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物理下册重点必考知识点大全总结
相关文章
物理是考试中的重中之重,所占分值也多。提高物理能力的方法是多看多练多积累,并且多做题,熟悉各种题型对应的公式原理。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归纳的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初二物理下册重点必考知识点大全总结 1
常见的测量工具有:刻度尺、量筒、天平、停表、电流表、温度计。
长度的基本单位是米,符号是m。1米等于光在真空中1/299792458秒的时间所传播的距离。
1千米=1000米
1km=1000m
1分米=0.1米
1dm=0.1m
1厘米=0.01米
1cm=0.01m
1毫米=0.001米
1mm=0.001m
1微米=0.000001米
1um=0.000001m
误差:即使测量的方法正确,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不可避免地会有些差异,这个差异叫做误差。
体积的测量
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
1立方分米=0.001立方米
1立方厘米=0.000001立方米
摩擦起电: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叫做摩擦起电。
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正电荷——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的电荷为正电荷;
负电荷——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的电荷为负电荷。
中和——如果让两个带等量的异种电荷的物体相互接触,物体将恢复成不带电的中性状态,这种现象叫做正负电荷的中和。
导体——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做导体;
绝缘体——不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做绝缘体。
常见的导体有哪些?
所有的金属、人体、石墨、大地以及各种酸、碱、盐的水溶液是常见的导体;
常见的绝缘体有哪些?
玻璃、塑料、橡胶、陶瓷、油等是常见的绝缘体。
什么条件下绝缘体会变成导体?
在一般情况下不导电的玻璃,当温度升高到一定程度时也会变成导体。干燥的木头不导电,潮湿的木头却能导电。因此,平时要注意保持电器绝缘部分的干燥,以防止发生漏电和触电事故。
电流: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在物理学中,把正电荷移动的方向规定为电流的方向。
电源——能持续供给电流的装置叫做电源。
用电器——利用电流进行工作的器件叫做用电器。
要使电流通过灯泡,必须用导线把干电池和灯泡连接起来,形成一个回路。为了随时能控制灯泡的发光和熄灭,还必须安装电键(开关)。
电路——由电源、用电器以及导线、电键等元件组成的电流回路,叫做电路。
通路——电键闭合时,电路是处处连通的。处处连通的电路叫做通路。
开路——电键断开时,电路中没有电流,断开的电路叫做开路。
短路——使用电源时,决不允许导线直接连在电源的正负极间,否则电流将很强,会使导线和电源发热导致损坏电源甚至会引起火灾。这种情况叫做短路。
电路图——用规定的符号表示电路连接情况的图,就是电路图。
串联——像图2-21(见书)那样,把两个小灯泡顺次连接在电路里的连接方法,叫做串联。
并联——像图2-22(见书)那样,把两个小灯泡并列连接在电路两点间的连接方法,叫做并联。
磁性——能吸引铁屑的性质叫做磁性。
磁体——具有磁性的物体叫做磁体。
永磁体——天然磁体和人造磁体都能够长期保存磁性,它们都是永磁体。
磁极——磁铁上磁性的部分叫做磁极。
南极、北极——支撑起来的磁体停止转动后,指南的磁极叫做(指)南极,也称S极;指北的磁极叫做(指)北极,也称N极。
同名磁极互相排斥,异名磁极互相吸引。
磁化——原来没有磁性的物体获得磁性的过程叫做磁化。
磁场——一般说来,在任何磁体周围都存在着对其他磁体发生作用的空间区域,我们通常就说磁体周围存在着磁场。
初二物理下册重点必考知识点大全总结 2
二、质量:
1、定义: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质量。
2、单位:国际单位制:主单位kg,常用单位:tgmg对质量的感性认识:一枚大头针约80mg一个苹果约150g
一头大象约6t一只鸡约2kg
3、质量的理解:固体的质量不随物体的形态、状态、位置、温度而改变,所以质量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
4、测量:
⑴日常生活中常用的测量工具:案秤、台秤、杆秤,实验室常用的测量工具托盘天平,也可用弹簧测力计测出物重,再通过公式m=G/g计算出物体质量。
⑵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二十四个字:水平台上,游码归零,横梁平衡,左物右砝,先大后小,横梁平衡.具体如下:
①“看”:观察天平的称量以及游码在标尺上的分度值。
②“放”:把天平放在水平台上,把游码放在标尺左端的零刻度线处。
③“调”:调节天平横梁右端的平衡螺母使指针指在分度盘的中线处,这时横梁平衡。
④“称”:把被测物体放在左盘里,用镊子向右盘里加减砝码,并调节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直到横梁恢复平衡。
⑤“记”:被测物体的质量=盘中砝码总质量+游码在标尺上所对的刻度值
⑥注意事项:A不能超过天平的称量;B保持天平干燥、清洁。
⑶方法:A、直接测量:固体的质量B、特殊测量:液体的质量、微小质量。
二、密度:
1、定义: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2、公式:变形
3、单位:国际单位制:主单位kg/m3,常用单位g/cm3。这两个单位比较:g/cm3单位大。单位换算关系:1g/cm3=103kg/m31kg/m3=10-3g/cm3水的密度为1.0×103kg/m3,读作1.0×103千克每立方米,它表示物理意义是:1立方米的水的质量为1.0×103千克。
