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上历史知识点(精华版)范文参考
相关文章
当一个人进入社会之后,还要在工作中不断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这时候,一个人学习效率的高低则会影响他(或她)的工作成绩,继而影响他的事业和前途。下面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八年级历史重要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初二上历史知识点(精华版)范文参考 1
一、学会听课
用新的方式听老师复习阶段的辅导课。复习阶段听老师讲课,听什么?听思路,听提炼,听挖掘,听补充、听小结,听解题方法的指导。听课过程中,一有所得,当即记于课本天头地脚处,以供备忘,正如“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二、学会课后自己整理教材
在历史能力测试中,分成两个部分:一是闭卷的选择题;一是开卷的材料分析题。主要考察同学对历史史实的认知和迁移以及运用基本的历史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和运用。千变万化的能力测试题都离不开考察你对教材的认识。所以,要以不变应万变,抓住教材为本。在整理教材的过程中注意以下几方面:
(1)知识主干化。在知识结构的框架下,记住其中的主干知识,不要孤立的记忆它。所谓的主干知识,是指按课标要求掌握的重大历史事件(或人物)的内容和影响(或作用)。表现在课文中,即是每一课子目的核心内容。这些内容不多,记住的目的是为了突出重点,并能由此而链接更多的知识点,提高对知识的积累量,进而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效力,以及准确性。这部分往往会在闭卷的选择题部分来考察。
(2)知识线索化。在对每一单元知识结构整理的基础上,联系比较上一单元和下一单元的知识,整理出本册书的知识线索,这需要在老师的引导下完成。在知识线索下,加强对知识因果关系的理解,有的事件是一因多果,有的是多因一果,有的是一因多果等等,注意全面、辨证、多角度地分析。并要注意这些历史对今天社会建设中的启示。这类知识一般在开卷部分以材料为载体多重设问来体现。有的同学往往认为历史考试中有很大部分是开卷的,所以没必要抓教材,殊不知,在考试中时间紧,如果对教材没整体认识和熟悉,根本没法在短短的时间内完成检测内容。因此,教材知识的线索化这个环节尤其重要。
(3)注意教材中的插图、文献材料和注释和课文中补充的小字。课文中的插图:可以用来加深对课文中相关知识的理解。首先,要善于观察,抓住其中隐含的历史信息。其次,掌握一些识图的技巧,如,注意地形图中的图示含义、线条的走向和古今地名国名的变化;了解人物图中的神态;发现景物图中的细节和特征等。文献材料:一般在课文中用黑体字表现,它是史实来源的第一手材料或第二手材料,学习时,注意其出处,联系课文相关内容,解读其中语句的含义,这样能帮助我们提高阅读能力,形成论从史出、史证结合的学习方法。小字部分往往容易在检测中以材料的形式出现,考查学生的归纳和知识迁移能力。这个环节的培养有利于我们在考场上把没见过的材料与我们所学的知识结合起来。
三、注意历史复习中的记忆方法。
许多历史知识需要记忆。有好的记忆方法,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历史知识的记忆法很多,最常用最有效的记忆方法有以下几种:浓缩记忆法、图示记忆法、数字归纳记忆法、联想比较记忆法。
初二上历史知识点(精华版)范文参考 2
1.背景:1900年,义和团运动发展到京津地区,斗争矛头直指帝国主义侵略势力。
2.目的:镇 压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
3.经过:1900年,英、美、俄、日、法、德、意、奥组成八国联军,由西摩尔率领进犯北京,8月中旬,攻占北京,到处烧杀抢掠。
4.结果:1901年,清政府被迫签订《辛丑条约》:
(1)经济:赔偿白银4.5亿两,以海关等税收作担保。
(2)政治: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
(3)军事:清政府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帝国主义国家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
(4)外交: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驻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居住。
5.影响:
(1)给中国人民增加了新的沉重的负担,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
(2)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初二上历史知识点(精华版)范文参考 3
北伐战争
一、黄埔军校
1、背景:国共第一次合作
2、时间:1924年5月地点:广州黄埔全称: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
3、领导:创办者:孙中山校长:蒋介石政治部主任:周恩来
4、意义:培养了大量军事政治人才,为建立国民革命军奠定了基础。
二、北伐战争
1、开始时间:1926年7月
2、目的:_北洋军阀政府,统一全国;
3、概况:①北伐对象: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三个军阀;②北伐军总司令:蒋介石;③主战场:湖南、湖北;④先锋:叶挺独立团,第四军赢得“铁军”称号;⑤重要战役:汀泗桥、贺胜桥、武昌等战役胜利。
4、结果:①基本_北洋军阀的统治(消灭吴佩孚、孙传芳主力,1927年初,国民政府从广州迁到武汉),但没有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
5、北伐军胜利进军的原因:①作战方针正确;②国共两党齐心合力;③广大官兵浴血奋战和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④工农群众的积极支援。
6、国民革命失败:
⑴蒋介石、汪精卫叛变革命(1924年“四·一二”_政变),国民革命运动失败,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失败的标志:1927年4月南京国民政府成立)
⑵失败原因:①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②中共领导人的妥协退让,放弃了对革命的领导权。
⑶教训:革命要成功必须有自己的军队,掌握革命领导权。
三、南京国民政府
1、时间:1927年4月
2、事件:蒋介石叛变革命后,在南京成立“国民政府”。
3、政权性质: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
初二上历史知识点(精华版)范文参考 4
第四单元: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
一、民族团结:
