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会考知识点:自然地理经典推荐
相关文章
知识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只有限度地挖掘它,才能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任何一门学科的知识都需要大量的记忆和练习来巩固。虽然辛苦,但也伴随着快乐!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一些八年级地理的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中地理会考知识点:自然地理经典推荐 1
中国的自然环境
第一节地形和地势
1、我国地形的特点(地形类型多样,山区面积广大)。
2、纵横交错的山脉就像大地隆起的脊梁,构成我国地形的。(骨架)。
3、从图上可以看出,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山地)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3。
4、我国地势的特点(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5、我国陆地的最低点(艾丁湖)。
6、我国陆地海拔地方是(珠穆朗玛峰),它位于我国和(尼泊尔)交界处,海拔(8844.43米),为世界第一高峰。
第二节气候
1、我国冬季(南北温差大),夏季(普遍高温)。
2、我国大部分地区1月平均气温由南向北逐渐降低,1月(0℃)等温线大致沿(秦岭-----淮河)一线分布。漠河和海口的1月平均气温相差约(50℃)。
3、夏季,我国大部分地区(普遍高温)。我国大部分地区7月平均气温在(20℃)以上。
4、我国冬季最冷的地方(黑龙江漠河县的北极村),最热的地方(新疆的吐鲁番)。
5、根据气温的南北差异,并结合农业生产实际,从北到南,可以将我国划分为5个温度带:(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亚热带)、(热带)。另外,还有一个地高天寒、面积广大的(青藏高原)区。
6、从总体上看,我国降水的空间分布很不均匀。年降水量分布的总趋势是(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7、我国降水最多的地方是(火烧寮)、我国降水最少的地方是(托克逊)。
8、一个地区降水量和蒸发量的对比关系,反映该地气候的(干湿状况)。
9、年降水量大于蒸发量,气候(湿润);年降水量小于蒸发量,气候(干旱)。
10、根据气候的干湿状况,可以将我国划分为(湿润)、(半湿润)、(干旱)、和(半干旱)四类地区。
11、我国东南部以(湿润)、(半湿润)为主,西北部以(干旱)、(半干旱)区为主。
12、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气候复杂多样)和(季风气候显著)两个主要特征。
13、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有(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地形)等。
14、我国东部地区为世界上典型的(季风气候)区,由北向南分布着(温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气候,季风气候的类型齐全。
15、我国西北部分布着(温带大陆性)气候。青藏高原地区分布着独特的(高原山地)气候。
中国的自然资源
第一节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
1、自然界中对人类活动有价值的土地、阳光、矿产、森林、水和水能等,称为(自然资源)。
2、自然资源分为(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
3、土地、阳光、森林、水和水能等,可以在较短时间内更新、再生,或者可以循环使用,称为(可再生资源)。
4、煤炭、石油、铁矿等,形成、再生过程非常缓慢,相对于人类历史而言,几乎不可再生,用一点就少一点,称为(非可再生资源)。
5、我国自然资源的特征(总量丰富,人均不足)。
高中地理会考知识点:自然地理经典推荐 2
“白山黑水”——东北三省
1、称谓:“白山黑水”、“林海雪原”、“北大仓”。
