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公式参考推荐
相关文章
物理是考试中的重中之重,所占分值也多。提高物理能力的方法是多看多练多积累。小编在这里整理了2019初二物理下册公式供大家阅读,希望能帮助到您。
八年级物理公式参考推荐 1
1.位移s=Vot-gt2/2
2.末速度Vt=Vo-gt (g=9.8m/s2≈10m/s2)
3.有用推论Vt2-Vo2=-2gs 4.上升最大高度Hm=Vo2/2g(抛出点算起)
5.往返时间t=2Vo/g (从抛出落回原位置的时间)
注:
(1)全过程处理:是匀减速直线运动,以向上为正方向,加速度取负值;
(2)分段处理:向上为匀减速直线运动,向下为自由落体运动,具有对称性;
(3)上升与下落过程具有对称性,如在同点速度等值反向等。
八年级物理公式参考推荐 2
1.受到力的物体叫受力物体,其中被研究的对象都是受力物体。
2.力产生的条件:
①必须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
②物体间必须有相互作用(可以不接触) 。
3.力学必记的三句话:
①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一个物体是施力物体的同时也是受力物体)
②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动←→静、 快←→慢、 方向改变)
③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不能说改变形变或物体形变发生改变)
4.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 (它们都可以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5.力(F):国际单位是牛(顿) ,符号是 N; 2 个鸡蛋在手上对手的力大约是 1N。
6.力的表示法有 2 种:力的图示和力的示意图
用一个带有箭头的线段表示力,线段的长度表示力的大小,箭头表示力的方向,起点(或终点)表示力的作用点(同光线一样,这个方法叫理想模型法)
7. 口诀为:一定点二画线、三定比例四截线、五在末端标尖尖、六是力的大小写尖边。
注:
①力的示意图比力的图示少了画标度的过程。可以这样记:示意图就是意思意思,只是表示出大致的意思就可以了,没有图示详细;
②在同一个图中,如果有几个力的话要公用一个标度和力的作用点。 (作用点一定在受力物体上,而且一般取中心。 )
③线段长度没有半格的,也没有一个格的,也就是说最少 2 个格,且是格的整数倍。
8. 物体在撤去外力后能恢复到原来的形状叫弹性形变。
产生条件或依据:
①物体间是否直接;
②接触处是否有相互挤压和拉伸。
9.弹力的大小: F=kx 其中 F:弹力; k:劲度系数,和物体本身有关; x:形变量,即形变后的长度也原长的差。 即弹力的大小与物体本身额弹性强弱和形变量的大小有关。 形变量越大,弹力越大,弹簧测力计 就是根据这个 原理 制成的 :在一定范围内,弹簧的伸长量与拉力成正比。
10.弹力的方向:与受力物体形变方向相反;常见的弹力有压力、拉力和支持力。
11. 弹簧测力计又叫弹簧秤,可测重力和拉力。
其使用方法为:
①看(量程)
②认(分度值和单位)
③调(调零,然后拉几下挂钩,避免弹簧被外壳卡住)
④测(拉力方向与弹簧轴线方向一致)
⑤读(视线与刻度面板垂直)
⑥记(+单位)这种科学方法称做“转换法” 。
利用这种方法制作的仪器象:温度计、弹簧测力计、压强计等。
注:加在弹簧测力计上的力不许超过它的量程。 否则会损坏测力计。
12. 重力(G):由于地球吸引而产生的力。地球附近的任何物体都具有重力。 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
重力的大小 G=mg 其中 g=9.8N/kg 它表示 质量为 1kg 的物体所受的重力为 9.8N。
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垂直于水平面) , [ 而非垂直向下(垂直于受力面) ] 其应用是重垂线、水平仪分别检查墙是否竖直和 面是否水平。
重力的作用点→重心:重力在物体上的作用点叫重心。质地均匀外形规则物体的重心,在它的几何中心上。如均匀细棒的重心在它的中点,球的重心在球心。方形薄木板的重心在两条对角线的交点
