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在线阅读 > 故事大全 > 历史故事

简短历史故事八年级合集模板

发布时间: 浏览量:0

中华文化历史久远,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就有2000年以上,华夏民族在中华大地上演绎出了一幕幕激动人心的故事,出现一个个叱咤风云的人物,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事迹,下面为大家精心整理了一些关于高一古代历史故事,欢迎查阅。

简短历史故事八年级合集模板 1

唐玄宗在位时,为了加强边境的防御,在重要的边境地区设立了十个军镇(也叫做藩镇),军镇的长官叫节度使。节度使带领军队,还兼管行政和财政,权力很大,地位很重要。按照当时的惯例,节度使立了功,就可能被调到朝廷当宰相。

李林甫掌权以后,不但排挤朝廷的文官,还猜忌边境的节度使。担任朔方等四个镇节度使的王忠嗣,立了很多战功。他手下的将领哥舒翰、李光弼,都是骁勇善战的名将,李林甫看王忠嗣的功劳大,威望高,怕他被唐玄宗调回京城当宰相,派人向唐玄宗诬告王忠嗣想拥戴太子谋反,害得王忠嗣险些丢掉了性命。后来还是哥舒翰在唐玄宗面前苦苦为王忠嗣申冤,玄宗才免了王忠嗣的死罪,改为降职处分。王忠嗣受不了这个冤枉,一气之下就病死了。

当时,边境将领中有一些胡族人。李林甫认为胡人文化低,不会被调到朝廷当宰相,就在唐玄宗面前竭力主张重用胡人,理由是胡人善战,而且跟朝官没联系,靠得住。唐玄宗本来最怕边境的将领谋反,就听李林甫的话,提拔了一些胡人当节度使。

在这些胡族的节度使中,唐玄宗、李林甫特别看中一个平卢(治所在今辽宁朝阳)节度使安禄山。

安禄山年轻时在平卢军里当过将官,因为不遵守军令,打了败仗。边境守将把他解送到长安,请朝廷处分。当时的宰相张九龄为了严肃军纪,把安禄山判了死刑。唐玄宗听说安禄山挺能干,下令把安禄山释放。

张九龄跟唐玄宗说:“安禄山违反军令,损兵折将,按军法不能不杀;而且据我观察,安禄山不是个善良人,不杀恐怕后患无穷。”

唐玄宗不听张九龄劝谏,还是赦免了安禄山。后来,张九龄被撤了职。安禄山却靠他奉承拍马的手段,一步一步地升官,当上了平卢节度使。不出三年,又兼任范阳(治所在今北京市)节度使。

安禄山当了节度使以后,就尽量搜罗奇禽异兽,珍珠宝贝,经常送到宫廷讨好唐玄宗。他知道唐玄宗喜欢边境将领报战功,就采取阴谋手段,诱骗平卢附近的少数民族首领和将士,参加宴会。在酒席上,用药酒灌醉他们,把兵士杀了,又把他们的首领割了头,献给朝廷报功。

唐玄宗常常召安禄山到长安朝见。安禄山抓住这个机会,使出他狡猾的手段,尽量讨唐玄宗的喜欢。安禄山长得特别肥胖,凸肚子,矮个子,装出一副傻乎乎的样子。唐玄宗一见到他就乐了。

有一次,唐玄宗指着他的肚子开玩笑说:“这么大的肚子,里面装的什么东西?”

安禄山不假思索地回答说:“没有别的,只有一颗赤诚的心。”

唐玄宗认为安禄山真对他一片忠心,心里更高兴了。以后又封安禄山为郡王,还替他在长安造了一座跟王公贵族住的一样华丽的府第。安禄山搬进王府后,唐玄宗每天派人陪他一起喝酒作乐;还让杨贵妃把安禄山收作干儿子,让安禄山在内宫随便进出,亲热得像一家人一样。

安禄山骗取了唐玄宗和李林甫的信任,除了范阳、平卢两镇外,又兼了河东(治所在今山西太原)节度使,控制了北方边境的大部地区。他秘密扩充兵力,提拔了史思明、蔡希德等一批猛将,任用汉族士人高尚、严庄帮他出谋划策;又从边境各族的降兵中挑选了八千名壮士,组成一支精兵,囤积粮草,磨砺武器。只等唐玄宗一死,他就准备叛乱。

