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方法 > 初中学习方法 > 初二学习方法 > 八年级历史

中国古代历史知识常识学习经典整理

发布时间: 浏览量:3

中国近代史是从第一次鸦片战争1840年到1949年南京国民党政权覆亡为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那么在中国近现代,有有哪些历史知识点需要学习呢?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关于中国近现代历史知识,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吧~

中国古代历史知识常识学习经典整理 1

夯实基础知识

首先要准确记住历史时间、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概念等基础知识。多看书、常复习、采用一些容易记忆史实的方法,如:比较记忆方法、理解记忆方法、联想记忆方法(如时间联想法、人物联想法、事件联想法)等记忆历史史实。

其次是要掌握好历史事件之间的因果、内在联系,以重要知识点为基点。如文艺复兴这个知识点并不是一个孤立的事件,随着欧洲资本主义手工工场的发展,资产阶级为维护自己的经济、政治利益,要求在意识形态领域冲破宗教会神学的束缚发展资本主义,于是一场以人文主义为核心的文艺复兴运动在欧洲兴起,它促进了资本主义手工工场的发展;而文艺复兴所表现出来的人文主义创世精神,又极大地鼓舞着当时的人们去探索通往亚洲的新航路,地理大发现就是在这种精神的鼓舞下完成的;与此同时宗教改革也受到了人文主义精神的影响,资产阶级借助反对天主教会神学形式进行反封建斗争,为西欧资本主义发展进一步解除了精神枷锁,推动了整个欧洲社会的进步。文艺复兴是在资本主义手工工场发展的前提下出现的,同时它又与地理大发现及宗教改革从不同角度用不同的方式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鸣锣开道。当我们理解了文艺复兴与资本主义手工工场的发展、新航路的开辟和宗教改革的因果关系和内在联系后就很容易解决这段历史问题。

全方位多角度地掌握史实

将知识系统化和形成完整性对学生复习历史有重要的意义。如中国近代的每一个变化无不与世界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复习中国近代史一定要把历史事件置于世界的大背景中学习,形成历史知识系统化、完整化。

每年高考出什么样的题,学生在考前很难预料,但学生可以做到“有备无患”,就是将知识全方位、多角度地掌握。如“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的分界线,是新旧民主革命的转折点,“五四”运动的背景从国际角度分析是一战和十月革命对中国的影响;从国内角度分析是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北洋军阀统治对内镇压革命对外卖国,导致阶级矛盾尖锐,巴黎外交失败引起了人民的反帝反封建斗争;而“五四”运动的条件包括:内部条件―――经济条件: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政治(阶级)条件: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思想条件:新文化运动起到了思想解放作用,民主科学的指导;外部条件―――十月革命给中国人民指明了解放的出路,巴黎和会上帝国主义瓜分中国成为“五四”运动的导火线。一个知识点从不同的角度设问,但回答的角度是不同的,但史实都是一个,所以对每一个历史知识都要做到全方位地掌握。

以不变应万变

从近两年的高考试题来分析,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征:知识点的考查具有完整性、跨度大和逐层深入的特点(表现在选择题上);能力的考查体现了“综合”的特点,尤其是考查学生的认知能力、理解能力、概括能力和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正确认识世界的能力;从近两年的高考试题的答案来看,精练、概括性强、可操作性强,而且许多答案出自于书上的内容甚至章节目录及标题(表现在材料式的问答题上)。

在高考中通常考题所要考查的不外乎有这样几种情况:1、考查基础知识的准确再认再现;2、考查应用所学的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各种能力;3、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考查在比较知识异同基础上的归纳、概括历史概念和历史事件属性的能力;5、考查在庞杂的史料中提出有效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6、归纳认识历史发展规律的能力;7、考查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的再造能力和潜在能力;8、考查各科综合能力的掌握情况。

当学生理解考题的指向性后,掌握好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对于答历史试题有重要意义。试题的角度的变化再多样化也离不开基本的历史知识点和基本的分析问题的能力,答题时要“以不变应万变”。

记忆历史时间和事件的方法

1、公式记忆

1.事件=时间+地点+经过+后果+影响

2.人物=时代(国名)+职务+作为+评价

3.作品=时间+作者+内容+意义

4.会议=时间+地点+人员+内容+作用

5.条约=时间+地点+签订双方+内容+影响

6.改革=时间+改革人+内容+意义

7.战役=时间+作战双方+经过+后果

2、加减记忆

如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经过,可记为:

经过=四次突然袭击(突然袭击波兰、丹麦和挪威、苏联和珍珠港)+六次主要战役(莫斯科、斯大林格勒、库尔斯克、攻克柏林、不列颠空战、中途岛海战)+四次重要会议(开罗、德黑兰、雅尔塔、波茨坦)+三次登陆(北非、西西里、诺曼底)+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各国反法西斯斗争。这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部历史事件。

3、尽量少记

例如:东汉的统治?

