佗说:
“按照我的判断,胎儿还在病人肚子里。”
李将军不相信。华佗走了以后,过了一百多天,他妻子的病越来越重,只好再请华佗来治。
华佗说:“肯定有个坏死的胎儿在肚里。大概你妻子原是双胞胎,一个先小产下来了,一个留在肚里。”
华佗给病人服了汤药,又给她扎针,果然产了一个死胎,病人很快就恢复健康了。
华佗不但能治内科,还善于做开刀手术。他配制一种麻醉剂叫麻沸散。有个病人患肚痛病,痛得厉害,经过十多天,胡须眉毛全脱落下来。华佗一诊断,说:“这是脾脏溃烂了,得赶快开腹治疗。”华佗让病人服了麻沸散,打开腹腔,把坏死的脾脏切除,再缝好创口,敷上药膏。过了四五天,创口愈合,一个月康复了。
历史书记载的有关华佗治病的传说还有很多。据说,有个太守生病,请了许多医生诊治都没治好。华佗诊治以后,认为这种病只有让病人发怒,才能治好。他故意向病人索取很贵的诊费,却拖拖拉拉不认真给他开方抓药,过了几天,竟不告而别,还留下一封信骂太守得了病是自作自受。
太守果然大怒,立刻派人追捕华佗。太守的儿子知道华佗用意,暗暗叮嘱家人不要去抓华佗。太守听说抓不到华佗,更加怒气冲天,一气之下,呕出几口黑血。不想这一呕,病反而好了。
曹操一直患头风病。一遇到工作紧张,头风病发作,痛得受不了。他听说华佗的医术高明,就把华佗请来,华佗扎了几针,头痛就止了。曹操不肯放他,把他留下来做了随从医官,好随时给他治病。
华佗虽然乐于帮助人,热心给人们治病,但他却不愿一直呆在曹操身边,给一个人管药箱。有一次,他借口回家探亲,顺便去取点药,曹操没有怀疑,让华佗走了。
华佗回到家里,托人给曹操捎了一封信,说他妻子病得厉害,一时回不了许都。曹操一再催促,华佗还是拖着不去;
曹操又命令郡县官吏去催,也碰了软钉子。
这一来可惹恼了曹操。曹操派个使者到谯县去调查。并告诉使者,如果调查下来,华佗妻子确实有病,就送他四十斛(斛,音hú,古代以十斗为一斛)小豆,听任华佗推迟假期;要是华佗谎言搪塞,就把华佗抓来。
调查结果,华佗被抓走了。
曹操把华佗抓到许都,他认为华佗故意违抗他的命令,是大逆不道的行为,下令把华佗处死。
谋士荀认为这个处刑太重了,劝曹操说:“华佗医术高明,他一死,牵涉到许多人的生命,希望丞相从宽发落。”
曹操本来也是个爱惜人才的人,自从他打败了袁绍后,有点骄傲起来;再说,他正在气头上,哪肯听荀的劝阻,气呼呼地说:“哼,我不怕天下就没有像他那样的医生。”说完,就派人把华佗杀了。
华佗被捕离开家乡的时候,随身还带着一部医书,这是他根据多少年来积累的经验写成的。他本来没想到得罪曹操竟招来杀身大祸。他觉得自己遭到罪没法挽回,可是让这部书湮没太可惜。临刑前一天,他把狱吏请来,对他说:“请您把这部书好好保存,将来可以靠它救病人。”
那狱吏胆小,怕接了华佗手里这部书,将来曹操追究起来,自己受到牵连,说什么也不肯保管。
华佗十分失望,他叹了口气,向狱吏要了火种,在监狱里把宝贵的医书一把火烧毁了。
打从华佗死后,曹操发头风病,就再没有找到合适的医生给他治疗。但是曹操并不肯承认自己做错了事,说:“华佗这小子是有心不肯根治我的病,即使我不杀他,也不见得会治好我的病。”直到他的小儿子仓舒死了,他才懊丧万分。
华佗死后,他的几个学生继承他的事业,继续为百姓治病。可惜记下华佗的经验的那部医书竟失传了。
初中生古代历史故事参考整理_精选范文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