13. 假如失去重力将会出现的现象: (只要求写出两种生活中可能发生的)
① 抛出去的物体不会下落;
② 水不会由高处向低处流
③ 大气不会产生压强。
14. 摩擦力 (f) :
(1)、定义: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当它们要发生或已发生相对运动时,就会在接触面上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就叫摩擦力。
(2)、分类:摩擦力分为静摩擦与动摩擦,其中动摩擦又分为滑动摩擦与滚动摩擦。
(3)f滑= μN。
其中f滑: 滑动摩擦力; μ :摩擦系数,与物体本身的粗糙程度有关; N:压力(固体在水平面上,压力 =重力)
(4)滚动摩擦力的大小 也与物体的粗糙程度和所受压力的大小有关;静摩擦力的大小等于同一直线上的外力的大小。
注:摩擦力方向的判定:⑴确定研究物体⑵找参照物(施力物体)⑶假设 f 不存在,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运动情况⑷ f 与假定的运动情况相反。
15. 摩擦力的应用:
⑴理论上增大摩擦力的方法有:增大压力、接触面变粗糙、变滚动为滑动。
⑵理论上减小摩擦的方法有:减小压力、使接触面变光滑、变滑动为滚动(滚动轴承) 、使接触面彼此分开(加润滑油、气垫、磁悬浮)。
16. 如果一个力产生的效果跟两个力共同作用产生的效果相同,这个力就叫做那两个力的合力。
或者说,如果一个物体同时受到两个力,产生的效果可以用一个力来代替,那么,能够代替那两个力作用效果的力,就叫做那两个力的合力。求两个力的合力叫做力的合成。这种方法叫等效替代法。
17.功率(P):单位时间内完成的功。 是表示做功快慢的物理量 。 ( 定义式 )P=W/t 推导式P=F ·V。单位:瓦(特) ,符号 W 还有千瓦( KW)和兆瓦 (MW) 1 MW=103 KW=106W 1 马力 =735W功率大小的比较和速度大小的比较类似。
18. 能量:一个物体能够做功,我们就说这个物体既有能量。单位和功的单位一样,都是 J。
理解:
①能量表示物体做功本领大小的物理量;能量可以用能够做功的多少来衡量;
②一个物体“能够做功”并不是一定“要做功” ,不是“正在做功”或“已经做功。
如:山上静止的石头具有能量,但它没有做功。也不一定要做功。
19. 机械能:动能和势能统称为机械能。
理解:
①有动能的物体具有机械能;
②有势能的物体具有机械能;
③同时具有动能和势能的物体具有机械能。
20.动能和势能的转化:动能
21.动能与势能转化问题的分析:先分析 决定动能大小的因素,决定重力势能(或弹性势能)大小的因素 ,然后看动能和重力势能(或弹性势能)如何变化,其中减小的一种形式的能必定转化为另一种形式的能(一个物体的动能的减少往往伴随这它的势能的增加)
22.杠杆 : 在力的作用下绕着固定点转动的硬棒叫杠杆。
23. 五要素——组成杠杆示意图。
①支点:杠杆绕着转动的点。用字母 O 表示。
②动力:使杠杆转动的力。用字母 F 1 表示。
③阻力:阻碍杠杆转动的力。用字母 F 2 表示。
④动力臂: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用字母 L1 表示。
⑤阻力臂: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用字母 L2 表示。
注:
①动力和阻力都是相对而言的,不论是动力还是阻力,杠杆都是受力物体,故分析时,如不能确定动力和阻力时可随意确定 1 个,这对研究问题没有影响;
②力臂是 支点 到力的 作用线 的距离(力的作用线就是图中力的方向)
③动力和阻力关于支点“ O”的旋转方向是相反的(或简记为:同侧异向,异侧同向)
24.杠杆平衡:杠杆静止不动或匀速转动都叫做杠杆平衡。 (倾斜静止时也叫处于平衡状态 )
25. 杠杆平衡条件: F1L1= F 2L2 或者 F 1/F 2= L 2/ L 1
26. 杠杆的分类:①省力杠杆:L 1> L 2→F1
②L 1< L 2 →F1> F 2 费力省距离 ③L 1= L 2→F1= F 2不省(费)力不省(费)距离。没有即省力又省距离的杠杆。
注:⑴判定杠杆是省力还是费力,或者做杠杆平衡类问题时,都要通过杠杆的力臂来判定。