1.王莽改制a公元8年,改国号为新。b绿林、赤眉起义。昆阳之战。

2.光武中兴a公元25年,刘秀,定都洛阳。

3.外戚和宦官专权 a外戚梁冀 b宦官"五侯"

4.党锢之祸 a太学生3万多人 b名士范滂

5.黄巾起义 a公元184年,张角,太平道。黄巾军。

quot;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

4、变远为近,变死为活,变假为真,变浅为深

5、浓缩代替记忆

春秋五霸?

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

还(桓)乡(襄)问(文)木(穆)桩(庄)

丝绸之路:从长安出发,经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内,运到安息,再从安息运到西亚和欧洲的大秦。

长河新,安西大

王安石变法的内容:青苗法、方田均税法、保甲法、募役法、农田水利法

请方保募农

6、歌诀替代记忆

我国的《历史朝代歌》

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

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

三分魏蜀吴,二晋前后沿;

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

宋元明清后,皇朝至此完。

7、谐音记忆

三国建立?

曹丕--魏--洛阳--220年

曹丕喂洛羊一天二两饼

刘备--蜀--成都--221年

刘备数沉珠数了二天二夜

孙权--吴--建业--229年

孙权无建业喝了二两酒

李渊建唐哪一年?

李渊建唐618年。

李渊见糖留一把。

文成公主哪一年入藏?

文成公主641年入藏。

文成公主入藏与松赞干布成婚时,为取个吉利,用了6个司仪(41)。

清军哪一年入关

清军在1644年入关。

清军入关,一溜(路)死尸!

8、编码和情境记忆

73年班超出使西域

-班超扛着排气扇(73)出使西域。

105年蔡伦改进造纸术

-蔡伦穿着毛衣领(10)、戴着手套(5)改进造纸方法。

132年张衡发明地动仪

-张衡把医生(13)和兔子(2)放在地动仪里面。

葡萄牙在1553年侵占我国领土澳门。

-葡萄树上有只鹦鹉(15)戴着乌纱(53)帽来到澳门,不走了。

1839年林则徐虎门销烟

-林则徐别着腰包(18),穿着三角裤(39)意气风发地在虎门销毁鸦片。

中国古代历史知识常识学习经典整理 2

1、新中国建立之初的三大运动,有力地巩固新中国政权:①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在彭德怀司令员率领下开赴朝鲜,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在抗美援朝中涌现出用身躯堵住敌人枪口的黄继光,被烈火吞噬的邱少云等英雄人物,他们被誉为“最可爱的人”②1950年底开展的镇压反革命运动,反动势力基本被肃清。③为彻底废除封建剥削制度,满足亿万农民要求土地的迫切要求,1950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土地改革运动在全国农村展开。到1952年底,全国的土地改革运动基本完成。(变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所有制,是农民土地私有制。)

2、1953年中国共产党公布了过渡时期总路线。(过渡时期是指由新民主义社会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 根据过渡时期总路线,我国制定了第一个五年计划,其基本任务是集中力量进行工业化建设(优先发展重工业);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一化三改造)

3、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届会议讨论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确立了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4、从1953年起,我国开始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逐步由新民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到1956年底,三大改造的基本上完成,标志着我国基本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5、大跃进运动的主要标志是盲目求快,人民公社化运动的特点是“一大二公”。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的严重失误。失误的原因是违背客观规律办事。后果是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等错误泛滥,工农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国家和人民遇到建国后未曾有过的经济困难。艰苦创业的好榜样有解放军战士雷锋、“铁人”王进喜、党的好干部焦裕禄。教训:①经济建设要遵循客观规律,②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③立足本国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7、1978年12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史上的伟大的历史转折。背景:当时中央的主要领导人仍然坚持“左”的指导思想,提出 “两个凡是”的方针,全国各项工作徘徊不前,《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公开发表在全国引起了一场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这是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为以后的拨乱反正工作扫清了障碍,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也为打开改革开放新局面作好了思想准备。全会内容:①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②做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战略决策。③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二代领导集体。意义: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它完成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是改革开放的开端。从此,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我国走上改革开放、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