2、东北三省包括黑龙江省、吉林省和辽宁省,位于我国的东北部。东北三省的积雪期长,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地是我国的天然林区。
3、东北三省地形以山地和平原为主。东北平原又分为三江平原、松嫩平原和辽河平原。
4、人们常用“山环水绕,沃野千里”来形容东北三省山河大势。(地形特征)
山环:大兴安岭、长白山、小兴安岭
水绕:黑龙江、乌苏里江、图们江、鸭绿江、辽河、松花江(黑龙江、乌苏里江是中国和俄罗斯的界河;图们江、鸭绿江是中国和朝鲜的界河)
5、气候:东北三省气候冷湿。由于纬度较高,又紧邻着亚洲北部寒冷的冬季风源地,大部分地区冬季漫长严寒,夏季短促温暖。东北三省降水集中在夏季,冬季降雪较多。
6、东北三省的传统民居具有房顶坡度大、窗户小、墙体厚等特点。房顶坡度大可以有效的避免雨雪在屋顶积存;窗户小、墙体厚有利于御寒保暖。
7、东北农业发展
有利条件:(1)东北平原地势平坦,土壤肥沃,适宜大规模的机械化耕作;(2)气候雨热同期,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
不利条件:(1)纬度较高,气温较低,热量不足;(2)在春秋季节,由于经常受寒潮影响,容易发生低温冻害。
8、东北平原盛产小麦,玉米、大豆、水稻等,作物熟制:一年一熟,热量成为制约东北三省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9、东北平原(三江平原和松嫩平原)是我国机械化程度、提供商品粮最多的粮食生产基地。成为我国重要商品粮基地的条件:(1)土壤肥沃,适宜农作物生长;(2)地广人稀,本地粮食消费少;(3)地形平坦,土地集中连片,适于大规模机械化耕作;(4)农业科学技术水平高;(5)气候雨热同期,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
10、东北平原北部地区开发较晚,人烟稀少,沼泽遍布,历被称为“北大荒”。
(1)开发中出现的问题:由于大面积开荒,湿地面积锐减,生态环境恶化。
(2)采取的措施:停止开荒,建立一批自然保护区。
(3)三江平原分布着亚洲的淡水湿地,三江自然保护区的主要保护对象是沼泽湿地。
11、地位:东北三省是新中国成立后建成的第一个重工业基地,是“新中国工业的摇篮”。目前是我国的重工业基地。
12、重工业基地的发展优势:(1)东北三省矿产资源种类多、储量大,特别是煤、铁、石油等矿产资源在全国占有重要的地位。(2)铁路网稠密,交通便利。
13、部门:依托丰富的资源,东北三省形成了以钢铁、机械、石油、化学工业为主导,包括煤炭、电力、建材、森林等工业部门的比较完整的重工业体系。
东北三省的工业主要分布在矿产地附近(靠近原料产地)。
14、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
20世纪90年代,由于资源枯竭、设备老化、产业结构单一等原因,东北重工业基地出现经济发展滞后的现象。国家明确提出要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
解决措施:(1)发展高新技术产业;(2)实施产业转型;(3)调整产业结构;(4)发展多样化工业。
高中地理会考知识点:自然地理经典推荐 3
1、认识我国的三大火炉(重庆,南京,武汉),我国夏季平均气温最低的地区是青藏高原,这是由于海拔高度高而造成的。我国夏季气温的地方是吐鲁番盆地,冬季最冷的地方是漠河。认识我国的五个温度带(热带,亚 热带,暖温带,中温带,寒温带,青藏高原区)
2、我国的降水空间分布特点:降水量自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我国降水的空间分部的规律是南多北少。根据一个地方的降水量和蒸发量对比关系,我国四类干温地区是干旱地区、半干旱地区、半湿润地区、湿润地区。东多西少降水最多(火烧寮)和最少(托克逊)的两个地方。我国降水时间分布特点:全年降水集中在夏季,冬季降水一般不足全年降水的10%。夏秋多,冬春少。我国冬季气温分布的特点是:越往北去,气温越低,南北温差大。我国南北温差大的主要原因是纬度位置,冬季风。我国夏季气温分布的规律是:南北气温相差不大,全国大部分地区普遍高温。
3、我国的平原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是我国农业发达、城镇集中、经济繁荣的地区。