没多久,李林甫病死,杨贵妃的同族哥哥杨国忠凭着他的外戚地位,接任了宰相。杨国忠本来是个流氓,安禄山瞧不起他,他也看不惯安禄山,两个人就闹起矛盾来。杨国忠几次三番在唐玄宗面前说安禄山一定要谋反。但是唐玄宗正在宠信安禄山,哪里会相信。

日子一长,安禄山的谋反的迹象渐渐暴露出来了。他向朝廷要求把范阳的三十二名汉将都撤换了,由他自己另外委派;唐玄宗亲手写诏书要安禄山到长安,他也推托有病不去。唐玄宗开始对安禄山怀疑起来。但是无论唐玄宗或是杨国忠,都没有想到该怎样防备安禄山的叛乱。

公元755年十月,安禄山经过周密准备,决定发动叛乱。这时候,正好有个官员从长安到范阳来。安禄山假造了一份唐玄宗从长安发来的诏书,召集将士宣布说:“接到皇上密令,要我立即带兵进京讨伐杨国忠。”

将士们都觉得很突然,面面相觑,但是有谁敢对圣旨表示怀疑呢。

第二天一早,安禄山就带领叛军南下。十五万步兵、骑兵在河北平原上进发,一路上烟尘滚滚,鼓声震地。中原一带已经有一百年左右没有发生战争,老百姓好几代没有看到过打仗。沿路的官员逃跑的逃跑,投降的投降。安禄山叛军一直向南进攻,几乎没有遭到什么抵抗。

范阳叛乱的消息传到长安,唐玄宗开始认为是有人造谣,还不相信,到后来警报一个个传来,他也慌了起来,立刻召集大臣商议。满朝官员没有经过这样的大变乱,个个吓得目瞪口呆,只有杨国忠反而得意洋洋地说:“我早说安禄山要反,还不是被我说准了吗。不过,陛下尽管放心。他的将士不会跟他一起叛乱。不出十天,一定有人把安禄山的头送来。”

唐玄宗听了这番话,也有些安心了。但是,哪儿知道,没有多久,叛军长驱直入,渡过黄河,占领了洛阳。

简短历史故事八年级合集模板 2

宋代大诗人黄庭坚,号山谷。他出自苏东坡门下,诗与东坡齐名,当时人称他们为“苏黄”。黄山谷的诗书画号称“三绝”,他不只有文名,也非常的孝顺,也因为这个原因,而遇到了一件影响他一生的大事。

山谷中进士后,二十六岁就被朝廷任命为芜湖地方知州。有一天午睡时,他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走出衙府,来到了一户人家前。门口有一位老婆婆,站在一张摆着一碗芹菜面的供桌前。婆婆手上拿着香,一边呼喊着:“某某人!回来吃面了。”山谷不自觉的端起面来就吃,吃完后就走回衙府中去了。

醒来后,梦中之事,历历在目,口中还留有芹菜的香味呢,让他真是百思不得其解。第二天午睡梦中他又来到了昨天的地方,而口中还留着芹菜的香味,山谷不禁惊醒,飞快的爬起来穿好衣服,循着昨天日梦中所记忆的路走去,最后来到一户人家,主人正是昨天梦中见的婆婆。山谷便问她昨日吃面之事。

婆婆说:“昨天是我女儿的忌日,因为她生前最喜欢吃芹菜面,所以每年在她忌日这天,我都会供一碗芹菜面,喊她回来吃。”山谷问她女儿去世多久了,婆婆说:“已经二十六年了。”山谷心想,自己今年也正是二十六岁,而昨天也正是自己的生日。诧异之余,就跟婆婆聊起她女儿在世时的种.种情形。

婆婆说,她女儿在世时非常喜欢读书,而且吃素信佛,也很孝顺,在她二十六岁前还说一定会回来看她的。婆婆并指着屋中一个大木柜说,她女儿生平所看的书,全都锁在里面,只是不知道钥匙放到哪里去了。奇怪的是,山谷那时突然记起了,以前放钥匙的地方,并且找出钥匙打开木柜,在里面发现了许多文稿。他仔细一看,大吃一惊,原来他今生每次参加考试所写的文章,竟一字不差全在这些文稿中。

