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八年级历史知识点参考大全
相关文章
失败乃成功之母,重复是学习之母,学习也是需要不断的重复重复,重复学过的知识,来加深印象的。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初二历史常考知识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关于八年级历史知识点参考大全 1
第一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
一、成立1949.10.1
1、筹备:第_届中国人民政协内容:(通过-选举-决定-建立)①通过“共同纲领”
②选举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及其主席③决定国旗、代国歌、首都、纪年④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
2、标志:开国大典1949.10.13、意义
(1)国内: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注意理解)
①对国家的影响:中国结束了一百多年被侵略、被奴役的历史,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②对人民的影响: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
(2)国外(国际):
①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
②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人民争取民族解放的斗争。
二、巩固
1、西藏和平解放
(1)时间、代表:1951、阿沛阿旺晋美
(2)意义:巩固了新中国政权,大陆统一,民族团结。
2、(1)必要性(原因):美国入侵朝鲜和对中国的侵略活动威胁到中国安全
(2)时间:1950.10——1953.7
(3)司令员和军队:彭德怀和中国人民志愿军
(4)意义:
①巩固了新中国政权
②志愿军战士发扬了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被誉为“最可爱的人”,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③沉重打击了美帝国主义的嚣张气焰,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④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创造了和平安定的周边环境;
3、土地改革
(1)必要性(原因):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
(2)时间:1950——1952底(1952年底,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基本完成土改)
(3)内容: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4)意义(祥见课本13页)
①对地主和农民的影响:消灭地主,农民成为土地主人;②巩固人民政权
③推动了农村和农业发展,为国家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第二单元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一、成功的探索
1、“一五计划”(1953——1957)
(1)必要性及目的(背景、原因):
我国的工业化水平很低;为了有计划的进行经济建设。
(2)基本任务:(一个重点,两个相应)
重点发展重工业,相应地发展轻工业、农业和交通运输业及商业,相应地培养人才;
(3)成就①工业方面:
A、鞍山钢铁公司大型轧钢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第一个飞机制造厂、沈阳第一机床厂
、形成东北工业基地、加强了沿海工业基地、在华北和西北建立了一批新的工业基地②交通运输业方面:武汉长建大桥、川藏、新藏、青藏公路(4)意义: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工业化开始起步。
2、共和国第一部宪法
(1)颁布:1954.9第_届全国人大
(2)内容: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和社会主义,一切权力属于人民。(3)意义: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反映人民利益。
3、三大改造1953——1956底
4、中共八大1956
(1)内容:①主要矛盾②主要任务(要知道具体内容)(2)意义:良好开端(详见课本27页)
二、探索中的失误
1、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会运动1958年开始评价:
(1)积极:反映了人民群众迫切要求建成社会主义的美好愿望
(2)消极: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是党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严重失误,那时再加上自然灾害等因素,造成国家和人民面临建国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困难。三、建设成就和模范人物(邓稼先、王进喜、焦裕禄、雷锋)
第三单元建设由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二、改革开放
1、改革
(1)农村改革(措施):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发展乡镇企业;(2)城市改革(1985年开始,重点是国企改革)措施如下:
①所有制:把单一的公有制发展成为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②管理:政企分开,扩大企业生产经营自主权,实行经营责任制
③分配: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2、开放
(1)格局:经济特区(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海南)—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
(2)目的(也是意义):引进人才、资金、技术、管理经验,为现代化建设服务。三、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加强
1、民主建设的加强:平反冤假错案(1980年平反刘少奇案)
2、法制建设的加强全国人大加紧立法工作,形成以宪法为核心的法律体系。
第四单元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
一、民族团结
1、处理民族关系的政策:民族区域自治
(1)背景、原因:
①民族关系:相互依存、不可分离②民族格局:大杂居、小聚居
(2)提出:筹建新中国时
(3)含义:在中央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建立民族自治机关,由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内部的事务。我国建立了五个省级自治区。(要知道是哪五个)
(4)意义:
①对祖国统一、民族团结、民族平等和地区发展具有重要作用②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和基本政治制度2、民族发展:各民族共同发展
(1)西藏:重要牧区
(2)内蒙古自治区:商品粮基地
(3)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我国第二大橡胶基地二、祖国统一
1、港澳回归(香港-1997澳门-1999)
(1)政策(构想):一国两制
①提出:20世纪80年代初_
②内容: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港澳台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2)意义:洗雪百年国耻,在祖国统一上迈出了重要一步。