为了掌握力臂的关系,最好 先画出杠杆示意图 ,在图中把支点、动力臂和阻力臂都表示出来,便于判定。
⑵力臂画法口诀: 一找点 (支点) 二画线(力的作用线, 就是图中力的方向) 三作垂线段 (过支点向力的作用线作垂线) ;垂线段的长度即是力臂。
⑶最小动力的求法:
① 先求最大动力臂: a:动力作用点确定了,支点到动力作用点的线段长即为最大动力臂;
动力作用点没有确定时,应看杠杆哪一点离支点最远,则这一点到支点的距离即为最
大动力臂。
② 再画最小动力:过动力作用点作最大动力臂的垂线,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动力的方向。
27. 滑轮
a.定滑轮:
①定义:中间的轴固定不动的滑轮。
②实质: 等臂杠杆
③特点:使用定滑轮不能省力但是能改变动力的方向。
.动滑轮:
①定义:和物体一起移动的滑轮。 (可上下移动,也可左右移动)
②实质:动滑轮的实质是: 动力臂为阻力臂 2 倍的省力杠杆。
③特点:使用动滑轮能省一半的力,但不能改变动力的方向。
c.滑轮组
①定义:定滑轮、动滑轮组合成滑轮组。
②特点:使用滑轮组既能省力又能改变动力的方向。
28.组装滑轮组方法:首先根据公式 S=n h 或 n=(G 物+G 动) / F 求出绳子的股数。然后根据(绳子固定端) “奇动偶定”的原则。结合题目的具体要求组装滑轮。
29. 功的原理:
a、内容:使用机械时,人们所做的功,都不会少于直接用手所做的功;即: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
、说明:(请注意理想情况功的原理可以如何表述?)
①功的原理是一个普遍的结论,对于任何机械都适用。
②功的原理告诉我们:使用机械要省力必须费距离,要省距离必须费力,既省力又省距离的机械是没有的。
③使用机械虽然不能省功, 但人类仍然使用, 是因为使用机械或者可以省力 (滑轮组、 斜面)或者可以省距离(钓鱼竿) 、也可以改变力的方向(动滑轮) ,给人类工作带来很多方便。
④我们做题遇到的多是理想机械(忽略摩擦和机械本身的重力)理想机械:使用机械时,人们所做的功( F S) = 直接用手对重物所做的功( G h)
30.机械效率( η):⑴有用功( W 有):人们需要做的功,也就是为了达到目的人们 需要且必须做的功。⑵额外功( W额):人们为了达到目的 不需要但又不得不做 的功(主要是克服机械本身的重力和摩擦力而做的功) ⑶总功(W总): W有与 W额的和。 ⑷η= W 有/ W 总× 100%<1
31. 竖直方向: F=1/n G 总=1/n (G 物+G 动) S=n h
eta;= W 有/ W 总× 100%=G物 h/FS ×100%=G物/n F × 100%<1
32. 水平方向 F=1/n f S 绳=n S 物
eta;= W 有/ W 总× 100%= f S 物/F S 绳× 100%= f/n F ×100%<1
⑴解滑轮组问题的步骤为:
①先找出绳子段数 n
②再根据方向选择合适的公式
③根据一、一对应关系代入数据即可
⑵ W有指我们的目的者,我们要想达到这个目的所必须克服的功;
⑶ W 总指能量的提供者, 滑轮组要想运动起来的能量是 一定是有绳子的自由端的拉力提供的 。
33. η=W有/ W 总× 100%= W有/ W 有+ W 额 × 100%
=G物 h/G物 h+G动 h = G物/ G物+G动(由此可知动滑轮越轻, η越大)
=G物+(G动-G动) /G物+G动=1-G动/G物+G动(由此可知物重越重, η越大)
eta;= W 有/ W 有+ W 额×100% (由此可知, f 越小, W额越小, η越大)
即同一个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具有可变性 , 反之可以减小机械效率 (在选择题中别忘记控制变量 )。
34. 机械效率永远小于 1(理想机械可以等于 1);机械效率和功率无关。
八年级物理公式参考推荐 3
1.水平方向速度:Vx=Vo
2.竖直方向速度:Vy=gt
3.水平方向位移:x=Vot 4.竖直方向位移:y=gt2/2
5.运动时间t=(2y/g)1/2(通常又表示为(2h/g)1/2)
6.合速度Vt=(Vx2+Vy2)1/2=[Vo2+(gt)2]1/2
合速度方向与水平夹角β:tgβ=Vy/Vx=gt/V0
7.合位移:s=(x2+y2)1/2,