8、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展开,1978年底,安微凤阳小岗村的农民率先用“包产到户”的形式改革农村经济体制。1982年后,以“包产到户”为主要形式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全面展开。

1985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国有企业改革是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1993年11月,中共中央通过《关于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随后以股份制为主要形式的现代企业制度试点工作全面展开。

中国古代历史知识常识学习经典整理 3

一、奴隶社会

1.夏朝:奴隶社会的形成时期。奴隶制建立以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和一系列奴隶国家机器的出现为标志。

2.商朝:奴隶社会的发展时期。奴隶制政治制度、国家机器进一步完善,残酷的刑法、“人牲”和“殉葬”。

3.西周:奴隶社会的繁荣时期。奴隶社会的各种制度渐趋完善。井田制和分封制均在西周时期达到完善。

4.春秋时期:奴隶社会的瓦解阶段。

政治:分封制的瓦解。春秋时期争霸战争和霸主政治是其最集中的体现。

经济:井田制的瓦解。土地所有制开始发生变迁。

二、封建社会

⑴战国时期:中国封建制度的确立阶段。

政治:新兴地主阶级政治经济实力增强,各诸侯国先后开展了变法运动,新的封建制度终于在各国确立。

经济:封建经济初步繁荣。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均获得一定发展,并互相推动。

文化:战国时期的思想、科技和文学艺术均取得突出成就。最能反映时代特点的是“百家争鸣”。这是特定的历史时代的产物。从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社会巨变;封建地主阶级的集权政治代替了奴隶主的贵族政治;战国时期封建经济的飞跃发展;战国时代各国对人才的渴求和贵族垄断教育被打破;诸侯纷争为知识分子提供的自由流动和自由表达观点的社会环境;阶级关系的变动和阶级斗争的复杂化等等因素促成了百家争鸣的形成。

⑵秦汉时期:封建社会初步发展的时期。

政治:以皇帝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整体的确立和巩固(史实略)。

经济:封建经济进一步发展。

民族:民族关系初步繁荣时期。长期的统一奠定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根基。

在北方,汉族政权同匈奴族关系复杂。

在西部,同西域各族开始发生密切的贸易关系和文化交流。张骞和班超先后出使西域,沟通了西域少数民族和汉族的往来,密切了联系。

在南方,秦汉是我国古代对南方少数民族地区进行初步开发和管辖的阶段。

对外关系:奋发进取精神推动了秦汉走向世界的步伐。秦汉向朝鲜、日本、西亚和欧洲的交往。“丝绸之路”, 使得汉代中国与世界融为一体。

文化:奠定了我国古代科技文化在世界长期领先的基础。

中国古代历史知识常识学习经典整理 4

一、端正态度,相信自己。

有的学生认为历史学不学没所以然,在学习中自然就会大打折扣,不会尽力去学习。所以,我觉得应该先真正弄清学习历史的必要性。“学史使人明智”,历史告诉我们应该怎样做人,如何处事,学习历史可以使人变得聪明。学习历史可以丰富我们的知识,在与人谈话时若能博古通今,一定会给人留下良好的印象。历史还是一部好的爱国主义教材,它教育我们要爱国,要继承和发扬本民族的优良传统。明白了学习历史的必要性,端正了态度,才会自觉主动去学好它。有的学生对自己缺乏信心,也是历史学不好的原因之一。其实,历史很容易学好,每一个学生应该增强自信心,相信自己完全能学好它。

二、理清线索,把握整体结构。

学习历史,要理清线索,把握知识的整体结构,使知识条理化、系统化。比如,在学习中国古代史时,我们可以主要朝代为线索去学习。每本书的目录就是知识的框架,我们要学会看目录,通过它掌握知识整体结构。纵观历年中考试卷,考的都是主干知识,如果我们理清了线索,掌握了知识的整体结构,考试时也就能得心应手了。

三、注意前后联系,学会归纳整理。

历史是从古到今发展演变而来的,我们在学习时要注意知识的前后联系。例如,在学习中国历史“香港回归”时,我们应联系前面所学知识,回顾香港是如何被英国占领的相关知识。在学习世界历史“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我们应联想到中国历史“五四运动”的发生。经常注意前后联系,我们就能弄清楚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便于理解掌握知识。在学习过程中,我们还要学会对知识进行归纳整理,进一步使知识系统化。例如,我们可以就“港澳、台湾问题”、“三次科技革命”等专题知识进行归纳整理,这样也有利于知识的掌握。

