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物理知识点下册最新经典推荐
相关文章
初二可以说是初中阶段非常重要的一个阶段,不管是从学生的心理,还是生理都有着明显的变化。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初二物理必背知识点总结,希望大家喜欢!
初二物理知识点下册最新经典推荐 1
1、 温度:是指物体的冷热程度。测量的工具是温度计, 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的。
2、 摄氏温度(℃):单位是摄氏度。1摄氏度的规定:把冰水混合物温度规定为0度,把一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度,在0度和100度之间分成100等分,每一等分为1℃。
3、常见的温度计有(1)实验室用温度计;(2)体温计;(3)寒暑表。
体温计:测量范围是35℃至42℃,每一小格是0.1℃。
4、 温度计使用:
(1)使用前应观察它的量程和最小刻度值;
(2)使用时温度计玻璃泡要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
(3)待温度计示数稳定后再读数;
(4)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5、 固体、液体、气体是物质存在的三种状态。
6、 熔化: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熔化。要吸热。
7、 凝固: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凝固。要放热、
8、 熔点和凝固点:晶体熔化时保持不变的温度叫熔点;。晶体凝固时保持不变的温度叫凝固点。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相同。
9、 晶体和非晶体的重要区别:晶体都有一定的熔化温度(即熔点),而非晶体没有熔点。
10、 汽化: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汽化,汽化的方式有蒸发和沸腾。都要吸热。
11、 蒸发:是在任何温度下,且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缓慢的汽化现象。
12、 沸腾:是在一定温度(沸点)下,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液体沸腾时要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这个温度叫沸点。
13、 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
(1)液体温度;
(2)液体表面积;
(3)液面上方空气流动快慢。
14、 液化:物质从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液化,液化要放热。使气体液化的方法有:降低温度和压缩体积。(液化现象如:“白气”、雾、等)
15、 升华和凝华: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叫升华,要吸热;而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叫凝华,要放热。
16、 水循环:自然界中的水不停地运动、变化着,构成了一个巨大的水循环系统。水的循环伴随着能量的转移。
初二物理知识点下册最新经典推荐 2
光的传播
1、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2、真空或空气中光速:c=3×108/s
1、光直线传播现象:激光准直,影子的形成,月食、日食的形成等
2、光年:光年是长度单位
光的反射
1、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2、两种反射现象: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注意:1、无论是镜面反射,还是漫反射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2、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平面镜成像
1、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
(1)像和物的大小相同;(2)像和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3)成的是虚象
2、平面镜对光的作用 :
(1)成像 (2)改变光的传播方向
实像与虚像的区别:
1、实像是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可以用光屏接收到。
2、虚像不是由实际光线会聚成的,而是实际光线反向延长线相交而
成的,不能用光屏接收。
光的折射
(1)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他介质时,折射光线向法线方向偏折;(2)光从水或其它介质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光线远离法线;(3)当光线垂直射向介质表面时,传播方向不变。
在光的折射中光路也是可逆的
光的色散
1、太阳光通过三棱镜后,依次被分解成红、橙、黄、
绿、蓝、靛、紫七种颜色,这种现象叫光的色散
2、色光的三原色是:红、绿、蓝
(1)不透明体的颜色由它反射的
色光决定;(2)、透明体的颜色由它透过的色光决定。
看不见的光
1、红外线:主要特性是热作用强
2、紫外线:主要特性是化学作用强
红外线主要应用在遥控器
紫外线主要应用在验钞机
初二物理知识点下册最新经典推荐 3
1、弹性:物体受力发生形变,失去力又恢复到原来的形状的性质叫弹性。
2、塑性:在受力时发生形变,失去力时不能恢复原来形状的性质叫塑性。
3、弹力: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受到的力叫弹力,弹力的大小与弹性形变的大小有关