2、海峡两岸的交往(阅读本节课课文了解即可)
关于八年级历史知识点参考大全 2
一、要学会使用好课本
初中的历史比较简单,但要想学好却也不容易。目前使用的历史新教材,课本知识容量不大。首先要了解课本的基本结构。一般说历史课本的每一课通常分为几部分内容,大字部分是该课的主要内容,要求掌握的基本知识点都在这一部分,因此同学们应该对该部分进行精读,着重掌握这一部分的内容,要学会分析这一部分哪些是重点,那些不是重点,哪些内容是要求一定要记住的,哪些内容属于了解就行的,只有把握了重点,才能在学习中做到有的放矢,对知识的掌握才能更加牢固。此外,课本有些内容是用小字印刷的,这部分内容不是课本的主要内容,编排的目的是为了增大同学们的知识面,不一定要记的,但是同学们可以阅读,结合课本的大字不分来看。
二、要学会“阅读”
要学好历史,就要学会快速阅读教材,才能取得课堂的主动权。做到这一点,同学们就能学得轻松自如,并逐渐掌握阅读技巧。上课时,老师带领大家读书学习,通常老师已经有层次性、针对性地设计了问题来启发我们大家什么内容须详读精思,什么内容要略看了解,什么问题要边读边想,什么问题要读后再想。因此同学们要跟着老师给你启示,寻找知识的纵横联系、前因后果等,同时大家也要养成圈点批注,做简要读书笔记等良好的阅读习惯。比如,课文中绝大部分针对历史名词、概念、人物等所作的小字或资料补充,部分不带星号的引言或插图等,只要快速扫描略看即可,而诸如历史事件的起因、进程、影响,重要的历史概念、历史人物,重要的历史资料、历史插图等重难点知识,就要求大家详细阅读、认真思考。
三、要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做到“善思”和“乐思”
《论语》里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就是要我们在学习中做到学思结合。爱思考、会思考是获取知识的源泉,同学们要在课堂上利用老师给的思考的机会,培养多种思维能力。
层次一。要会在课堂上精心设计问题,逐层深入,学会顺着历史线索寻找事情的前因后果,以此训练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如:在学“美国的冷战决策”时,可以将其设计成如下几个问题:什么是美国的“冷战”政策?(2)美国为什么要(1)实行“冷战”政策?为什么能够实行“冷战”政策?(3)“冷战”政策的实质是什么?对世界格局产生了哪些影响?通过环环相扣的设问,层层深入的剖析,从中得到的不仅仅是知识的彻悟,更是思维的启迪。长期如此的训练,同学们的逻辑思维能力会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高。
层次二。要鼓励自己标新立异,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以此训练我们的求异思维和创新意识。
创新是社会发展的灵魂,外国的教育家曾提出:“只要学生能提问题,就有利于形成学生对学习的内部诱因。”因为发问是一个人从已知伸向未知的心理触角,是创新意识的体现。老师在教学中会鼓励大家质疑,要求大家从不同角度去思考、评价、定位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学生从中可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比如在讨论美国南北战争时有同学就提出“如果当时有其他的办法能缓解当时美国的状况,林肯会怎么做?那么美国的今天又会是什么样子?”
四、学会掌握巩固知识的技巧———“巧学”
1、及时巩固训练。学完新课后的集中练习是能巩固强化记忆,提高分析能力。孔子说“温故而知新”,所以学完的知识要及时复习,根据记忆的规律,以往总是先快后慢,及时复习巩固,有利于知识的掌握。
2、总体复习。历史学科是一张规律性强,线索脉络清晰的知识网,把握住历史知识的纵横联系,抓住关键以点带面,历史课的学习及总复习便会化难为易。
横向联系的学习方法既要体现在总复习中,也应贯穿于每一节课的学习训练过程中。老师每讲到一个可以类比的历史知识时,大家可以跟着老师的提示回忆所学的相同、类似的历史知识,然后加以分析对比,把类似的历史知识归纳到同一条记忆链条中去。如讲英、美、法资产阶级革命时,就可以表格的方式把各国革命爆发的原因、经过、影响加以对比,分析出异同,在分析对比中,悟出掌握知识的要领,这样多次训练、引导,学生就会掌握联系对比的记忆方法。
关于八年级历史知识点参考大全 3
1.1900年春,义和团运动矛头直指帝国主义侵略势力。
2.英、美、俄、日、法、德、意、奥组成八国联军。
3.1901年,清政府被迫同八国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条约规定:
①清政府赔偿白银4.5亿两,以海关等税收作担保;
②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
③清政府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帝国主义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
④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驻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居住。
《辛丑条约》的影响:给中国人民增加了新的的负担,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从此,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关于八年级历史知识点参考大全 4
第1课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一、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
1.时间地点:1949年9月在北平举行。
2.主要任务:筹备建国,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正式成立作好了充分的准备。
3.内容:①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起临时宪法作用)
②选举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选举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
③决定以五星红旗为国旗,以《义勇军进行曲》为国歌,以北京为首都;
④采用公元纪年;
⑤决定在首都广场建立一座人民英雄纪念碑。
注: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会议任命周恩来为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
二、开国大典:
1.时间:1949年10月1日。
2.新中国成立的意义:
①(国内意义)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从此,中国结束了一百多年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
②(国际意义)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
3.如何理解“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中国从此摆脱了被压迫、被奴役的命运,获得了民族的独立和人民的解放。人民从此政治上当家作主,经济上成为生产资料的主人,国家实力不断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将不断提高。
三、西藏和平解放:
1.时间:1951年
2.西藏首席谈判代表:阿沛?阿旺晋美
3.意义:祖国大陆获得了统一,各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
第2课最可爱的人
一、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1.原因:(1)美国的侵略活动严重威胁了中国的安全:
(2)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请求中国政府派兵援助。