中国古代历史知识常识学习经典整理 5

第12课 民族大团结

知识点1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含义: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区域大小,设立不同级别的民族自治区域和自治机关,分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在自治区域内,由当地民族当家做主,管理本民族地方性的内部事务, 行使自治权。

地位: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自治区域自治法》颁布实施。

实施:目前,全国已经建立了内蒙古、新疆、广西、宁夏、西藏5个民族自治区。

意义:(1)体现了国家充分尊重和保障各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权利的精神。

(2)对维护民族团结、巩固祖国统一和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3)为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

知识点2 共同繁荣发展

措施: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在少数民族地区进行一系列的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废除了剥削和压迫,各族人民翻身做主人,迈进了社会主义社会。

国家采取许多优惠政策,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国家重视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与发展,尊重各民族的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

表现:20世纪末,中央决定进行西部大开发,为少数民族地区的加快发展创造了巨大的历史机遇,极大地带动了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

2006年,青藏铁路全线通车,大大加强了祖国内地与边疆地区的联系,促进了青海、西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

 

第13课 香港和澳门的回归

知识点1 “一国两制”的构想

提出:为解决香港、澳门和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邓小平从维护祖国和中华民族根本利益出发,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内涵: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在台湾、香港、澳门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

知识点2 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

1997年7月1日,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香港特别行政区正式成立;1999年12月20日,中国正式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

意义:香港、澳门回归祖国,标志着中国人民洗雪了百年国耻,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

 

第14课 海峡两岸的交往

知识点1 推进祖国统一大业

新中国成立后,明确提出要解放台湾;20世纪50年代,确立了争取用和平方式解放台湾的思想。

改革开放后,确立了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不久,形成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基本方针。1987年,台湾当局开始被迫调整“三不”政策,两岸关系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

1990年,台湾成立海峡交流基金会,次年大陆成立海峡两岸关系协会。1992年,两会就“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达成共识,即“九二共识”。

1995年,江泽民提出了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的八项主张;2005年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访问中国大陆,双方重申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主张台海和平稳定。国共两党最高领导人的会见,促进了两岸关系的新发展。

2015年11月,习近平同台湾方面领导人马英九在新加坡会面,双方就进一步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交换了意见。这次会面翻开了两岸关系历史性的一页。

知识点2 日益密切的交往

在“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下,两岸人员往来以及经济、文化等领域的交流蓬勃发展。

2008年,两岸达成空运直航、海运直航、邮政合作等协议。随后,两岸同时举行“三通”启动仪式,两岸关系取得历史性进展。

 

第15课 钢铁长城

知识点1 陆、海、空军的建设

陆军:新中国成立后,由单一兵种发展成包括步兵、炮兵、装甲兵、防化兵、通信兵等,武器装备不断更新。

海军: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支海军部队—华东军区海军建立。此后相继建立东海、南海和北海舰队。

1971年,我国自行研制的导弹驱逐舰完成了多次科学试验和对外出访任务。接着,海军又陆续装备了我国自行制造的核潜艇。

20世纪90年代以后,海军已由水面舰艇部队、潜艇部队、海军航空兵、海军陆战部队等多兵种组成。2012年,我国第一艘航空母舰“辽宁舰”交接入列。

空军:人民空军是在陆军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20世纪50年代初,空军部队参加抗美援朝。飞机由从国外购买到逐步走上国产化道路。

1956年,我国仿制成功歼?5型歼击机。改革开放后,空军成为保卫祖国领空的钢铁卫士。

知识点2 导弹部队的发展

1966年,中国组建第二炮兵部队,它是中国战略威慑的核心力量,主要担负遏制他国对中国使用核武器、遂行核反击和常规导弹精确打击任务。

主要由核导弹部队、常规导弹部队、作战保障部队等组成,目前装备东风系列弹道导弹和长剑巡航导弹。2015年,该部队更名为火箭军。

知识点3 新时代强军之路

2014年,全军政治工作会议在福建古田召开,强调军队政治工作要为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提供坚强政治保证。

中国人民解放军调整组建五大军种,即陆军、海军、空军、火箭军、战略支援部队;成立五大战区,即东部战区、南部战区、西部战区、北部战区、中部战区。军队改革取得突破,形成军委管总、战区主战、军种主建的新格局。

 