位移方向与水平夹角α:tgα=y/x=gt/2Vo
8.水平方向加速度:ax=0;竖直方向加速度:ay=g
注:
(1)平抛运动是匀变速曲线运动,加速度为g,通常可看作是水平方向的匀速直线运与竖直方向的自由落体运动的合成;
(2)运动时间由下落高度h(y)决定与水平抛出速度无关;
(3)θ与β的关系为tgβ=2tgα;
(4)在平抛运动中时间t是解题关键;(5)做曲线运动的物体必有加速度,当速度方向与所受合力(加速度)方向不在同一直线上时,物体做曲线运动。
八年级物理公式参考推荐 4
1)匀变速直线运动
1.平均速度V平=s/t(定义式) 2.有用推论Vt2-Vo2=2as
3.中间时刻速度Vt/2=V平=(Vt+Vo)/2 4.末速度Vt=Vo+at
5.中间位置速度Vs/2=[(Vo2+Vt2)/2]1/2 6.位移s=V平t=Vot+at2/2=Vt/2t
7.加速度a=(Vt-Vo)/t {以Vo为正方向,a与Vo同向(加速)a>0;反向则a<0}
8.实验用推论Δs=aT2 {Δs为连续相邻相等时间(T)内位移之差}
9.主要物理量及单位:初速度(Vo):m/s;加速度(a):m/s2;末速度(Vt):m/s;时间(t)秒(s);位移(s):米(m);路程:米;速度单位换算:1m/s=3.6km/h。
注:
(1)平均速度是矢量;
(2)物体速度大,加速度不一定大;
(3)a=(Vt-Vo)/t只是量度式,不是决定式;
自由落体运动
1.初速度Vo=0
2.末速度Vt=gt
3.下落高度h=gt2/2(从Vo位置向下计算) 4.推论Vt2=2gh
注:(1)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遵循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
(2)a=g=9.8m/s2≈10m/s2(重力加速度在赤道附近较小,在高山处比平地小,方向竖直向下)。
八年级物理公式参考推荐 5
【常用公式】
1.速度:V=S/t ,t=s/v,s=vt,t时间,s路程.
2.重力:G=mg ,m=G/g.
3.密度:p=m/V ,v=m/p,m=pv.P密度v体积m质量.
4.压强:p=F/S F压力N s受力面积.
5.液体压强:p=P液gh .
6.浮力:(1).F浮=F↑-F ↓(压力差) .
(2).F浮=G-F 示 .
(3).F浮=G物 (漂浮、悬浮) .
7.阿基米德原理:F浮=G排=p液gV排=m排,p液=F浮/gv排,v排=F浮/p液g.
(密度)=m/v物=(G/g)/v排=[(G/g)/F浮]/p液g=p液[G/G-F示].
8.杠杆平衡条件:F1 L1=F2 L2 .
9.理想斜面:F/G=h/L .
10.理想滑轮:F=G/n .
11.滑轮组特点:F=(1/n)G物(不计绳重、摩擦、滑轮重),F=1/n(G物+G动)(不计绳重、摩擦),S=nh (S绳子自由端移动距里h物体上升高度n绳子段数).
12.功:W=FS(总功)=Gh(有用功)=Nm.单位:J.
13.功率:P=W/t=FV.单位:J/s (w).
14.实际机械:W总=W有+W额外
15.机械效率:eat=W有/W总100%,=G/ nF(竖直方向),=G/(G+G动) (竖直方向不计摩擦),=f / nF (水平方向) .eat=G物/nF,eat=G物/G物+G动(不计绳重和摩擦).
16.功的理想斜面:F=GH/s.
【常用物理量】
1.光速:C=3×108m/s (真空中)
2.声速:V=340m/s (15℃)
3.人耳区分回声:≥0.1s
5.标准大气压值:
760毫米水银柱高=1.01×105Pa
6.水的密度:ρ=1.0×103kg/m3
【常用单位换算】
(1).1m/s=3.6km/h
(2).1g/cm3 =103kg/m3
(3).1kw·h=3.6×106J
(4)1m=10dm=10二次方cm=10三次方mm=10六次方um=10九次方nm
(5)1mm=10负三次方m.1cm=10负二次方m.
(6)1t=10立方kg,1kg=10立方g,1g=10立方mg.
(7)1cm立方=1ml,1dm立方=1l,1dm立方=10立方m立方,1l=10立方ml.
(8)1Hpa=1x10二次方帕
八年级物理公式参考推荐_精选范文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