2.时间:1950年10月~1953年7月
3.目的: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4.经过与结果:1950年10月,以彭德怀为司令员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前线,同朝鲜军民一起抗击美国侵略者。在朝鲜战场上中队五战五捷,把美国侵略军赶回到“三八线”。1953年7月美国在停战协定上签字,中国人民志愿军凯旋而归。
5.英雄人物的事迹:
①黄继光,舍身堵枪口,掩护战友夺回阵地。
②邱少云,为保证潜伏部队安全,严守纪律,烈火烧身,纹丝不动。
6.胜利原因:
①抗美援朝战争是正义的、反侵略战争,得到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
②党的英明决策和正确指挥;
③志愿军和朝鲜军民的英勇战斗。
7.抗美援朝意义:
保卫了中国国家安全,赢得了安定的国内建设环境,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威望,维护了亚洲与世界和平。
8.值得人们学习的中国人民志愿军精神(“最可爱的人”的原因)
爱国主义精神、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国际主义精神
第3课土地改革
1.背景(原因):封建的剥削土地制度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新中国成立后,新解放区的农民迫切要求获得土地。
2.时间:1950年
3.内容: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4.实施:1950年冬开始,在新解放区开始分期分批进行土地改革,没收地主土地,分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地主也获得应得的一份,自食其力。
5.结果:到1952年底,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全国大陆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三亿多无地或少地的农民获得了土地。
6.土地改革完成的意义
①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地主阶级被消灭;广大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巩固了人民政权。
②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第4课工业化起步
一、第一个五年计划
1.时间:1953年~1957年
2.背景:新中国建立以后,经过三年的经济恢复,国民经济得到根本好转。
中国是个落后的农业国,工业水平很低,工业基础薄弱,而且门类不全。
3.目的: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4.基本任务:①主要是集中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
②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
③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
关于八年级历史知识点参考大全 5
一、鸦片战争
1、虎门硝烟:
(1)(林则徐)上书道光帝,请求严禁鸦片,道光帝派他到(广东)禁烟
(2)(1839)年6月,林则徐在(广州)将缴获的鸦片在(虎门海滩)全部销毁
(3)意义:虎门销烟显示了中华民族(反对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
2、鸦片战争:
(1)原因:根本原因(英国)等资本主义国家要打开(中国市场),直接原因:(林则徐的硝烟活动)
(2)经过:(1840)年6月,战争爆发,英军攻陷浙江(定海)直逼(天津),1841年初,占领(香港岛),结束时间(1842)年
(3)结果:清政府向英军(投降)签订《南京条约》
3、南京条约:
(1)时间(1842)年,英侵略者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中国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2)内容: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元,开放(广州)(福州)(宁波)(厦门)(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英商进出口贷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3)影响: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二、第二次鸦片战争
(1)原因:西方列强企图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
(2)时间:(1856年)10月至(1860年)10月
(3)列强:(英法联军)为主凶,(美俄两国)为帮凶
(4)罪行:1860年(英法联军)占领天津,攻入(北京),火烧(圆明园)
(俄 国)趁火打劫,共割占中国(东北)和(西北)领土(150)多万平方公里
三、甲午中日战争:
1、经过:
(1)(1894年),日军占领朝鲜国都(汉城),接着发动(侵华战争)
(2)1894年9月,(甲午海战)中,(邓世昌)等爱国官兵重创日本舰队
(3)由于(清政府)妥协,日军占领(辽东半岛),(黄海海战)一战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2、结果:(1895)年4月,(李鸿章)和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签订《马关条约》
(1)内容: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军军费白银(两亿)两,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增辟(通商口岸)等
(2)影响: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
3、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原因:为了镇 压(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
(2)经过:(1900年)6月,八国联军在(英国)海军司令(西摩尔)率领下进犯(北京)侵略军在(廊坊)被义和团重创,狼狈逃回(天津),1900年8月,八国联军攻占(北京)烧杀劫掠。
(3)结果:(1901)年,清政府被迫同英、美等国签订了《辛丑条约》
内容:赔偿白银(4、5)亿两,以(海关)等税收作保,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清政府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帝国主义国家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驻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居住。
(4)影响:增加了(新的沉重)的负担,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四、人民的反抗
1、太平军抗击洋枪队
(1)1851年,(洪秀全)发动金田起义,建号(太平天国),起义军称(太平军)
(2)1853年,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并派军队(北伐)和(西征)
(3)1860年,中外反动势力勾结,成立了(洋枪队),美国人(西摩尔)为统领,8月,(李秀成)率太平军,在(青浦)击败洋枪队。
2、左宗棠收复新疆
19世纪80年代初,中俄两国签约,中国收回(伊犁),(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设立(行省)
关于八年级历史知识点参考大全_精选范文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