(1)政治上: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有利于促进祖国统一,民族团结和民族平等,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和政治制度。)。
(2)经济上:实行各民族共同繁荣,共同发展。
补充:民族居住特点:以汉族为主体的大杂居、小聚居的格局。
一干部代表:孔繁森
二、香港和澳门回归:
(1)“一国两制”的构想的提出:改革开放以后,一针对一(最早)提出了“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构想。
(2)“一国两制”的含义:就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和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3)英、葡政府同意把香港、澳门归还给中国(具体时间)说明: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综合国力的增强,国际地位的提高。
(4)港、澳回归祖国的意义和影响:中国人民洗刷了百年国耻,增强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促进改革开放,我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
三、海峡两岸的交往:
(1)对台基本方针:形成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基本方针;
(2)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
①1987年,台湾当局被迫放弃“三不‘政策。两岸隔绝状态被打破,两岸关系出现了历史性变化;
②1992年,就“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达成共识(即“九二共识“),1993年海协会会长汪道涵和海基会会长辜振甫在新加坡举行会谈(汪辜会谈)。两岸关系迈出历史性重要一步;
③一八项主张;
(4)港澳问题与一的比较:港澳问题是中国的外交事务,需要中国与英国、葡萄牙平等协商解决,而一则是中国内政,任何国家都不得干涉。
(5)对我国一的看法(有利因素)
①改革开放后,中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为台湾回归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②“一国两制”充分考虑到各方利益;
③港澳的`回归为台湾回归树立了成功范例;
④一个中国的原则为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所认可;
(6)补充:近现代以来台湾与大陆的两次分离:
①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日本割占台湾;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台湾回归;
②1949年一蒋介石退守台湾,直到今天。
第五单元:国防的建设和外交
一、钢铁长城
1、新中国建立前夕,第一支海军——华东军区海军建立;
2、1971年,自行研制导弹驱逐舰;
3、1974年研制出我国第一艘核潜艇;
4、1956年仿制歼5型歼击机(空军发展历程:购买——仿制——自制)
5、20世纪50年代中国创建导弹部队(1957年)
6、1966年,中国组建战略导弹部队
二、新中国外交的主要成就:
1、1953年底,中印谈判时,周恩来总理首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4年,经中印缅三国总理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平共处。
2、1955年万隆会议是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会上中国代表团团长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改变了会议的航向
3、日内瓦会议:中国第一次以五大国(美、苏、英、法、中)之一的身份参加。
4、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总统访华。中美双方在上海签署了《中美联合公报》。
5、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美国承认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中美关系正常化。
6、1971年10月25日,第26届联合国大会恢复了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恢复中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新中国终于重返联合国。
7、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中日建交。
8、中国承办亚太经合组织会议:2001年,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简称APEC会议)在上海举行。主题是“新世纪、新挑战:参与、合作,促进共同繁荣”。上海APEC会议是中国迄今举行的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多边外交活动。(P83图)
11、2001年,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它是第一个以中国城市命名的国际组织,
12、2001年11月,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13、新中国取得辉煌外交成就的原因。
①归功于我国积极灵活的外交政策,②归功于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
初二上历史知识点(精华版)范文参考 5
内战烽火
1、重庆谈判:(见书93页插图)
(1)蒋介石邀请重庆谈判的目的:
A为了赢得准备内战的时间。
为了欺骗人民。
(2)谈判的目的:
A为了争取国内和平。
也为了戳穿蒋介石假和平的阴谋。
(3)谈判的结果:国共双方签定了《双十协定》,又称《会谈纪要》。
2、转战陕北:1947年,国民党军队大举进攻陕甘宁解放区,周恩来领导下,主动撤离延安,转战陕北;彭德怀,贺龙指挥西北人民解放军采用“蘑菇战术”,取得了清化砭等战役的胜利,粉碎了敌人的全面进攻。
3、挺进大别山:刘邓大军率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挺进大别山。见书94页插图。
→意义:
A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
严重的威胁了国民党统治中心南京和湖北重镇武汉。
初二上历史知识点(精华版)范文参考_精选范文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