4、理解密度公式
⑴同种材料,同种物质,ρ不变,m与V成正比;物体的密度ρ与物体的质量、体积、形状无关,但与质量和体积的比值有关;密度随温度、压强、状态等改变而改变,不同物质密度一般不同,所以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⑵质量相同的不同物质,密度ρ与体积成反比;体积相同的不同物质密度ρ与质量成正比。
5、图象:左图所示:ρ甲>ρ乙
6、测体积——量筒(量杯)
⑴用途:测量液体体积(间接地可测固体体积)。
⑵使用方法:“看”:单位:毫升(ml)=厘米3(cm3)量程、分度值。“放”:放在水平台上。“读”:量筒里地水面是凹形的,读数时,视线要和凹面的底部相平。
7、测固体的密度:
说明:在测不规则固体体积时,采用排液法测量,这里采用了一种科学方法等效代替法。
8、测液体密度:
⑴原理:ρ=m/V
⑵方法:①用天平测液体和烧杯的总质量m1;②把烧杯中的液体倒入量筒中一部分,读出量筒内液体的体积V;③称出烧杯和杯中剩余液体的质量m2;④得出液体的密度ρ=(m1-m2)/V
9、密度的应用:
⑴鉴别物质:密度是物质的特性之一,不同物质密度一般不同,可用密度鉴别物质。
⑵求质量:由于条件限制,有些物体体积容易测量但不便测量质量用公式m=ρV算出它的质量。
⑶求体积:由于条件限制,有些物体质量容易测量但不便测量体积用公式V=m/ρ算出它的体积。
⑷判断空心实心:
例如:体积是5×10-3m3的铁球,测得其质量是25kg,试判断此球是空心的还是实心的。(ρ铁=7.8×103kg/m3)分析:利用密度判断物体空、实心情况有下列几种方法:
(1)用公式ρ物体=m/V求物体的平均密度,若ρ物体=ρ物质为实心,ρ物体<ρ物质为空心。
(2)用公式V物质=m/ρ求出物体中含物质的体积,若V物质=V实际为实心,V物质
(3)用公式m物质=ρV求出物体中含物质的质量,若m物质=m实际为实心,m物质>m实际为空心。
这三种方法用其中任何一种都可以判断出球是实心的还是空心的,但如果题目要求的是空心部分的体积,则用第二种方法更简便些。
初二物理下册重点必考知识点大全总结 3
1、定义:在力的作用下能绕着固定点转动的硬棒就是杠杆。
2、杠杆平衡条件: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即:
3、杠杆的应用:
(1)省力杠杆:动力臂大于阻力臂的杠杆,省力但费距离。
(2)费力杠杆:动力臂小于阻力臂的杠杆,费力但省距离。
(3)等臂杠杆:动力臂等于阻力臂的杠杆,既不省力也不费力。
机械效率:有用功与总功的比值叫机械效率,η=W有用/W总。机械效率总是小于1。
(1)用同一滑轮组(动滑轮重量相同)提升重量不同的物体,提升的重量越大,机械效率越高;
(2)用不同滑轮组(动滑轮重量不同)提升重量相同的物体,动滑轮重量越大,机械效率越低;
(3)用粗糙程度相同的斜面提升重量相同的物体,斜面越陡,机械效率越高。
初二物理下册重点必考知识点大全总结 4
1.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参照物而言的。
2.相对于参照物,物体的位置改变了,即物体运动了。
3.参照物的选取是任意的,被研究的物体不能选作参照物。
4.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
5.力的作用效果有两个:一是使物体发生形变,二是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6.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
7.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浮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上的。
8.重力是由于地球对物体的吸引而产生的。
9.地球上的一切物体所受重力的施力物体都是地球。
10.两个力的合力可能大于其中一个力,也可能小于其中一个力。
11.二力平衡的条件: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
12.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两个因素:接触面间的压力大小和粗糙程度。
13.惯性现象:车突然启动人向后仰、跳远时助跑、运动员冲过终点不能立刻停下来。
14.物体惯性的大小只由物体的质量决定。
15.司机系安全带,是为了防止惯性带来的危害。
16.判断物体运动状态是否改变的两种方法:
速度的大小和方向其中一个改变,或都改变,运动状态改变;
如果物体不是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运动状态改变。
17.物体不受力或受平衡力作用时,可能静止也可能保持匀速直线运动。
初二物理下册重点必考知识点大全总结 5
1、定义: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一般会发生变化;这种现象叫光的折射现象。
2、光的折射定律:三线同面,法线居中,空气中角大,光路可逆
⑴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⑵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与法线两侧。
⑶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他介质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属于近法线折射。光从水中或其他介质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属于远法线折射。光从空气垂直射入(或其他介质射出),折射角=入射角=0度。
3、应用:从空气看水中的物体,或从水中看空气中的物体看到的是物体的虚像,看到的位置比实际位置高
☆池水看起来比实际的浅是因为光从水中斜射向空气中时发生折射,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蓝天白云在湖中形成倒影,水中鱼儿在“云中”自由穿行。这里我们看到的水中的白云是由光的反射而形成的虚像,看到的鱼儿是由是由光的折射而形成的虚像。
初二物理下册重点必考知识点大全总结_精选范文网