至此,山谷心中已完全明白了,这老婆婆就是他前世的母亲啊!于是将婆婆接回衙府中,奉养余年,后来他走上了参禅悟道的路。

清代的文学家袁枚,在听到这个故事后,不禁叹息道:“书到今生读已迟”。前世今生,牵牵绊绊,看似玄奇,未必子虚。在人生中,一些偶然的相遇,一些隐约的记忆,一些反复的梦境,也许其中就包含着许多不为人知的因缘呢!

简短历史故事八年级合集模板 3

汴京城破,二帝被金人俘虏北上,北宋灭亡。如此危境之时,康王赵构在群臣的拥立下登基称帝,建立南宋,将宋朝的国祚再延续一百五十多年。

对于南宋朝廷,后人更多的印象是“偏安一隅”四字。统治者不思进取,士大夫阶层在富庶繁华的江南美景中醉生梦死。

可一片歌舞升平中,也是有着铁血的将士浴血奋战,以北上收复失地为己任的。其中的代表,便是南宋中兴四将之一的岳飞。

岳飞是民族英雄,历来受到后人敬重。其岳母刻字的故事,更见于教材之中,被后世人传唱。从北宋末年投军,一直到后来被秦桧诬陷丢了性命,岳飞经历了大大小小数百次战役,用显赫的军功书写了自己的名将传奇。

南宋之时军队名号,往往取决于。诸如韩世忠的韩家军,张浚的张家军等,而岳飞的岳家军更是以勇猛善战,军纪严明著称。岳飞能闯出威名,多次击败金军铁骑,保卫家国,靠的就是岳家军。

大家对于岳飞的岳家军,有一定的认识。却并不知道,岳飞最精锐的部队事迹上是“背嵬军”。对岳飞不了解的朋友,可能听都没听过这个名字。

岳飞将岳家军分为十二军,背嵬军是岳家军精锐中的精锐。与金军铁骑对战,最后获得胜利,岳飞靠的就是这支军队。其实说起来这支军队的组成,一定程度上还要感谢金人的成全。

金国灭亡北宋之后,曾建立了几个傀儡政权,伪楚和伪齐。金军利用这些傀儡政权统治中原,并与南宋朝廷征战。

当初牛皋率军与伪齐军对战,屡战屡胜。大胜而归,众将士受到岳飞的热烈欢迎。而在褒奖了将士后,岳飞的心神全部被另一件事牵动,那就是战胜伪齐军而得来的战利品——马。

岳飞深知与金军作战,不可能光靠步兵,必须要有能与之相敌甚至更胜一筹的骑兵。可惜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南方不产良马,因此难以组建强横的骑兵。这事儿一直都被压在岳飞心底,时时刻刻无法忘怀。

如今好了,伪齐军的大败为他带来了一万五千多匹的良马。这些战马,成为他组建骑兵的希望。背嵬军便是在此基础上出现,并逐步发展壮大的。

古代有一种说法叫“辫子军不满万,满万不可敌。”然而岳飞却靠着背嵬军,大破金军,连金军骑兵精锐“拐子马”也在背嵬军下失色。

郾城一战中,背嵬军让金兀术叹息“自海上起兵,皆以此胜,今已矣!”背嵬军的强大,由此可见一斑。

《云麓漫钞》对于背嵬军赞扬有加,说“韩、岳兵尤精,常时于军中角其勇健者,别置亲随军,谓之背嵬,一入背嵬,诸军统制而下,与之亢礼,犒赏异常,勇健无比,凡有坚敌,遣背嵬军,无有不破者。”

这就是背嵬军,正如其名一样,像山一样高壮可靠的军队!