第16课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知识点1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背景:新中国建立以后,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年里,就同苏联等十几个国家建立外交关系;美国等一些帝国主义国家对新中国实行外交孤立政策,并对中国沿海实行封锁和禁运。

内容:1953年底,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现在表述为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印度、缅甸两国总理积极倡导。

意义:在国际上产生了深远影响,被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所接受,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知识点2 加强与亚非国家的团结合作

目的:新中国积极发展与亚非国家的友好关系,促进亚非国家之间的团结与合作。

召开:1955年,周恩来率中国代表团参加万隆会议。这是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会议。

中国贡献:周恩来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加强了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

第17课 外交事业的发展

知识点1 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背景:联合国成立于1945年,中国是创始会员国之一,也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新中国成立后,联合国将其排斥在外。

标志:1971年10月,第26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并立即把国民党集团的代表从联合国及其所属一切机构中驱逐出去。

意义:这是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中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发挥了重要作用。

知识点2 中美、中日建交

中美建交:新中国成立后,美国对新中国实行封锁禁运、包围威胁的政策。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和国际形势的变化,20世纪70年代初,改善中美关系成为两国共同的要求。

1971年7月,基辛格秘密访华,同周恩来总理举行会谈。

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双方在上海签署《联合公报》,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美国承认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

中日建交: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此后,出现了与中国建交的热潮。

知识点3 全方位外交

改革开放后,中国积极发展全球伙伴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积极拓展多边外交,为解决区域性争端、维护世界和平和建立一个公正合理的世界新秩序而努力。

中国广泛参与多边经济、社会领域的活动,在环境、粮食等全球性问题上发挥了积极作用。我国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外交布局。

第18课 科技文化成就

知识点1 从“两弹一星”到漫步太空

“两弹一星”成就:

①原子弹: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②导弹:1966年,我国第一颗装有核弹头的地地导弹飞行试验取得成功,我国有了可用于实战的导弹。

③氢弹:1967年,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④人造地球卫星:1970年,我国用长征号运载火箭,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

影响: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志气,振奋了中华民族的精神。打破了当时有核大国的核垄断,增强了我国的国防实力,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航天成就:

①1999年11月,神舟一号发射成功,开启了我国的飞天之旅。

②2003年10月,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飞船进入太空,并成功返回地面,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③2008年9月,神舟七号载人飞船升入太空,翟志刚成功完成出舱任务,实现了太空行走。

知识点2 杂交水稻与青蒿素

袁隆平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

地位:袁隆平是成功培育杂交水稻的第一人,获得我国首届最高科学技术奖,同时他也是第一个特等发明奖的获得者,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影响:为解决我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的吃饭问题和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作出了巨大贡献,对解决世界性饥饿问题也有重要贡献。

青蒿素:20世纪70年代初,中国药学家屠呦呦发现了能够有效抵抗疟疾的青蒿素。屠呦呦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知识点3 文化事业的发展

改革开放前:

方针:1956年,毛泽东提出在科学文化工作中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成果:文学、戏剧、电影、音乐等领域取得累累硕果。长篇小说《红岩》《青春之歌》、话剧《茶馆》、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电影《英雄儿女》《林则徐》等,都是这一时期的作品。

改革开放后:文化事业进一步发展,成果丰富。2012年,中国作家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第19课 社会生活的变迁

知识点1 日常生活的变化

概况: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当家做主,经济恢复,物价稳定,人民生活发生了根本变化,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明显改善。

表现:

 

知识点2 交通、通信的不断发展

交通运输的发展:

(1)截至2010年底,中国的铁路营运里程已居世界第二位。

(2)公路运输获得较快发展,我国高速公路里程已居世界前列。

(3)中国已成为世界民航大国。

(4)城市道路建设发展迅速,很多城市大力发展轨道交通,改善城市交通状况。

(5)人们的出行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

电信事业的发展:

电信事业:①新中国成立后,国家不断增加对电信事业的投资,逐渐形成全国电信网络。

②改革开放后,电信产业快速发展,我国的电信网络规模和用户数均居全球第一。

互联网:起步晚,但发展迅速,中国网民规模不断扩大,互联网普及率越来越高。

影响:通信事业的发展和通信方式的变迁,使信息的传递变得快捷和简便,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

TAG标签: 历史 复习

中国古代历史知识常识学习经典整理_精选范文网

中国近代史是从第一次鸦片战争1840年到1949年南京国民党政权覆亡为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那么在中国近现代,有有哪些历史知识点需要学习呢?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关于中国近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