4、秦岭准河一线是我国重要的地理分界线:它是我国一月份0度等温线经过的地方,是我国暖温带与亚 热带的分界线,是我国800毫米等降水量线经过的地方,是我国半湿润和湿润地区的分界线。是我国北方和南方的界线。
5、我国重要的气候特征是气候复杂多样,季风气候~大陆性气候显著。
6、我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界线习惯上以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一线为界。界线东南受夏季风的影响,属季风区,界线西北夏季风很难到达,属非季风区,全年都较干旱。我国东部的降水主要由夏季风带来的,主要降水类型是锋面雨。
7、阿拉伯半岛与长江中下游平原纬度位置大体相同,气候和景观差异很大的原因是:两者的海陆位置不同,后者地处亚欧大陆东岸,深受雨热同期的季风气候的影响。
8、我国季风气候带来的各种灾害性天气主要有寒潮、台风、洪涝、干旱。
高中地理会考知识点:自然地理经典推荐 4
1、农业取得的成就
⑴、我国农业生产发展较快。粮食、肉类、棉花、花生、油菜籽、水果等产量居世界前列,其中棉花人均占有量超过世界水平。
⑵、农业生产条件日益改善。(生态条件较差,基础设施较薄弱)
⑶、农业生产的地区布局趋于合理。
2、粮食作物的分布
⑴、北方—小麦春小麦:东北平原(三江平原、松嫩平原)冬小麦:华北平原、渭河平原。
⑵、南方—水稻洞庭湖平原、鄱阳湖平原、成都平原。
3、主要经济作物的分布
⑴、特点:①、经济价值高。②、技术要求高。③、商品性强。
⑵、分布:
①、棉花: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新疆是我国长绒棉主产区。
②、油菜籽:长江流域
③、花生:山东、河南是主产区。
④、甘蔗:四川盆地、广东、广西、福建、台湾等。广西是产区。
⑤、甜菜:黑龙江、吉林、内蒙吉和新疆的西北部。
⑥、荼叶:泰岭、淮河以南的丘陵、山地是主产区。其中闽、浙、滇最多。
⑦、天然橡胶:海南省、雷州半岛和西双版纳等。
4、新型农业
⑴、外向型农业:以出口创汇为主。主要基地有:山东半岛、太湖平原、珠江三角洲、闽南等。
⑵、旅游农业(观光农业)。
⑶、生态农业和精确农业。
5、畜牧业分布
⑴、主要牧区及优良畜种:
①、内蒙古牧区——三河马、三河牛
②、新疆牧区——新疆细毛羊
③、青海牧区和西藏牧区——牦牛
④、宁夏牧区——滩羊
⑵、商品生猪的主要产区:湘、川、豫。
高中地理会考知识点:自然地理经典推荐 5
1语言文字描述法,即针对所学的地理事物,通过听师生的语言描述,或者阅读和理解课文的文字描述,来建立表象的学法。如天体、天体系统、太阳辐射、自然景观、自然带、天气系统、气候变化、区位等等。
2感知图像、演示实验而建立表象的学法。包括:
⑴地理图像学习法,即依靠对地理图像的感知,步步深入,实现图文转换,获得地理事实,并分析地理事实的本质,揭示或理解相关地理概念、规律或理论的学法。简单地说就是利用地理图像获取地理知识的一种学法。它由按图索文的五个步骤,即“理解图名→明确图类→阅读图像→分析图像→归纳总结”来完成。这一学法主要用于感性知识的学习,也可用于理性知识的学习,它是学习地理知识的基本方法之一。譬如大气热力环流,热力环流图→立体的大气运动形式图→表达近地面与一定高度空气流动状况→归纳总结引起大气运动的直接原因、根本原因,影响气压变化的是高度和温度等因素的结论。必修地理Ⅰ主要内容是自然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如大气环流、三大类岩石相互转化、水循环、洋流等都要运用图像学习法。
⑵地理演示实验学习法,即通过教师的演示或学生的亲自操作实验,来感知或验证地理事物,建立表象的学法。如地质构造的褶皱和断层,通过仔细观察模拟演示,解说地层弯曲变形形成背斜与向斜,地层变位形成地垒与地堑,从而建立起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的表象。譬如大气水平运动、岩石、风力作用和流水作用形成的地貌等地理事物都运用处法学习。
3实地考察学习法,即到实地或生活小区直接观察、触摸、对比,建立表象的学法。它是最直观、最深刻、最有效的学法。如太阳辐射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气候变化的对人体健康影响、城市地域功能分区、以及农作物播种和收割时期等均要要此法,体现学习是生活,生活是学习的道理。
高中地理会考知识点:自然地理经典推荐_精选范文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