简短历史故事八年级合集模板 4

我们伟大的祖国是世界上的文明古国之一,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源远流长。但是,你知道吗,我们祖先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要追溯到5000年以前那场惊天地、泣鬼神的战争——涿鹿之战,即黄帝对蚩尤的战争。

据史书记载,黄帝是我国历第一个君主,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他从小就很聪明、能干,被推举为部落首领。

黄帝所处的时代,大约是我国原始社会逐步解体的时期,私有制、阶级有了初步发展。氏族公社不断扩大或合并,逐渐形成部落。黄帝最早居住在陕西北部,后成为黄河流域一个有名的部落,在涿鹿(今河北涿鹿)一带定居下来。当时在黄河流域西北部有一个首领叫炎帝的部落,同一个首领叫蚩尤的九黎族部落发生了冲突,斗争结果是炎帝被打败了。于是炎帝带领他的部落成员逃到了涿鹿,与黄帝部落合并,结成部落联盟,黄帝、炎帝担任正副首领,这就是炎黄部落,是中华民族的雏形。

炎黄部落合并后,九黎族部落自恃强悍,经常前来骚扰。为了解除九黎族部落的威胁,一场新的大战开始了。

传说中的蚩尤是一个人头、兽身、长着四眼六臂的怪物。他有81个弟兄,个个是人头兽身,铜头铁额,凶猛异常。黄帝更是异常,他一个头颅上长着四张脸,分别对着东南西北四个方向。他住在天廷中央,总管春夏秋冬。他拥有以虎豹熊罴命名的几支精锐部队,还有用玉石磨制的,在当时是很厉害的石刀石斧作武器。

大战开始,蚩尤和他的81位弟兄主动出击,黄帝则调动虎豹熊罴,狮貔貅各路军队,还请来四方天兵神将助战,杀向蚩尤。双方厮杀成一团,难分难解。黄帝命大将应龙拦截江河,以大水冲淹蚩尤,蚩尤则请来能呼风唤雨的风伯、雨师对付。黄帝又命随军出征的女儿、名叫魃的旱神收云息雨,使狂风暴雨无影无踪。刹时烈日当空,把蚩尤的军队晒得焦灼不安,四散逃命。蚩尤眼看就要战败,便使了一个绝招:他和他的弟兄张开大口吐雾,使大地白茫茫、迷濛濛一片,抬头不辨东西南北,使黄帝的军队迷失方向而蚩尤的军队却能时隐时现,运动自如。黄帝命人制作一辆指南车,用以辨别方向,并集中力量向蚩尤军队发动强大攻势,最后打败蚩尤军仅并活捉了蚩尤,将他杀死,带到涿鹿埋葬。

黄帝还领导他的部族改善了生活条件,有许多发明创造。他推算天文,制定了我国最早的历法。他制造车船,方便了交通。他领导族人修房屋,驯家畜,种五谷,改变游猎生活方式。他和神医歧伯研究出一套治病方法,被后人编成医书《黄帝内经》沿传至今。他的妻子嫘祖发明了养蚕缫丝,用来做衣服,改变了过去冬披兽皮、夏围树叶的原始蒙昧的生活,被后人尊称为“先蚕姑娘”。黄帝还命仓颌创造了象形文字;命伶伦用竹子做成十二音符的乐器,配成乐曲;命隶首制定了度、量、衡。

此后,黄帝族、炎帝族和九黎族等部落,相互融合,逐步形成了以炎黄族为主体的部落群体,成为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我国各族人民都认为自已是炎黄子孙。

简短历史故事八年级合集模板 5

唐朝时,封建经济繁荣,国势强大,中国和日本的友好往来和文化交流空前繁荣。为了学习唐朝的政治制度和博大精深的文化,自唐太宗贞观年间至唐末期,日本派到中国的遣唐使并成行的就有13次之多(有一次仅达百济),还有一次是派到唐朝的"迎入唐使"(赴唐的日使,久未归国,派使团前往迎接),两次是"送唐客使"(送回唐朝的专使)。使团中有许多留学生,还有留学僧,其中不乏好学之士和学识渊博之人。

中国人也不断东渡日本进行中日文化交流,其中贡献的是鉴真和尚。

鉴真俗姓淳于,生于唐武则天垂拱四年(公元688年),逝于唐代宗宝应二年(公元763年)。他是扬州江阳县(今江苏省扬州)人,14岁时进扬州大云寺,从闻名天下的智满禅师受戒学禅门。在名师的指引下,鉴真的学业突飞猛进。三年后,他离开大云寺到越州(今浙江绍兴)龙兴寺学戒律,并受"菩萨戒"。唐中宗景龙元年(公元707年)他云游四方求学,到过洛阳、长安。景龙二年,他20岁时,由律宗法师弘景主持,他受了"具足戒"。此后,他不断钻研佛教经义,对律宗有很深的研究。733年,他被誉为江淮一带的授戒大师,在佛徒中的地位很高,成为一方的宗首。