4、力的测量:
⑴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的工具。
⑵分类:弹簧测力计、握力计。
⑶弹簧测力计:
A、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与所受的拉力成正比。
、使用方法:看:量程、分度值、指针是否指零;调:调零;读:读数=挂钩受力。
C、注意事项:加在弹簧测力计上的力不许超过它的最大量程。
初二物理知识点下册最新经典推荐 4
1、做功的含义:如果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了一段距离,这个力的作用就显示出成效,力学里就说这个力做了功。力学里所说的功包括两个必要因素: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二是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不做功的三种情况:
有力无距离:搬而未起,推而未动,有力作用但没有移动距离。
有距离无力:物体因为惯性通过一段距离,运动方向上没有力对物体做功(踢球离开脚后移动的距离,人对足球没有做功)。
力和距离垂直:物体受到了力的作用,也通过了一段距离,但通过的距离和力的方向垂直,物理在力的方向上没有通过距离,这个力对物体没有做功。
2、功的计算:作用在物体上力越大,使物体移动的距离越大,这个力的成效越显著,说明力所做的功越多。物理学中把力与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的乘积叫做功:
功=力×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用公式表示:W=FS,符号的意义及单位:W——功——焦耳(J)
F——力——牛顿(N)
——距离——米(m)
功的单位:焦耳(J),1J=1N·m。
注意:①分清哪个力对物体做功,计算时F就是这个力;②公式中S一定是在力F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必须与F对应。③功的单位“焦”(牛·米=焦),不要和力和力臂的乘积(牛·米,不能写成“焦”)单位搞混。
3、功的原理:使用机械时,人们所做的功,都不会少于不用机械时所做的功,也就是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
说明:
①功的原理是一个普遍的结论,对于任何机械都适用。
②功的原理告诉我们,使用机械要省力必须费距离,要省距离必须费力,既省力又省距离的机械是没有的。
③使用机械虽然不能省功,但人类仍然使用,是因为使用机械或者可以省力、或者可以省距离、或者可以改变力的方向,给人类工作带来很多方便。
④我们做题遇到的多是理想机械(忽略摩擦和机械本身的重力)理想机械:使用机械时人们所做的功(FS)=不用机械时对重物所做的功(Gh)。
初二物理知识点下册最新经典推荐 5
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声音的发生: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就停止。但并不是所有的振动都会发出声音。
介质的定义:声音传播所需要的物质,我们称其为介质。
●声的传播:声的传播需要介质,声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V固>V液>V气)
声音的传播条件:声音能通过固体、液体、气体传播,真空不能传声。
声音每秒传播的距离叫声速。在不同物质中,声速一般不同;同一物质中,声速跟温度有关。在15℃的空气中,声音每秒传播的距离是340m,声音在固体、液体中的传播速度比气体中要快。
二、我们怎样听到声音
●人们感知声音的基本过程
外界传来的.声音到达鼓膜并引起鼓膜振动,这种振动经过听小骨及其他组织传给听神经,听觉神经把信号传给大脑,引起声音的感觉。在整个过程中,任何部分发生障碍,人都会失去听觉。
●骨传声
声音通过头骨、颌骨传入内耳刺激听神经,从而引起听觉的声音传播方式叫骨传声。
●回声: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人再次听到的声音叫回声。
①区别回声与原声的条件:回声到达人的耳朵比原声晚0.1秒以上。
②低于0.1秒时,则反射回来的声音只能使原声加强。
③利用回声可测海深或发声体距障碍物有多远。
三、声音的特性
●频率
物理学中,把物体在每秒内振动的次数叫做频率。频率表示物体振动的快慢。频率的单位是赫兹,简称赫,符号是Hz.人耳能感知的声音的频率范围:从20Hz到20000Hz.人们把频率低于20Hz的声音叫次声波;把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音叫超声波。
●音调
音调的高低决定于发声体振动的频率。发声物体振动得快,频率大,发出声音的音调就高,听起来声音尖细;物体振动得慢,频率小,发出声音的音调就低。
●响度
在物理学中,声音的强弱叫做响度。响度决定于发声体振动的幅度。发声体振动的幅度越大,发出声音的响度越大。
●音色
音色又叫音品,它是由发声体的材料、形状、结构以及发声方式等因素决定的。不同发声体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
四、噪声的危害与控制
●噪声及来源
从物理角度看,噪声是指发声体做无规则地杂乱无章振动时发出的声音。从环保角度看,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都属于噪声。
●声音等级的划分
用分贝来划分声音的等级,30dB―40dB是较理想的安静环境,超过50dB就会影响睡眠,70dB以上会干扰谈话,影响工作效率,长期生活在90dB以上的噪声环境中,会影响听力。
●噪声减弱的途径:可以在声源处、传播过程中和人耳处减弱
五、声的利用
●利用声音传递信息(如B超、声纳、雷达等)
利用声波可以传递信息。科学家根据回声定位的原理发明了声呐,利用这种技术,人们可以探知海洋的深度、获取鱼群的信息。利用超声波可以更准确地获得人体内部疾病的信息。
●利用声音传递能量(洁牙、超声波碎石、清洗精密零件等)
初二物理知识点下册最新经典推荐_精选范文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