唐玄宗开元元年(公元713年),鉴真回到扬州大明寺宣讲戒律,听他讲经和由他授戒的弟子达四万多人,这时,他已是学识渊博、威望很高的佛学大师了。他还不断组织僧人抄写经书,多达33000多卷,他还设计建造过寺院80多所,日本来到大唐的留学僧也都仰慕他的佛学造诣。

开元二十一年(公元733年)日本第九次遣唐使来到大唐。随团前来的日本留学僧荣睿、普照受日本圣武天皇之命,约请鉴真东渡。唐玄宗天宝元年(公元742年)冬十月,荣睿、普照来到扬州大明寺拜谒鉴真,表达日本仰慕之意,并说:佛法虽然流传到日本国,可是还没有传法授戒的高僧,请"大和上东游兴化"。鉴真问寺内诸僧,有谁愿意应此远请。众僧默然。良久,才有一僧名祥彦者说:"彼国太远,生命难存,沧海淼漫,百无一至。人生难得,中国难生,进修未备,道果未克,是故众僧缄默。"鉴真听后说:"为法事也(为了宏法传道),何惜身命!诸人不去,我即去也。"鉴真去意已定,从此,就开始了东渡日本的准备。

第一次东渡日本,鉴真和弟子祥彦等21人从扬州出发,因受到官厅干涉而失败。第二次东渡他买了军船,采办了不少佛像、佛具、经疏、药品、香料等,随行的弟子和技术人员达85人之多。可是船出长江口,就受风击破损,不得不返航修理。

第三次出海,航行到舟山海面又因触礁而告失败。

公元744年,鉴真准备由福州出海,可是在前往温州途中被官厅追及,强制回扬州,第四次东渡又没有成功。

748年6月27日,鉴真进行第五次东渡,他从扬州出发,在舟山群岛停泊三个月后横渡东海时又遇到台风,在海上漂流了14天后,到了海南岛南端的崖县。在辗转返回扬州途中,弟子祥彦和日本学僧荣睿相继去世,鉴真本人也因长途跋涉,暑热染病,双目失明。

唐天宝十二年(公元753年)十月十五日,日本第10次遣唐使归国前夕,遣唐大使藤原清河、副使吉备真备、大伴古麻吕和仕唐多年、历任唐光禄大夫、御史中丞、秘书监等职的日本留学生阿倍仲麻吕(汉名晁衡)等也准备回国,他们同到扬州延光寺参谒鉴真。藤原大使说:"早闻大和尚曾五次东渡日本欲去传教,今日得见,万分荣幸,若大和尚仍有此愿,弟子等有船四艘返日,应用物品俱备,不知肯同行否?"鉴真虽已66岁高龄,且双目失明,但为了传教授戒,为了中日人民的友好及文化交流,便应允了日方恳请。

鉴真欲再度赴日的消息在扬州传开后,有关寺院为阻挠此行,严密防范。这时正好鉴真弟子仁干从婺州(今浙江金华市)来扬州,密知师父将要远行,遂暗中约定由他备船在江头接候。十月二十九日晚,鉴真及弟子工匠等24人从扬州龙兴寺潜行至江头,迅即登船启程,出大运河入长江,直趋苏州黄泗浦(今江苏省常熟县黄泗,即黄歇浦)与日本遣唐使船队会合。

鉴真带去的物品有如来、观世音等佛像8尊,舍利子、菩提子等佛具7种、华严经等佛经84部300多卷,还有王羲之、王献之真迹行书等字帖三种。

简短历史故事八年级合集模板_精选范文网

中华文化历史久远,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就有2000年以上,华夏民族在中华大地上演绎出了一幕幕激动人心的故事,出现一个个叱咤风云的人物,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事迹,下面为大家精心整理了一些关于高一古代历史故事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